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國電影市場中,愛情片作為常規片種之一,因符合主流受眾年輕人的情感需要和社交需求,多年以來都是院線市場中的剛需產品。這一片種只需要達到中等水準以上,一般都能夠獲得不錯的票房。然而,我國如今院線市場中愛情題材影片的品質優秀者不多,本土化的現實題材愛情片,尤其需要尋求創新之路。
1.本土現實愛情題材片的概念界定
本土現實題材愛情片,是指以發生在國內現實時空中的愛情為題材的電影。它不同于歷史題材的愛情電影,不同于幻想題材的愛情電影。它可以是典型的愛情類型片,也可以是以愛情為題材的非類型片。在類型雜糅的情況下,愛情必須是主類型。比如,在愛情與喜劇雜糅的案例中,必須以愛情為主類型,以愛情線為主情節線。而像《夏洛特煩惱》,在主類型是喜劇的前提下,也講述了男女主的愛情故事,但只是涉及了愛情內容,不能歸類進愛情題材電影中。典型的現實愛情題材電影,如《失戀33天》從失戀開始講述當代青年愛情故事,折射了當代中國社會愛情觀的變遷。再如《后來的我們》,講述了一對男女在過年回家的火車上相識,從那之后,二人的命運便糾纏在一起,歷經戀愛、分手、錯過、重逢的故事。影片將錯過的遺憾刻畫的刻骨銘心。這兩部愛情片都是當代都市題材愛情電影,都表現了當代中國青年人愛情中的悲歡離合,折射了多樣化的愛情觀和豐富多彩的愛情體驗。
2.本土現實題材愛情電影的市場表現
自2011年11月《失戀33天》巧用互聯網文化,營銷“世紀光棍節”的概念,提升了愛情電影的票房天花板高度,首次利用了檔期優勢,一舉摘得當年國產電影年度票房第四名的佳績后,在2011—2013年間,各種類型題材的愛情影片層出不窮,無論是都市愛情如《北京遇上西雅圖》還是校園青春愛情《致我們終將逝去的青春》,都在市場上擁有優異的表現,票房均在5億~8億之間。并且,在IP改編較為狂熱的時間段,愛情片也開始關注熱門愛情小說、感人真實事件,以及國外優秀愛情影片。其中, 2013《致我們終將逝去的青春》7. 19億, 2014《匆匆那年》5. 88億, 2016《從你的全世界路過》8. 13億, 2019《少年的你》15. 58億, 2021《你的婚禮》7. 89億,前四者分別是小說翻拍,后者是國外優秀電影翻拍,值得關注的是,知乎熱門事件“和我長跑十年的女友結婚了”也被翻拍成《我要我們在一起》。
自此以后,國產愛情片開始了多元化的探索之路。

由上述圖表可以看出, 2014—2016年,國產愛情電影的票房逐年上升,甚至達到了票房高峰,每年上映愛情類型影片總數在80-100部上下,總票房在80-100億左右,足以見得此時的觀眾主流人群中還是較為相信愛情的,且當時的愛情影片受眾多為年齡層在21-25歲的大學生情侶,他們對愛情保持幻想,在該類型影片中找到了情感共鳴。
到2020—2022年,每年上映愛情類型影片總數下降到20-40部上下,總票房則控制在13-44億左右,較巔峰時期下降了約三分之二。
愛情片成績的下降,一方面是因為年輕人可選擇的文娛消費越來越多樣化,替代產品增多,另一方面也是因為本土愛情影片的初代受眾也隨著年齡層的擴大,已經進入到25-30歲左右,整體的愛情片忠實顧客圈正在縮小。并且,核心觀眾年齡增大,談情說愛的經歷增多,情感體驗更成熟,虛幻的愛情片難以提供深刻、復雜的巔峰愛情體驗。對初代核心受眾而言,他們希望看到更加成熟的愛情故事,不再是你儂我儂青梅竹馬、甜蜜蜜經不得風浪的愛情,而是在現實中遇到挫折能一起克服解決問題,能彼此扶持滋養,能一起經歷風雨的愛情。當然,這和核心受眾群體社會閱歷的提升有關。他們走出校園,開始經歷社會的摔打和職場的考驗,婚戀觀更加現實與成熟,亦要向影片中尋求解決方法,影片內容也應該順勢而為提供多樣化的內容表達。現實情況和核心觀眾的變化(年齡變大了),致使現在的愛情片需要表達更加成熟的愛情觀,也需要曲折的情節來豐富影片內容,以此來吸引年齡層較大的核心受眾。
