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小學語文教師應主動落實素質教育理念,提升學生的關鍵能力與思維品質,使學生得以全面發展。從三個角度,即構建五育共生的教學目標,發揮德育的引領作用;開展自主能動的情境探究,提升學生的學習能力;組織開放有效的學科合作,促進學生的個性發展,闡述小學語文教師應該如何實施素質教育。
關鍵詞:小學語文;五育共生;素質教育
長期的“教師講,學生聽”會導致學生產生惰性思維,難以提升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無法突出語文課程的工具性、人文性作用,無法真正實現素質教育改革。《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22年版)》(以下簡稱新課標)提出語文課程要“致力于全體學生核心素養的形成與發展”,圍繞立德樹人根本任務充分發揮其育人功能,為學生的“德智體美勞得到全面發展奠定基礎”[1]。
素質教育要求一線教師能創新教育理念并提高對學生素質發展的重視程度[2]。為了順利落實素質教育理念,小學語文教師應全面挖掘語文課程的資源優勢,秉承五育融合理念設計具體的教學目標,讓學生在掌握語文知識的同時也能夠提高思想道德素質和科學文化知識,據此指導學生、驅動學生,科學調整語文教學形式與結構[3]。具體來說,教師可通過以下方式設計五育共生的教學目標:
(一)深入分析課程內容,挖掘語文知識的五育內涵
小學語文教師應深入分析語文課程內容,深入挖掘語文課程知識的“五育”內涵,預設學生通過語文學習可能取得的素質發展,初步明確教學方向與目標水平。例如在《鄉下人家》一課,作者描述了鄉村人家的淳樸、熱情,記錄了自己在鄉村生活中的閑適與輕松,表達了自己對鄉村生活的熱愛之情。從德育方面,小學生可通過閱讀探究體會鄉村生活的美與趣,熱愛鄉村生活、傳承鄉村人家待人熱情且淳樸的美好品質,自覺改變待人接物的態度與方法,且能通過作者的描述體會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道理;從智育層面,小學生積累豐富的語言文字知識,也能夠學習作者在描寫鄉村人家時的寫作技巧與表達方式,逐步形成良好的閱讀理解與文本分析能力;從美育層面,小學生可在誦讀、品讀課文語言特點時產生美的體驗,展開豐富的聯想與想象,自主描繪鄉下人家的生活場景,也能自主欣賞插圖的美學價值;從勞育、體育層面,小學生則可從鄉下人家養雞、挖筍以及搗衣等角度產生熱愛勞動、尊重勞動等意識。據此,教師便可設計相應的教學目標,突出素質教育理念。
(二)秉承核心素養發展,設計多維度的教學目標
新課標通過“核心素養”全面解讀了語文課程的育人功能,根據語文課程的學科性質設計了相應的素養目標。對此,小學語文教師應主動根據學生的素養發展需求設計多維度的教學目標,以便促使學生實現全面發展。
在《鄉下人家》一課,我從素質教育角度設計了多元化的教學目標,具體如下所示:
文化自信培養目標:引導學生感受田園詩情,使其能對鄉村生活產生向往與熱愛之情;引導學生自主傳承鄉村文化,使其能夠形成堅定的文化自信;引導學生對比鄉村文化與城鎮文化的差異性,端正學生的文化意識并提升學生的文化理解能力。
語言運用培養目標:引導學生積累并掌握課文中生字詞的意義與用法;引導學生感受課文在語言表達方面的特點;培養學生使用優美語言描述鄉村生活、鄉村文化的實踐能力。
思維能力培養目標:引導學生學會抓住關鍵句去概括課文內容、分析課文主旨;引導學生在寫作中運用借景抒情、情景交融等表達方式;綜合訓練學生思維的敏捷性、靈活性以及獨創性。
審美創造培養目標:引導學生揣摩課文中優美的語言,使其充分地展開聯想;引導學生自主品讀課文語言,提升學生的讀書品味;引導學生體會鄉下人家獨特、迷人的魅力,提升學生的審美能力。
小學語文教師可據此整合相應的課程資源,同時要優化情境素材的選擇、轉變教學形式等,有計劃地引導學生誦讀、品讀《鄉下人家》這篇課文,全面開發學生的智力潛能并逐步優化學生的審美品味,豐盈他們的精神財富,促進學生綜合素質發展。
素質教育主張堅持以人為本理念去組織學校教育教學工作,充分突出學生的主體建構行為,重構和諧、民主的師生關系,并將自主、合作、探究作為基本的課堂教學方法。小學語文教師應設計以學生為中心的語文探究活動,并通過豐富直觀的情境導入激發出學生的好奇心,使學生能夠主動地學語文、用語文,逐步提升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為學生的終身學習做準備。
(一)圍繞課程內容,創設主題情境
