筆者所在團隊調查了廣東、廣西兩地粵語的使用情況,采集和分析了大量粵語樣本,揭示了兩廣粵語發音變化的差異及其影響因素,并探討了相關因素對地方方言保護和傳承的影響。筆者通過對比發現,兩廣粵語在發音、語法、詞匯使用等方面存在差異,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粵語在不同地區的演變過程和特點。兩廣粵語獨特的發音是地區特色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在語言學、文化傳承和地方發展中具有重要意義。隨著社會經濟的快速發展和城市化進程的加速,粵語的發音和語法也在發生變化。為了探究其變化的原因,并預測其變化趨勢,文章選取兩廣粵語作為研究對象。
一、研究設計
(一)研究背景
兩廣地區是粵語的主要分布區域。多年來,受歷史、地理、族群遷移等因素的影響,兩廣地區分別形成了頗具特色的粵語體系。如今,隨著社會的發展和城市化進程的加快,兩廣地區的粵語面臨著一定程度的變化和衰退,粵語在一些地區的使用受到限制,部分方言詞匯和發音逐漸消失。在此背景下,研究兩廣粵語地方發音變化及差異,具有十分重要的現實意義。
(二)研究目的
粵語作為漢語方言的重要組成部分,具有悠久的歷史和深厚的文化背景。但隨著社會的發展和教育的普及,在推廣普通話的浪潮下,我國地方方言整體呈現逐漸消失的趨勢,尤其是粵語亟須保護與傳承。在此背景下,筆者所在團隊通過調研,探討了粵語地方發音變化及差異,以促進粵語的保護與傳承。
(三)研究對象
筆者所在團隊通過問卷調研和文獻資料搜集,選取了廣東和廣西的多個地區的居民作為研究對象,同時通過線下實地走訪當地居民、進行錄音采集、收集口語資料等方式,獲取了豐富的語音數據和口語樣本,為后續分析和研究奠定了基礎。
(四)研究方法
1.問卷調查法。為了確保數據的準確性,筆者所在團隊采取線上、線下兩種方式進行問卷的發放和收集。筆者所在團隊發放線上問卷并收集數據,檢驗問卷數據可信度并進行問卷分析。同時,筆者所在團隊采取線下派發問卷的方式提高問卷填寫的質量。為了確保收集的數據更加準確,筆者所在團隊在設計調查問卷時采用“問題邏輯”及“跳題”的方法篩選受訪者,提高數據的可信度。通過問卷調查,筆者所在團隊收集了關于當地方言詞匯、發音習慣、語音變化趨勢等方面的信息,為研究粵語發音變化的原因和機制提供了參考依據。
2.訪談法。筆者所在團隊結合問卷調查的結果擬定訪談提綱,對數名兩廣粵語地區本土居民、廣東培正學院師生及周邊務工的粵語工作者進行深入訪談并錄音。訪談內容包括對兩廣粵語地方發音的看法等方面,以了解兩廣粵語地方發音的變化及差異,提高研究的可信度。
3.實地觀察法。筆者所在團隊在兩廣地區進行實地觀察,記錄發音變化及差異,收集方言傳承和使用的實際情況,同時參與當地民俗活動、社區聚會等,聆聽當地居民的交談和溝通,觀察他們的語音表達和用語習慣。
4.語音采集法。筆者所在團隊在廣東和廣西的不同城市和農村地區進行實地調研,采用便攜式錄音設備錄制當地居民的口語對話和朗讀樣本。
二、研究過程
在前期準備階段,筆者收集相關文獻資料,設計問卷和實驗方案,確定觀察和訪問的時間和地點。在實施研究階段,筆者所在團隊通過問卷調查法、訪談法、實地觀察法和語音采集法進行研究。在后期整理階段,筆者所在團隊分析收集到的錄音樣本,對比不同地區、不同年齡、不同教育背景下人群的發音差異,分析變化的原因和影響。同時,筆者所在團隊整理問卷文本和訪談內容,并進行數據分析,找到了兩廣地區粵語發音的變化和差異及其影響因素。
三、數據收集情況
(一)問卷回收情況
調查問卷共有21道題目,其中包括2道受訪者基本情況題和19道主體項目題。問卷填寫人數共248人,有效填寫人數為183人。在參與問卷調查的人中,73.79%的人生活在粵語地區,26.21%的人生活在非粵語地區。
(二)調查問卷的審核
1.完整性。完整性審核包括檢查調查的總體單位是否齊全與調查項目的回答是否完整兩個方面。
2.準確性。為了確保收集到的數據更加準確,筆者所在團隊在設計調查問卷時采用“問題邏輯”及“跳題”的方法篩選受訪者,提高數據的可信度。
3.時效性。問卷收集時間為2024年2月27日至2024年3月13日,一共16天。為了避免將失效、過時的信息納入研究數據,筆者所在團隊細致檢查了調查資料在時間上是否符合這次調查的要求,包括收到的資料是否延遲、填寫的資料是否是最新的資料等。
4.一致性。筆者所在團隊利用SPSS分析軟件對所有調查問卷進行了信度分析。
四、調查問卷的信度與效度分析
筆者所在團隊利用SPSS分析軟件對問卷進行了信度與效度分析,其中信度系數為0.970,效度系數為0.963,問卷的信度與效度良好。
五、數據分析和研究成果
(一)語音數據分析
