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簡介:解小青,中央美術學院書法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國家語委語言文字規范標準審定委員,教育部中國書法教育指導委員會高教委員,中國書法家協會理事,研究方向為書法史論與創作研究。
摘 要 2023年教育部印發《關于深入推進學術學位與專業學位研究生教育分類發展的意見》,強化“學術創新型人才”和“實踐創新型人才”的分類管理、分類指導、分類保障,完善“學術學位”和“專業學位”兩類學位的設置、布局、規模和結構,更加明確研究生教育分類發展、融通創新的長效機制。本文在梳理書法學科專業發展的基礎上,探索完善專業學位與學術學位之間互通學習的“立交橋”,同時針對當前高校“專業學位”書法人才培養現狀與問題,從教學方法、專業指標等方面展開思考分析。
關鍵詞 書法;教育;分類培養;專業學位;學術學位
Abstract: In recent years, China has significantly enhanced the quality of high-level education. Within the higher education’s structure, the development of “Applied Degree” education has been vigorously improved, as well as the promotion of both the “Theoretical Degree” and “Applied Degree”. This article focuses on the development of the calligraphy discipline, and discusses the current progress of the “Theoretical Degree” in calligraphy education. It provides analysis and solutions for pedagogy, systematic teaching, professional evaluation indicators, and much more.
Keywords: calligraphy; education; classification cultivation; applied degree; theoretical degree
“分類發展”作為研究生培養主題的首次明確,見于2023年11月24日教育部印發的《關于深入推進學術學位與專業學位研究生教育分類發展的意見》(以下簡稱《意見》)。《意見》指出,培養“學術創新型人才”和“實踐創新型人才”的格局性變化與差異化要求;明確“學術學位”與“專業學位”研究生教育的分類管理、分類指導、分類保障;強化兩者在定位、標準、招生、培養、評價、師資等環節的重點布局方向;對兩類學位的考核重點、培養方案、課程設置、考核方式與評價改革,具體到學位論文基本要求、評閱標準以及核查辦法等等都列出了實施細則,提升加強人才培養的全鏈條、各環節改革措施的銜接配合。《意見》同時對培養單位提出要求,完善推動兩類學位分類發展的政策舉措和質量保障體系,健全單位內部覆蓋機構、人員、制度、經費等要素的治理體系和運行管理機制,成體系地推進學術學位與專業學位研究生教育的分類發展、融通創新,健全中國特色學位與研究生教育體系。
一、“專業學位”人才培養規模快速擴大
從高校人才培養結構的角度看,“學術學位”主要培養學術創新型人才,重在面向知識創新發展,需具備較高學術素養、較強原創精神和扎實科研能力;“專業學位”主要培養實踐創新型人才,重在面向行業產業發展需求導向,需具備扎實系統專業基礎、較強實踐能力和較高職業素養。“學術學位”依托一級學科培養并按門類授予學位,一級學科設置主要依據知識體系劃分,相對寬泛和穩定;“專業學位”類別設置主要依據行業產業人才需求為培養導向,依托的學科平臺相對靈活。
