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黃河文化是中華民族的標識、文化自信的根本,是中國精神的集中體現,也是推動中華文化與世界各國文化傳播交流的重要助力。黃河文化圖書出版不僅可以普及黃河流域生態環境保護的知識和理念,提高公眾對生態保護的認識和參與度,也可以展示黃河流域在經濟發展、社會進步等方面的成就和經驗,為黃河流域的高質量發展提供智力支持和精神動力。文章在深入挖掘黃河文化時代價值的大背景下,結合黃河文化源遠流長的根祖文化、民族統一的融合文化、堅韌不拔的紅色文化等豐富內涵,基于黃河水利出版社在深入挖掘黃河文化內涵、促進黃河文化高質量發展、促進黃河文化國際化傳播與交流的圖書出版實踐,以黃河文化圖書為研究對象,采用綜合分析法,多角度多維度對黃河文化的時代價值、時代特色、時代內涵、時代底蘊進行詳細的論證。研究結果表明,出版社應通過深入挖掘黃河文化傳承、精準定位目標市場、運用新興技術展示黃河文化、融合多樣化的圖書策劃與營銷手段等措施,將黃河文化融入有質量的表達空間,推動其發展,并延續其生命力。
關鍵詞:黃河文化;圖書;出版實踐;策劃;營銷;黃河水利出版社
中圖分類號:G122;G230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4-8883(2024)19-0255-05
黃河被譽為中華民族的生命搖籃與母親河,其流域見證了華夏文明的萌芽與繁榮。遠古時代的“三皇五帝”在這片豐饒的土地上留下了活動的足跡,為中華民族的起源史書寫了輝煌的篇章。先秦時期,作為東方哲學思想璀璨明珠的諸子百家,大多在此地孕育思想、完善體系,鑄就了中華民族獨特的精神面貌與人格特質。黃河文化因此成為中華民族共有精神家園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組成部分,承載著民族記憶與智慧的厚重積淀。
黃河文化圖書作為具有鮮明地域特色和民族特色的文化產品,具有廣闊的市場前景和經濟效益。黃河文化圖書的出版不僅可以普及黃河流域生態環境保護的知識和理念,提高公眾對生態保護的認識和參與度,也可以展示黃河流域在經濟發展、社會進步等方面的成就和經驗,為黃河流域的高質量發展提供智力支持和精神動力。
黃河文化是國家文化根脈的重要源頭,是中華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黃河文化所涵養的河流文化、民族文化、紅色文化及地域文化時刻闡述著中華文化的深刻內涵,弘揚著人民對國家文化的肯定和自信[1]。
(一)源遠流長的根祖文化
黃河不僅是中華民族的母親河,也是中華文明的發祥地之一。黃河文化涵蓋了政治、經濟、文化藝術、哲學思想等多個方面,展現了中華民族的精神風貌和價值取向[2]。黃河文化的根祖特性體現在對中華文明的深遠影響和貢獻上,包括裴李崗文化、仰韶文化、中原龍山文化等,這些文化一脈相承,共同構成了中華文明的根源。黃河流域的廣大地區自古以來就是多民族聚居的地方,形成了中華民族的根祖文化,文化的開放性和包容性不僅促進了民族團結,也為中華民族的文化多樣性作出了重要貢獻[3]。
(二)民族統一的融合文化
