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煤炭作為人類生產生活不可缺少的化石能源,是冶金、化工、醫藥等行業的重要原料。2023年,中國宏觀經濟回升向好,發展質量穩步提升,煤炭供需基本平衡,產量47.1億噸,消費量45.2億噸,凈進口量4.7億噸,對外依存度10.4%。在全球及中國煤炭消費量保持增長的背景下,中國應當結合煤炭保供存在的問題,增強煤炭兜底保供能力,推進煤炭統一大市場建設,開展煤系地層共伴生礦產綜合勘查評價研究。
【關鍵詞】供應情況 需求情況 價格走勢 保供對策
【中國分類號】F426.1
★ 基金項目:煤系地層礦產資源綜合開發利用研究(共享服務公司〔2024〕87號)。
一、資源狀況
2023年,全球煤炭儲量1.08萬億噸,與上年基本持平,中國位居全球第4位。從資源分布國別看,美國為全球最大煤炭資源國,儲量2 484.1億噸,占全球總儲量的23.1%;其次分別為俄羅斯(1 621.7億噸、占15.1%),澳大利亞(1 492.9億噸、占13.9%),中國(1 437.3億噸、占13.4%),印度(1 110.5億噸、占10.3%),印度尼西亞(388.1億噸、占3.6%),德國(357.0億噸、占3.3%),烏克蘭(343.8億噸、占3.2%);上述八國合計占全球總儲量的85.9%。(圖1)[1]。
二、生產狀況
(一)全球煤炭產量繼續增長,中國是全球最大產煤國
2020年受疫情蔓延影響,全球煤炭產量全面下滑,較上年下降5%;2021年起,煤炭產量持續反彈。2023年,全球煤炭產量179.2艾焦,較上年增長2.9%,創出歷史新紀錄(圖2)。從生產分布區域看,亞太地區煤炭產量遙遙領先,生產煤炭141.9艾焦,占全球總產量的79.2%;其次為北美洲和獨聯體國家,分別生產煤炭13.2艾焦、11.3艾焦,各占全球7.4%、6.3%;上述三個地區合計占全球92.9%。從生產分布國別看,中國長期以來保持全球最大產煤國地位,產量占全球一半以上,2023年生產煤炭93.1艾焦,占全球52.0%;其次為印度(16.8艾焦、9.4%),印尼(15.7艾焦、8.8%),美國(11.8艾焦、6.6%),澳大利亞(11.7艾焦、6.5%);上述五國合計占全球83.3%[2]。
(二)中國原煤產量再創歷史新高,產地集中在晉陜蒙新四省區
2014—2016年間,中國煤炭產量逐年減少;2017年起,隨著優質產能加速釋放,產量開始企穩回升;“十四五”以來,產量屢創新高。2023年,原煤產量47.1億噸,較上年增長3.3%,再創歷史最高水平(圖3)[3]。煤炭先進產能平穩有序釋放,煤炭供應穩中有增,兜底保障作用充分發揮。
從生產分布區域看,煤炭生產中心集中在資源稟賦好、開采條件好的晉陜蒙新四省區。2023年,山西原煤產量位居全國首位,為13.6億噸,占全國總產量的28.8%;其次是內蒙古(12.1億噸、占25.7%),陜西(7.6億噸、占16.1%),新疆(4.6億噸、占9.7%);上述四?。▍^)合計占全國80.3%。從生產企業看,大型企業引領作用顯著增強。原煤產量超5000萬噸的有17家,合計26.9億噸,占全國總產量的57.1%;超億噸的有8家,較上年增加1家,合計21.4億噸,占全國45.4%。煤炭生產企業不斷優化產能結構,加快釋放優質產能,多措并舉穩定煤炭供應,較好發揮了煤炭作為基礎能源的穩定保障作用。
三、消費狀況
(一)全球煤炭消費量連年增加