近年來國家一直在調整高校人才培養結構模式,快速擴大高層次人才培養規模。在研究生階段主要增加的規模放在了“專業學位”方向,進一步提升專業學位研究生的培養比例。據教育部公布的數據,專業學位碩士招生人數,2022年已近70萬人,占比達到總數的60%以上。國家還將逐步擴大“專業學位”研究生的占比。
在今后的發展當中,新增碩士學位授權點也將以“專業學位”為主;同時具有學術學位與專業學位的領域也將側重布局“專業學位”授權點。聚焦國家行業產業和區域發展需求,培養實踐型、應用型的高端人才,尤其是緊缺型、實用型、高技能人才的培養。到“十四五”末,專業學位碩士研究生招生規模將擴大到碩士招生總規模的三分之二左右,同時大幅度提高博士研究生“專業學位”人才培養數量。
近兩年博士生的招生規模增加比例明顯較快,“專業學位”博士招生已經達到2.5萬人,整體提升了高等教育的層次和質量。從2023年公布的博士生招生簡章看,很多高校已經在專業學位博士培養方面明顯有了新增方向,使學術學位和專業學位的培養模式與目標區別更加分明。這兩類學位培養模式越來越鮮明的區別,也使從“藝術”到“美術”再到“書法”的本體研究構成發生變化,直接關系到“美術與書法”一級學科建設理念與教學實踐。置身現實需求的新形勢語境,立足中國書法自身的發展規律,促使我們探討藝術學科建設時需要激揚創造力,激發創新活力,深入思考新時代書法高等教育的方向、格局和內涵。
書法,長期以來在學科建制上處于從屬地位,各校書法專業的歸屬領域也不同,或文學,或藝術,或歷史等,這也導致學科定位、教學實踐、師資配置等各種不同。由于隸屬不同的學科領域,書法研究的有些方向與別的學科發生重疊交叉,使書法自身的研究界定與深度廣度都受到一定程度的制約,取得的成果也多是所屬學科的分支成果。
隨著“美術與書法”學科升級建設,需要我們理順學科內部結構關系,對應人才培養模式的細化調整,與哲學、歷史、文學等學科融通的同時,構建書法之獨有學科,以此區別于其他領域的研究方法或視角來闡釋書法問題,以自身的話語體系成為今后書法學科發展目標,真正培養出具有深入傳統的理性自覺、兼具藝術理論和藝術創作素養的新時代高素質書法專業人才。
書法博士研究生“專業學位”人才培養的開啟,是新形勢下書法學科專業體系建設的發展需要。開好“專業博士”培養的新局面、走好第一步,直接影響著博士專業學位研究生教育的健康發展,需要我們聚焦其中制約專業學位研究生教育發展的關鍵問題提出推進對策,如博士專業學位的定位與性質,是否是碩士專業學位在專業能力方面的簡單遞進,其培養的目標重點如何設定;博士專業學位標準除了考查專業能力之外,是否還要考核實踐創新能力,考核的重點應是什么;博士專業學位不同于學術型,其創新成果、學位論文與學術型博士成果的區別如何界定;博士專業學位授權點的必備申請條件應有哪些等,上述這些問題也是各高校在專業學位碩士研究生培養教學實際中遇到的問題,關系到專業學位的根本性質與可持續發展。面對這種現實需求,《關于深入推進學術學位與專業學位研究生教育分類發展的意見》的頒布,可以說是切時如需。
二、書法專業研究生教育分類培養的學科依據
回溯書法學科的發展歷程,與“藝術學”在學科專業目錄中經歷的大調整直接相關。1992年頒布的國家標準學科分類中,“藝術學”成為一級學科;2011年“藝術學”從“文學門類”中獨立出來,單列為門類,成為第13個學科門類,“美術學”成為一級學科;2022年新版研究生教育學科專業目錄中,書法與美術并列,“美術與書法”成為一級學科專業學位類別。書法在上述學科設置中的升級調整,和其特殊的藝術屬性有關,更和多年高校實踐亟待解決的人才培養現實問題密切相關。
2011年,國務院學位委員會、教育部在1992年版學科專業目錄基礎上進行了調整,將“藝術學”單列為一個門類,設置了美術學、藝術學理論、音樂與舞蹈學、戲劇與影視學、設計學5個一級學科,書法學成為“美術學”下的二級學科。從學科專業設置看,原來的藝術學門類下有5個一級學科、1個專業學位類別,這是應培養大批注重藝術實踐創新高層次藝術人才的時代文化迫切需求做出的調整,著實有力地促進了藝術領域學科建設和人才培養;但在十多年的實踐中也遇到了現實難題,學科設置不利于實踐創新專業型人才培養的弊端逐漸顯現,如從藝術類院校近幾年選聘師資情況看,新進校的博士層次師資藝術實踐能力不夠,藝術專碩又達不到教師選聘條件等等,學術型人才培養模式與應用型高層次人才需求和培養之間產生了明顯錯位。
