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目前,高中英語作業設計存在一些普遍問題,如作業設計缺乏真實性,不能體現英語學習實踐性,不能培養學生英語高階思維等。項目式學習理念下的作業設計能夠讓學生在真實情境下通過實踐性作業習得語言,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培養學生合作學習能力,在做事情中習得英語,在探究中培養高階思維,在交流展示中表達思想,全面促進學生核心素養的發展。優化后的作業設計案例說明了在教學實踐中,如何通過學情分析、創設驅動任務、合理組成作業小組、展示交流成果和進行多元評價這些環節落實項目式學習理念下的作業設計,促進學生高階思維能力發展。
關鍵詞:高中英語;項目式學習;高階思維;作業設計
作業設計不僅是教學的重要環節,也是一門藝術。作業是課堂教學的延伸和補充,是檢驗課堂教學效果的手段,也是有效調整和改進其教學內容和教學方法的重要依據之一。因此,在新課標背景下探討如何提高作業設計的有效性具有舉足輕重的意義。首先要精準把握目前作業設計存在的問題,從而對癥下藥,還要有效地運用適切的教學理念來指導作業設計實踐,從而在實踐中逐步提升作業設計質量,最終促進學生核心素養發展。
從目前的高中英語作業設計現狀來看,主要有以下幾方面問題:首先,作業設計缺乏真實性。傳統課時作業重點關注單一學科內部線性知識的學習和鞏固,無助于繁雜學習內容的融通和知識的提取及使用,限制生活中真實復雜問題解決的思路和視野,無法獲得更好的學習體驗[1]。很多教師只按照以往的傳統方式來設計作業,多數參考教輔或者往屆留傳下來的資料,較少能夠運用先進理論來進行作業設計,也未能考慮學生的生活實際需要,因此作業內容死板單一,脫離學生生活實際,這導致學生做作業積極性不高甚至應付了事,長此以往會嚴重影響學生英語學習積極性。
其次,作業設計“紙上談兵”,缺乏實踐性。眾所周知,英語是一門語言,需要在語言實踐中學習與提高。但是目前很多英語作業仍然未能考慮到語言學習特點,設計的仍舊是書本里的“死知識”和一些基本語言操練,這類作業輕視實踐創新,形式上比較呆板,而且日復一日的反復操練容易使學生感到厭倦[2]。這不僅不利于學生的英語學習,也不利于教師提升自身作業設計能力,阻礙教師專業發展。
最后,作業設計缺乏對學生英語高階思維的培養。在布魯姆的認知領域層次中,分析、綜合、評價為高階思維。之后安德森將布魯姆的目標分類進行了調整,重新定義了高階思維能力的構成要素,將評價降到第五水平,納入創造思維。鐘志賢教授認為高階思維能力是一種自主學習能力,發生在高層系認知下,是為順應和迎合社會發展而具有的,包含決策能力、問題解決能力、評判性思維能力、創造性思維能力四大能力。學生的英語高階思維通常需要問題的驅動、激發、喚醒和弘揚[3]。據調查,目前大部分教師設計的作業還停留在對學生語言知識與技能進行訓練和鞏固的階段,內容以練習冊中的語言訓練為主,較多側重于學生語言知識的背誦、記憶和默寫,較少能夠設計出真正提高學生英語邏輯思維、創新思維和批判性思維、問題解決能力等高階思維能力的作業,因此學生的思維發展不能向高階思維邁進,思維品質得不到提高,這勢必會影響整體的英語學習進程。
項目式學習(Project(Based Learning)起源于美國教育家杜威倡導的“做中學(Learning by doing)”。提倡教師圍繞真實的問題或挑戰設計一系列的體驗和探究活動,學生需綜合運用多學科知識與技能來解決問題,表達、交流與展示最后的學習成果,學習過程中涉及學生的反思、多方的評價、及時的修正等[4]。
基于項目式學習理念的英語作業設計中,教師可以設計符合教學內容的真實情境或合作任務來交給學生完成,教學設計指向學生高階思維能力的培養。這樣的作業具有創新性和趣味性,能夠充分調動學生自主學習積極性,培養學生合作學習能力,讓學生在做事情的過程中習得語言,在探究中培養思維,在交流展示中表達思想,全面促進學生核心素養的發展。
基于項目式學習理念的英語作業設計可以遵循以下原則:
創設真實情境原則。真實性是項目式學習的重要特點,但是“真實性”并不等同于“真實”。受條件制約,教師可以在能力范圍內給學生創設盡量真實的情境或任務要求,這種作業設計可以朝著“真實”的方向去邁進,這是我們所追求的。這種作業設計能夠帶給學生真實的參與和體驗、真實的學習經歷以及問題解決過程,這樣學生就是在和真實世界“交手”,而不僅僅是認識某種概念或者進行某些語言操練。