1.電影創作理念的演變
2011—2013年間,國產愛情影片出現了2011年上映的《失戀33天》,斬獲3. 02億票房, 2013年更是有7. 19億票房的《致我們終將逝去的青春》, 5. 2億的《北京遇上西雅圖》,以及4. 84億的《小時代》系列第一部上映,相較于類型化的商業大片,投資成本較為輕巧的愛情影片,也迎來了上映數量乃至整體票房的繁榮,呈現出百花齊放的態勢。
2014—2016年間,國產愛情影片在品類多元化的基礎上,探索出“愛情+喜劇”的成功模式,率先實現了票房體量的飛躍,其中以2014年上映并斬獲11. 69億票房的《心花路放》, 2015年上映并斬獲14. 44億票房的《夏洛特煩惱》,以及2016年上映并斬獲8. 13億票房的《從你的全世界路過》為代表。與此同時,該階段的校園愛情影片勢頭依舊猛勁,出現了2014年上映,斬獲了5. 88億的《匆匆那年》,占據當年國產電影票房榜年度第七的位置。
2017—2019年間,國產愛情影片在與喜劇類型進行類型融合的過程中出現疲軟狀態,觀眾審美疲勞,喜劇愛情片的票房無法保持盛況,因而眾多制作公司開始探索愛情片新的內容配方。由此,“現實社會生活中的愛情”“強劇情的愛情”等依托于愛情故事的、講述當代社會變遷與人性反思的、情節更豐滿的愛情片獲得了重視。這三年間,出現了2017年獲得19. 41億票房的《前任3:再見前任》, 2018年獲得13. 61億票房的《后來的我們》,以及2019年獲得15. 58億票房的《少年的你》。在2018年、2019年,愛情電影實現票房千萬元的影片數量和部均票房的雙向超越,這是21世紀之后愛情電影的第二個繁榮階段。
2020—2023年,隨著疫情和經濟調整的影響,電影行業遭遇沖擊,愛情電影的創作也呈現同質化問題,新類型的探索減緩,因觀眾情緒變化隨之導致“喜劇愛情”迎來新一輪的回暖。這段時期,國產愛情片的代表作有2020年獲得5. 05億票房的《我在時間盡頭等你》, 2021年獲得7. 89億票房的《你的婚禮》, 2022年則僅有《十年一品溫如言》《我是真的討厭異地戀》《暗戀·橘生淮南》等票房一億的影片出現,部均票房持續下滑。2023年有《前任4:英年早婚》斬獲10. 12億元票房,《我愛你》斬獲4. 27億元票房。數據表明,愛情片連續多年在市場上表現平平,創作急需破局,進而探索創新思路。
1.類型融合尋求突破
愛情影片不局限于單一的愛情類型,而是尋求不同類型的融合突破,例如愛情加喜劇的結合,出現了《失戀33天》《心花路放》等成功影片,愛情加奇幻或軟科幻的設定形式,也出現了《超時空同居》等有票房佳績的影片。其中2018年上映的《超時空同居》獲得9. 03億票房。
相對于以往愛情影片喜歡大團圓的美好結局表達,近幾年的本土愛情影片對悲劇愛情展開了新的探索,出現了《我要我們在一起》《你的婚禮》《比悲傷更悲傷的故事》等影片,多是講述了情侶在面臨現實考驗時無奈分手,愛情以悲劇收尾的故事。其中,《比悲傷更悲傷的故事》獲得9. 58億票房,賺足了淚水。
2.多種愛情模式的探索
目前,國產愛情影片從最初單一的情感模式逐漸演變成對多種愛情表達的探索,近些年以甜蜜愛戀、虐戀以及跨越年齡的姐弟戀為主,不同種類的情感表達方式可以吸引不同的受眾。例如《我要我們在一起》主打虐戀,而《剩者為王》主打姐弟戀,因不同的戀愛模式遇到的社會問題和旁人看法不同,從而在愛戀過程中會呈現不同的表現狀態。