為解決以上問題,2022年9月國務院學位委員會、教育部發布新版《研究生教育學科專業目錄(2022年)》,這是我國第5版研究生教育學科專業目錄,對藝術學門類的學科專業做出較大調整。在原有藝術學理論一級學科基礎上,整合音樂與舞蹈學、戲劇與影視學、美術學等學科,調整為“藝術學”1個一級學科;將原有藝術專業學位類別調整為音樂、舞蹈、戲劇與影視、戲曲與曲藝、美術與書法、設計等6個博士專業學位類別,為高層次藝術創作型人才培養提供“直通道”。
書法學科在新版《研究生教育學科專業目錄(2022年)》中的變革升級,體現出當代高等書法教育發展對專業人才培養的迫切需求,不僅需要理論創新與知識創新的學術型人才,更需要新時代高素質書法創作專業型人才的全面培養。國家對于“專業學位”人才培養的重視,也促使我們深化兩類學位的培養“學理路徑”,在教學體系化、學科方法論、專業指標評估、學科課程設置、專業教材編寫以及師資隊伍建設、促進科教融合和產教融合、加強國際合作等等方面,都存在深入探討和拓展的教育空間。
圍繞“美術與書法”正式成為一級學科的建設目標任務,全國高等院校組織研討,深化理解,共話發展。2023年4月中央美術學院組織召開“構建當代書法學科專業體系:全國高等院校書法學科升級建設研討會”,立足“專業學位”人才培養,與會專家對學科整合創建的“專業學位”發展模式進行前沿思考,探索新時代高素質書法專業人才培養。遵循高等書法教育發展規律,與會專家從優化專業人才培養模式、提煉新的學科發展形態出發,深入探討書法專業能力層級評議、創新實踐考量及創作理論研究、人才培養與職業趨向、學科交叉深化與產教融合、書法當代應用場景與媒體平臺數據建設等方面,審視并展望“美術與書法”專業學位的定位與發展。這是疫情之后全國高校第一次大型線下研討,30多所院校的百名學者專家線上線下同時展開互動。中央美術學院書法學院將此次研討會上專家形成的新論斷、新觀點、新建議,集中發表于《構建當代書法學科專業體系:全國高等院校書法學科升級建設研討會學術論文集》(榮寶齋出版社,2024)。
跳出單一學科專業,站在學科交叉融合的新維度,研究討論新學科目錄下藝術學科研究生教育的改革與高質量發展、書法專業碩士博士人才培養實施構想與質量標準及未來發展路徑、跨學科復合型書法人才培養等問題,已經逐漸成為各高校尤其專業院校藝術類學科關注與改革的重點。
三、書法“專業學位”研究生培養現狀、問題與思考
學術學位、專業學位的分類發展,細化體現為人才培養的類型、定位、目標、要求、途徑、規格等種種不同。圍繞研究能力、實踐能力、創新能力,緊扣高層次人才培養目標,藝術類研究生的分類培養過程也是研究重大藝術理論問題和進行重要藝術創作的過程。深化新時代書法學科專業人才培養模式,需要堅持“藝理融通”與“知行會通”,提煉書法專業學位培養的教育教學規律與方法,強化學科專業能力層級指標體系。
高校專業學位人才培養,有別于社會組織培訓等各類活動,它設有系統課程循序漸進,并有完整學時保質保量,更有畢業創作的“專業評價標準”與學位論文“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的雙重要求。高校書法專業人才培養有其獨特性,但其過程又不是獨立的,受到當代整個藝術生態的影響與滲透。從當代視角審視書法的古代傳統與現代變革,會發現在藝術觀念、造型基礎、品鑒標準、筆墨語言、傳播方式等方面都發生了根本性的改變,個性化、社會性、實驗性的探索途徑也更加多元;另一方面,這也集中反映出當代書壇發展面臨的現實困惑,影響并折射出高等書法專業教育現狀。
