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互聯網+”時代,人們的閱讀習慣和獲取知識的方式發生巨變,促使傳統教育期刊踏上轉型升級的必然道路。文章旨在深入探討傳統教育期刊在轉型升級過程中面臨的雙重挑戰,并提出有效的應對策略,以促進其轉型升級。文章深入分析當前傳統教育期刊面臨的雙重挑戰。為更好地應對挑戰,文章從內容和技術兩個層面出發,采用理論闡述與實踐分析相結合的方法進行深入探究。內容層面,通過解析“浙江宣傳”微信公眾號的成功實踐,提出深耕內容是傳統教育期刊的核心競爭力,傳統教育期刊應堅持“內容為王”,構建可持續吸引受眾的內容生態,具體需從三個維度著手:語言要親民,貼近民眾生活,通俗易懂;選題要精準,緊扣受眾關切,直擊問題要害,滿足讀者深度閱讀的需求;定位要明確,塑造特色品牌,成為讀者的精神棲息地。技術層面,傳統教育期刊應以開放的心態擁抱新技術、新媒體,認識到媒介不僅僅是信息傳播的載體,更是內容塑造與傳播的重要驅動力,應積極探索新技術應用,但在此過程中不能本末倒置,忽視內容質量。最后,文章得出結論,傳統教育期刊在“互聯網+”時代的轉型升級,需在內容與技術層面雙重發力,以實現創新發展。
關鍵詞:傳統教育期刊;發展;內容;技術;轉型升級
中圖分類號:G237.5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4-8883(2024)19-0269-05
課題項目:本論文為2024年度四川期刊發展研究專項重點課題“教育期刊與教育事業的協同關系研究”階段性成果,項目編號:SCAA24QK-A01
傳統教育期刊作為我國教育改革的推動者與成果展示窗口,承擔著傳播先進教育理論、思想及文化的重任,同時也是一線教師“實踐出真知”的堅實后盾。在“互聯網+”語境下,傳統教育期刊正面臨轉型升級的緊迫任務。當前,不少傳統教育期刊的轉型之路舉步維艱,面臨讀者群體流失、內容同質化嚴重、發行量下降等一系列問題。如何成功轉型?本文在深入剖析當前傳統教育期刊面臨的發展困境的基礎上,聚焦內容與技術兩個方面,力求尋找具有針對性和可操作性的應對之策,為傳統教育期刊的轉型升級提供有益的參考與借鑒。
(一)內容脫離實際,特色漸失
在傳統教育期刊的發展過程中,內容的質量是衡量其成功與否的關鍵指標。然而,當前部分傳統教育期刊在內容編排上出現了與實際需求相脫節的現象。為追求學術性和權威性,部分傳統教育期刊傾向于邀請名家大咖等資深學者撰稿,這削弱了青年教師和一線教師的聲音,導致話語體系趨于單一,內容同質化問題加劇,使得期刊難以滿足不同讀者群體的多元化需求。此外,部分地方教育期刊面臨著服務性與專業性難以平衡的問題,由于資源有限、編輯團隊能力參差不齊等,部分期刊在選題策劃方面創新能力不足。它們往往難以找到既符合地方教育需求又具有學術價值的選題,特色化發展面臨重重困難。
(二)與新媒體融合不暢
新媒體的迅猛發展給傳統教育期刊帶來了新的挑戰和機遇。然而,許多傳統教育期刊雖積極應用新媒體,但多是將期刊內容直接遷移至新媒體平臺,如微信公眾號上,而未針對新媒體的傳播特性進行內容的重新編排、形式的創新或互動機制的設計。這種“新瓶裝舊酒”的做法,非但沒有讓傳統內容與新興載體相得益彰,反而削弱了各自的優勢。一方面,傳統期刊的深度、權威性在新媒體環境下未得到充分展現,讀者難以感受到期刊的獨特價值;另一方面,新媒體的靈活性、互動性也未被有效挖掘和利用,導致期刊在新媒體平臺上的傳播效果大打折扣。長此以往,期刊不僅知名度和影響力會下降,還可能在新媒體的沖擊下逐漸失去市場。
