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本文在過去十年的電影指數研究成果基礎上,結合最新的行業動態,計算了2024版的電影產業指數。通過與中國、全球和北美的電影產業指數相比較,發現中國電影產業正處于一個關鍵的周期性修復和復蘇階段,同時迎來了充滿潛力的新機遇期。比較國內外指數,我國電影產業基礎與環境分項指數持續穩健、電影產業規模分項指數除疫情三年均表現良好、電影產業效益分項指數需要改善。建議加強政策支持和引導,采取多元化措施,以促進電影產業的深層次和可持續發展。
【關鍵詞】電影產業指數 電影評價體系 電影評價機制
長期以來,電影產業的評價主要依賴于單一指標,導致業界過度關注個別指標,比如備受詬病的“唯票房論”,不可避免出現某種程度的評價偏差。為了推動建立科學的電影評價機制,《電影產業促進法》明確提出“國家支持建立電影評價體系”;《關于深化影視業綜合改革促進我國影視業健康發展的意見》提出“健全影視評價體系”;《“十四五”中國電影發展規劃》也提出“推動建立客觀公正權威、覆蓋電影創作全過程的電影評價機制”等。在推進電影評價體系建設過程中,我們從2014年開始正式將統計學中的“指數”概念引入電影產業,持續發布“電影產業指數”“電影強國指數”等系列成果,并出版了相關專著,如《中國電影綜合評價與實證研究》《中國電影產業指數理論與實證研究》《電影產業指數及國際比較研究》等。本文繼續采用先前確立的電影產業指數理論框架與評價指標,結合產業動態,收集了最新數據,對指數進行了更新分析,以期對電影產業進行綜合評價與研究。
從2014年發布指數報告至今,經過多年的思考和實踐對電影產業指數進行了多輪次的修改調整,電影產業指數體系已趨于完善。但受到統計體系的制約,有些指標的數據難以獲取,有些指標間斷統計,從而在不同年度的指數研究實踐中,我們的指標體系存在動態調整。相對于此前發布的成果,此次采用的指標體系(參見表1)去掉了一級指標“產業競爭力”。

表1的各項指標及其內涵與我們之前的研究成果中的設定基本一致。然而,考慮到本文作為一個獨立的整體,為了保證完整性,需要在此對其進行簡要解釋。其中,“產業基礎與環境”,涉及政策基礎、資金投入、人才培養、市場監管、科研環境和需求環境多個維度。政策環境的評估側重于財政、稅收、金融和土地政策,但由于此方面多數數據難以獲得或者無法從其他數據中剝離,本研究采用政府在文化和教育方面的公共支出作為間接指標。科研基礎主要通過核心期刊論文和電影專利數量來衡量,其中電影專利數量反映電影科技實力,核心期刊(北大版與南大版)電影論文數量則反映科研水平(需要強調的是,這個指標存在一定局限性)。需求環境的評估主要使用城鎮常住人口數量、城鎮居民可支配收入、普通高中及本專科在校生人數占比、票價負擔等與票房更直接相關的指標。資金投入、人才培養、市場監管等指標,則因為缺乏可靠的數據而舍棄。
“產業規模”,理論上的評估維度包括電影的項目開發、制片、發行、放映、衍生品、設備制造、影視基地和園區等環節。由于相關數據缺乏統計、調研收集的成本高且難度很大,本研究采用電影產量、票房和銀幕數作為產業規模的代表性指標,其中,電影產量反映制作環節的成果,票房體現電影產業核心環節的綜合成果,而影院和銀幕數則顯示電影放映板塊的規模和市場供給能力(當然,這里沒有將其作為電影產業基礎與環境發展指標,而是作為產業鏈的一個環節)。
“產業效益”,通過單銀幕效率、藝術創新度、產業貢獻、產業集中度和區域產業均衡度五個方面進行評估。單銀幕效率以單銀幕票房和單銀幕觀影人次為衡量指標。藝術創新度結合專業評獎和大眾口碑來綜合評估。產業集中度則采用勒納指數而非業界常用的貝恩指數,以更全面地反映市場影響力。區域產業均衡度則通過泰爾指數來衡量。產業貢獻度以電影產業對于國民經濟的貢獻來反映,這方面的研究參見我們的專著《電影產業分類和統計標準及國民經濟核算研究》。
此外,為了從更廣闊的視野觀察中國電影產業,此處援引了我們此前構建的世界電影產業綜合指數指標體系,參見表2。表2中的多數指標內涵已經相當清晰,無須贅述。對于需要特別強調的部分,請參閱表2下方的注釋。