2024年初的數據統計顯示,全國開設“書法學”本科專業的高校有150多所,有110多所院校招收書法碩士研究生,有近30所院校招收書法博士研究生,全國高等書法教育態勢與規模越來越壯觀。從1963年至今高等書法教育已經走過六十多年的發展歷程,帶動書法專業人才培養取得豐碩成果;通過經驗總結與實踐反思,我們有必要從專業人才培養的教學理念、師資水平、生源素質、創作質量等方面對其現狀與存在問題保持明確清醒的認知。
書法藝術的特殊性,決定其與“傳統”無法割舍,這也容易造成在書法專業教學中以陳舊的學習觀念當作因循路徑,出現相對封閉落后的教學循環。本文寫作時,正值每年高校書法專業畢業展旺季,絕大多數的畢業作品中規中矩、面孔稚嫩,激動人心、靈光閃耀的作品極其罕見,帶有青春朝氣的藝術探索與敏銳的藝術火花很難顯現出來。有一部分畢業作品一看便知作者長期沉浸并習慣于“臨摹”的惰性書寫當中,不懂也不能達到獨立創作的要求,這背后實則暴露出對于“傳統”理解不深的學習盲區甚或誤區。
書法是古老的、傳統的,書法學科建設卻是新生的;藝術需要創造力,藝術教育、人才培養同樣需要創造力,藝術學科建設更需要我們激揚創造力。從當代視角切入歷史觀照,以創新思維作為動力,需要發揮出積極的“主體意識”和“主動意識”,展現出書法學科建設的方向性、統合性和創新性。傳統,不是靜止的,是不斷創新的,在歷史傳承中具有“時代性”特征。從古到今、從質到文、從樸到妍,每一次超越連綴的書法軌跡,都是時代變化鑄就的書法新變,我們要在動態視域中對于傳統有綜合認知。對于歷史上的經典書作,今天的我們不再是“看什么”,而是“怎么看”,這也決定了在創作中“怎么學”“怎么用”,怎么使“傳統”得以“活化”,真正成為創作的活水源頭。
結合自己從學生到教師的成長歷程與實踐體驗,特別是自己在從師范院校到專業院校的日常教學中面對的學生現狀,對于當前高校書法專業學位人才培養的一些常見共性問題作出思考,愿與同道共勉。
(一)精準的學習方法,明確的專業指標體系
書法教學,無論高等教育還是基礎教育,最重要的就是“方法”。書法,不同于其他任何學科,無論古今,只有“臨摹”這一種學習方法。不夸張地說,臨摹的成敗,決定著一個人的書法生命。
書法史上優秀的傳世書作,沒有以“像”為標準的。臨摹作為書法學習方法,只是一種途徑、津梁,重要的是將臨摹對象消化吸收,接收到古人書跡中傳遞的強烈“訊息”,并能自如地轉化為自己的書法創作元素,提升從古代經典中開出新境的創作轉化能力。“創作”的單薄拘謹,暴露的正是“臨摹”存在的問題。打個比喻,眼球可以做得逼真,但是視力卻不能移植;只集字不消化,即使銖而較、寸而合,筆下的字也難以“復明”。長期沉溺于追摹古人,會在簡單模仿的惰性中漸漸消磨,一旦創作,便會出現字形造作、形式淺薄等各種雜癥。
任何“學”的手段都是為了“用”;“用”是檢驗“學”的最好標準;要帶著“用”的眼光來審視“教”和“學”的成效。當前我們身處全媒體時代,隨著人工智能發展,手機app等學習手段越來越豐富,仿真印刷、高清放大、掃描噴繪等科技進步帶來學習便利,但也帶來兩難之惑。當什么都盡在眼中,所有細節毫發畢現時,其實我們的想象力和創造力反而會受到阻礙和制約,經典需要的不是“復制”而是“再生”。尋流溯源,學古知新,有意識地提煉方法,從傳統中生發的主動創作意識才能逐漸清晰。
書法專業學位人才培養,需要有正確的觀念、精準的方法、專業的標準,還要有創作練習的氛圍激勵,尤其是發自內心的那種“愛寫字”的藝術熱情與創作沖動。目前大多數高校的書法專業學位人才培養缺乏明確的實踐成果考量方式與執行標準,學生們作為專業選手,卻只在象牙塔里安身立命,把文憑當作水平。設置并突出專業實踐課程的升級指數即“層級”指標要求,對于書法專業學位人才培養至關重要。譬如從本科、碩士到博士,甚至更往前推,初學書法就開始臨摹顏真卿,如何衡量在少年宮寫顏和作為專業博士的寫顏水平,怎樣建構層級專業指標體系,如何從基礎要求到深刻高級的表現形式,其中不能以“見仁見智”的主觀性為由而失去其衡量專業標準的客觀性。
(二)關注新見文字材料,打開創作視野,動態理解傳統脈絡
隨著所見新出土文字資料日益增多,我們在接觸新材料的同時,也見識到了與前代不同的藝術造型,除了帶來從“文獻視角”“研究方法”等方面作為“研究材料”的范圍拓展,更發掘了與前代不同的“感受方式”與“創作運用”。
