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主人公小Y親歷失親后,出現了一系列創傷性情緒反應和行為問題,嚴重影響到學習、生活和社交。文章結合自我發展心理學理論,通過三方面的努力去推動小Y轉變思想,改變行為,走出人生瓶頸:喚醒生命覺知力,理解悅納新自我;增強生活適應力,主動關愛身邊人;激發生長內驅力,自強精進搏未來。
[關鍵詞] 自我發展心理學;生命覺知力;生活適應力;生長內驅力
孩子的世界通常是璀璨美好的,充滿了純真和快樂。原本,小Y的世界也是如此。然而,當她遭遇弟弟的溺亡,無異于遭遇暴風驟雨的突襲,小Y心中那個純凈的世界被徹底顛覆,天空漆黑一片,星光悉數幻成淚光。小Y瞬間跌入情緒的黑洞,歡顏不再,活力盡失,成績滑落,生活和社交也偏離常規。如何推動她重新奪回選擇的控制權,恢復正常的生活狀態?自我發展心理學創始人陳海賢說:“(個體的)轉變是很復雜的,它涉及行為習慣、心智模型、人際關系、關鍵期的選擇,以及人生發展階段的方方面面。”轉變再復雜,并非代表不可能。我嘗試將自我發展心理學理論指導教育實踐,一步步引導小Y轉變思維,改變行為,重新繪制出她的人生地圖。
一、案例概述
初中女生小Y,原本性格活潑,學業優秀,自2022年10月起,小Y性格變得大相徑庭,學業成績急轉直下,只因家中突發的那場變故——同年國慶期間,小Y帶弟弟出門去玩,5歲的弟弟在村口魚塘邊上不慎落水,小Y無力施救,眼睜睜地看著弟弟在水中掙扎,等到大人們聞訊趕來時,弟弟已經溺亡。小Y作為事故的親歷者,一度情緒崩潰,將責任歸結到自己身上,其父因痛失兒子,悲憤中對小Y有不少過激言辭,并在事發后較長時間里對小Y態度冷淡,母親反映家里氣氛異常凝重。
小Y在校也變得沉默寡言。在我任教的英語課上,她時常盯著某處發呆,雙手不自覺地用力絞動。課外作業錯誤率陡增,連基礎題也完成得很草率,拼寫錯誤、審題錯誤常常出現。如果讓她來辦公室訂正,不用點撥就能訂正正確。事實上,小Y悟性不錯,但這場變故讓她情緒低落,行為偏常,記憶力下降。哀其不幸,我不斷提高對她作業的容錯率。
二、他人反映
任課老師反映,那段時間小Y問題陡增:稍微有些難度的數學題就“留白”,語文周記嚴重“縮水”,字數達不到要求,地理、生物等作業她習慣性“忘做了”。書寫潦草不堪,計算錯誤頻發,糾錯無法到位。更糟糕的是,當老師找她談話,她對自己日益下滑的成績竟毫不在乎。小Y在校與教師和同學之間樹起了一道長滿荊棘的籬笆,外人很難靠近她。
小Y母親反映,小丫在家里也是沉默不語,難以溝通。小Y與父母之間,好像也筑起了一道無形的高墻。對女兒的變化,小丫母親看在眼里,急在心上。
三、案例分析
對一個12歲的女孩來說,親眼目睹朝夕相伴的弟弟在水中掙扎,到周圍大人來不及施救,再到事發后父母悲慟之中對她的責備,失親的傷痛和不被理解的委屈產生了疊加效應,小Y內心平靜的湖面被冷不丁投下了一塊巨石,掀起的波瀾久難平復。在痛失弟弟的急性創傷性事件后,小Y出現略微的退行或自閉的跡象,是啟動了心理應激機制來進行自我保護——把自己與外界隔離,好像這樣就可以聽不見外界對她的責備與抱怨,看不見外界發生的她不想承認的事情。只有躲在親自圍起來的高墻之內,她才覺得自己是安全的。怎樣才能引導這個女孩走出那堵她親自筑起的圍墻,盡快恢復到正常生活狀態中來,我嘗試進行了如下三方面探索。
(一)喚醒生命覺知力,理解悅納新自我
