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中國第六次人口普查結果顯示,我國殘障人士總數已達8502萬。隨著社會文明程度提升以及自媒體的普及,偏見歧視大為減少,殘疾人形象逐漸擺脫刻板,愈加豐富多元。深度媒介化時代,數字技術的廣泛應用推動了日常生活的全面媒介化,越來越多的殘疾人在媒體平臺上現身,推動殘疾人的媒介形象塑造轉型,這切實關系到殘疾人在現實社會中的處境?;诖耍恼轮荚谔骄慨斚職埣踩嗣浇樾蜗蟮男纬蛇^程及內在傳播邏輯,探索深度媒介化時代殘疾人的媒介生活現狀,以期幫助殘疾人群體更好地融入當下的媒介環境。文章以抖音短視頻平臺作為樣本來源,首先采用文本分析法、內容分析法,梳理傳播影響力較大的殘疾人短視頻,對視頻中的殘疾人形象特征、視聽語言、文案內容、敘事方法等進行總結歸納,分析殘疾人群體是如何建構自身形象的。其次,分析平臺和平臺用戶在殘疾人媒介形象建構過程中發揮的作用。研究發現,當下影響殘疾人媒介形象建構的因素眾多:殘疾人博主會根據自身人設和殘障類別確定視頻主題并制作內容;平臺在價值觀框架下引導視頻的流量分發;觀眾對視頻內容的正負反饋影響視頻的傳播結果。最后,文章對深度媒介化背景下殘疾人在抖音平臺上的媒介實踐進行分析,從殘疾人群體、平臺和平臺用戶的角度對殘疾人的媒介形象塑造和數字勞動提出建議,為促進殘疾人的媒介生活更加和諧探索前進方向。
關鍵詞:深度媒介化;殘疾人;媒介形象建構;抖音平臺;媒介實踐
中圖分類號:G206;D669.69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4-8883(2024)19-0092-04
媒介在人們的日常生活中扮演著愈來愈重要的角色,“媒介化”(Mediatization)這一旨在把握媒介嵌入日常生活而產生更廣泛后果的新概念,在近十余年間躍升為全球范圍內媒介與傳播研究的重要視角[1]。歐洲著名媒介研究學者尼克·庫爾德利(Nick Couldry)和安德烈亞斯·赫普(Andreas Hepp)用“深度媒介化”(deep mediatization)來概括媒介化在數字時代的新特征。傳播成為整個社會結構中的基本要素;媒介成為當代社會基礎建設的一部分[2]。
近年來飛速發展的社交媒體將用戶的重要性提升到一個全新的高度,“在社會化媒體里,由社交網絡構成的人際傳播渠道成為公共信息傳播的基礎設施,在這些平臺上,媒體內容的再分發能力,很大程度上取決于它們激活的人際傳播網絡的規模”[3]。當下有眾多流行在不同受眾群體之中的短視頻類社交媒體,它們給了每一個普通人展現自己的機會,殘疾人也不例外。這在很大程度上改變了數十年來殘疾人媒介形象被動建構的局面。當下,眾多殘疾人借短視頻平臺發布自己的日常生活、學習知識,甚至創業謀生,突破自身作為客體被觀察、被審視的狀態,成為主動發聲的話語主體。短視頻平臺是當下殘疾人與主流社會接駁的重要橋梁,既能讓生活較為閉塞的殘疾人更便捷地了解外界,也能讓主流社會更直接地感受殘疾人的生活。
本文以抖音這一短視頻社交平臺為例,對其呈現的殘疾人媒介形象進行分析,為合理構建殘疾人媒介形象、促進殘疾人通過互聯網實現更好的社會融入提供建議。
(一)“自塑”與“他塑”:多元主體下的殘疾人形象建構
在傳統媒體時代,“他塑”是殘疾人媒介形象形成的主要方式,參與其中的行動者主要是媒介機構。在深度媒介化時代,“自塑”也成為塑造殘疾人媒介形象的重要方式,參與其中的行動者主要是海量的殘疾人個體[4]。
