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于聽力障礙,聽障生在生活和學習方面會遭遇諸多挑戰,這些挑戰可能會對其心理健康產生不利影響。特別是在青春期,聽障生往往表現出敏感、多疑和情緒波動較大的特點。因此,教師應深入了解他們在青春期的心理特征,并通過綜合性的教育與引導,幫助他們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確保聽障生健康且全面地發展。
在青少年的成長過程中,面對生活和學習上的諸多挑戰,他們往往缺乏必要的心理準備和應對機制。尤其是聽障生,由于聽覺和語言溝通的障礙,他們的生理和心理發展往往容易失衡,這進一步加劇了其心理矛盾,導致其青春期心理問題頻繁出現。在這一時期,教師應幫助學生特別是聽障生,認識并應對這些問題,提高他們的自主能力。結合聽障生特有的生理和心理條件,教師應采取相應的教育策略和引導措施,幫助他們順利度過青春期。
一、青春期聽障生的心理問題
(一)自卑心理
自卑心理是一種自我評價過低,缺乏自信的心理狀態,常伴隨著對命運的抱怨和悲觀情緒。它導致學生過分關注自己的不足,忽略自己的優點,對自身能力持有消極看法。在社交互動中,由于語言溝通的障礙,聽障生可能遭受他人的偏見和歧視。若教師和家長對聽障生的學習成績和行為表現采取寬松的態度,他們的自尊心可能會降低,這更容易引發其產生自卑心理,影響聽障生的學習、日常生活和人際交往,進而導致他們對自己的能力產生懷疑,阻礙其全面發展。
例如:筆者所帶的班級中有一名聽障生X,他在課堂上難以理解教師的講解,經常感到自己與其他學生不同,學習上也感到力不從心;在與教師、同學交流時,他常常感到無法融入他們的討論,感覺自己與他人格格不入;隨著時間的推移,他變得越來越自卑,不愿意參加任何社交活動。類似情況會嚴重影響聽障生的社交能力,削弱聽障生克服學習和生活困難的能力與信心,進而加劇他們的自卑心理,使他們難以融入集體,適應社會。
(二)焦慮心理
焦慮心理是聽障生在青春期經常遭遇的心理問題。由于生理缺陷和特殊的生活環境,聽障生常承受著比常人更多的壓力和挑戰,如學業成績不理想、就業機會少、家庭經濟負擔重等。這些長期的壓力會導致聽障生產生嚴重的焦慮,對其心理健康、學習和生活品質產生負面影響。
以筆者的一名學生為例,由于聽力障礙,他在學習過程中遭遇了諸多難題,如溝通上的障礙及由此導致的理解能力弱,進而影響了學業成績,使他對未來能否進入理想的高中感到憂慮。這些因素成為他焦慮的源頭,導致他出現了失眠、食欲減退、性格孤僻等問題。
(三)抑郁心理
在青春期,聽障生容易遭遇抑郁心理這一心理問題。由于生理缺陷和生活環境的影響,他們容易感到孤獨、無助和失落。這些消極情緒如果未能及時疏導,便容易逐漸發展為抑郁心理,給學生帶來持續的困擾和痛苦,影響他們健康快樂地成長。
例如:在筆者所帶的班級中,一名聽障生因聽力障礙無法像其他學生那樣順暢地交流,這使他感到與周圍環境格格不入,進而感到孤獨和無助;他很少與同學交流,也不愿意參與任何課外活動;隨著時間的推移,他變得沉默寡言,情緒低落,甚至出現了失眠、食欲減退等問題。
(四)逆反心理
青春期是聽障生心理發展變化極為顯著的時期,其中逆反心理尤為突出。在這個階段,聽障生容易對家長、教師和學校產生不滿,對傳統教育方法持抗拒態度。為了維護自尊或滿足個人需求,他們可能會對正常的教育活動表現出抵觸情緒,并對教師的要求采取逆反的行為。
例如:筆者所帶的班級中有一名聽障生,各科教師均反映,當他們試圖鼓勵該名學生認真學習時,他便表現出強烈的抵觸情緒;在家中,每當父母讓他完成作業時,他便會關閉房門,繼而選擇睡覺或玩游戲;有次,他在課堂上故意搗亂,筆者試圖通過手勢示意他認真聽講,但他不僅不理會筆者,反而變本加厲,采取破壞物品等方式來發泄內心的不滿。
二、青春期聽障生的心理特征
(一)心理認知存在障礙