(1)姐弟戀愛情模式
隨著民眾愛情觀念的變化,姐弟戀成了一個當下受到較大關注,且被社會認可的現象。女性因社會地位的提升,參與工作的人群增加,財務自由,在社會環境中更加具有話語權,找一個年齡小于自己的男生的想法逐漸被大家接受。經由社會學統計,在全世界范圍內女性勞動參與率中,中國占比較高。自194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以來,男女平等的思想已經深入人心。另外,新媒體盛行后,多個社交平臺頻繁討論女權話題,女權主義下的愛情觀開始興起,姐弟戀浮出水面,愛情模式也更能接納多元化的變化。
(2)單向付出型的愛情模式
相較于早期相親結交、熟人介紹,雙方在你情我愿下開展的愛情模式,當下因為社交面的擴展,男生和女生都可以接觸到比自己更為優秀的異性,在面對如此有吸引力的異性時,他們往往因為自己的不自信放低姿態來追求對方,從而產生了單向付出型的愛情模式。現如今,這種模式在影視作品中常常以女神和宅男,男神和普女作為基礎的人物關系,來進行愛情故事的呈現,當然這種不平等的戀愛模式也往往以悲劇收尾。
(3)甜蜜愛戀模式
隨著互聯網的發展、短視頻的出現,年輕人的三觀受到極大沖擊。一些年輕人對于愛情不再那么看重,而是較為輕易地選擇交往對象,如果看到更優質的再換掉,逐漸地一些人對于愛情和理想產生了差距,認定世間難有真摯愛情。在這樣的時代變革下,一部過去的經典愛情影片《牧馬人》突然受到大家追捧,在多個平臺評分陡然升高,短視頻平臺關注度提升。之所以它能引發人們的再度討論,說明當下年輕人缺乏愛情、婚姻,向往古典模式下相濡以沫、從一而終的愛情。這種在一個封閉空間里發生的愛情故事,兩個人結婚戀愛,日子過得和諧甜蜜,成了當下年輕人的理想與向往,這也表明年輕觀眾呼喚美好傳統的愛情電影,電影創作者應制作成熟健康的愛情故事。
盡管愛情片的創作傾向于探索多樣化的愛情模式,但在投資決策中,對于愛情片這樣周期短的項目來講,尊重大眾情緒和大眾強話題是重要的參考。電影制片公司傾向于尋找當下主流觀眾較為關注的強話題,例如在短視頻社交平臺點擊播放量較多的情感類視頻,都呈現出異地戀男女如何維系情感,或是前任分手多年后再度重逢的故事,因為其在年輕人圈層的熱度,制作方投其所好在這些故事的基礎上,衍生了許多相關片種,像2018年獲得13. 61億票房的《后來的我們》,講述了曾經共同經歷患難的青年情侶在多年后重逢時,世事變遷,兩人即便還有情感觸動,卻因為倫理道德不能再續前緣,令人遺憾唏噓,收獲了大量年輕人的共情。
1.青春校園愛情
自二十世紀初至今,國產愛情影片中青春校園題材影片層出不窮,有前些年的《致我們終將逝去的青春》《同桌的你》《匆匆那年》,亦有最近出現的《一周的朋友》《橘生淮南》《最好的我們》等。
青春校園愛情片也從一開始的單一情節堆積,俗套的劇情演變到現在較為貼近現實,表達情感訴求的狀態。在青春校園愛情題材剛剛興起時,其內容形式還是偏重于青春疼痛模式,常以校園女生被拯救,抑或是早戀被攻擊等來增添其故事的戲劇沖突,其中以《悲傷逆流成河》《左耳》等影片為例。逐漸地觀眾難以被模式化的套路所取悅,影視創作者也開始琢磨改進,出現了如《同桌的你》等質量上乘,有一定的情感深度的影片,達到口碑與票房雙豐收。
不難看出,因為中國國產電影的主流觀眾一直是以年輕人為主,青春校園愛情依舊是國產電影市場需求的主類型,建議內容要符合相關的標準,同時要用真情實感感動觀眾。
2.都市愛情