內容和技術是媒體融合發展的兩翼[1]。傳統教育期刊轉型升級的核心議題聚焦兩大關鍵點:一是如何進一步優化和凸顯其傳統優勢與特色;二是如何有效推進融合發展,利用新技術新手段實現創新升級。
(一)堅持“內容為王”,以專業性贏得讀者認可
內容的專業性和學術性,是傳統教育期刊立足的基石,但也可能成為阻礙其與讀者深入交流的門檻。要搭建學術知識與讀者間的橋梁,必須增強學術知識的普及性。而要實現這一目標,關鍵在于要將教育期刊視為獨特的傳播載體,并嘗試用自媒體的話語體系來重新解讀其內容。通過持續采用貼近讀者的傳播方式,構建起一個嶄新且豐富的內容生態。正如《人民日報》倡導的“在時代的景深中觸摸到個體的溫度”[2]。這是傳統教育期刊向大眾普及學術知識的正確航向。
2022年10月15日,2022中國應用新聞傳播論壇暨應用新聞傳播十大創新案例發布大會在同濟大學舉行。“浙江宣傳”公眾號等10家機構入選“2022中國應用新聞傳播十大創新案例”,其入選推薦語為“‘浙江宣傳’始終堅持9個字——‘說人話、切熱點、有態度’”[3]。筆者認為,這“9個字”同樣適用于傳統教育期刊堅持“內容為王”的底層邏輯。
1.“說人話”:語言要親民,構建貼近普通人的話語體系
“說人話”,也就是從普通人的角度出發,構建話語體系。首先,要用普通人能聽懂的語言來表達。普通人能聽懂的語言,自然是拉家常式的語言。《回家過年陪誰過》是“浙江宣傳”2023年初發布的一篇原創文章,該文題目直接觸及普通百姓的日常生活,與讀者親密地拉起了家常,因而獲得了較高的閱讀量。其次,要說普通人愿意聽的話。愿意聽的話是指可以引人思考的話。《浙江為何盛產“老板”》《新聞客戶端不能有“端”無“客”》是“浙江宣傳”2022年間發布的兩篇原創文章的題目,一條直接提問,一條從陳述入手,均體現出強烈的問題意識。最后,要說普通人喜歡聽的話。如果說者自視甚高,言辭晦澀難懂,聽者自然沒有興趣,更別提同頻共振。因此,說理要大道至簡、深入淺出、平易近人,說事要曲折有致、形象生動、言簡意賅。即便是再小眾、再專業的理論知識,只要以深入淺出的方式傳遞,就能吸引大量讀者群體。紀錄片《我在故宮修文物》摒棄了傳統紀錄片的說教性和啟發性,轉而將人物置于敘事的中心點,采用講故事的方式來呈現嚴肅話題,極大地增強了可看性。導演通過多層次、多角度記錄,以細節刻畫人物獨特的心態、心境和精神面貌,在細節中傳遞普通工人的人生觀念和價值取向[4]。這一方式值得傳統教育期刊借鑒。
2.“切熱點”:選題要精準,深入剖析受眾關切的熱點問題的核心
“切熱點”與“蹭熱點”一字之差,意義卻大不相同。“切”是一種精確策劃,“蹭”是一種盲目跟風。選題策劃是期刊提升核心競爭力的關鍵因素[5],選題要具有社會價值、文化價值,就要關注熱點、重點。每當教育熱點涌現,各大教育期刊紛紛策劃選題。然而,若前期策劃不足,即便勉強湊齊了一組不同身份作者的稿子,也只是迎合了熱點,內容僅停留在“蹭熱點”層面。
教育期刊對教育熱點選題的策劃,核心在于選角度。而要選好角度,需注意三點。一是依據對教育熱點的本質認識選角度。教育期刊編輯對教育熱點的認知不能停留于一般社會認知層面,應基于辦刊理念、專業知識來解讀教育熱點,認識教育熱點的本質,以精準的專業認知保證選題的科學性、深刻性、嚴肅性。只有這樣,才能避免選題隨意性和淺表化,確保期刊質量。二是依據對教育熱點的權威解讀選角度。教育熱點出現后,通常有教育專家等權威人士進行解讀,教育期刊編輯若細心閱讀、分析這些解讀,便能發現其中可以強調、發揮的點,這些點往往都是很好的選題。