[摘要] 文章探討了“教育合伙人”理念下的家校合作新模式,通過樹立共同愿景、促進身份認同和搭建學習平臺等策略,可以有效促進教師和家長形成緊密的合作關系,共同為學生的成長負責。實踐表明,這種合作模式有助于增強家校之間的溝通與理解,提升教育效果,實現學校、家長和學生三方共贏。
[關鍵詞] “教育合伙人”;共同愿景;身份認同;學習平臺
“教育合伙人”是指家長和教師形成一個團隊,共同合作,互相支持,以推動學生全面而有個性地發展。在教育合伙人的理念下,家長和教師是一個教育共同體,共同為學生的成長和發展負責。教育部發布的《中小學德育工作指南》明確指出,要積極爭取家庭、社會共同參與和支持學校德育工作,引導家長注重家庭、注重家教、注重家風,營造積極向上的良好社會氛圍。為了讓家長和教師在教育目標上達成一致,在時空上緊密連接,在功能上優勢互補,發揮出教育的更大效果,促進學生更好地成長,需要通過多種途徑讓家長成為我們的“教育合伙人”。
一、樹立教育合伙人的共同愿景
教育合伙人的共同愿景是家長和教師共同持有的對學生未來發展的期望和共享意象,是家校育人價值觀的共同表達,是教育合伙人黏合劑,更是家校合力增強劑。當然,這個共同愿景并非自然而然就能形成,而是需要通過多種形式的深入溝通,并通過活動的合作與協調,不斷反饋與調整,才能共同構建和培育出來。
(一)初訪奠基
家訪是家校建立情感鏈接的第一步,也是達成教育合伙人共同愿景的基礎。在接手一個班級后的暑假時間,筆者會進行一次全員家訪。這次家訪不僅是為了初步了解學生,筆者還會引導每位家長深思三個關鍵問題:您期望孩子在班集體中實現哪些方面的成長?您憧憬我們的班級未來能塑造成一個怎樣的共同體?您愿意并能夠為構建這個理想班集體貢獻哪些力量?通過這些問題,筆者希望家長們能深刻認識到,他們不僅是班集體建設的積極參與者,更是與老師并肩合作、共同創建良好班級環境的重要伙伴。當家長和老師為了一個共同愿景而一起努力時,才是合力形成的開始。有的家長說:“沒想到王老師在第一次家訪時就給我們布置了這么難的家庭作業,但是我們非常感動。因為,這讓我們覺得這個班級是我們一起建設的。”還有的家長說:“以前我只關心自己孩子的表現,這次家訪讓我明白還要關注班集體的建設和班風的形成。”
第一次家訪讓家長從幕后走向臺前,從旁觀者變成參與者,給家長心里埋下一顆指向孩子的個人愿景和班集體建設愿景的種子。
(二)首會聚識
第一次家長會是在家訪結束后不久,準確地說應該是“家長班會課”。會議包含以下五個流程:第一,筆者和家長進行自我介紹。第二,家長自由組成8個小組,組內交流家訪時需要家長思考的三個問題,并用關鍵詞表述本小組的意見。第三,小組代表分享本小組的意見,筆者在黑板上記錄關鍵詞。第四,梳理總結高頻關鍵詞,并形成一句口號。這句口號經過集體智慧的打磨,體現教育合伙人共同愿景的價值凝練,也是班級精神的集中體現。如這一屆的口號是,攜手共進,以愛筑班,勵志成長,共創輝煌。第五,全體家長和班主任一起制定《教育合伙人協議書》,并舉行簽字儀式。協議書中明確了家長和學校基于共同育人愿景的合伙人關系、共同愿景、合伙人的育人責任。
這次家長會雖然歷時頗長,但家長與老師之間達成了高度共識,共同構建了教育合作的美好愿景,為接下來各項活動的順利推進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三)活動融信
在新班級剛組建時,軍訓以其獨特的組織形式和集體參與性成為促進家校合作、建立教育合伙人關系的重要契機。