該類型影片多以都市戀愛為主。曾經滄海難為水,校園中純粹的愛情摻雜了成人世界的利益糾紛,現實與情感的兩難是影片主要表達的重點。其中以《前任攻略》系列、《小時代》系列、《后來的我們》《我要我們在一起》《你的婚禮》《剩者為王》《愛情神話》等影片為代表。
影片中的男女主角多是已經參加工作、進入社會的成年人,他們的愛情不再如校園情侶般天真純粹,而是面臨愛情理想與現實困境的兩難。以《后來的我們》為例,其中對男女主面臨的現實困境表達得十分清楚,北上廣等大城市生活成本高,難以實現擺脫困境的現狀,二人作為剛畢業的學生難以實現安定富足的生活。此外,影片中男女主角的各自成長以及其生活變化也與時代的變革相關聯。在《后來的我們》中,男主沉迷打游戲后來成為游戲公司的高管,其實也是在近二十年來中國新興產業興起的一種呈現,找準了風口從而實現了從農村大學生到城市白領的階層變遷。此后,因為階層的轉換,愛情對象也隨之更改。與初戀的錯過成了二十世紀初中國諸多大學生情侶的典型模式。
除去階層轉換而導致的愛情悲劇外,還有一開始就身份不對等的兩人在愛情相處中遭遇現實的拷問,最終只能以悲劇收尾。因為愛情的終點大多數是要走向婚姻,而談婚論嫁勢必要涉及到兩方家庭,男女之間因現實問題拉扯的時間變長,因家庭扶持差距逐漸變大,愛情的純粹性不在,便會走向分手。
這一類型的影片較有現實質感,能夠讓同年齡段的觀眾感同身受。這種類型的影片多以遺憾收尾,在情感上反而更具沖擊力。
3.鄉村愛情
這類影片在市場上較少,以張藝謀導演的《我的父親母親》《山楂樹之戀》為代表作,近幾年也有收獲了口碑與票房的《隱入塵煙》,這類影片的特點是發生地在鄉村等較為閉塞的地方,人物情感表達較為質樸,同時也能夠呈現愛情的純粹。
此類型影片在國產電影市場中較為缺失,主要原因是中國社會城市化加快,作為電影主流消費群體的年輕人多數在城市里,在網絡上表達情感問題意見的意見領袖也多數在城市。于是,鄉村就成了一個不夠有趣,不夠酷,不夠便利,沒有夢想的遺忘之地。年輕人對待農村也有了固有化的思維模式,認定農村與《我的父親母親》所表現的詩意化的農村截然不同,對農村的藝術想象和表現也缺少了魅力。再加上農民是互聯網時代沉默的大多數,他們的故事難以被發掘、表達出來,甚至有人認為即便拍攝鄉村愛情題材的影視作品,也是給農村人看的,城市中主流觀眾不會買賬。
2022年上映的《隱入塵煙》作為一個發生在甘肅農村的鄉村愛情故事,在上映后通過口碑宣傳斬獲了1. 1億票房,算是同類型題材影片中的票房高點。就這一現象來看,鄉村愛情題材在未來也有可能有市場。影視創作者可以打破人們對農村的固有思維,將故事發生地選取在江浙皖等農村地帶。這一地區經濟富裕,城鄉差異不大。小橋流水、粉墻黛瓦和小別墅的空間、背景,既有農村鄉土氛圍,田園生活感覺,其生活方式又不至于脫離城鎮節奏,是能吸引城鎮觀眾的。在這樣的環境中描繪鄉村愛情,是可以刻畫出較為理想化的調性的,也能烘托出浪漫主義的色彩。
此外,鄉村愛情故事還可以輔之以喜劇元素,例如1981年上映的《喜盈門》,以及2005年上映的《花腰新娘》等鄉村愛情喜劇片,展現愛情之外,還通過喜劇的方式呈現了人們美好的愛情期許和理想的生活方式。中國人自古以來就有對田園生活的向往,喜愛桃花源,歸園田居,這樣的向往亦有可能轉換為對影視作品的期待。因而,鄉村愛情電影是有一定市場潛力的。
4.喜劇愛情
該類型影片較為受市場和觀眾的喜愛,是近十年斬獲較高票房的國產愛情片類型,諸如《分手大師》《心花路放》等都獲得了不錯的票房成績。
