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21世紀的學校教育目標指向核心素養。核心素養的提出與落實,進一步深化課程改革,推進課堂轉型。課堂學習方式也從“知識本位”的被動學習轉為“素養本位”的能動學習。以蘇少版小學音樂教材一年級下冊第六單元《彝家娃娃真幸福》一課為例,立足核心素養,探析低年段歌唱教學的策略研究,促進音樂學習的真實發生,進而達成深度學習的可能性。
關鍵詞:小學音樂;彝家娃娃真幸福;核心素養;低學段歌唱教學
學科核心素養是學科育人價值的集中體現,是學生通過學科學習而逐步形成的正確價值觀念、必備品格和關鍵能力。《義務教育藝術課程標準(2022年版)》(以下簡稱新課標)中明確提出了核心素養的內涵,包括以下四個方面:審美感知、藝術表現、文化理解和創意實踐,四個維度相互聯系與影響。新課標的落地與實施,標志著音樂學科核心素養時代的到來。在小學低學段歌唱教學中落實核心素養,需要教師對課堂如何轉型有著深入、持續的思考,對教學能力也有著較高的要求。
《國務院辦公廳關于新時代推進普通高中育人方式改革的指導意見》和《國務院關于深化教育教學改革全面提高義務教育質量的意見》兩份綱領性文件中都涉及到“情境教學”。好的情境能讓課堂煥發活力,好的情境一定是真實性情境。所謂真實性情境需要符合以下幾個標準:鏈接真實生活;建立在已有認知和經驗基礎上;能夠促進學生主動學習;利于引出主題、引發思考、激發思維的碰撞;能夠遷移到現實生活解決實際問題。
結合對真實性情境的理解,在歌曲感知環節,筆者以創設彝族火把節載歌載舞的情境為抓手,設計圍圈走恒拍的律動,感知歌曲節拍的同時熟悉歌曲旋律。在初次試上時,教師通過呈現大量關于彝族風土人情的圖片,旨在讓學生把目光聚焦于火把節,但是效果不盡如人意,學生的回答側重點各不相同,音樂活動的情境創設完全是按照教師的要求被動達成。經過反思重建,教師將切入點縮小至火把節,通過語言描述結合動態火把節載歌載舞的情景呈現,既激發了學習的情趣,又讓學生直觀感受到彝族人民過火把節的方式。通過對真實生活情境的感受、了解,學生就有了參與音樂活動的欲望。通過對個體學生的評價,促進全體學生的學習,讓學生成為真正的學習主人,教師成為學生學習的引導者、陪伴者。在真實情境的體驗與感受中,學生對彝族音樂文化加深了理解。
課堂任務的設計要貼合學生的最近發展區,過于簡單、過于復雜的學習任務對學生來說都無法調動起學習興趣和欲望,更無法讓學生在課堂中獲得成就感和生長感。歌唱課中的發展性任務,常見的有對作品的感知和理解;對樂段、樂句的劃分;旋律的分析比對;歌譜的學唱、詞譜的對應、歌詞的記憶、情感的表達、歌曲的處理等各種音樂實踐活動,需要通過反復聆聽或有意義的操練完成任務。它強調多感官參與,通過感覺的遷移和思維獲得審美體驗。
低學段的學生歌唱能力較弱,未能形成規范、積極的歌唱狀態和正確的演唱方法;對于歌詞的識讀也有一定的困難。如何巧妙解決上述問題,并培養良好的歌唱狀態,需要教師在歌詞誦讀環節加強針對性練習。教師可將誦讀環節調整為七個發展性任務。任務一:疏通歌詞,學生只要能夠識讀歌詞即可,不做任何其他要求。任務二:鼓勵學生看節奏譜,嘗試著在一個格子里把兩個字音讀得均勻一些,并能找到恒拍感。任務三:嘗試初步完整誦讀,讓學生對歌詞有個整體感知。任務四:揭示反復出現的富有彝族韻味的襯詞“阿里里”,并引導學生用輕巧彈性的聲音、快樂的心情和教師接口誦讀,只要把“阿里里”讀出輕盈的美感即可。任務五:嘗試用明亮、輕巧的聲音完整誦讀,并慢慢加速。任務六:教師加以腳步等體態律動,讓學生感受到歌曲韻律感,并用歌聲來表現,追求誦讀音色的品質。任務七:完整誦讀,嘗試跟伴奏合作。整個誦讀環節雖然只有短短幾分鐘,但學生收獲了可見的進步,學習效果立竿見影。七個有梯度、有發展性的任務從學生的學習能力點出發,螺旋遞進式地培養了學生的歌詞誦讀和審美能力,并為后續的學唱環節起到正遷移作用。
音樂體驗式活動,立足音樂本體,本文特指“音樂感受與欣賞”實踐領域中的“聆聽體驗”。以豐富的音樂律動、音樂游戲等實踐活動為抓手,貼合音樂要素,培育內心聽覺,多感官參與,給予學生充分的時間、空間,從初步感知——細致感受——深度體驗,培養審美感知能力,培育音樂核心素養[2]。
《彝家娃娃真幸福》中反復出現了4個不同音高的音樂小片段“阿里里”。如何在相同歌詞、不同旋律中準確掌握音高概念,筆者設計了5個體驗活動(見表1)。
五個體驗活動,學生遵循聽覺為先——動覺切入——視覺輔助的原則,從初步體驗——細致體驗——深度體驗——自信表達,深入淺出地感知、理解和表現音樂。
協同性學習強調同伴之間的合作協商,同伴雙方有著相互助長的關系。通過與他人溝通、互動,在分享、交流中,齊心協力完成共同目標。協同性學習有助于激發學生學習的“內在動機”,能夠培養“分析、表達、創造、評價”等音樂高階思維能力、增強學習自信心。
在《彝家娃娃真幸福》打擊樂演奏環節,筆者只提供了二件樂器:節奏棒和手串鈴。在火把節的情境中,節奏棒可以表現小火把,手串鈴表現彝家娃娃手上漂亮的小銀飾。如何讓這些元素加入火把節,讓氛圍更加熱鬧成為了本環節協同性學習的目標之一。基于協同性學習任務——“樂器在何時加入,怎樣加入”展開協同性學習,筆者進行了多種分組(見表2)。
不同的分組產生了不同的學習結果,學習成果的不斷展示激發了學生的想象力、思維力和創造力。從同桌兩人的協作到全班的整體合作演奏,在互動與評價中,學生的已知經驗被喚醒,新的思維在持續生長,和聲聽覺能力有了顯性的提高。
音樂核心素養導向下的小學低學段歌唱教學一定是指向深度學習的。需要一線教師立足教材,轉變傳統教學觀念,以兒童立場為中心,以促進學生主動學習為目標,積極主動地進行教學策略的選擇與優化。
參考文獻:
[1] 王志楠.《彝家娃娃真幸福》教學設計[J].兒童音樂,2022(2).
[2] 孟曉蕾.在歌唱教學中培育學生音樂核心素養[J].現代教學,2024(9).
課題項目:2021年度江蘇省教育科學“十四五”規劃專項課題“新時代美育視城下農村小學歌唱教學的困境與對策研究”(XC-c/2021/103)
編輯/陸鶴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