黃河文化在地理上橫跨多個省份,這些地區自古以來就是多民族聚居、文化交匯之地。在漫長的歷史進程中,不同民族在這片土地上共同生活、勞作、交流,他們的文化習俗、宗教信仰、語言藝術等相互融合、相互影響,最終形成了黃河文化多元一體的文化形態。黃河文化依托其源源不斷的強大生命力和獨有的精神標識,不僅促進了各民族之間相互理解和尊重,還奠定了民族統一、和諧和團結的基礎[4]。黃河文化不僅是地域文化的瑰寶,更深刻體現了民族統一與融合的文化內涵。它跨越時間和空間的界限,將不同地域和民族的文化精髓匯聚起來,形成了一種獨特而強大的文化共同體[5]。
(三)堅韌不拔的紅色文化
黃河是中華文明的重要組成部分,具有堅韌不拔的紅色文化特質,蘊含著豐富的革命精神和民族記憶[6]。黃河流域是革命的熱土,黨在這里領導革命斗爭不斷走向勝利,社會主義建設和改革開放進程中,黨領導人民不斷豐富紅色文化內容。這些紅色文化孕育了延安精神、抗戰精神、西柏坡精神、照金精神、南泥灣精神、太行精神、大別山精神、沂蒙精神、張思德精神、焦裕祿精神、紅旗渠精神、西遷精神等寶貴精神財富。這些紅色文化和革命精神是黃河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中華民族堅韌不拔、自強不息的民族精神的生動體現[7]。
黃河文化圖書是黃河文化的重要展示,不僅展現了黃河文化的起源與發展,呈現黃河文化的發展歷程,還詳細描繪了黃河沿岸的自然風光和人文景觀,深入探討了黃河文化在政治、經濟、思想、藝術等多個領域的獨特貢獻。同時,黃河文化圖書通過對考古發現的解讀和歷史文獻的引用,能夠讓讀者全方位、多角度地親歷黃河文化的興衰變遷。
(一)提升黃河文化認同度
黃河文化圖書展示了黃河文化從遠古起源到現代演變的壯麗圖景,使讀者能夠深刻理解黃河作為中華民族母親河的地位,以及在中華文明形成和發展中的決定性作用。同時,其通過展示黃河流域內不同地域、不同民族的文化特色,揭示了這些文化元素之間的相互交流與融合,讓人們看到黃河文化不是某個民族或地區的專屬,而是中華民族共同的精神財富。這種歷史縱深感能讓人們感受到黃河文化的厚重與深遠,從而激發人們對黃河文化的強烈認同。
(二)闡釋黃河文化價值觀
在新的時代背景下,黃河文化圖書對黃河文化的價值觀進行了全面且深刻的闡釋。其不僅深入挖掘黃河文化中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古老智慧,強調其在生態文明建設中的重要意義,還大力弘揚黃河流域人民勤勞勇敢、自強不息的民族精神,激勵人們在新時代新征程上勇往直前。黃河文化圖書也展現了黃河文化開放包容、合作共贏的國際視野,倡導在經濟全球化背景下加強文化交流與合作,共同推動人類文明進步。這些闡釋不僅豐富了黃河文化的內涵,也為經濟社會發展提供了重要的價值導向和精神支撐。
(三)促進黃河文化國際化傳播
黃河文化圖書通過精心策劃與編寫,詳細記錄黃河流域的悠久歷史、燦爛文化和獨特風貌,巧妙融入國際化視角,積極促進黃河文化國際傳播。黃河文化圖書的國際傳播不僅讓黃河文化走向世界舞臺,增強了中華文化的國際影響力和感召力,也為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貢獻了重要的文化力量[8]。這種具備全球視野的呈現方式,不僅能提升黃河文化的國際認知度,也能促進文化交流與傳播,推動人類文明共同繁榮。
黃河水利出版社專注于黃河流域管理與治理開發、黃河流域歷史文化探索及水利行業科技前沿,始終將社會效益視為發展的基石,力求在保障社會效益的同時實現經濟效益穩步增長。出版社深耕黃河相關主題,《維持黃河健康生命》榮獲首屆中國出版政府獎,展示了其在推動黃河生態保護方面的突出貢獻。《人民治理黃河六十年》摘得第二屆中華優秀出版物(圖書)獎,凸顯了其對黃河治理歷史的深刻反思與呈現。依托全國最全面的黃河圖書資源、廣泛的黃河文獻覆蓋及豐富的作者網絡,黃河水利出版社積極響應“讓黃河成為造福人民的幸福河”的號召,出版了一些內容精湛、質量優秀、設計精良的黃河文化精品圖書,充分貫徹“講好黃河故事”的時代聲音,增強了文化自信,為黃河流域生態保護貢獻文化智慧與力量[9]。