抖音平臺上,依然有大量媒介機構發布的殘疾人相關內容,傳播主體為新聞媒體或其旗下的官方抖音媒體,發布的傳播內容選材廣泛,與殘疾人群體相關的宣傳也都以新聞報道為主,內容較為正式。大部分視頻的基調是弘揚殘疾人勵志形象,傳播范圍廣且傳播流量大。
與此同時,殘疾人個體行動者也呈現出前所未有的媒介影響力。他們是“自塑”視角下的傳播者,也是被傳播者。他們的抖音賬號內容更多呈現的是殘疾人的日常生活,記錄生活中遇到的困難與獲得的幫助,或是展現自身的特長與才藝,發布的內容較為多樣,也更為具體和全面。在殘疾人的“自塑”過程中,能清晰地從其視頻內容中看到他們對于自我的敘述、表現的欲望。
在深度媒介化時代,“自塑”與“他塑”并非對立存在的。一方面,在視頻創作過程中,一些官方媒體、企業自媒體和健全人將話語權力交給殘疾人,使殘疾人的“自塑”形象與“他塑”形象相融合;另一方面,在視頻發布后,政府、平臺、用戶各方力量在媒介場域中經歷“復次博弈”,影響最終的媒介形象塑造結果。
(二)豐富與融合:多維主題中的殘疾人媒介形象建構
根據芝加哥學派喬治·赫伯特·米德的“主我—客我”理論,深度媒介化時代的眾多殘疾人發布者是“主我”的意愿和行為主體,他們所選擇的主題和創作方式來源于他們的自我認知[5]。殘疾人塑造的自身媒介形象,首先是自我的內心投射和認同。正是因為他們所創作的多維主題短視頻內容與“客我”即他人拍攝的殘疾人視頻內容相結合,才使抖音平臺中的殘疾人媒介形象更加豐富。
相較于傳統媒體將殘疾人媒介形象簡單集體化與符號化,抖音上的殘疾人媒介形象從視頻主題上劃分得更加細致,其中包含殘疾人個體的生活日常、情感傳播和社會環境訴求。并且許多殘疾人發布者將視頻主題與自身的殘疾特點相結合,以達到更好的傳播效果。
(三)“日?!迸c“不日?!保阂曨l內容中的殘疾人媒介形象建構
媒介是日常生活的基礎設施,日常生活是媒介的重要內容[6]。由于不同類型的媒介技術深度嵌入人們的生活,它們加速了跨區域、跨空間的媒介傳播,也將不同時間點的信息在互聯網上留存整合[7]。媒介形象存在的媒介時空,并不完全等同于現實社會的時空。它們消弭了空間上的距離感,模糊了空間的特性,又突破了實際的時間線,通過不同的整合方式和觸及方式,影響著人們對媒介形象的塑造與接受[8]。
基于日常生活塑造的殘疾人媒介形象,不僅向大眾展示了殘疾人的日常生活,也呈現出他們生活中不日常的一面。但正是通過海量的生活細節,他們所塑造的殘疾人媒介形象才更具親和力,也更容易打動受眾。
(四)反饋與調整:互動實踐中的殘疾人媒介形象建構
抖音平臺上的廣大用戶在殘疾人媒介形象塑造過程中所發揮的作用也不可忽視。在社交媒體平臺上,“去中心化”是最為顯著的特征,每個用戶都是信息分發、傳播過程中的重要節點[9],是以評論、轉發參與殘疾人媒介形象塑造過程中的重要力量。視頻發布者會結合以往的數據、評價,來調整創作方向、方式和內容,也有不少創作者直接從評論中獲取創作靈感。
對于發布視頻的殘障人士來說,觀眾對他們視頻內容的關注和反饋至關重要,這對他們而言是莫大的鼓勵與肯定。對于殘疾人發布的相關視頻而言,觀眾評價的情感輸出占比較大,因此對殘疾人視頻下的評論做情感傾向分析有助于探索殘疾人的視頻互動實踐[10]。
在殘疾人相關視頻的評論區中,正向情感反饋的評論占絕大多數,其中又以鼓勵、祝福、贊賞類的評論居多。這類評論通過贊揚殘疾人堅韌不拔的意志,鼓勵殘疾人堅強地生活和保持對生活樂觀積極的態度,直接地表達了觀眾對殘障博主的人文關懷。