三是依據對關鍵詞語的深入分析選角度。教育熱點、重點都可以用詞語表述,即關鍵詞。教育期刊編輯要深入分析關鍵詞的內涵,從中選擇選題的角度。例如,《人民教育》圍繞“課程領導力”這一話題進行選題策劃,邀請行業專家就此展開剖析[6]。地方教育期刊《四川教育》也想做這個選題,其巧妙地聚焦于“力的三要素”這一關鍵詞,從力的大小、力的方向、力的著力點三個維度進行分析[7]。此舉不僅讓選題角度新穎獨特,還使稿件更有層次、貼近讀者。通過這樣的角度選擇,《四川教育》成功實現了“人有我優”的熱點選題策劃效果。
3.“有態度”:定位要明確,成為讀者的精神棲息地
做有態度的媒體,已成為互聯網時代傳統媒體與新媒體的共同追求。新聞媒體不再僅僅滿足于客觀報道,而是不斷深化新聞解讀,積極展現媒體的立場,發揮引領作用。做有態度的媒體,要做到以下兩點:一是要具備感性特質,懂得從受眾的心理需要和閱讀需求切入[8],賦予內容以溫度;二是要理性,保持獨立思考,深入探究,揭示真相,引導受眾,深化內容價值。
傳統教育期刊要想更好地發展,必須拿出態度,明確定位,探索自身的獨特性。獨特性是品牌欄目的一個重要特質[9]。以《四川教育》為例,《新生代教師》欄目引領青年教師成長,《辦學者》欄目報道校長的辦學故事與思想。眾多青年教師從《新生代教師》走向更高平臺,不少校長從《辦學者》走向辦學者。
品牌欄目應以高起點、高站位為基石,憑借價值引領的高黏合性,緊密聯結作者群體,使期刊成為讀者的精神棲息地。
(二)技術賦能:媒介作為內容傳播與創新的雙重引擎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今天,宣傳思想工作的社會條件已大不一樣了,我們有些做法過去有效,現在未必有效;有些過去不合時宜,現在卻勢在必行;有些過去不可逾越,現在則需要突破”[10]。媒介技術亦是如此。
1.深化認知,理解新技術與人的關系
麥克盧漢《理解媒介》的副標題《論人的延伸》提供了一個全新的視角來審視媒介。麥克盧漢認為,媒介是人體和人腦的延伸:衣服是肌膚的延伸,住房是體溫調節機制的延伸,馬鐙、自行車和汽車全都是腿腳的延伸。媒介技術可以是人的任何延伸[11]25。他認為,任何媒介不外乎人類感官與能力的擴展或延伸:文字和印刷媒介是人的視覺能力的延伸,廣播是人的聽覺能力的延伸,電視則是人的視覺、聽覺和觸覺能力的綜合延伸[12]。從媒介與人的關系的角度出發,能夠更加清晰、深入地理解媒介的本質。
麥克盧漢是媒介技術學派的代表人物。該學派強調,媒介環境會持續不斷、潛移默化地影響人們的認知、態度和行為,繼而影響人類社會的方方面面[13]。媒介因人的需求而產生,同時又塑造著人與社會的面貌。
麥克盧漢指出理解一切新技術的道路:不是理解新技術本身,而是理解新技術間的相互關系及其與舊技術的關系,尤其理解新技術與我們的關系——與我們的身體、感官和心理平衡的關系[11]31。過去,報刊、電視、廣播等是人們獲取信息、傳播信息的主要渠道;而今,隨著互聯網與智能手機的普及,新興媒介技術已融入日常生活,成為娛樂與工作的必需品。因此,面對新技術,期刊工作者要抱著開放的態度,積極接納、運用并駕馭之。
2.多元化傳播,增強內容與用戶的黏性和互動性
新媒體的崛起為傳統內容的傳播帶來了革命性的變化,使其能夠以多元化的方式觸及更廣泛的受眾。新媒體打破了傳統期刊的紙質傳播的單一渠道限制,傳統期刊可以通過微信公眾號、視頻號、短視頻平臺、有聲書平臺等多種渠道發布內容。而傳播渠道的多元化不僅使內容可以多元、立體地呈現,還使受眾可以根據自己的喜好和習慣選擇接收息的方式。