(一)深入挖掘黃河文化內涵
黃河水利出版社致力于深入挖掘黃河文化的內涵,通過一系列出版項目,生動展現黃河文化的深厚底蘊與獨特魅力[10]。例如,出版了《黃河奔騰流中原》《黃河航運簡史》《黃河文化概說》等圖書,系統梳理黃河文化的歷史脈絡,從遠古文明到現代治理,全面展現了黃河文化的演變過程及內涵價值。通過《黃河畫傳》等圖書,利用300多幅經典繪畫、文物和攝影圖片,生動展示黃河沿岸的古跡、傳說、民俗等文化符號,讓讀者直觀感受到黃河文化的獨特魅力。同時,推出《我的治河實踐》《河南黃河史》等圖書,將水利史、治水技術與黃河歷史文化緊密結合,展現了黃河治理中的文化價值和技術成就。黃河水利出版社還出版了《黃河流域水資源利用與保護》《綠色黃河:生態保護與可持續發展》等圖書,強調了黃河生態保護的重要性,并分享了生態保護與治理的實踐經驗。這些圖書不僅在學術研究領域具有重要價值,還深化了公眾對黃河文化及其生態環境保護的認知。
(二)促進黃河文化高質量發展
黃河水利出版社在促進黃河文化高質量發展方面,通過多方面的實踐措施作出了積極貢獻。其策劃的《黃河文化圖書》系列入選“十三五”國家重點出版物出版規劃項目。出版社圍繞黃河文化板塊,交叉與融合不同學科、不同領域的知識,強調生態保護與可持續發展,同時推動黃河文化國際化傳播與交流,以及數字化出版與互動體驗等方面的創新。利用現代信息技術,黃河水利出版社推出了與黃河文化相關的電子書、有聲書等數字化產品,以滿足讀者多樣化的閱讀需求,提高了黃河文化的傳播效率,擴大了覆蓋面。在圖書中融入二維碼鏈接、AR(增強現實)技術等互動元素,不僅提升了讀者的閱讀體驗,也使黃河文化更加生動、直觀地展現在讀者面前。這些創新舉措不僅豐富了黃河文化的表現形式,還有效促進了黃河文化傳承與弘揚,為推動黃河文化在當代社會的深入傳播提供了重要支持。
(三)促進黃河文化國際化傳播與交流
黃河文化是中華文明歷史傳承的重要承載主體,出版社應在推動黃河文化國際化傳播,提煉展示中華文明的精神標識和文化精髓,加快構建中國話語體系,提升中華文化影響力、傳播力上展現大擔當、大作為。
黃河水利出版社在推動黃河文化國際化傳播與交流方面,通過系統策劃和深入研究、跨學科合作與跨地區交流、多元創新的傳播渠道與精準的傳播策略、加強人才培養和國際團隊建設等多方面的努力,持續提升了黃河文化的國際知名度和影響力。例如,《黃河與河流文明的歷史觀察》入選國家社科基金中華學術外譯項目,并于2021年由國際著名科技圖書出版集團施普林格出版社出版,其紙質版和電子版向全球公開發行。
策劃和推廣黃河文化圖書需要綜合考慮文化傳承、市場需求、技術創新以及營銷策略等多個維度。首先,深入挖掘博大精深的黃河文化,不僅要展現其悠久的歷史文化底蘊,還要凸顯其現實意義和價值。其次,精準定位目標讀者群體,了解他們的閱讀偏好和需求,以確保圖書內容和形式能夠迎合讀者的期待和興趣[11]。在技術創新方面,應利用數字化手段和先進的圖書設計技術,以生動的方式呈現黃河文化的獨特魅力和故事。最后,通過多渠道推廣和精準的營銷策略,包括線上平臺、社交媒體、文化活動等,提升圖書的影響力,進而促進黃河文化傳承與發展。
(一)建立黃河文化資源數據庫