相較于其他類型的愛情電影故事,喜劇與愛情的融合更符合中國觀眾喜愛的合家歡類型,也符合當下主流受眾的觀影喜好。一對歡喜冤家的情侶設計,再加上兩人所經歷的哭笑不得的愛情經歷,足以讓觀眾在煩瑣的日常生活中會心一笑,凸顯了影片的審美娛樂作用,讓觀眾在談笑間感知愛情的美好。此種雜糅類型,最容易產生小成本的黑馬爆款電影。
5.悲劇愛情
相較于喜劇愛情影片,悲劇收尾的愛情電影更容易獲得觀眾的共情,也足夠刻骨銘心。此類影片有《被偷走的那五年》《比悲傷更悲傷的故事》等,該類型影片中的男女情侶大多會因為現實因素———諸如家境、未來發展選擇、疾病等導致離別。
雖說喜劇愛情電影票房高,但在網絡評價、觀眾打分領域,悲傷愛情電影反而更勝一籌。因為喜劇笑點不高明時,觀眾會覺得尷尬反感,反倒是悲傷的情緒更容易感染人。在影片跨文化傳播過程中,喜劇文化折扣大,有些詼諧幽默的臺詞在不同文化語境下的感受截然不同,而悲劇情緒多數時候可以實現跨文化的感動和情緒傳染,哭戲往往可以感染全世界的觀眾。
1.現實愛情大多匱乏無趣,瑣碎日常的真實故事缺少戲劇性和情感烈度
現實題材的愛情片要拍出佳作,難度較大,因為現實生活中的愛情故事大多碎片化、日常化,更多地去呈現男女主的約會戀愛中的瑣碎小事,兩人難以有超越常人需要拯救世界或是偵破案件等極具戲劇沖突的事件,且難有一條跌宕起伏極具戲劇性的主線,略顯匱乏無聊,如若保留現實感必定會拉低影片的可看性。
2.部分影片劇情以畸形愛情為主,虛構過度,不能感人
與現實愛情影片中略顯溫暾的表達不同,部分以畸形愛情表達為主的國產愛情影片卻走向了另一個極端,人物塑造、故事內容呈現上多超越現實虛構過度,讓人瞠目結舌。這些同質化嚴重的畸形愛情影片,劇情設計脫離現實,人設和人物關系的設計也較為戲劇化,直接導致影片虛假、不落地,拍攝出來可信度不夠,觀眾難以代入共情。
3.影片情節體量不足,整個敘述模式多為分段塊的模式,節奏跳脫,沒有能夠貫穿始終的主線內容
有些國產愛情影片過于套路化、模式化,大多選擇幾對情侶放在同一個城市,輪流展現不同類型的愛情相處模式,使得整部電影像是愛情故事的合集。究其原因,是因為影片情節體量不足,情緒感染力不夠,難以設置出合情合理的情節,只得在人物設計上下功夫,常常設計出群像愛情故事。
4.影片情感深度、想象力不夠,缺乏愛情巔峰體驗
國產愛情片相較于其他類型影片,對情感要求極高,它們應當是動人的故事,能讓觀眾代入共情。然而,現實中該類型影片往往存在對于刻骨銘心的愛情體驗不夠的問題,難以表達出具有深度的情感,與觀眾期待的沉浸式的愛情巔峰體驗相去甚遠。
5.愛情片主創以年輕人居多,在創作層面缺乏歷史感和較大格局
愛情片因制作成本相對較低,又常以當代年輕人的愛戀關系作為主情節,因而常常是以年輕主創居多,相對而言易造成歷史感不足。有些創作者局限于寫當代人的情愛,而忽視了在特定歷史環境下的人對待感情的不同。如《甜蜜蜜》那樣既有大的歷史背景,又有細膩感情渲染和豐富劇情的佳作較少。
1.類型融合,豐富影片內容
單一設定的愛情影片,常常難以擴展核心受眾群,核心受眾多數局限于20-25歲的女性觀眾群體。為了擴展觀影人群的年齡層,可以做進一步的類型融合和創新,,搭配出讓受眾更易接受的影片內容,以滿足不同觀眾的喜好。類型的融合能豐富故事內容,也能吸引另一類型的受眾。例如,在愛情與犯罪類型融合的影片中,《少年的你》《江湖兒女》《白日焰火》等都做出了成功的嘗試,無論是評價還是票房都表現不俗。在愛情與奇幻類型融合中,《我在時間盡頭等你》《照明商店》等影片通過奇幻的外包裝,在講述男女愛情故事之外還有了更深一層的探討。
2.微雕日常愛情,從細微處見真章