在軍訓籌備階段,筆者積極與家長進行溝通,廣泛吸納他們的建議,為活動方案的制定提供了豐富的內容和深度思考。同時,通過交流討論,家長更加深入地了解筆者的教育理念,為后續的合作打下了堅實的基礎。在軍訓期間,家長與教師攜手合作,不僅提供了學生所需的物資支持,更在心靈層面給予了他們莫大的鼓舞與力量。當班級在軍訓中脫穎而出、取得卓越成績時,家長與學生們歡呼雀躍,這是共同奮斗與成長的最好見證。這一成功的經歷進一步堅定了家長們的信念,他們更加明確未來要扮演好“教育合伙人”的角色,為孩子的全面發展貢獻更大的力量。軍訓這一新班級的首次活動,為建立緊密的教育合伙人關系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從利用家訪引發家長的思考、埋下共同愿景的種子,到家長會一起交流并明確共同愿景,再把無形的愿景通過有形的活動體現出來,這三個環節緊密銜接,讓合伙人從陌生到熟悉,從關注個體到關注集體,從“各自為政”到擁有共同愿景,從而實現教育合伙人育人目標和育人理念的統一。
二、促進教育合伙人的身份認同
身份認同是個體對自我身份的確認、對所歸屬群體的認知和所伴隨的情感體驗,以及行為模式進行整合的歷程。對教育合伙人來說,這種認同不僅有助于提升他們的滿足感和歸屬感,還能促使他們更加積極地參與和投入到學生的教育中。
(一)班務委員會
在家校協作中,很多時候家長都是被動參與。為了改變這一現狀,家長需要深度融入班級的日常管理中,主動成為監督者和管理者。
為了形成家長深度參與班級管理的長效機制,我們成立了班務委員會。班務委員會由家長和老師組成,以民主集中制為原則,積極行使對班級事務的建議權、參與權和決策權,為班級整體發展貢獻智慧和力量。比如,班級文化布置、運動會開幕式、班會課主題、本學期的班級工作計劃等,為了讓合伙人更方便地參與班級管理,筆者每學期征集家長意見,對于家長的不同訴求及時進行溝通,方便家長了解孩子的校園生活和教師的工作。
(二)家長體驗日
為了讓家長更好地了解孩子的在校生活,及時回應家長關切的問題,在獲得學校的批準后,我們班首先開展了家長體驗日試點活動。參加體驗日的家長可以在前一天向班級家委會提出申請,經過家委會的統籌安排后,家長可以隨時巡課,進課堂聽課,陪孩子就餐。在教室里,經常可以見到家長認真聽課的身影。聽完課后,家長對教師艱難繁雜的工作和學生緊張繁重的學習任務有了更加深刻的體會。有的家長說:“一天下來,我真正體會到孩子在學習上的壓力和辛苦,我以后要做好后勤保障服務工作。”家長的認真也感染著學生們,有的學生在課間模仿父母的語氣對父母說:“不錯,這節課你好像有點走神,下節課要聽得更認真啊!”在歡聲笑語中,親子關系變得更加和諧,由于家校信息不對稱導致的誤解也越來越少。
(三)臻善聯系冊
平等、信任、尊重基礎上的相互了解才能更好地促進教育合伙人的身份認同,更好地落實育人目標并最終實現育人愿景。為了讓家長和教師能夠及時掌握學生在家里和學校的學習生活情況,確保合伙人之間實現信息共享,我們建立了以“臻善聯系冊”為載體的家校共育交流機制。
“臻善聯系冊”不僅是一本溝通手冊,它更像是一本記錄孩子成長、家長與教師共同參與孩子教育過程的珍貴紀念冊。“臻善聯系冊”是一個全方位的議事平臺。教師和家長可以在其中交流關于班集體建設的建議和措施,探討如何更好地促進學生的學習和成長。此外,“臻善聯系冊”還是家長參加體驗日后與教師分享體驗、感悟的載體。家長們可以在手冊中記錄自己與教師溝通的感受和體會,分享自己在教育過程中的收獲和成長。
教育合伙人之間開放、融入的策略不僅讓家長對學校有了深度的了解,還可以讓老師隨時征求家長的意見,隨時傾聽家長的聲音,更加促進了合伙人對雙方角色的認同。
三、搭建教育合伙人的學習平臺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父母在孩子學習中所扮演的角色尤為重要。但是很多家長的教育理念落后、教育手段單一,面對孩子成長中出現的問題往往束手無策,因此,我們有責任搭建教育合伙人學習成長平臺,開展多種形式的交流和學習,提高合伙人的育人水平。
