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以上海市西南位育附屬實驗學校“香生活”勞動教育課程為例,首先介紹了“香生活”的理念,接著對課程中的經典勞動教育案例實施進行梳理,最后提煉出實施校本特色勞動課程的經驗,包括關注校本課程的理念、實踐導向、家校合作、個性化實施、項目化學習以及文化融合與動態優化等,為同類學校提供有價值的借鑒。該研究揭示了勞動教育在五育融合中對學生全面發展,尤其是提升生活品位與審美能力的重要作用。
關鍵詞:香生活;五育融合;校本課程;勞動教育;學生品位
在綿延不息的教育歷程中,如何培養學生全面發展,成為時代不可回避的議題。隨著時代的進步和社會的發展,教育領域日漸重視對學生綜合素養的培養,尤其是在五育并舉的大背景下,勞動課程已不再是簡單的技能培訓,而是孵化學生品味、塑造人格魅力的重要舞臺。學校深耕學生的內在品質,培育其高雅的生活品位,是新時代教育任務之所在。本文以上海市西南位育附屬實驗學校的“香生活”為例,結合具體實施策略和案例分析,全面展現了“品位”勞動教育課程對于學生綜合素養提升的積極影響,以及對于激發學生探索美、創造美、享受美生活內隱動力的重要作用。
學校以五育融合為大背景,根據“上海市義務教育勞動課程框架”相關文件為指引,以《義務教育勞動課程標準(2022年版)》(以下簡稱新課標)為基礎,精心設計了獨具“品位”的“香生活”勞動教育課程。該課程以“陽臺上的花盆”“家中的廚房”“小問號農莊”為實施載體,以“制作香味原料,創造香氣主題”為主題,該課程名稱中的一個“香”直指學校的四個相互關聯、密不可分的育人目標,即學校通過“香生活”課程培養具有“唯美、求真、向善、樂創”特點的高品位學生。
“香生活”教育課程主要包括“薰衣草種植”“烹飪小達人”和“小問號農莊”等特色教育內容,旨在將勞動教育與學生日常生活深度融合,培養其尊重勞動、熱愛自然的核心價值觀,以及高雅的生活品位和探索、創造、享受美的內驅力。
(一)“品位”勞動教育“班本化”
學校鼓勵以班級為試點單位,形成勞動教育“班本化”特色,讓特色勞動真正發生。以點帶面,輻射到整個年級乃至全校,將愛勞動的種子根植到每一位學生內心。以薰衣草種植為例,教師將種子分發到學生手中,學生通過查閱相關資料,了解了薰衣草種植的相關專業知識。種植的過程就是見證生命周期的過程,他們由此感受到了生命的神奇與勞動的價值。學生們以小組為單位,還為自己的薰衣草精心制作了“名片”(見圖1)。一張張稚嫩的“名片”背后,是學生對“品位勞動”課程理念的理解,展現了學生對未來的期待。
(二)“品位”勞動教育“家庭化”
學校在勞動教育實踐中,尤為注重家庭場景的嵌入與家長角色的激活,通過精心構建家庭勞動實踐微基地,有力地突顯了家長作為學校教育重要合作伙伴的理念,確保勞動教育自然融入學生的日常生活,實現家校共育效能的最大化[1]。
學校充分利用校內烹飪教育資源,創新性地將勞動課程與烹飪技藝相融合,集中安排勞動課時,構建了以課堂教學為主導、家庭實踐為補充的“舌尖上的美食”課程內容,旨在讓學生在烹飪美食的過程中,系統學習并對比中外飲食文化的異同,深入理解中國傳統節日飲食習俗的深層意蘊,同時掌握科學膳食與營養健康的基本知識。教學過程中,教師扮演了關鍵的引導者角色。課堂上,教師以豐富的教學經驗、精湛的烹飪技藝,耐心詳盡地講解每個烹飪步驟,通過直觀演示,確保學生掌握從選擇烹飪工具、甄選優質食材以及進行食材預處理,到掌握火候、呈現精美菜品的全套烹飪流程。每一個環節,學生均需親身實踐,全程參與,全情投入。不僅鍛煉了動手能力,更在實踐中深刻理解勞動的意義與價值。
(三)“品位”勞動教育“特色化”
學校以特色實踐基地“小問號農莊”開展種植項目。例如組織學生種植向日葵,向日葵成熟的時候,學生在花海中留下了燦爛的笑容,這笑容的背后是對“小問號農莊”的喜愛。此外學校還將向日葵種植項目進行迭代和更新,鼓勵學生與家長共同用向日葵的干花瓣或者向日葵籽做成香囊。小小特色農莊的種植項目折射出對生命的敬畏,而香囊的制作與保存也折射出對傳統文化的認同(見圖2、3)。
學校以其獨到的視角和細微的洞察,探討了如何在教育實踐中深化知與行的統一,確保勞動教育不僅僅停留在紙面上,而是深入人心,融入血脈。通過打造多元化的勞動教育實踐平臺,創新勞動教育的內容與形式,可以有效激發學生的實踐熱情,培育其自主探索與創新解決問題的能力。這不僅為學生提供了豐富的實踐土壤,也為他們的全面發展奠定了堅實的基礎,是教育之路上不可或缺的重要一環。
在知識與技能迅速更迭的新時代,勞動教育的重要性愈發凸顯。學校不斷探索打造經典的勞動教育案例,讓“經典”催生“經典”,讓勞動教育真正發生。只有將理論與實踐緊密結合,才能讓勞動教育生根發芽,開花結果。這不僅是對傳統教育模式的一次革新,更是對學生進行全人教育的有效途徑,確保每位學生都能在參與中成長,在實踐中學習[2]。
