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情境教學在高中地理教學中廣泛應用,對提高學生的綜合能力和培養地理學科核心素養非常有利。創設合理的教學情境是提高高中地理復習效果的有效途徑之一。基于情境創設的要求,提出情境化教學在高中地理復習課的設計路徑,并以“農業區位因素及其變化”為例,創設以芒果種植為切入點的情境案例,確立“海南芒果—攀枝花芒果—日本芒果—延伸拓展”為主線的有效情境,最終達到引導學生理解農業區位因素的時空分布變化,更好地培養學生的地理學科核心素養。
關鍵詞:高中地理復習課;情境教學;農業區位因素
在新課標、新教材、新高考的背景下,地理高考已進入全新的改革探索階段。通過對近幾年的高考地理試題分析發現,側重于在真實具體的情境中考查學生對知識的理解和遷移。以地理學科核心素養為導向,注重情境化的教學,是高中地理復習課教學重要的備考策略。地理情境化復習課教學是將真實而復雜的情境,經處理后引入課堂,有利于培養學生解決復雜地理問題的關鍵能力和培養地理學科素養,適應學生未來發展的需要[1]。那么如何在地理復習課的課堂中構建合理且符合考點或社會熱點的情境就顯得非常關鍵。合理擇選和處理地理復習課的情境材料既關系到主題知識的落實和課堂的高效實施,更關聯到學生地理核心素養的養成[2]。
本研究嘗試將情境化教學與高效課堂相融合,提出適合在高中地理復習課中實踐的情境化教學設計路徑,以更好地指導高中地理復習課教學,實現高效備考。
將情境化教學理念“落腳”到高中地理復習課課堂,首先要確定創設的情境,讓課堂教學具備條件化、任務化、活動化的特點。書本教材中的情境往往是以小章節為背景所構建的情境,并不完全適用于復習課的教學。復習課真正需要的是能夠引導學生梳理歸納單元知識并形成單元體系的情境,所以本文從以下幾個方面提出高中地理復習課情境化教學的設計路徑(見圖1):
(一)明確教學內容與素養目標
契合課堂教學內容和體現地理核心素養目標是設計高中地理復習課的核心,本文認為高中地理復習課的情境化教學應該首先確定本節課的主題,確定本節課主題的地理核心素養目標,并分析目標主題在新課標、新高考試題、新高考評價體系中的地位,抓住高三學生的備考要求,這樣才能設計合適的教學情境。
(二)確定情境主線,創設多層次情境
真實情境材料的選擇和處理加工非常關鍵,教學的情境需要層層遞進,同時還要設計符合情境主題并能夠引導學生思考的情境問題。情境創設要一線多層,符合學生認知規律。情境化復習課中選取的情境數量不要過多,一般3-5個比較合適,創設的情境要以某一主題為主線,一境到底。按照地理學科核心素養水平等級的劃分要求,情境之間要有關聯性且環環相扣、層層遞進。高質量情境材料的關鍵是創設高質量的情境問題,高質量的情境問題可以激發學生的高質量情境互動,引導學生主動參與討論進行思考。
(三)生境互動,構建情境思維
通過課堂互動帶領學生總結梳理主題的知識網絡結構,創建思維過程,提升地理的核心素養,形成目標—情境—互動—素養的教學效果,實現既定目標,提升學生的情境思維和自主解決問題的能力(見圖1)。
為了更加直觀地展現情境教學在地理高考復習中的優勢,本文以高中地理一輪復習為例,借助真實的情境,以《從芒果突圍之路析農業區位因素之變》為主題進行農業區位因素專題復習教學。
(一)明確“農業區位因素及其變化”的內容和目標
“農業區位因素及其變化”既是高中地理的重要內容,也是高考考查的重點部分,讓學生系統地掌握農業區位因素及其變化的影響因素,并靈活運用解決農業問題是高三復習課的教學重點。新課標對本節課的教學要求就是結合實例,說明農業的區位因素。因此,在復習課中需要大量創設情境,梳理脈絡,讓高三的學生學會動態地、不同視角地分析農業區位因素,提升地理學科的核心素養。
(二)情境創設,設計梯度問題
鑒于農業區位因素的零散性,每個區位之間并沒有具體的聯系,存在邏輯性和整體性等不足的問題,教師需要在結合確定的情境主題和教材定位的基礎上,帶領學生創設情境,設計梯度問題,并結合高考地理知識點的要求,共同整合農業區位因素及其變化的知識點。
本文針對農業自然區位因素及其變化和社會經濟區位及其變化,設計了“海南芒果生產地”和“攀枝花芒果生產地”的情境鏈,從空間上和時間上去分析農業區位因素的變化,最后通過選取高考題材料中的“日本芒果種植”的真實情境,突出技術區位要素在當前農業發展中的重要性,并從海南—攀枝花—日本的芒果種植,學以致用,激發學生的思維活躍性,從而提升學生的地理學科核心素養(見表1)。
情境一:走進海南的水果批發市場—尋找芒果的蹤跡
海口旅游必打卡地—南北水果市場。作為海南最大的水果批發市場和集散地,每個攤位上最常見的就是各式各樣的芒果,而且價格特別便宜。
學生活動1:芒果的生長習性有哪些?芒果典型生產地區在哪里?芒果生長需要哪些自然區位條件?
學生活動2:結合材料并通過給出的芒果對自然條件的生長需求,填寫導學案:芒果的農業自然生長習性,并了解我國熱帶海南地區種植芒果的自然區位條件有哪些?