1.語音數據分析。筆者所在團隊對采集到的語音數據進行了詳細的比較和分析,在元音、輔音、聲調等方面進行了系統研究。通過對比廣東和廣西不同城市和鄉村地區的語音特點,筆者所在團隊發現了一些明顯的發音差異和變化趨勢,如元音收縮、聲調變化等。
2.詞匯比較研究。通過對比兩廣地區常用詞匯的發音特點和使用習慣,筆者所在團隊找出了一些地方性詞匯和發音差異。例如,兩廣地區對某些詞匯的讀音不同,或在發音上存在細微的差異,這反映了地域文化和歷史背景對粵語發音的影響。
(二)調查問卷和訪談分析
1.講粵語時會受潛意識的影響。在248名受訪者中,有81.85%的受訪者認為個人的習慣與偏好會影響粵語發音。有受訪者表示,自己在講粵語時會受潛意識的影響,而潛意識會被更加流行且通用的粵語發音影響。
2.兩廣粵語發音變化及差異與自身(或外界)的干預有關。大多數受訪者表示,粵語傳承人對粵語進行宣傳、政府采取保護措施等行為將會對粵語的傳播產生積極作用。大部分受訪者認為,兩廣粵語發音變化及差異與自身(或外界)的干預有關。
3.部分受訪者忽略了“粵語發音是否存在差異”這一問題。極少數受訪者認為,粵語傳承人對粵語進行宣傳、政府采取保護措施等行為對粵語的傳播與保護沒有影響。由此可見,少部分群體沒有關注到不同地區的粵語發音存在差異這一現象。
4.大多數受訪者對“社會環境變化與粵語發音變化的關系”這一問題有一定的思考,認為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城市化進程加快,人口流動頻繁,粵語的使用環境發生了變化,導致發音發生變化。同時,他們認為在人工智能、數字化的時代要重視語言發音,這說明與粵語發音相關的傳播媒介是有一定成效的。
5.隨著受教育水平的不斷提高,人們更加注重語言的規范化和標準化,從而對粵語的發音產生了影響。大多數受訪者認同教育水平在語言規范化與標準化進程中的積極作用,認為這種作用在粵語發音中尤為明顯,并在一定程度上展現出其統一性的特點。
6.大多數受訪者對粵語發音變化有較為一致的認識,即隨著人們生活環境的變化,如居住地的變化、社交圈子的變化等,粵語的發音也可能發生變化。
7.粵語地方發音的差異影響人們的日常交流。超過一半的受訪者認為,粵語地方發音的差異影響人們的日常交流。大多數受訪者認為地域差異對語音差異有影響。此外,少數受訪者對此表示“不確定”,究其原因,可能是他們對粵語的了解不夠深入。
8.發音存在差異,易造成溝通障礙。調查顯示,受訪者中有“因為地方粵語發音有差異而與他人產生溝通障礙”經歷的占比為73.22%,沒有相關經歷的占比為26.78%。這表明粵語發音存在差異,有可能對人們的交流產生障礙。同時,這驗證了研究不同地區粵語發音差異的必要性和可
行性。
9.粵語地方發音變化差異對粵語文化傳承力度的影響有限。調查數據顯示,在受訪者中,認為粵語地方發音變化差異對粵語文化傳承力度有一定影響但不會影響文化傳承的占比為68.31%。可見,粵語地方發音變化差異對粵語文化傳承力度的影響有限。
10.政府應對粵語發音變化采取一定的措施。大多數受訪者認為,政府可以通過文化產業扶持、教育融合等措施,有效處理粵語發音變化的問題,并加強對粵語的傳承和保護。
六、結論與建議
(一)結論
結合調研結果和文獻資料,筆者所在團隊分析了影響兩廣地區粵語發音變化的因素,包括社會變遷、教育政策、城市化進程等。
1.社會變遷。城市人口快速增長、外來人口涌入等現象導致不同地區之間的語言接觸和融合增多,促使粵語發音受到外部影響而產生變化。
2.教育政策。政府對教育的重視和推動,使普通話教育在學校和社會中得到普及。一些學校和機構更傾向于使用普通話進行教學和交流,導致粵語在日常生活中的使用減少,發音習慣和語音特點受到影響。
3.城市化進程。城市化導致傳統社區語言環境弱化,粵語的一些詞匯和發音逐漸被遺忘,原本詞匯豐富、發音生動的粵語面臨可能逐漸消失的挑戰。
(二)建議
第一,加大對粵語教師的選拔與培訓力度,特別注重教師在發音教學方面的專業素養。相關單位通過定期舉辦發音教學研討會、提供專業培訓資源等方式,提高教師應對粵語發音變化的教學能力。在教學方法上,教師應充分利用現代教學手段,注重實踐教學環節,組織語言實踐活動,特別關注發音差異的體驗與對比。
第二,政府設立專項資金,用于支持粵語翻譯等語言服務人才的培養引進,提高兩廣地區在商務、旅游等領域的語言服務水平,同時鼓勵企業開發粵語語音識別、機器翻譯等技術,提高地方語言交流的效率。
第三,保存與粵語相關的研究成果,為相關研究提供數據支撐。相關單位可以成立粵語學術檔案中心,以收集、整理、分類和保存相關研究資料。檔案中心應設定詳細的檔案管理規章制度,確保檔案的完整性。同時,管理者可以利用數字化存儲和云計算,提高檔案的存儲效率,增強查詢的便捷性。
(作者單位:廣東培正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