落實實踐性任務原則。實踐性原則是項目式學習的重要特征,也是英語學習的重要原則。英語作為一種語言,需要在實踐中不斷地學習。教師在設計作業時,可以充分考慮任務的實踐性,讓學生在整個完成作業的過程中不斷進行全方位的親身實踐,促進語言的“學”與“用”,促進學生語言知識與能力、學習策略、跨文化交際與思維品質的發展。
培養高階思維原則。項目式學習理念關注主體的認知發展,因此在作業設計時要充分尊重學生的主體地位,讓學生在作業過程中主動建構知識,提高解決問題的能力。教師在設計作業時也要充分考慮到學生的已知與未知、興趣與愛好、認知特點等,要根據這些內容來設計相應的作業內容,讓學生在作業過程中不斷對知識和世界進行互動和探索,最終促進其高階思維的提升。
為了更清晰地展示項目式學習理念指導下的英語作業設計如何進行優化,以北師大版高中英語必修一Unit 3 Lesson 1 Spring Festival(閱讀課)作業設計為例。本單元主題為“Celebration”,本課主要內容為春節,通過3名不同國別、不同年齡、不同工作的人對春節的記憶描述來展現春節對于人們的意義所在。
br> 優化前的作業設計是:Describe your family’s typical activities in Spring Festival and share your feelings
br> 該作業雖然緊扣主題,讓學生可以聯系自己生活實際,但是它的深度和廣度都不能稱之為一項好的作業設計,很難促進學生高階思維的發展。作業的形式為口頭表達,忽略了學生寫作發展的需求;作業也沒有將文章所傳達的“春節的意義”進行深刻的主題挖掘,作業內容缺乏實踐性以及情境支撐;作業形式是學生個體獨立作業,沒有涉及學生合作,也沒有拓寬學生的認知與體驗。
項目化學習理論指導優化后的作業設計可以遵循以下路徑:
(一)精準把握學情,設計作業目標
了解學情是作業設計的前提條件,盲目地設計作業只能讓作業脫離實際,枯燥乏味,學生即便做了作業也是“無用功”。若想設計出具有真實情境特點、實踐性較強、促進學生高階思維發展的作業,首先要給學生“把脈”,了解學生的“穴位”,找準學生的已知與未知,已學與要學,明確學生的學習內容、方式與方向,然后再根據學情設計作業目標以指向學生高階思維的鍛煉與發展,這樣才有可能設計出高效的作業。
例如本課,學生的已學是能用簡單英文表達春節相關習俗,但是對于春節的文化意義的思考仍不夠深入,學生需要更加深入地挖掘主題意義,因此可以通過項目式作業來推動學生通過實踐來得出自己的結論。這種作業需要增加學生的學習參與感,帶領學生深入挖掘文本的主題意義,讓學生對春節的文化含義有更深刻的體悟與認知。在完成作業過程中,學生一方面可以將課上所學目標語言內化,夯實語言基礎,另一方面也能促進學生高階思維例如推理判斷、想象創造等思維的發展。
(二)創設真實情境,設計實踐任務
語言學習具有較強的實踐性,因此創設真實的情境來讓學生習得語言是尤為重要的。真實情境能夠給學生創造鮮活的語言應用場景,推動學生積極地語言實踐,提升學生學習興趣與積極性,因此,教師可以基于學情和作業目標,創設合適情境與驅動任務,讓學生在實踐中完成問題解決的過程,從而進行深度學習。
針對優化前的作業設計,教師可以設計如下項目式作業來引導學生深入挖掘主題意義,促進學生高階思維發展。
br> Project :The interview of different people about the Lunar New Year
br> Your group are required to select 4 people with different age,different region and different identity/.occupation.to.interview,(they.could.be.your.relatives.or.your.teachers....)
br> You can ask them about their memories about the Spring Festival and their understanding about it.After the interview,you should summarize their words and write 4 accounts for them(you can refer to lesson 1)on the given paper.
br> At last ,your group will report your research and your findings during the class.You will have 3 days to prepare for it.