2020年受新冠疫情全球蔓延的影響,全球煤炭消費量下降了3%,是二戰以來最大降幅;2021年隨著經濟逐漸復蘇,消費量大幅反彈增長6%;2022年,消費量超過2013年水平,創下歷史最高水平。2023年,全球煤炭消費量164.0艾焦,較上年增長1.6%,再創歷史新紀錄(圖4)。從消費區域看,亞太地區是全球主要煤炭消費區,消耗煤炭135.7艾焦,占全球82.7%;其次為北美洲(8.8艾焦、占5.4%),歐洲(8.4艾焦、占5.1%);上述三個地區合計占全球93.2%。從消費國別看,中國是全球最大煤炭消費國,消耗煤炭91.9艾焦,占全球56.1%;其次為印度(22.0艾焦、占13.4%),美國(8.2艾焦、占5.0%),日本(4.5艾焦、2.8%),印尼(4.3艾焦、2.6%);上述五國合計占全球79.9%。
(二)中國煤炭消費量繼續增長,但消費增速明顯放緩
2023年,中國煤炭消費量45.2億噸,較上年增長0.8%,消費量再創歷史新高,消費增速較上年回落7.2個百分點(圖5)。同時,煤炭在能源消費總量中的占比有所下降,為55.3%,較上年減少0.7個百分點。從消費類型看,動力煤消費量40.4億噸,占煤炭消費總量的89.4%;其中,電力行業消耗動力煤25.7億噸,占動力煤消費量的63.7%;其次分別為供熱(3.4億噸、占8.3%),建材(2.9億噸、占7.2%),化工(2.5億噸、占6.2%),冶金(1.8億噸、占4.4%);上述五個行業合計占動力煤消費總量的89.8%[4]。在可再生能源替代作用明顯增強、水電出力恢復正常的情況下,燃煤發電減弱,生鐵、粗鋼、水泥等高耗煤產品產量下降,煤炭消費需求趨緩。
四、進出口貿易狀況
(一)全球煤炭進出口貿易量明顯增長
2023年,全球煤炭貿易量35.4艾焦,較上年增長9.5%,繼2016年和2018年之后第三次突破35艾焦。從進口區域看,亞太地區煤炭進口量遙遙領先,進口煤炭29.0艾焦,占全球81.7%;其次是歐洲(3.6艾焦、占10.0%),中南美洲(1.0艾焦、占2.7%);上述三個地區合計占全球94.4%。從進口國別看,煤炭進口量位居全球前四位的國家全部集中在亞洲,中國煤炭進口量10.2艾焦,占全球進口總量的28.7%;其次分別為印度(5.4艾焦、占15.1%),日本(4.4艾焦、占12.4%),韓國(3.2艾焦、占9.0%);上述四國合計占全球65.2%。從出口區域看,亞太地區煤炭出口量21.7艾焦,占全球61.3%;其次是獨聯體國家(6.0艾焦、占17.0%),美洲(5.1艾焦、占14.3%);上述三個地區合計占全球92.6%。從出口國別看,印度尼西亞是全球最大煤炭出口國,出口煤炭10.0艾焦,占全球出口總量的28.2%;其次是澳大利亞(9.0艾焦、占25.4%),俄羅斯(5.4艾焦、占15.2%);上述三國合計占全球68.8%(表1)。與此同時,全球煤炭貿易重心東移趨勢更加明顯。世界發達經濟體去煤化進程持續推進,美國和歐洲國家煤炭消費占比從2000年的39.7%萎縮至2023年的10.1%,逐漸淡出煤炭貿易市場,亞洲國家則迅速成為全球煤炭進口中心。
(二)中國煤炭進口量大幅增長,對外依存度首次超過10%
2023年,中國煤炭進口量4.74億噸,出口量447萬噸,凈進口量4.7億噸,較上年增長 62.5%,對外依存度隨之大幅增至10.4%,較上年上升4個百分點(圖6)。從進口國別看,印尼為中國煤炭進口最大來源國,對華出口煤炭2.2億噸,占中國進口總量的46.4%;其次分別為俄羅斯(1.0億噸、占21.5%),蒙古(6 994.6萬噸、占14.7%),澳大利亞(5 246.4萬噸、占11.1%);上述四國合計占比中國進口總量的93.7%。2023年,在國家執行進口煤炭零關稅政策支持下,印尼煤供應充足,俄煤貿易東移,蒙煤通關常態化,澳煤進口放開,相比于國內同熱值煤炭,進口動力煤價格更具優勢,提高了國內終端采購積極性,煤炭進口量再創新高。從產業鏈供應鏈安全角度分析,煤炭分別被納入中國24種戰略性礦產和歐盟34種關鍵礦產之列[5]。雖然中國資源稟賦好,但對外依存度、產業健康度等問題需要持續監測。