從新出土文字材料入手,打開新的創作視野,豐富創作手段和面貌,有助于突破書寫中出現的同質化現象。以篆刻為例,這些年新出土的秦印特別多,提供的樣式、模板、模式不斷新見,各種出其不意的巧思奇構,好玩兒的字形、趣味的開發越來越讓人欣喜,創作者可資借鑒的新營養不斷供給。從古文字學角度講,戰國時期的諸侯方國雖然多,但是文字實際上就是兩大系:“秦系”與“非秦系”。秦始皇統一六國之后,“非秦系”文字也歸入“秦系”,發展影響至今,足見“秦系”文字生命力的強大統貫,無論從文字學研究還是創作取法角度都值得深入挖掘研究。
材料與載體的豐富,圖像信息表達的多元觸角,還原出對于古人技藝的正確打開渠道,為今天的創作提供了較前人更加多樣探索的實踐路徑。晚清以來,陸續出土的秦權、量,日本藤井有鄰館所藏大型秦鐵權,上貼有一世、二世詔,另有大型銅權、石量、陶量等,現在各地博物館乃至一些私藏秦權、量、詔版等,皆為秦統一文字后的實物。今人所見遠遠突破了古人,可供選擇的材料越來越多,擇優組合能力、創作形式和方法也越來越強大,這些都可促成新書風新印風的探索實踐。
藝術創作,一方面連綴著古代傳統,另一方面涵養著時代書風。每個時代都會產生新的藝術觀念與實踐成果,匯聚形成新的“時代性”。當代書法字體面貌多樣化,與新中國成立后新發現新出土資料直接相關,如新發現的楚簡、中山王、晉盟書、秦簡、漢帛書,新出土的大量北朝墓志、南朝墓志、隋唐名家墓志碑刻,以及漢簡等等,使篆書、楷書、隸書等字體樣貌更加多元,我們在教學中從古代經典中尋繹創作新思路的途徑越來越廣。
(三)提升專業藝術素養,書法藝術語言表現要匹配和深刻
高校專業學位人才培養的成果顯示度無疑離不開作品。無論學期中的教學檢查還是畢業創作匯展,都需要大量的創作展示。作品感如何體現,換言之,一幅完備的書法創作作品需要達到什么要求?簡單講,文辭內容、落款語言、鈐印位置、印章風格等,要嚴絲合縫、高度匹配。作品美感的體現,不是靠外在裝飾,而是需要作品本身從正文、落款到印章,整套藝術語言的完美匹配。落款位置與落款語言、鈐印位置與印章風格,既可以賦予整幅作品錦上添花的“點睛”之妙,同樣也可以直接毀掉一幅作品。
理論研究是學問,書法創作也是學問,書法文化真實地存在于“作品”之中。這種綜合藝術素養的文化熏染,需要我們平時多用心留意前人書跡,更必須有創作體驗的長期錘煉。譬如落款出現的多數問題,根本原因,與平時看前人作品太少有直接關系,自己想變化又腦子空空,所以出現各種自認為“完滿”但畫蛇添足的失誤。列舉幾例常見的落款不當之處:如紀年重復,“歲在甲辰年”,如自加跋文,文不對題,抄某古人詩文后,跋文對此古人進行人物簡介式介紹,再者內容為楷書千余字長文,款稱“一揮”“甚愜意”之類;再如,名印不配套,用了全名印又用姓氏印;再如,字體選擇不當,正文用隸書,款文卻用篆書;正文用楷書、行草,款文卻用篆隸等等。以上列舉雖多非硬傷,但卻不合書儀。一幅優秀的書法作品或一方精美的印章,傳達出的藝術信息應該是深刻雋永的內涵美,應該具有很強的文化根底。
高校書法專業學位人才培養,除了大量的實踐要求之外,還有“研究能力”的課程訓練,同時有圖書館、資料室等便利條件,隨時可以展開對書家書作以及創作問題上的學術梳理,這種系統研究又可以滋養并反饋到自己的創作中。考究風格傳承,梳理源流脈絡,可以避免只摹古人之跡而不知古人之根的“無土栽培”現象。取法高古,循以正脈,加之嫻熟的技藝,才能逐漸提煉出深刻的藝術表現力,才有可能慢慢錘煉出自己的筆墨語系,真正體現出專業學位對“專業”要求的含金量。
專業學位人才培養,作為書法學科建設的重點工作,目標是提高拔尖實踐創新人才自主培養質量。2023年《研究生教育學科專業目錄(2022年)》付諸實施,同年教育部印發《關于深入推進學術學位與專業學位研究生教育分類發展的意見》,明確研究生分類培養的格局性變化。兩類學位人才培養的定位雖不同,但也不是涇渭分明,需要我們以統籌全局的系統思維和學理認知更加推動其交融互進的層面,從書法學科專業角度為中華文明探源,為共建人類新時代作出積極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