電影產業指數的編制,涉及數據收集、數據清洗、數據標準化處理、指標賦權、指標合成計算等,基本上沿用了我們此前專著和學術論文的相關處理方法,此不贅述。需要說明的是,中國電影產業及相關數據來源于國家電影局、國家電影專資辦、中國電影發行放映協會、國家統計局、商務部等;世界電影產業及相關數據,其中全球GDP、人均GDP、人口總數來自世界銀行數據庫、國際貨幣基金組織相應年度報告、聯合國人口基金會相應年度報告,全球總票房、銀幕數來自美國電影協會(MPA)相應年度報告和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數據庫,電影投入產出比中的平均電影制片預算數據則來自數字網(the-numbers. com)、票房數據則來自票房魔捷(boxofficemojo. com)。
基于相關數據的收集與分析, 2024版電影產業指數研究得出了一系列反映當前電影產業發展狀況及未來趨勢的結論。這些結論不僅揭示了中國電影產業在周期性修復和回暖階段的實際情況,還揭示了產業面臨的機遇與挑戰,以及未來發展的方向。以下,我們將從多個維度詳細闡述這些主要結論,以期為電影產業的持續發展提供有益的參考和啟示。
(一)中國和世界電影產業處于復蘇和周期性修復階段
自2009年以來,電影產業綜合指數整體呈上升趨勢,直至2018年達到一個階段性高峰,隨后進入了調整期,特別是在2020至2022年期間,這種調整趨勢更為顯著。至于2023年,電影產業顯示出強勁的復蘇跡象,其綜合指數值已回升至0. 7,超越了2014年的水平。此外,隨著產業鏈的不斷擴展,電影產業對國民經濟的貢獻也在穩步增長,盡管2023年確切的電影產業增加值需待第五次全國經濟普查數據公布后方能核算,但我們此前的核算結果顯示,電影產業增加值占GDP比重從2008年占GDP的0. 08%增長至2019年的0. 34%。
結合之前的中國電影產業景氣指數研究,可以觀察到我國電影產業的周期性特征。具體來說,從“波峰到波峰”的周期大約為6年,而從“波谷到波谷”的周期則大約為11年。按照這一周期性規律,自2015年起,中國電影產業進入了一個新的發展周期,預計在2020—2021年結束這一周期后,將進入一個新的上升階段。然而, 2020至2022年期間發生的新冠疫情,對電影產業的正常發展周期造成了顯著干擾。直至2023年,隨著疫情的全面結束,電影產業才開始逐步走向修復性增長,并有望啟動新一輪的上升周期。

從全球視角來看,各國電影產業的發展階段各異,但與中國電影市場的趨勢大致相似的是,根據2005至2023年的世界電影產業綜合指數分析,即便沒有新冠疫情的影響, 2019年也可能標志著上一產業周期的高峰, 2020年因疫情而大幅度下滑,此后則一直處于恢復中,且2023年尚未恢復到疫情前的水平。

(二)電影產業發展的機遇窗口期已經到來
參考我們此前對于國別電影產業指數的分析,可以觀察到在2008年之前,qk4bUNOqfaK8gT02hyyXEdePGdkYCaaT5S5XnuzUNRM=北美地區電影產業綜合指數呈現下降趨勢。進入2008年至2018年這一時期,該指數進入了一個波動上升的階段,并在2018年達到了一個階段性的高峰,這與中國電影市場的趨勢相似。自2018年起,北美電影產業似乎遇到了一個周期性的轉折點。根據美國經濟分析局公布的數據,電影與錄音業的增加值(注:美國并未單獨核算電影產業)在GDP中的占比從2002年的0. 655%下降至2019年的0. 40%。盡管2023年電影產業有所恢復,但其增加值的占比也只有0. 4%。相比較而言,中國在2019年的電影產業增加值占GDP的比重已經達到0. 34%,并且近幾年中國電影市場整體表現穩定,可能較為接近美國的數值。
在《世界電影產業指數研究報告(2022版)》中,已經觀察到一個關鍵的轉變: 2019年在線視頻內容的收入達到455億美元,首次超過了院線電影的票房收入,且此后在線視頻的增長勢頭持續強勁,相較于院線電影更為顯著。而且,考慮到近兩年生成式人工智能技術的突破性進展,必須高度重視電影產業結構的變革以及新型生產力的興起。否則,傳統的院線電影模式可能會面臨前所未有的嚴峻挑戰。
機遇與挑戰并存,這可能預示著中國電影產業發展的機遇窗口期已經到來。