br> 此項作業設計在形式上屬于小型的質性研究調查,內容是讓學生通過采訪來收集身邊不同年齡、職業、文化背景的人對于春節的印象與看法,最終形成小組訪談英文報告,并在班級內分享英文報告與最終的訪談結果即本次研究的發現或結論。
這樣具有真實性、實踐性、指向學生高階思維發展的作業設計具有諸多優勢。從語言學習方面,訪談資料都是學生一手獲得的真實資料,而資料形成英文報告的實踐過程也是很好的學習語言和語言內化的過程;從主題意義探究方面,學生可以通過訪談資料進行意義探尋,通過推理判斷等高階思維得到更加深刻的結論或研究發現;從學習策略方面,合作性作業能夠最大限度調動學生學習和做作業的積極性,同時提升學生合作學習能力,強化學習策略,培養良好的學習習慣,為將來的終身學習打下堅實基礎。
(三)合理組成小組,“資源”優化配置
在項目式作業中,小組的分配情況在一定程度上會影響作業最終的實施效果。教師可以根據學生不同的成績層次、性格特點、興趣愛好等方面組成綜合能力相當的學習小組,不合適的部分可以微調。
例如本次作業的小組人數分配上,由于需要收集豐富的采訪數據,小組人數不宜過少,4-5人較為合適。在人員分配上,教師可以給每個小組派分1名英語成績較好的學生負責文字整體編輯與校對的工作,一名口語表達能力和意愿都比較突出的學生,負責小組匯報的工作,而其他學生負責采訪以及材料收集工作,這樣每名學生都能在擅長的領域發揮作用,各顯其能,從而達到“資源”的優化配置。
(四)展示交流成果,發展高階思維
項目式作業最后的展示和交流部分尤為重要。這個環節可以督促學生高質量完成作業,加強學生對作業的重視程度,也能提升小組做作業的積極性,增強小組之間的交流與切磋,讓各小組相互取長補短,全面反思自己學習效果與方式,達到“人人皆有收獲”的效果。同時,展示與交流環節也能方便教師對每個小組作業完成情況進行后續評價,有利于作業設計的“學”“評”一體化。
例如,本次作業展示交流成果中,教師發現學生都充分調動了身邊的“人脈”資源,用英語來“做事情”,例如很多學生在線上采訪了自己的外國筆友,還有部分學生采訪了自己的英語教師,另外也有學生采訪了自己的親戚朋友等,這些被采訪者由于年齡、工作、國別等不同,對于春節的體悟也具有一定差異。因此,學生小組也能夠得出一些有價值的研究結論,這也促進了學生批判性思維等高階思維的發展。
(五)體現多元評價,促進學生反思
評價對于作業的實施過程有著非常重要的作用。通過評價,學生能夠對自己的作業效果有準確的判斷,也能促進后續的作業反思。教師可以通過評價掌握學生作業情況,檢驗作業設計目標是否達成,并可以作出適當調整。在最后評價階段,教師可以運用多元評價手段來進行,例如師生評價、生生評價、互聯網評價等。多元評價不僅讓學生參與其中以便充分發揮主體作用,也能利用現代化教育技術媒介,讓學生和教師都獲得立體化、整合化的評價,更有利于學生和教師的作業反思。
例如此項作業中,教師首先在展示和交流階段給予了每組公正的評價。另外,教師還設計了生生評價表,便于每名學生對每組的作業進行評價。此外,教師還通過讓學生把作業上傳朋友圈的形式獲得了其他人對于其作業的網絡評價,這些都能夠豐富學生對于作業完成情況的立體認知,便于學生對自身學習有準確的、全方位的認知。
綜上所述,為了更好地凸顯項目式學習理念下的作業設計優勢,項目式作業需要為學生創設真實情境。作業設計內容越真實,情境性越強,對主題意義探究越深入的作業越能激發學生的熱情和學習欲望。項目式作業還應具有較強的實踐性,并且作業設計目標需指向高階思維培養,任務內容需考慮是否能夠提升學生邏輯推理能力、創新思維能力以及批判性思維等。教師首先要具有創新精神不斷探索,think$out$of$the$box,才能設計出這樣的作業。同時,教師還可以探索多元評價方式來進行項目式作業評價。在信息時代,教師可以抓住時機,運用網絡或大數據的便利來賦能教學評價,不斷積極探索更多方式。
參考文獻:
[1] 李學書,胡軍.大概念單元作業及其方案的設計與反思[J]. 課程·教材·教法,2021,41(10).
[2]8 劉梅.高中英語作業設計的原則和策略:以新世紀版高中英語教材為例[J].英語教師,2019,19(5).
[3] 丁寧.深度學習:培育學生的英語“高階思維”[J].黑龍江教育(教育與教學),2024(1).
[4] 張雅潔.“雙減”背景下運用項目式學習理念指導初中英語假期作業設計探究:以譯林版初中英語七年級下冊假期作業為例[J].校園英語,2023(10).
(作者系首都師范大學教育學院在讀博士生)
編輯/陸鶴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