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聚焦核心素養是藝術學科課程改革的顯著特征,依托中國傳統文化《剪紙藝術》這一單元主題,運用單元整體“逆向設計”,確定教學主線“錨定目標——建立評估依據——實踐體驗——感知藝術、理解文化”,聚焦關鍵問題,突出實踐活動有效性,落實學科核心素養,實現新課標引領下藝術學科育人方式的不斷創新。
關鍵詞:藝術學科;剪紙藝術;核心素養;逆向設計
聚焦核心素養是藝術學科課程改革的顯著特征[1]。如何在美術教學中落實學科核心素養“審美感知、藝術表現、創意實踐和文化理解”,彰顯學科育人價值,是每一位藝術教師的教學期望。美國課程與教學專家格蘭特·威金斯和杰伊·麥克泰格提出的“逆向教學設計”,為美術教學提供了關注學習本質的設計方法:先明確預期的教學結果,然后“像評估員一樣思考”,確定合適的評估證據,最后設計學習體驗和教學。本文以《剪紙藝術》這一單元主題為例,運用單元整體“逆向設計”,錨定目標——建立評估依據——實踐體驗——感知藝術、理解文化,聚焦關鍵問題,突出實踐活動有效性,落實學科核心素養,實現新課標引領下藝術學科育人方式的不斷創新。
教學中,我們能夠很快說出我們喜歡講授什么內容,愿意做什么活動,我們使用什么樣的資源。但是如果不能明確教學的預期效果,我們又怎么知道設計是適合還是無效的呢?教師要問一問:學生有什么收獲?學生理解了所學知識的意思嗎?學會了什么技能[2]?走心的美術教學,必須讓學生知道學習的意義,觸動學生的情緒,將所學與他們的體驗和經驗相結合,從而實現藝術素養的發展和提升。合理的預期,既是具體教學活動依循的指針,也是檢驗教學是否達成的標尺。由此設計《剪紙藝術》單元目標:
●深入了解中國民間工藝,尤其是剪紙的溯源、藝術形式,以及紋樣寓意。
●親身體驗剪紙技法,認識到傳統工藝在傳承技藝的同時也在積極追求創新。
●在剪紙技法活動實踐中,將蘇州園林元素巧妙融入,呈現出獨特的創新設計。
●認識到傳承和發展傳統文化的責任,激發對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熱情。
基于此,循序漸進地把學生對傳統工藝美術的認識,引向繼承和發展傳統文化這一高階維度,引導學生走向傳統文化的繼承與發展。
教師在教學設計中應該明確想要學生理解的核心概念,根據這些問題有目的地構建理解的框架。教師需要全面把握教學內容,將各個知識點有機地整合起來,形成深層次的關聯。當學生在新知識和已有知識之間建立聯系時,他們才能真正理解,并能夠將知識遷移到不同的情境中,進一步激發學生解決復雜問題的能力和創造新觀點的能力。如:剪紙藝術中,哪些地方體現出工匠精神?工匠精神在新時代中國式現代化建設中的意義是什么?如何理解傳統工藝的“守正創新”?如何在繼承剪紙藝術的基礎上,在現代社會實現創新與發展的有機統一?你對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有何看法?
逆向設計強調,教師在決定教什么和如何教之前應該思考如何開展評估,而不是在一個課程或單元結束時才構建評估。如何知道學生是否已經到達了預期結果?哪些證據能夠證明學生的理解和掌握程度?這就需要收集證據,既包含傳統的紙筆檢測,也有實踐活動和討論、觀察、交流等過程性評價,還包括不同時間內學生的自我評估。
圍繞藝術核心素養,在關注學生藝術知識技能掌握的過程中,也要尊重學生有創意的表現,加深學生的藝術體驗,合理運用評估結果來改進教學設計,發現學生的藝術潛能。在《剪紙藝術》設計中,可采用任務卡的形式來評估學生對知識的理解程度(見表1)。
評估標準要嚴格執行“以學生為中心”的教學理念,圍繞學生學習的體驗性和創造性,注重學生在實踐活動中的行為和認知,體現教學評一致性,由考查知識過渡到考查能力,由檢驗學生知識掌握情況過渡為檢驗學生靈活應用所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有效性的評估,能從檢驗學生學習態度和方法,合作探究能力等情況出發,幫助學生找出自身學習過程,學習內容等方面存在的問題,并想辦法解決。反過來也能檢驗教師的教學設計是否有效、有趣,評價是否公正、公平等,提高評價的全面性、準確性。
有了清晰明確的目標和評估證據后,就要設計最適合的教學活動,包括真實問題設計、明確活動任務、合作小組組織,以及資源材料的選擇等。同時,基于學生經驗,在最近發展區展開學習,學生需要哪些知識(概念、原理、背景)和技能(過程、步驟)?哪些活動可以使學生獲得所需知識和技能?要完成這些目標,哪些材料和資源是最合適的[3]?基于理解的逆向設計關注學生在真實情境中解決復雜問題,強調“真實性學習”。
陶行知先生借鑒杜威教育思想并結合中國國情,提出了“教學做合一”的教育理論,堅持“做”才是教育進步的核心[4]。美術課程的基本特征就是以感受、理解、創造來指向教學的,特別適用“教學做合一”原則。教師需要在教學設計中通過一些真實或者虛擬的場景體驗,調動學生多種感官和內在情緒的參與,使之全身心深潛其中,享受學習過程,激發他們的欲望,調動探秘或者挑戰等本能需求。加之有意識地滲透情感、態度、價值觀,關注過程與方法,幫助學生理解知識、掌握技能,在潛移默化中,達成核心素養的提升。在《剪紙藝術》教學單元,筆者的教學設計如下:
1.剪紙初探——感受與比較藝術美
情境:以呂勝中剪紙裝置藝術《招魂》為載體,完成剪紙的基本認知:剪紙的發展歷史,剪紙地域特點,剪紙紋樣類型等。
質疑:為何剪紙能被列入世界非遺項目名錄?列入世界非遺項目名錄需要滿足哪些條件?