由于聽力障礙,聽障生的語言表達受到限制,這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他們對問題的分析和理解。聽障生在思維認知方面與聽力正常的學生存在一定的差異。這種認知上的障礙使他們難以全面、準確地理解和判斷現實情況,處理和歸納信息的能力也有限。特別是處于青春期的學生,他們面對的信息復雜,這對聽障生而言無疑是巨大的挑戰。部分聽障生對自我認知和他人評價異常敏感,社會的評價和反應容易引起他們過度的關注,導致其產生情緒波動。當然,處于青春期的聽障生在理想和價值觀念方面也在進行探索,但由于思維的局限性,他們難以形成客觀的認知,缺乏方向感,這影響了他們對某些事情的判斷和選擇。
(二)認識比較極端
對多數青少年而言,青春期是一個充滿挑戰的階段。在此階段,他們的心理狀態徘徊于成熟與幼稚的邊界,這常常導致各種問題產生。對于身體健康的青少年而言,青春期既令人畏懼又充滿誘惑;對于聽障青少年而言,他們對青春期的感受則更為復雜和迷茫。眾所周知,身體存在缺陷的聽障青少年往往心理更為脆弱,承受能力相對較差。他們在青春期這一特殊時期容易出現較為極端的情緒反應。
三、為青春期聽障生開展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
青春期是學生發展的一個關鍵時期,伴隨著生理與心理的顯著變化。對聽障生而言,青春期的心理健康教育極為重要。聽障生在心理上較為脆弱,他們對環境變化的敏感度更高。因此,提供恰當的心理輔導與教育引導顯得尤為必要。特別是在青春期,聽障生要掌握適應新環境與人際關系的技巧,學會處理情感問題,學會應對學習和生活中的各種挑戰。在這一時期,如果未能獲得恰當的心理健康教育與引導,他們可能會遭遇迷茫、焦慮、自卑等負面問題的困擾,甚至可能產生不良行為和品德問題,這將對其學習、成長和發展產生不利影響。因此,學校和教師必須重視聽障生青春期的心理健康教育,為他們提供必要的指導與支持,幫助聽障生理解自身心理變化,學會應對壓力與挑戰,增強自信心與自尊心,從而更好地融入社會,實現個人成長與發展。
四、青春期聽障生的心理健康教育與管理措施
(一)加強與青春期聽障生的溝通和交流
由于聽力障礙,聽障生常表現出膽怯、社交障礙、孤獨感等特征。因此,特殊教育學校應營造積極的環境,為聽障生提供社交互動的機會,以幫助他們掌握社交技能。只有通過與他人互動,聽障生才能更好地認識自己與他人,從而擺脫自我孤立的困境,融入集體。然而,筆者觀察到,由于知識和經驗的局限性,青春期的聽障生在與人交流時往往感到力不從心,舉止拘謹,缺乏自信。為此,教師應扮演引導者的角色,與聽障生深入交流,以豐富他們的社交經驗,并幫助他們積累一定的語言表達技巧和素材。同時,教師應與聽障生的家長保持密切的聯系,幫助家長明確教育的目標、方法和技巧,方便其開展有針對性的家庭教育。例如:一些家長發現自己的孩子發音不清,便有針對性地陪同孩子進行語言練習或尋求專業幫助;一些家長發現孩子對繪畫感興趣,便為其準備相應的工具,并讓孩子進入專業興趣班學習。此外,學校可以設立興趣小組,并鼓勵聽障生參加,滿足聽障生的社交需求,并促進師生間良好關系的建立。
(二)開展心理咨詢活動
學校應設立心理咨詢室或提供心理咨詢服務,為聽障生營造傾吐心聲的良好環境。心理咨詢室應配備專業的心理輔導教師,能針對學生的具體情況提供心理疏導,幫助聽障生解決心理上的困擾和疑惑。
例如,有的聽障生可能因家庭問題或自身條件而產生自卑心理,有的聽障生可能因生理缺陷而感到抑郁、焦慮,還有的聽障生可能因學業成績不理想而產生厭學情緒。心理咨詢教師能針對這些情況提供專業的心理疏導,幫助聽障生克服心理障礙,增強面對困難和挫折時的信心與勇氣,確保其健康成長。
(三)開設心理健康教育課程
在課程規劃方面,特殊教育學校應將心理健康教育納入教學方案,并設立專門的心理健康教育課程。課程內容應涵蓋自我認識、自我發展、自我完善等多個維度。在教學策略上,教師可以采用案例分析、角色扮演、小組討論、經驗分享等教學方法,促進學生的心理健康發展,并為他們的成長奠定堅實的基礎。
結語
聽障生作為社會中的特殊群體,不僅承受著因生理缺陷引發的心理挑戰,還面臨著青春期普遍存在的問題。因此,學校、教師和家長應關注聽障生的心理健康狀況,并將心理健康教育融入其成長過程,幫助他們克服青春期所特有的復雜心理障礙,為聽障生提供適應社會和面對未來挑戰所需要的幫助與支持,促進其身心健康發展。
(作者單位:甘肅省蘭州市特殊教育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