相較于雙月刊、月刊、旬刊等傳統媒體,新媒體在時效性和送達性方面更契合當前快節奏與信息爆炸的時代的需求,能夠迅速將最新內容精準送達讀者。此外,借助對閱讀時段、閱讀人群等大數據的深度分析,能夠進一步細化讀者群體,提升內容推送的精準度,從而增強用戶黏性,提高用戶滿意度。
新媒體賦予了受眾前所未有的參與度和互動性。通過評論、點贊、分享、彈幕等功能,受眾可以及時反饋對內容的看法,與作者和其他受眾進行交流。傳統期刊的紙質傳播,作者、編輯、讀者的互動則是單線的交流,時間上也非常滯后,久而久之,就會沖淡交流的欲望。這種互動不僅優化了用戶體驗,還使內容生產者能夠及時了解受眾的需求,從而調整和優化內容策略,甚至與受眾共同創作,實現內容的重塑。
同時,不得不承認,技術正悄然削弱人們的某些能力。在讀屏與讀書之間,以及在依賴生成式人工智能與自我創作之間,人們常常不自覺地傾向于前者,這種傾向無疑加劇了人們思考能力的退化。因此,人們不應淪為技術的附庸,而應積極尋求成為技術的駕馭者。掌讀時代雖帶來了前所未有的便捷,卻難以再現傳統閱讀時那抹淡淡的墨香與深度思考的韻味[14]。
3.融合之道,在雙向賦能中促進內容多元呈現與價值提升
紙質期刊以其深度見長,尤其是每期重點欄目,往往聚焦一個核心問題,進行多維度剖析,無論是理論思考、方法探尋還是案例分析,均力求深入透徹。閱讀這樣一組結構清晰、邏輯嚴密的文章后,讀者對該問題的理解自然躍升至新高度。然而,若直接將此類欄目與文章移至公眾號等平臺,不僅削弱了其原有的結構性與整體性,還可能讓本來很有價值的文章,在快節奏的新媒體平臺上顯得冗長且深奧,讀者寥寥。
單純變更傳播媒介而未調整內容形式,無異于強行配對,難以真正實現融合,反而可能削弱各自優勢。傳統教育期刊與新媒體的融合,關鍵在于相互借勢、相互激發,形成有機融合的整體。例如,對教育界大咖的采訪,不應僅限于深度對話,還應充分利用多媒體手段,全面采集文字、圖片、視頻素材,以適應不同媒介的特點與需求。多維度傳播能展現大咖的教育思想及人格魅力,塑造立體生動的形象。
任何媒介對個人和社會的任何影響,都是由于新的尺度產生的[11]17。新技術的應用往往伴隨著內容評價標準的變遷,傳統期刊上高質量的文章,在新媒體平臺上卻不一定是高質量的內容,要延續高質量就應對內容進行適應性改造。例如,可以通過調整敘述順序、增加背景信息、改變文風或插入多媒體元素等進行適應性改造,使文章更符合新媒體特質。
這樣一來,核心內容雖未變,但傳播效果卻顯著增強,教育文化、思想等內容也能進入大眾視野,成為熱議焦點。
以紀錄片《我在故宮修文物》為例,其在B站的火爆遠超央視首播,這充分說明了不同平臺對內容傳播效果的巨大影響。B站的互動性與再創造性,使觀眾不再孤獨觀看,而是參與討論,形成共鳴。這種媒介特性不僅改變了內容的傳播方式,更在某種程度上重塑了內容本身。
“以紀錄片為頭部內容的學習和知識視頻從B站興起,意味著Z世代正在推動互聯網內容從娛樂化走向知識化。”[15]2021年,B站首屆紀錄片發布會指出,年輕人進入互聯網的訴求正在發生變化。
原本小眾、冷門的紀錄片成為年輕人的寵兒,是因為這群年輕人普遍接受過良好的教育,追求精神世界的富足,尊重知識,愿意為優質內容付費。這一趨勢不僅引領了知識學習風尚,也為傳統教育期刊與新媒體的融合帶來了寶貴的啟示:在保持內容核心價值的同時,應不斷創新呈現形式,以滿足新時期讀者的多元化需求。