(一)家長互助會
在班級中,通過自薦、他薦的方式吸納了部分在家庭教育方面有心得的家長,組成了家庭教育共育互助會。互助會的主要任務是研究班級學生在成長過程中的問題并尋找對策,還會對個別家長的家庭教育開展個體診斷和指導。互助會利用微信群及時了解各位家長在家庭教育中遇到的疑點、難點和痛點,不定期地組織線上和線下研討會。同時,我們在班級學伴小組的基礎上自然形成了家伴小組,同一個學伴小組的家長組成了家伴小組,家伴小組也和學伴小組一樣開展小組建設活動、小組研討活動。
家長互助會充分體現了同伴互助的作用,讓家長體驗到集體的支持和溫暖。家長在互助會的幫助下,不斷吸取同伴的經驗和教訓,修正自己的教育理念和教育行為。
(二)共育顧問團
對于一些共性問題,或者互助會感到棘手的問題,我們通過家校共育顧問團來解決。顧問團是由校長、校外專家、學校家委會的優秀家長組成的師資團隊,靈活采用沙龍、論壇、茶座等方式定期向家長介紹家庭教育方法。比如,有部分家長反映對孩子不合理使用手機感到困擾時,班務委員會邀請了共育顧問團的三位專家舉行了一次“莫把手機變成手雷”的沙龍。三位專家為家長出謀劃策,取得了良好的效果。隨著活動的不斷開展,參與的家長越來越多,涉及的話題越來越豐富,共育顧問團的影響力也越來越大,活動也從班級輻射到年級和學校。
通過學習,家長們的教育理念得到了更新,教育方式得到了改變。與此同時,家長與教師之間的合作關系也變得更加緊密,實現了教育的雙輪驅動。
(三)家長成長學院
在班級組建初期,我們就創建了班級微信公眾號,公眾號中設立了家長成長學院欄目。家長成長學院的宗旨是“把手機變成家庭教育的學習機”,讓家長隨時能夠學習,并感受到來自合伙人之間的支持。當教師和家長看到一些好的家庭教育資源時,將其發送給維護公眾號的家長管理員,管理員經過審核后定期推送家庭教育微課、微文。家長還可以在成長學院分享自己的讀書心得、家庭教育案例。
同時,每個學期班級還會組織親子運動會、文藝演出等活動,增進親子關系,讓家長了解孩子的興趣和特長,從而更好地進行家庭教育。這些方式有助于構建全方位、多角度的家庭教育指導體系,幫助家長更好地承擔起家庭教育的責任和義務,更好地做好教育合伙人。
蘇聯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說:“教育的效果取決于學校和家庭教育的一致性,如果沒有這種一致性,學校的教學和教育過程就像紙做的房子一樣倒塌下來。”教育合伙人制度,既是對家長自身利益的應有尊重,對家長應有角色的自然還原,也是調動家長積極性,充分發揮家長作用的有效途徑。把家長從被動的、配合的人轉變成為教育的合伙人、管理的監督者、決策的參與者、改進的推動者、工作的支持者,有助于實現家庭教育和學校教育的統一,從而實現學校、家長和學生三方共贏的目的。
[參考文獻]
[1] 沈群,羅喆,謝文瀾.中小學生尊老愛幼教育的家校合作機制——以寧波市中小學為例[J].寧波教育學院學報,2022,24(06):82-86.
[2]蘇霍姆林斯基.給教師的建議[M].杜殿坤,譯.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1984.
[3]何紹芬.合作學習——教師專業發展的有效途徑[J].繼續教育研究,2011(07):49-50.
[4]王斌忠.小學班級管理策略研究[J].國家通用語言文字教學與研究,2023(03):160-162.
王 飛 浙江省寧波市鎮海區中興中學校長。寧波市名班主任,寧波市班主任專業發展指導中心研究員,寧波市名班主任工作室領銜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