學校作為上海市義務教育項目化學習三年行動計劃市級項目校,在過去的項目化學習與浸潤中,學生已經具備了良好的項目化學習能力。基于此,學校也打造了獨具特色的勞動項目化優秀案例——“巧克力新品發布會”。針對這個勞動項目,學生主動去觀察市面上各具特色的巧克力,了解到受歡迎的巧克力產品所具備的共性特征,而巧克力能走進千家萬戶的背后也凝結著眾多勞動者的艱辛付出。最后,學校以召開“巧克力新品發布會”的形式將勞動成果進行轉化。過程中,學生合理分工,讓有繪畫特長的同學設計巧克力包裝盒,由口語表達能力強的同學將自己小組的巧克力進行全校范圍內宣傳。新巧克力的“誕生”得益于學校的新技術設備。近年來,學校主張將新技術融入勞動教育中,借助新技術設備讓勞動成果得以轉化,這有利于促進學生勞動觀念的更新,使其形成喜歡勞動、自主勞動、自由勞動的態度,形成服務意識,進而意識到勞動創造幸福,自覺向掌握技術的高素質勞動者學習,在勞動過程中注重勞動效率和勞動質量[3]。
巧克力制作這個勞動項目是“經典”中的“經典”。對于學生而言,它的整個勞動制作過程中充滿了挑戰與未知,合作過程中組員之間會出現意見不統一、整組的設計方案遭到其他小組的否定、最后的成品受歡迎度如何也是未知數等情況,這全方位考驗了學生的質疑解難的能力、強大的內心適應能力以及良好的合作能力等,而經歷了項目化的浸潤學習,這些難題都迎刃而解。這也是巧克力勞動項目所蘊含的育人價值所在。讓“經典”催生“經典”,繼巧克力勞動項目之后,學校還孵化出了分年級的勞動教育項目化特色課程(見表1)。
在浩如煙海的教育實踐中,學校的“品位”勞動教育課程猶如一股清新的溪流,潺潺流動,滋潤著學生們的心田,引領他們在勞動的田野上翱翔,收獲知識的同時,也提升了品味。以下為對該課程實踐經驗的幾點總結:
(一)關注校本勞動課程理念:“香生活”課程理念反映了新時代背景下對勞動課程育人的相關要求,同時也緊扣了學校的育人目標,以新課標為基礎,整合學校現有資源,讓特色勞動課程有了落地生根、開花結果的可能,這就敦促教師團隊在實施時必須領會學校的勞動課程理念。錨定目標,有的放矢。
(二)實踐導向與知行合一:課程以實踐為導向,強調知行合一。無論是薰衣草種植、“舌尖上的美食”,還是“小問號農莊”等個案,都鼓勵學生親自動手,通過種植、烹飪和制作香囊等活動,將勞動教育與學科知識、生活技能以及環保理念等緊密結合起來。學生在親身體驗中感悟勞動的意義,提升生活品位,并在過程中鍛煉創新思維、團隊協作精神及社會責任感[4]。
(三)家校合作與家庭場景嵌入:學校注重家校共建,通過烹飪課程、家庭勞動實踐微基地等形式,激活家長角色,實現了家庭教育與學校教育的有效銜接。
(四)班級與年級層面的個性化實施:“品位”勞動教育在班級層面實現了班本化,鼓勵各班級根據自身特點開展勞動實踐活動,營造熱愛勞動的班級文化氛圍。
(五)項目化學習與創新能力培養:作為項目化學習市級項目校,學校成功運用項目化學習方法,如“巧克力新品發布會”等案例,引導學生進行跨學科融合、全程參與項目生命周期,鍛煉其創新思維、問題解決能力及團隊協作技巧,展示了項目化勞動教育在激發學生自主探索與創新能力方面的顯著效果[5]。
(六)傳統文化與現代教育融合:課程中融入了傳統文化元素,如制作香囊等,讓學生在勞動實踐中傳承與弘揚傳統文化,培養對傳統文化的認同感。同時,通過諸如“數學墻”“校服設計”等項目,將現代教育理念與傳統文化精髓相結合,助力學生在勞動中體驗并傳承文化,提升文化品位。
(七)動態優化與社會適應性:學校積極收集家長、社區、專家等多元主體的反饋,持續優化課程內容與形式,確保課程的社會適應性、公眾認可度和家長滿意度,體現出勞動教育的開放性和動態調整機制,使之始終保持與社會發展需求的同步。
“香生活”勞動教育課程不僅是一種技藝學習,更是一場心的修煉。它在五育融合的大背景下,以系統性、實踐性、家校聯動、個性化、項目化、文化傳承與社會適應性等多重優勢,為學生構建了一個全方位、多層次、立體化的勞動教育生態系統[6],有力地促進了學生情感、審美、思想品德的發展,以及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這些寶貴的實踐經驗,為其他學校開展勞動教育提供了有益的借鑒與啟示。
參考文獻:
[1] 張霖.核心素養導向下小學勞動教育的實施策略[J]. 安徽教育科研,2024(7).
[2] 管霽.基于“五育融合”的學校勞動教育課程建構[J].現代教學,2024(7).
[3] 陶貴金.積極構建勞動教育體系促進學生全面健康成長:大連市沙河口區中小學勞動教育區域協同推進的實踐探索[J].遼寧教育,2023(4).
[4] 周麗萍.小學勞動教育校本化實施的探索與實踐[J].遼寧教育,2023(16).
[5] 劉峰.項目化學習理念下勞動課程的開發與實施策略:評《勞動教育校本課程的理論與實踐》[J].中國教育學刊,2024(4).
[6] 周合兵,沈文淮,羅一帆,等.構建全方位、多層次、立體化創新教育體系的實踐與探索[J].中國大學教學,2010(9).
編輯/楊馥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