媒體融合時代,期刊工作者應客觀分析傳統教育期刊與新媒體的優勢與劣勢,探索出一條契合自身發展的融合之道。傳統教育期刊應摒棄“高高在上”與“晦澀難懂”的形象,在堅守專業深度與媒體使命感的同時,努力以通俗易懂的方式呈現專業知識,改變對技術的保守態度,積極擁抱“互聯網+”時代,成為技術應用的引領者,讓技術推動教育期刊行業持續發展與創新。本文從內容和技術兩個維度出發,對傳統教育期刊的進階路徑進行深入探討,但局限在于技術維度未涉及人工智能,后續研究可在此方面展開。
參考文獻:
[1] 化成.技術和內容是媒體融合發展的兩翼[EB/OL].中國共產黨新聞網,(2014-08-21)[2024-03-11]. http://cpc.people. com.cn/n/2014/0821/c83083-25510511.html.
[2] 費偉偉.人民日報記者說:好稿是怎樣修煉成的[M].北京:人民日報出版社,2018:108.
[3] 朱建華.“浙江宣傳”獲獎了:說人話,用普通人視角平視現實[EB/OL].“長江朱建華”微信公眾號,(2022-10-17)[2024-04-20]. https://mp.weixin.qq.com/s/GtvVDU32LoecxGyBHKngHQ.
[4] 歷史文化積淀下的“匠心精神”:解析系列紀錄片《大國工匠》[EB/OL].網易,(2018-02-08)[2024-03-19]. https:// www.163.com/dy/article/DA4IUQ620517T7QO.html.
[5] 黎偉盛.選題策劃:社科學術期刊提升核心競爭力的關鍵[J].廣西教育,2017(9):177.
[6] 錢麗欣.校長課程力的提升路徑[J].人民教育,2016(24):27-29.
[7] 張元金.課程領導力的主體構成及其職能[J].四川教育(時政版),2023(1):16-17.
[8] 郭士輝.淺談新聞報道的讀者意識[J].新聞前哨,2019(3):42.
[9] 張如成.塑造品牌欄目 提高電視媒體競爭力[J].新聞界,2007(6):132-133.
[10] 習近平在全國宣傳思想工作會議上的講話[EB/OL].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互聯網信息辦公室,(2013-08-19)[2024-04-09]. https://www.cac.gov.cn/2014-08/09/c_1115324460. htm.
[11] 馬歇爾·麥克盧漢.理解媒介:論人的延伸[M].南京:譯林出版社,2019:17-35.
[12] 郭慶光.傳播學教程[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11:118-120.
[13] 燈塔新傳考研.文化研究專欄05丨媒介環境學派[EB/OL].知乎,(2021-05-22)[2024-03-05]. https://zhuanlan.zhihu. com/p/372457204.
[14] 雍曉燕.初心從讀來[J].四川教育(綜合版),2023(4):1.
[15] 每經影視.《我在故宮修文物》為什么能在B站出圈?5年后答案來了[EB/OL].搜狐網,(2021-11-16)[2024-04-18]. https://www.sohu.com/a/501438003_499179.
作者簡介 雍曉燕,副編審,研究方向:編輯素養提升、傳統教育期刊轉型。陳立,編輯,研究方向:教育學基本理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