黃河文化作為中華文明的重要組成部分,承載著豐富的歷史、哲學、藝術等文化元素。在策劃黃河文化圖書時,應深入挖掘其核心內涵,包括深入探索黃河文化的歷史背景、獨特的文化特色以及傳承至今的精神價值。應依托全國文物資源普查基本數據庫、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等,系統梳理黃河流域的文化資源,建立起黃河文化資源素材庫和大數據平臺。資源數據庫不僅應包括歷史文獻、考古發現,還應涵蓋根祖文化、民俗傳統、農耕文化、紅色文化、藝術作品及相關學術研究成果,從多個角度全面呈現黃河文化的深厚底蘊和多樣性,以文字、圖片、音頻、視頻等多媒體形式展現黃河所蘊含的偉大精神。這些舉措可以為黃河文化圖書提供豐富的資料和數據支持,確保圖書內容的全面性和準確性;不僅能確保出版的黃河文化圖書在學術價值和文化內涵上的水準,而且能以獨具交互性、特色性以及便捷性的互聯網資源數據庫服務廣大讀者,提升用戶的交互體驗,充分展示黃河流域文化帶的文化遺存。
(二)精準定位目標市場
為有效推廣黃河文化圖書,黃河水利出版社應采取精準的市場定位策略,以滿足不同讀者的需求。著重對學者、學生、文化旅游愛好者等不同群體進行深入分析,并根據其特點定制圖書內容和風格[12]。通過市場調研和數據分析,了解當前黃河文化圖書市場的競爭態勢和潛在需求,從而科學制定出版策略。在做好黃河文化圖書IP的同時,要多推出一些具備黃河文化底蘊和特色的通俗讀物、旅游指南等,并且定期更新維護微信公眾號,及時推介出版的新書,進一步增強用戶黏性。同時,出版社應發揮主觀能動性,建立并優化客戶資源管理體系,在市場調研、選題開發、選題論證、圖書審稿等關鍵環節,充分發揮專家、作者及讀者的橋梁紐帶作用,致力于打造高品質、高水準、高要求的黃河文化圖書,同時深入挖掘黃河文化內涵,創新出版形式。
(三)運用新興技術展示黃河文化
在當今數字技術和智能技術快速發展,虛擬現實(VR)和增強現實(AR)等技術成為展示和傳播文化遺產的強大工具的時代背景下,出版社可以通過現代科技手段更深入、更生動地將黃河文化圖書展現給全球讀者。在圖書策劃階段,應特別注重創意和技術的結合。要在封面設計、插圖和版式布局上面下足功夫,提升圖書的視覺吸引力和閱讀樂趣。同時,融入音頻解說、視頻講解等多媒體元素,將文字所不能表達的情感和氛圍傳遞給讀者,使讀者能夠身臨其境地感受到黃河文化的博大精深。
運用數字技術,黃河水利出版社還可以推出電子書、有聲書、短視頻等多媒體形式的黃河文化圖書[13],結合高清影像、立體聲音頻和互動視頻等媒體資料,為公眾提供全方位的文化體驗,隨時隨地通過網絡訪問和互動,以滿足讀者多元化的閱讀需求。這些新型媒體形式不僅能夠豐富圖書的傳播途徑,還能增強讀者的閱讀體驗和參與感,提升黃河文化圖書的影響力和吸引力。讀者可以身臨其境地感受黃河文化的歷史與現實,從古代的黃河流域部落生活到現代的生態保護和文化創新,無須跋涉千里,便能直觀體驗。
(四)融合多樣化的營銷手段
通過加強媒體宣傳,依托媒體矩陣,樹立媒體營銷思維,全面展示圖書產品的獨特亮點和核心賣點,以此吸引讀者高度關注,對圖書營銷至關重要[14]。出版社應通過紙質媒體、網絡媒體,如官方網站、官方微博、微信公眾號、移動App等多種途徑,運用文字、圖片、音頻、視頻等多種媒體形式,整體組織和規劃出版社的全媒體化宣傳工作。在宣傳過程中,要注重提升宣傳內容、形式和質量等多個方面,旨在提高出版社的影響力和美譽度,最終促進營銷工作有效轉化,實現銷售渠道的多維度效應。