轉眼到了七年級下學期,小Y的情緒看起來已和常人無異,但學業上仍不見起色,且日見頹廢。每次個別談話提醒,她如溫吞水般不多言語,此后學習上小跑幾步追上一點,沒幾天又退回原樣。她傳遞給我的信息是“我很痛苦,我渴望改變,但我沒有選擇”。我想了解她家庭關系是否緩和,幾次言談間剛提到她弟弟,她眼淚就奪眶而出。雖然距弟弟事發已數月,可她的傷痛依然那么強烈,傷口外表看似結了痂,可內里疼痛仍深入骨髓。在又一次英語小測“滑鐵盧”后,我約她晚自習后來談心。看著自己及格邊緣的分數,小Y說:“我知道自己又考砸了!上星期媽媽又生了個弟弟,我一直以為會是妹妹,看到這個弟弟時感覺很恍惚。”說完她不可自抑地痛哭。“弟弟”這個角色如大山般壓著她,事到如今不能提。新弟弟的到來,成了引發她內心狂瀾的情緒按鈕。
那一刻我意識到,造成小Y學習困境的,是“失去弟弟”這個生命事件,而非外在的種種行為偏差。“教育是為了人、發展人和關注人的事業,需要我們時刻關注人。關注人,就是關注一個個鮮活的生命,就是要讓一個人生命活潑潑地生長。” 我只有把解決問題的焦點落到她受傷的心上,教育才可奏效。重新找一個安靜的午后,我用“空椅子技術”讓小Y與前弟弟作一次正式告別,以助其開啟全新的人生。足足有40多分鐘,小Y絮絮叨叨地訴說著和前弟弟的深情往事。“弟弟上幼兒園了(在小Y原先就讀的小學隔壁),每當我跑過去看他,他總會興奮地喊‘姐姐你怎么又來看我啦!’”“弟弟最喜歡進我的房間,有次把我最心愛的一本帶鎖筆記本都畫壞了。”“上半年我老是夢見弟弟,夢里都是不曾發生過的事,但又感覺特別真切。”弟弟在小Y眼里頑皮又可愛,字字句句皆深情。傾訴間,她時而微笑,時而抹淚。壓抑得太久太多,那顆幼小的心怎么能平靜地學習和生活呢?
在她沉默的間隙,我插話道:“聽起來你和前弟弟感情特別好,他挺喜歡做你的小跟屁蟲,出事后你一直沒有機會跟他好好告別,今天他就在你對面椅子上,你想跟他說說你一直以來想說的話嗎?”沉默了片刻,小Y哭訴:“小X(弟弟的乳名),都是姐姐不好,姐姐不該嫌你煩,這樣你就不會一個人跑旁邊去了,姐姐也想盡辦法去救你了,可是我手太短夠不到你……”原來事發前,小Y正用一個瓶子去河里灌水,嫌弟弟煩讓他別跟著,弟弟就拿著瓶蓋到旁邊去兜魚,等小Y覺得有異樣時,發現弟弟已落水,她使勁呼救又不敢離開現場,終于等到有大人前來施救為時已晚了。
我用問題引導她慢慢平復情緒:“弟弟落水時你呼救了嗎?”“我喊了,我使勁喊了。”“你試著去拉弟弟了嗎?”“我伸手去拉了,可那隔著很高的柵欄,我過不去,只能看著弟弟在水中越滑越遠了。”“你為什么不跑回家喊大人?”“我不敢走,我怕我一走弟弟就不見了。”“所以你看,你已經做了一個未成年人在當時條件下能做的一切,弟弟也看到你盡力去拉他了。弟弟那么愛你,他一定懂的。你不必把這份愧疚和自責背負一輩子,試試放下吧。”接著,我讓小Y換坐到對面椅子上,以弟弟身份對姐姐說說心里話。這個環節,小Y沉默了好久,看得出她內心在拼命掙扎,不肯輕易原諒自己。良久,她才輕輕吐出:“姐姐,我特別喜歡你,我沒有怪你,我知道你盡力了,我會好好的,你也要好好的,開開心心的。”說完這些,小Y便痛哭起來。這番話,與其說是弟弟對她說的,不如說是她對自己說的。自我發展心理學認為:“當我們被卡住時,一定會陷入或輕或重的無力感中,除了停留在原地,似乎找不到更好的人生選項。原因之一就是不愿意承擔對自己的責任。”當心完全平靜下來,小Y才能傾聽內心真實的聲音,才能重新認識自己,理解自己犯下的無心之錯,進而包容自己的不完美,重新接納這個不完美的自己。
(二)增強生活適應力,主動關愛身邊人
通過“空椅子技術”,小Y勇敢地面對過去的“黑洞”,與前弟弟進行了鄭重告別,爬出“黑洞”不難發現:生命由大自然孕育而生。生命的維持既難且險,任何微小的環境變化,譬如生理疾病、飛來橫禍等都可能使脆弱的生命受傷甚至夭折。這場家庭變故給小Y上了最好的人生大課,讓她領悟到她的過去是如何影響她的現在的。只有當她重新接納了自己,才會重新愛上自己,而愛上自己是超越自我的必要條件,能使她找回力量去推倒那堵與外圍隔離的高墻,重新看見他人并主動關愛他人。正如陳海賢所說:“選擇改變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它很難,要面對很多焦慮,也需要勇氣和自省。可是沒有什么比走一條很難的路更能促進人的自我發展了。”