討論:剪紙與民俗文化的關系,如與皮影戲、刺繡、染織、陶瓷的聯系。
延伸:比較各國剪紙與中國剪紙的差異,感受我國剪紙藝術的獨特美感。
2.剪紙體驗——觀賞與體驗技藝精妙
情境:參觀蘇州剪紙工作室,了解蘇州剪刻紙的獨特藝術特色。
體驗:由傳承人吳永林老師親授剪紙技法,學生現場練習蘇州園林花窗的剪法。
3.剪紙創作——工匠精神與藝術思維
情境:邀請蘇州剪刻紙傳承人吳永林老師講述蘇州剪刻紙的歷史、工藝、工具以及蘇州園林藝術雕刻特點等。
創作:分組創作大、小張作品,體驗工匠精神、合作精神和藝術創新能力。
賞析:了解央美教授喬曉光是如何將中國傳統剪紙藝術推向世界舞臺的。2005年,挪威的易卜生劇院邀請喬曉光教授為現代舞劇《尋找娜拉》作舞美設計(見圖1)。
2011年,喬曉光教授受邀為美國芝加哥的奧黑爾國際機場設計藝術品。作品主題定為“城市之窗”(見圖2)。
探析:對比兩個剪紙作品與傳統剪紙的相似與不同——《尋找娜拉》和《城市之光》的藝術形式和色調,以及色調的意義,區分平面和立體表現形式(見表2)。
轉換:角色扮演(平面設計師、政府官員、藝術家、社區工作人員),通過轉換身份,討論對剪紙藝術繼承與發展的看法:傳統的剪紙在漸漸淡出我們的生活,分析一下可能的原因。如何才能讓中國剪紙得到世界普遍的認同和接受(見表3)?
通過這一系列的學習和體驗,學生在剪紙藝術中感受到藝術的獨特魅力,藝術無處不在,學會在生活中敏感地發現藝術,從傳統文化中挖掘藝術,更要有從內心深處發掘藝術的本能。有效的美術課堂能幫助學生擁有發現問題、解決問題的創新意識;有學習和借鑒他人創意的聯想能力和遷移能力;有勇于探索的實踐能力和實踐勇氣……
以結果為導向的教學設計,一定要清晰地表述希望學生獲得什么,理解什么,能夠做什么?明確的目標有助于我們有所聚焦,并指導我們有目的地朝著預期結果發展。在《中國傳統文化——剪紙藝術》的學習中,學生通過觀察、體驗、創作、分析、探究和獨立思考,感受到剪紙藝術的多種表達形式,培養了審美直覺和美感體驗。從審美、表現、創意、文化理解等層面上,學生領略到了中國傳統工藝的卓越之處,認識到它是中華民族文化藝術的瑰寶。通過欣賞藝術作品,學生不僅感知世界,還能深刻體驗情感,實現與藝術形象的共情。通過對藝術作品人文內涵的感悟、領會,潛移默化地提升學生的審美及人文素養,促使他們在藝術的世界中去求真、崇善、尚美。
參考文獻:
[1] 陳平.像藝術家一樣思考與行動:《義務教育藝術課程標準(2022年版)》實施建議[J].人民教育,2022(2).
[2] 尹少淳.義務教育藝術課程標準中美術課程的樣貌[J]. 全球教育展望,2022,51(7).
[3] 金紅琴.聚焦美術學科核心素養的逆向教學設計[J].新課程研究,2021(31).
[4] 杜宏斌.聚焦核心素養凸顯美育功能:義務教育藝術課程標準(2022年版)解讀[J].基礎教育課程,2022(9).
編輯/陸鶴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