通過社交媒體平臺、電子郵件營銷和搜索引擎優化(SEO),出版社可以實現更廣泛的市場覆蓋和精準的目標定位,增加品牌曝光度,促進讀者參與和反饋,建立起持久的讀者社區。通過精準的用戶數據庫管理和有效的客戶關系管理(CRM),實現對讀者需求和行為的深入理解,從而定制個性化的營銷方案和服務,提升讀者的忠誠度和回購率。通過參與行業重要會議和展覽,能夠直接觸達目標讀者,有助于與學術界、行業專家進行深入交流和合作,共同探討黃河文化的傳承與發展,從而進一步提升圖書的影響力和認可度。
為保證營銷效果,應建立完善的反饋機制和評估體系,及時調整和優化策略,定期進行活動總結與分析,善于發現問題、總結經驗,并制訂下一步營銷計劃[15]。另外,編輯與營銷團隊之間應加強溝通與協作,共享市場反饋和讀者洞察,緊密合作,保持團隊效率,更好地滿足讀者期待和市場需求。
黃河水利出版社積極響應“讓黃河成為造福人民的幸福河”的號召,緊抓時代機遇,專注于出版內容深刻、藝術精湛、制作精良的黃河文化精品圖書,深入探索黃河文化的歷史背景、文化特色以及傳承至今的精神價值,將黃河文化融入有質量的表達空間,推動其發展,延續其生命力。新形勢下,黃河文化圖書出版實踐要遵循文化傳播規律,運用現代傳播手段,提升黃河文化在技術和人文領域的傳承與傳播價值,講好“黃河故事”,為黃河文化注入新的時代內涵。
參考文獻:
[1] 申陽.融媒時代黃河文化國際傳播的內容建設與策略重點[J].中國廣播電視學刊,2022(12):73-75.
[2] 張燕.文化自信視域下黃河文化的譯介與對外傳播[J].黃河.黃土.黃種人,2021(19):15-16.
[3] 朱丹丹.黃河文化的時代價值及其實現路徑[J].陜西行政學院學報,2022,36(2):21-25.
[4] 郭歌.在尋根中傳承黃河文化精魂[N].河南日報,2023-11-23(4).
[5] 李振新.新時代圖書資料視域下保護傳承弘揚黃河文化的研究[J].文化產業,2021(33):88-90.
[6] 徐冉.黃河文化的地域書寫與價值挖掘:以陜西韓城為例[J].史志學刊,2022(2):38-44.
[7] 張樹鋒.黃河紅色文化資源的傳播價值體認與融合傳播路徑選擇[J].傳媒,2024(9):71-74.
[8] 張燕.黃河文化的基因解碼與對外傳播研究[J].黃河.黃土.黃種人,2022(23):21-23.
[9] 李洪良.新時代保護傳承弘揚黃河文化的出版實踐探析[J].新聞研究導刊,2021,12(20):100-102.
[10] 張瑾.黃河文化的新時代價值及弘揚路徑[J].天水行政學院學報,2024,25(3):50-55.
[11] 姚屹雯.傳統圖書的創新發展之路[J].文化產業,2024(19):91-93.
[12] 馬銘燴.新媒體時代圖書出版編輯工作創新的策略探討[J].采寫編,2023(11):142-144.
[13] 劉彥青.以數字出版和精品圖書出版推動中華文化傳承[J].新聞前哨,2024(4):67-69.
[14] 梅晨.新媒體時代下傳統圖書出版的困局與破局之路[J].傳播與版權,2024(9):64-67.
[15] 竇艷秋.走好傳統文化類圖書出版的創新之路[J].文化產業,2024(11):112-114.
作者簡介 陶金志,副編審,碩士研究生導師,黃河水利出版社有限責任公司編輯室主任,研究方向:黃河文化圖書出版、黃河文化圖書版權交易、國家出版基金、國家重點出版物出版規劃項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