小學語文教師應根據具體的課程內容自主創設主題情境,真實呈現語文知識所描繪的現實世界、社會場景等,有效營造和諧、融洽的人文氛圍,使學生產生濃厚的學習興趣。例如在《海上日出》一課,我在課堂導入階段利用信息技術播放海上日出的景觀視頻,據此創設了主題情境。在看視頻時,學生能夠清晰地看到日出前、日出中、日出后的天空顏色變化情況,也能直觀地觀察太陽從海平面上升起的過程,也能初步按照時間順序去描述太陽從海平面上逐漸升起的過程。
(二)堅持學為中心,促進語文探究
在情境啟發下,小學生普遍能夠產生好奇心、求知欲,教師要解放學生,鼓勵學生通過自主、合作、探究的方式主動學語文,優化學生的學習行為、改進教師的輔導方式,有效提升學生的語文認知能力與自主學習能力,為學生的素質發展做好充分的準備。
在《海上日出》一課,我設計了以學生為中心的閱讀探究活動,即學生以小組共讀的方式自主分析課文的寫景順序、主要內容,反復誦讀、品讀課文中的關鍵語句,自主分析作者筆下海上日出景觀的特點以及作者的思想情感。在小組共讀中,學生可獨立默讀課文,在組內通過朗讀初步熟悉課文內容,通過小組交流規范生字詞的讀音、結合上下文學習生字詞的意思,畫出能夠反映課文寫景順序的關鍵詞,劃分并概括段落大意,分析海上日出的景觀特點以及借景抒情寫作手法的效果。在小組共讀環節,每個小組都可自主使用各類智能平臺與相關軟件搜索與巴金先生、海上日出景觀有關的文學常識與自然知識,也可自主整合閱讀筆記、精彩發言等。待各小組內部探究結束后,我在課堂上設計了組際展示活動,即各小組輪流展示閱讀,探究結論、個性化的觀點與感受,通過小組之間的分享、互問互答等活動進一步發散學生的閱讀思維,提升學生的閱讀理解能力。
素質教育關注的是學生在德智體美勞五方面所取得的綜合進步,倡導培養出多樣化、個性化的優秀人才,也倡導通過開展綜合實踐活動的方式改變以單一學科教學為主的不良現象,使學生能真正實現有效學習。新課標專門設計了“跨學科學習任務群”,其中提出要促進語文知識與其他學科知識的有機整合,使學生在課內外、校內外聯合教育活動中逐步提升語言文字應用能力。
(一)基于生活現實,設計跨學科活動主題
跨學科學習活動應該服務于學生的現實成長需求,應發生在現實世界中。因此,小學語文教師可從現實生活視角去設計跨學科學習主題,初步明確跨學科合作計劃,鼓勵學生自主整合多學科知識與基本技能,有效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例如在“我的動物朋友”習作教學中,學生需自主觀察并記錄某一種動物的行為習性、飲食習慣及個性特點等,通過書面語言描述動物朋友的特征,主動表達自己對動物朋友的喜愛之情。然而,許多學生都缺少認真觀察動物的經驗,難以準確說出動物的形象、性格等。對此,我設計了一輪跨學科學習活動,即將語文、勞動、科學知識結合起來,設計了“觀察并記錄我的動物朋友”跨學科學習主題,旨在引導學生自主遷移多學科知識去記錄“我與動物朋友”的相處經歷,也能自主分析“動物朋友”的生物特點。
(二)制訂彈性周期,組織跨學科主題活動
在確定了跨學科學習主題之后,教師便可制定彈性的學習周期,組織學生在現實生活中主動地遷移多學科知識進行動手實踐、觀察記錄、實驗探究、創新發明等,逐步豐富學生解決問題的經驗。在此階段,教師同樣要秉承以生為本理念,支持學生按照自己的想法參與跨學科合作學習活動。
在“觀察并記錄我的動物朋友”中,小學生能通過勞動視角去照顧某一種小動物,用科學思維去觀察動物的生活習性、行為動作等,記錄動物的成長過程與個性特點,然后再通過豐富的書面語言去描述、記錄自己與動物朋友相處的過程與感受,順利實現自主表達。在此過程中,學生需要花費一定的時間去觀察動物的行為特征和生物習性,所以我便設計了彈性的寫作周期,還會利用信息技術詢問學生的觀察經驗、觀察所得。通過一對一的指導促使學生靈活應用書面文字進行創意表達,同時,學生還可在照顧動物的過程中產生責任感和愛心,真正明白人與動物要和諧相處的道理。
總而言之,在小學語文課程中落實素質教育理念是真正對學生負責的一種行為,應從發展的角度去看待學生的素質發展與個性化成長。因此,小學語文教師應在素質教育理念的引領下設計多維度的教學目標,突出語文課程的多種功能,也要在課堂教學中有效開展情境探究活動,充分突出學生的學、改進教師的教,同時也要促進多學科合作與知識整合,綜合發展學生的素質,為學生的終身發展奠基。
參考文獻:
[1] 高曉娟.新課改下小學語文教育中實施素質教育的意義[J]. 家長,2024(1).
[2] 張燕燕.基于素質教育背景探究小學課堂教學創新路徑[J]. 科幻畫報,2023(6).
[3] 李錦.減負提質背景下素質教育與小學語文的融合[J].小學生(上旬刊),2023(6).
編輯/楊馥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