(三)中國電影產業需夯實基礎、提高效益
從分項指數看,中國電影產業基礎與環境分項指數自2009年以來表現出穩步增長的趨勢。在2020—2022年這一充滿挑戰的時期,電影產業面臨前所未有的挑戰,包括電影院的關閉、拍攝工作的暫停、觀眾觀影習慣的改變等,但是電影產業仍體現出強勁的韌性,這得益于政府及時有效的政策響應和行業內部的自我調整。例如,政府出臺了一系列減稅降費、資金扶持等措施,幫助電影企業緩解壓力、渡過難關。同時,電影產業加速了線上發行的步伐,通過視頻點播平臺等新媒體渠道發布新電影;拓展電影產業鏈,推動電影與游戲、旅游等其他行業的融合發展;采用先進技術裝備進行改造,提升觀影體驗和服務質量;加強影片發行窗口期行業自律,開發多層次、多樣化的電影市場等,多措并舉為產業發展提供了新的增長點。
產業規模分項指數。2009年以來,中國電影市場規模不斷擴大,票房收入持續增長。在2010—2019年這一時期,中國電影市場迎來了快速擴張期。然而,在2020—2022年期間,受到新冠疫情的影響,電影院的運營受到限制,新片上映數量減少,這導致產業規模分項指數遭遇了暫時性的整體下跌。盡管面臨挑戰,中國電影市場憑借其內在的韌性,迅速展現出強勁的復蘇勢頭。進入2023年,隨著市場環境的改善和產業周期的積極變化,中國電影產業規模分項指數迎來了顯著的反彈,重新步入了增長的軌道。

產業效益分項指數。在之前的一段時間內,中國電影產業主要集中在規模擴張和外延式增長上,這導致產業效益分項指數的表現并不穩定,甚至自2015年以來呈現下行趨勢。然而,到了2023年,產業效益分項指數開始出現積極的變化。這得益于電影內容質量提升、市場定位更加精準化、成本控制加強、產業鏈延伸與多元化等。這些因素共同作用,推動了中國電影產業效益分項指數的回升,顯示出產業發展正逐漸由注重規模轉向提升效益和質量的可持續發展方向。
通過對2024版電影產業指數的多維度比較分析,不難發現,中國電影產業正處于一個關鍵的周期性修復和復蘇階段。在經歷了一段時間的調整與挑戰后,中國電影產業展現出了強大的韌性和復蘇能力。無論是從綜合指數還是分項指數來看,都呈現出積極的增長態勢,為電影產業的進一步發展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展望未來,中國電影產業迎來了充滿潛力的新機遇期。一方面,隨著全球經濟的逐步復蘇和人們文化需求的不斷增長,電影市場將持續擴大,為電影產業的發展提供更多空間。另一方面,新興技術的不斷涌現也為電影產業帶來了前所未有的變革機遇。通過加強內容創新、提升電影質量、推動技術創新和產業鏈完善等措施,中國電影產業有望在全球市場中占據更加重要的地位。
然而,我們也應清醒地認識到,電影產業的發展仍面臨諸多挑戰。如何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保持領先地位?如何更好地滿足觀眾日益變化的文化需求?如何推動電影產業與新興技術的深度融合?這些問題都需要我們深入思考和積極應對。
因此,建議政府、企業和行業協會等各方共同努力,加強政策支持與引導,推動電影產業向更高質量的發展階段邁進。同時,我們也應充分利用電影產業指數等研究成果,建立一套科學的風險評估模型,及時發現潛在風險,制定綜合性應對策略,以有效應對產業發展的周期效應和潛在挑戰。
總之,中國電影產業正處于一個發展的關鍵時期。只有不斷適應市場需求、加強技術創新、完善產業鏈布局、提升產業效益和質量,才能在全球電影市場中立于不敗之地,實現中國電影產業的可持續發展和繁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