現在的國產愛情影片存在套路化問題,男女之間的相愛模式無非就是一見鐘情相愛,或是歡喜冤家互看不順眼最后誤會解開皆大歡喜,又或是青梅竹馬經過時間考驗終成眷屬,模式的單一化常常讓影片缺乏新鮮感。更加粗糙的是,有些影片常常是三兩場戲就讓男女主進入愛情交流模式,完全忽視探究其為何相愛的原因,兩人身上又有何種特質能夠吸引對方。
愛情片應沉下心講述兩人如何相遇相知,通過全部劇情內容的設計表現整個愛情過程,從而讓觀眾擁有沉浸式的愛情體驗。例如經典影片《泰坦尼克號》和《戀戀筆記本》等,都是從二人如何從陌生人開始相識相知,然后相愛,波瀾壯闊或細水長流的愛情便在劇情中呈現。由此看來,進行創新探索的同時,創作者又必須堅持,常規的類型套路不能壓倒、干擾、削弱愛情本身情感的表現。
相較于過去年輕人談戀愛的模式,當下年輕人因為社交平臺的興起,戀愛模式與以往發生了較大變化,國產愛情電影理應順應形勢,找準貼合當下年輕人的日常愛情模式,呈現如今年輕人的愛情觀。這類現實題材的愛情影片,比起可以與其他類型進行融合的影片來說,更加注重細節,需要從細微處見真章。如日本影片《花束般的戀愛》,一對青年男女因為喜好相同互相吸引,通過看展和討論漫畫增進彼此感情,人物情感關系在細微處呈現,也使得影片擁有一種細膩真誠的藝術質感。
3.創新男女主人設,補充旁支人物關系豐富故事
當下許多愛情片,主角大多單一,要么是學生,要么是普通白領,人設缺乏亮點,職業也無法令觀眾印象深刻。創新思路可以是,利用主人公的新奇人設來填充情節,設計男女主有共同人生追求,讓他們成為彼此志同道合的靈魂伴侶,增添其職業相關性,將職業發展和愛情故事融合在一起。甚至可以將愛情片和職業片相結合,比如《律政俏佳人》之類。還可以在年齡上拉大情侶的差距,表現老夫少妻或姐弟戀,碰撞出差異化較大的兩種愛情觀的火花。另外,影片中也可以設置兩性獨立的愛情和不成熟的愛情做對比,利用對照組的多樣化愛情,激發觀眾的思考。將不同的情感經歷一個做主線一個做支線。
4.主觀障礙和客觀障礙并重,以沖突的解決來表現主角成長蛻變
在情節設計上,既要有男女主之間的誤會糾葛,兩人私密的主觀障礙,又要有家庭、社會、距離帶來的客觀障礙,例如異地戀中兩人見面次數少而帶來的困難,還有就是階層、財富、家庭等差異帶來的困境。
愛情類型片的角色多數是扁平人設,沒有轉變的弧線。但是有藝術追求的愛情題材電影,可以表現主角的人物弧線以及內心的蛻變成長。一個人內心的自我,只有在戀人的映照中,才會準確深刻地看見,在單身狀態,一個人的內心自我是封印的。兩個人的自我在碰撞中,會互相影響和改變,長時間的戀人,會越愛越像,雙向奔赴。因此,愛情故事可以表現主角的內心成長蛻變的軌跡,以及蛻變之后的人生啟示,感悟。
5.以唯美畫面和抒情音樂烘托浪漫愛情
國產愛情影片的拍攝風格大多是一板一眼將故事講明白、人物拍清楚即可,卻忽視了鏡頭語言對于浪漫氛圍的加持。諸如一些重要場景唯美畫面的選擇、慢鏡頭與抒情音樂的烘托,使得男女主的戀愛異常浪漫,能夠成為整部影片的名場面,也會成為當下年輕人爭相效仿的內容。本土愛情片在光影設計、視聽語言方面應該有一定的美感追求,要學習經典愛情片的光影鏡頭語言,來找尋出適合中國的唯美風格,運用到國產愛情影片的創作中。
6.主題應相信愛情的力量,賦予故事理想主義色彩,藝術高于現實
古典模式的愛情,是悲歡離合中堅持真愛。以對愛的理想,堅持愛情的原則,展現人類愛情的美好甜蜜。電影有責任創造這類古典愛情故事,賡續人類愛情傳奇。
總而言之,青年人對美好愛情的向往是永恒的,高品質愛情片永遠是市場剛需。解決本土現實題材愛情片的困境,有多種創新思路,但要落實到電影中還需要具體的試錯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