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月初的北國,浪漫又樸實,豪邁又溫柔。上午十點三十分,新青濕地的上空準時傳來鶴鳴之聲,其聲清越,引游客駐足。馴鶴師揮舞著小旗,十幾只白頭鶴按原路飛回基地。幾位攝影愛好者從扎龍自然保護區一路拍到新青濕地,只為能與白頭鶴有一面之緣。馴鶴師一邊管理這群小家伙,一邊回答游客的問題。
“白頭鶴是國家一級保護鳥類,全球只有9000多只,一年僅產卵兩個,新青濕地是中國白頭鶴之鄉。”
臨走時,游客們與白頭鶴揮手,同時也對馴鶴師表示感謝:“再見了,老師。”
馴鶴師紅著臉,用粗糙的右手抓撓著后腦:“我還成老師了。”當然,他是白頭鶴的老師,更是人類的老師。
正所謂三人行,必有我師。因聞道有先后,術業有專攻,故“百工之人,不恥相師”。中國人自古就有拜師求藝的謙虛精神,春秋時代,有“天地君親師”的說法,不分朱門與蓬戶,凡有某一行當謀技者,必得像敬天拜地一樣叩拜師門。繁縟禮節后,任君行走江湖,縱使千萬里,我依然追尋你。
這桃李開滿、薪火相傳的拜師之舉,拜出了人力資源的文化元素;拜出了農業文明撞響工業文明的鐘磬之聲;拜出了今天加速度時代的算法、干法。
時代變了,還要不要拜師呢?一位相聲演員認為,拜師這事兒不能“拜拜”,否則我這少言寡語的人能成“話癆”嗎?北京有一位八旗后裔拍著鳥籠子叨叨,我這只雛鳥兒如果沒有老百靈帶著它唱,準是個啞嗓兒。
東方人和西方人有一個共用的口頭禪:條條大路通羅馬。那么問題來了,為何不是通希臘,不是通印度?皆因古羅馬有世界上最棒的工匠可以求教。
中國一些地區引入德國職業教育體系,工學結合、校企合作,火熱的背后多是企業的一廂情愿。在校生不是企業員工身份,來企業的畢業生,上手能力與崗位要求大相徑庭。因此,多數企業有“師帶徒”。
然而現實中,新人不愿拜“半瓶子醋”的人為師,“老人兒”不愿帶趾高氣揚的新人。愛看韓劇的人會發現,韓國職場新人稱比自己早入職的人為“前輩”,深深鞠躬請求“多多關照”,而“前輩”也會自覺負起言傳身教的責任。
無數案例表明,那些快速成長的職場新人,多是肯做“吸盤”,并及時“復盤”前輩的經驗。古人云,弟子不必不如師。企業的活力來自一批批新人的學習力。因此,企業作為大學校,應多多關注拜師之儀。“學習很貴,不學習更貴。”這是松下幸之助的醒世恒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