負向情感反饋的評論更多出現在殘疾人遭遇困境且殘疾人表現出無助和無奈的視頻中,這種負面評論往往是針對沒有幫助殘疾人的健全人,以及無障礙設施的不合理使用者,有助于無障礙理念的普及和無障礙社會的建設。
(一)媒介可供性賦能殘疾人媒介實踐
媒介可供性是指媒介作為一種技術或工具,在社會環境中為具有特定感知和技能的人提供行動的可能性。這個概念最初是由美國生態心理學家吉布森提出的“可供性”(affordance)演變而來的,用于解釋人與環境的對應關系[11]。在媒介研究中,媒介可供性可以理解為媒介提供的各種可能性,如信息生產、社交互動和移動性等。抖音作為綜合性較強的社交媒體平臺,為殘疾人群體提供了各種媒介實踐的可能性,包括創作實踐、交往實踐、經濟實踐、儀式實踐。抖音平臺的媒介可供性在一定程度上打破了殘疾人因身體殘疾導致的信息閉塞、空間桎梏、交往障礙和就業困難等不利限制,為殘疾人更好地融入社會生產生活提供了途徑。
(二)媒體賦能多元化殘疾人媒介形象塑造
在深度媒介化時代,殘障博主在個人視頻日志中自我展演呈現的殘疾人媒介形象呈多元化趨勢,一些殘疾人嘗試從不同路徑完成對殘疾人刻板印象的突破。
主流媒體與自媒體應該多關注科普類視頻內容在平臺上的傳播,為社會大眾與殘疾人在社會生活的現實層面搭建橋梁。與此同時,殘疾人群體要積極學習使用抖音等短視頻社交軟件,探索其可能性,并勇于將自己真實的生活、困境、需求以短視頻形式展現出來。
(三)無障礙媒介環境賦能殘疾人形象傳播
2019年5月16日是全球無障礙宣傳日,字節跳動正式上線抖音的無障礙版本。抖音的無障礙功能實現主要是通過開啟Google Talk Back功能,將用戶在屏幕上觸摸選中區域的內容朗讀出來,使視障人士可以根據朗讀內容獲取自己當前操作區域的信息,從而提升視障人士的使用和交互體驗[12]。
抖音平臺應加強在無障礙科技上的投入,爭取研發出更多功能,惠及聽障、肢體障礙、智力障礙等殘疾人群體,推動信息化與無障礙環境的融合,努力消除殘疾人與健全人之間的信息鴻溝,助力社會包容性發展,在科技賦權的道路上持續發力,為更多殘疾人展現自己的美好生活提供便利。
(四)平臺賦權殘疾人數字就業
互聯網時代,殘疾人更需要靈活新型的就業方式。我國倡導“加大對‘互聯網+’就業、居家就業、靈活就業等適合殘疾人的新就業形態的扶持力度”,“鼓勵引導各類互聯網企業為殘疾人提供就業崗位或以眾包服務等方式,幫助殘疾人網絡就業”[13]。
中國人民大學國家發展與戰略研究院發布的《靈工時代:抖音平臺促進就業研究報告》顯示:抖音降低了就業創業門檻,惠及廣泛的個人創作者和中小企業[14]。殘聯、相關機構、公司借助抖音電商聯手為殘疾人搭建平臺,給殘疾人就業提供了一種新的可能。殘疾人也可以像普通人一樣工作,將自己積極的生活態度傳遞給更多人。
此外,抖音平臺還積極探索電商、內容創作激勵之外的商業模式,為拓展殘疾人就業渠道提供更多元的可能性。
(五)于媒介實踐中實現殘疾人價值認同
隨著當下深度媒介化進程不斷推進,各類媒介平臺及其附帶功能被廣泛應用,成為現代媒介生產方式的主導性要素。媒介深刻改變著現代社會殘障人群的勞動手段、勞動主導方式和勞動交往關系,成為推動現代生產方式發生質變的關鍵因素[15]。由于殘疾人勞動價值認同受制于其身體殘疾與其從事社會勞動實踐之間的矛盾。在傳統的價值觀念中,殘疾人往往因為其衰弱無能的社會印象而無法獲得社會對其勞動價值的認可。而深度媒介化時代的到來,為殘疾人社會勞動實踐的多樣化和可視化提供了途徑,也為克服身體殘疾和從事社會勞動之間的矛盾提供了有利契機,為殘疾人價值認同的實現提供了可能。