鑒于此,我意有所指地引導小Y:“你媽媽超過40歲了吧,高齡產婦是不是很辛苦?”小Y點頭回應,“有了小弟弟,媽媽總說腰酸背痛的,夜里睡不好,媽媽挺不容易的。”我繼續在情感上加碼:“你媽媽經歷了喪子之痛,又勇敢地挑戰高齡懷孕與生產的危險,你此刻怎么看待媽媽呢?”看著小Y 陷入深思中,我為之寬慰。如今小Y在情感上認同了自己的雙親,日后自會更清晰地意識到:母親在經歷喪子之痛后,重新以母性的韌性去承認并承擔自己的育兒失職,再一次接受命運的挑戰去懷孕育子,盡她所能去補償受傷的家庭。生命誠然不完美,但生命的力量著實令人敬畏。母親的勇敢會讓小Y明白這個世界不完美,但我們是可以療愈自己的。
“行是知之始,知是行之成”(陶行知語)。成尚榮在《最高目的》里也說:“生活德育,就是通過給生活以教育,進而用生活來教育,創造向前向上的可能生活,讓學生過自主的、積極的、豐富的道德生活。”小Y對媽媽的理解,表明她能找回力量去適應新生活,接受新弟弟,當好新姐姐。于是,我對她采用了激將法:“你這個姐姐學習上有點馬大哈,生活里能不能細致點,多幫助媽媽照顧新來的小弟弟呢?”小Y抬起澄澈的眼神堅定地說:“當然能啊!我可以學的。”隨后她又補充道:“我這個新弟弟還挺挑食呢!只肯喝母乳不肯喝奶粉,媽媽奶水不足,我前幾天還一本正經地跟他講道理,告訴他奶粉和母乳的營養其實差不多,雖然明知道他聽不懂。”看著小Y再一次眉眼彎彎的笑顏,我堅信她能將對前弟弟那份燙手的愛,打包后擱置到心底最深處,從而盡快走出人生的至暗時刻,擁抱新生活,摯愛身邊人。
(三)激發生長內驅力,自強精進搏未來
進入初二,小Y的精神狀態越來越好,學習問題日益減少,為了助推她的成長,我任命她擔任班級心理委員一職。一方面,只有親歷傷痛并走出傷痛的小Y,才最有資格去跟遭遇挫折的同學分享心路歷程:過去,我曾經走錯路;后來,我怎樣找到正確的路;我從“我不行”中走出來,重新悅納自己,重新肯定自我,關鍵是找回了勇氣,學會了反省。另一方面,擔當心理委員一職,讓小Y有更多的機會去關心周圍人,并在傾聽問題、討論問題和解決問題中復盤自身的問題,進一步加深對挫折的理解:挫折若處理不當,必定成為前進路上的絆腳石;挫折若處理得當,方可成為成功路上的墊腳石。小Y助人的同時就是在幫助自己繼續成長:自己把自己說服,是一種理智的勝利;自己被自己感動,是一種心靈的升華;自己把自己征服,是一種人生的成熟。
接手小Y后,我的眼光始終追隨她的成長軌跡,從生命覺知到生活適應再到生長內驅,幫助她擺脫自責、愧疚和委屈,發展主動、獨立、為自我負責的新關系。近日,小Y主動跟我打聽那所她中考想報考的目標高中,是我區一所響當當的熱點學校。看著她身上發生的一系列變化,我為她祝福。失親事件后,小Y終于能經由不斷地反省,收獲歲月和經歷凝聚而成的智慧,勇敢地脫去自我的舊殼,并從中長出嶄新的自我。
[本文系江蘇省教育科學“十四五”規劃重點課題“源于張謇‘大生’思想的‘三生德育’一體化建構研究”(項目編號:B/2021/02/71)階段性研究成果]
[參考文獻]
[1]陳海賢.了不起的我:自我發展的心理學[M].北京:臺海出版社,2019.
[2]陸云峰.高品質德育課程:從美好的愿景到生動的實踐[J].教育視界,2021(07):4-7.
[3]成尚榮.最高目的[M].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17.
戴星月 江蘇省南通市通州區新聯中學。南通市德育工作帶頭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