以上情境教師帶領學生探究了海南芒果生長的自然區位條件,因對我國海南島的自然地理環境特征比較熟悉,所以讓學生學會通過對熟悉的地理環境進行分析,創建地理情境,讓學生積極融入并解決簡單的地理問題,同時在后續教學設計中展示我國的芒果分布區位圖,引導學生進一步分析,為什么在一些非熱帶地區也有芒果的種植?
情境二:從鋼鐵之城到亞熱帶水果王國—攀枝花
攀枝花是世界上緯度最高、海拔最高、成熟期最晚、品質最優的芒果生產基地,生產的芒果被譽為“熱帶水果之王”。這里擁有“南方的熱量,北方的光照”。攀枝花的晚熟芒果9#-11月才成熟上市,售價也是普通芒果的2-3倍。近年,鐵路、公路迅速發展,當地農戶收獲頗豐,目前攀枝花市芒果占據了芒果市場的半壁江山。
學生活動1:結合材料和所學分析位于我國西南地區北緯23°以北的攀枝花生長芒果的自然原因。
學生活動2:分析與海南島相比,攀枝花地區種植的芒果品質更優良的氣候條件有哪些。
學生活動3:結合材料,分析哪些因素促使攀枝花市芒果占據了芒果市場的半壁江山。
教師需要先引導學生聯系材料分析攀枝花發展芒果種植的契機,培養學生綜合思維分析能力,讓學生發現問題、分析問題并解決問題。就芒果而言,攀枝花作為特殊種植地的亞熱帶地區,該地自然地理環境特征是否具備芒果種植的條件?社會經濟區位條件如何在攀枝花芒果產業的發展中起到作用?
情境三:探究溫帶芒果種植業——日本
世界上最貴的芒果——太陽之子。這種芒果因其獨特的紅色果皮和高質量而聞名,產量非常有限,因此價格昂貴。節選來自2021年1月浙江高考卷的材料:甲地(日本)某農業企業開發出一種新型溫室大棚,通過調節地下管道中的水溫,控制大棚內溫度,種植原產于熱帶的芒果,可使其在冬季上市。
學生活動1:通過了解日本的地理區位條件,分析溫帶地區日本為何可以種植世界上最貴的芒果。
學生活動2:教師帶領學生閱讀真題,探究日本的芒果種植業,說明該企業有在冬季種植芒果的自然優勢,并簡述利用新型溫室大棚生產的社會經濟意義。
情境三通過介紹溫帶地區日本芒果,并利用浙江省地理高考真題提供情境,情境上突破了一般認識上的芒果種植區,帶領學生打破芒果傳統種植地區的局限,突出技術經濟因素的地位,活動2需要學生在材料中充分發掘隱藏信息并進行有效加工,強調農業生產中怎樣充分利用有利區位去改造不利區位條件,結合實際農業案例探討農業區位因素,培養學生的地理實踐能力和綜合思維,突出農業區位因素的空間變化。
(三)學以致用,深化情境思維
情境化的拓展延伸,尊重了學生的創造力,拓寬了學生思考的廣度和深度,有助于培養學生的創造力和情境思維,提升了學生地理學科核心素養。
情境四:開拓思維—攀枝花芒果種植業的改造新發展
據統計,2020年攀枝花市已有187天基本無降雨,特大旱情導致芒果大量減產。為了抗擊干旱,攀枝花當地的果農甚至忍痛打掉枝繁葉茂的掛果樹枝,盡量減少果樹的耗水量。鮑進芝是一個從日本留學回來的年輕人,帶來了很多先進的觀念,比如要為芒果種植制定標準,打造芒果產業鏈,利用芒果種植來帶動旅游;發展芒果加工產業,生產芒果香水、芒果面膜、芒果蛋糕等創意產品等。
學生活動1:運用所學,結合攀枝花自然地理環境,從氣候條件方面說出攀枝花水果種植的制約因素及改造方案。
學生活動2:從日本芒果的種植經驗分析,以水果種植業為基礎,提出攀枝花為促進經濟進一步發展可采取哪些措施。
情境四中,教師為學生呈現了攀枝花水果種植的限制性因素,活動1讓學生分析原因,并進一步提出解決的方案,學生可以利用前面情境三日本芒果改造不利因素的經驗學以致用,并通過情境三里提到的芒果產業鏈的延伸,在活動2中提出攀枝花為促進芒果產業發展可以采取哪些措施的設問,通過將知識遷移到實際案例中,利用所學的農業區位因素驗證和解決新時代農業發展問題,最終達到引導學生理解農業區位因素的時空分布變化。在后續農業區位復習案例學習中,學生可沿著這些路徑尋找問題解決的方案。
本節課教學設計的特點在于圍繞農業區位因素變化創設情境,從芒果種植地的突破之路分析農業區位因素的變化。情境材料的選取層層遞進,空間上從芒果的熱帶種植區講到亞熱帶種植區再到溫帶種植區,突出現代農業技術經濟要素的重要地位,時間上讓學生了解到農業區位要素的變化性,從而構建了農業區位要素的知識體系,在解決情境問題的過程中環環相扣,激發了學生的思維和課堂的互動性活躍度,提升了地理學科的核心素養,在新的教學背景下,情境教學法在高三復習中行之有效。但在具體的實施過程中,還須準確把握教材的實質內容和情感基調,精選富有感染力的典型材料,創設情境,激發興趣,鞏固知識,真正達到教與學的和諧統一。
參考文獻:
[1] 王宏.高中地理復習課情境化教學策略研究[D].武漢:華中師范大學,2023.
[2] 李梅.主題情境教學在高三交通專題復習課中的應用:以古往今來論“蜀道”為例[J].求學,2020(7).
編輯/陸鶴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