深度媒介化意味著現實社會與網絡媒介是密不可分的,二者互相影響。殘疾人的媒介形象會深刻影響殘疾人在現實社會中的地位與權益,而殘疾人事業在現實中的發展,又會反過來影響殘疾人媒介形象的生成。
殘疾人權益保障是一項長遠的、必須堅持的事業。在深度媒介化時代,應該保障殘疾人獲得平等使用媒介平臺的權利,使殘疾人群體高度融入媒介場域,發出自己的聲音。相關部門、平臺受眾也應當積極傾聽殘疾人群體內心深處的真實聲音,為構建一個無障礙的、殘疾人友好的社會共同努力。
參考文獻:
[1] 喻國明,耿曉夢.“深度媒介化”:媒介業的生態格局、價值重心與核心資源[J].新聞與傳播研究,2021,28(12):76-91,127-128.
[2] 尼克·庫爾德利,安德烈亞斯·赫普.現實的中介化建構[M].劉泱育,譯.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23:3.
[3] 沈春娥.網絡新聞傳播從眾現象研究:評《網絡傳播學》[J].新聞與寫作,2018(7):118.
[4] 常婉晴,盧曉華.從“他塑”到“自塑”:B站殘障人士自我呈現及其價值研究[J].傳媒論壇,2024,7(11):12-16.
[5] 喬治·赫伯特·米德.心靈、自我與社會[M].趙月瑟,譯.上海:上海譯文出版社,2005:5.
[6] 彭蘭.視頻化生存:移動時代日常生活的媒介化[J].中國編輯,2020(4):34-40,53.
[7] 侯東陽,高佳.媒介化理論及研究路徑·適用性[J].新聞與傳播研究,2018,25(5):27-45,126.
[8] 彭蘭.媒介化時空重塑的日常生活[J].新聞與寫作,2022(6):2.
[9] 彭蘭.新媒體用戶研究:節點化·媒介化·賽博格化的人[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20:8.
[10] 徐綺雯.殘障群體在視頻日志中的自我形象建構研究[D].廣州:廣州大學,2023.
[11] 喻國明,趙睿.媒體可供性視角下“四全媒體”產業格局與增長空間[J].學術界,2019(7):37-44.
[12] 費倩文.抖音、火山小視頻正式推出無障礙版本[EB/OL].搜狐網,(2019-05-17)[2024-02-26]. https://www.sohu. com/a/314652734_100106801.
[13] 國務院.“十四五”殘疾人保障和發展規劃[EB/OL].中國政府網,(2017-07-21)[2024-02-26]. https://www.gov. cn/zhengce/content/2021-07/21/content_5626391.html.
[14] 中國人民大學國家發展與戰略研究院課題組.靈工時代:抖音平臺促進就業研究報告[R].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國家發展與戰略研究院,2020-09-09.
[15] 張九童.殘疾人價值認同的人學意蘊[J].殘疾人研究,2021(4):36-43.
作者簡介 羅曼·安赫爾·金張(ROMANANGEL JINZHANG),研究方向:新媒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