五、煤炭價格走勢
國內外煤炭價劇烈震蕩,目前仍處于歷史高位。國際方面,新冠疫情暴發后的2020年,澳大利亞紐卡斯爾港動力煤現貨價持續下跌,2020年8月下旬跌至為47.5美元/噸,較上年同期下降24.7%。俄烏沖突爆發后的2022年,煤價持續暴漲,2022年9月上旬漲至452.8美元/噸,較上年同期增長155.1%。2023年,煤價在波動中下降,年底為149.0美元,較上年同期下降62.9%(圖7)??傮w來看,近年來國際煤價暴漲暴跌,目前仍處于歷史較高水平。
國內方面,2023年,中國動力煤價格基本呈“V”型走勢,上半年有所下降,下半年明顯回升。以山西優混5500大卡動力煤為例,其市場價在2023年6月上旬一度跌至785.6元/噸,較上年同期下降38.8%;7月起,價格開始迅速回升,年底價格升至942.9元/噸,較上年同期下降25.2%,但處于歷史高位水平。冬季煤炭消費逐漸進入沖鋒通道、國內和進口煤炭供應雙雙偏緊、環渤海地區煤炭結構性緊缺是下半年中國動力煤市場價格表現強勢的主要原因。
六、煤炭供需趨勢及保供對策
(一)全球煤炭供需趨勢展望
一是全球煤炭產量仍將繼續增長,但產量更加集中在亞洲主要產煤國,2023年世界前三大煤炭生產國的煤炭產量均創歷史新高;二是全球煤炭消費量仍將小幅增長,但歐美等發達國家煤炭需求繼續下降,而南亞、東南亞及發展中國家繼續增長;三是國際煤炭進出口貿易規模仍將擴大,但受地緣政治、供需變化、各國煤炭管理政策等因素影響,全球煤炭流通格局進一步重塑[6];四是煤炭成本推動價格持續上升,但經過2023年的調整,國際煤價已從疫情、俄烏沖突等突發因素引發的價格暴漲逐漸回落到基于市場供需的正常水平;五是在全球應對氣候變化和能源綠色低碳發展轉型的背景下,世界多國和經濟組織(歐盟、南非、印度、印尼等)制定煤炭政策時更加注重環境保護,大型礦業企業(如嘉能可、必和必拓、南非愛索礦業等)進行煤炭產能擴張時,主要采取兼并收購方式,而非新建礦山。
(二)中國煤炭供需趨勢展望
伴隨國民經濟持續回升,用能需求持續釋放,能源結構綠色轉型步伐有所加快,中國煤炭市場由應急保供向常態化轉變。2023年,煤炭產量增加與進口大幅增長相疊加,使得煤炭市場由2022年出現的緊平衡向基本平衡方向調整,市場運行結果好于預期。預測2024年,隨著國民經濟穩中求進,煤炭消費量將繼續小幅增長或與2023年持平;受產能、安全生產監督等因素限制,煤炭產量增長空間可能收窄,全年產量可能與上年持平或略有增長;通過供需對比,2024年煤炭供需關系基本平衡,較上年略顯寬松。未來一段時期內,煤炭市場呈現以下“新常態”。一是進口煤的高效補充成為新常態。煤炭進口量連續多年不斷增加且保持高位增長態勢,這些進口煤對中國部分區域煤炭市場供給總量形成補充,對部分煤種優化起到調劑作用。二是煤炭市場區域分化成為新常態。在東南沿海及華中地區,煤炭消費量保持小幅增長;在西北地區,與清潔能源建設配套的沙戈荒火電電源點加快建設投用,煤化工快速發展,煤炭就地轉化量增長;在沿海經濟帶穩定向好和西部清潔能源加速發展的背景下,煤炭消費市場區域分化差異進一步加深。三是清潔能源對煤炭的時段性替代成為新常態。智能電網和儲能技術不斷發展,水、風、光等清潔能源并網存在較大增長空間,尤其是3~10月旺季對煤炭的時段性替代作用越發明顯。
(三)清潔能源出力不穩考驗煤炭兜底保供能力
長遠“雙碳”目標促使新能源快速發展、多能互補、協調供給的模式正在形成,能源結構變化對電煤需求短時波動加大。水電方面,四川、云南等西南地區水電占比較高,對煤電兜底保障要求更為明顯,對區域煤炭穩定供應形成挑戰;光電方面,北方冬季光伏發電受到明顯制約,需要煤電加大頂峰出力以確保電力穩定供應。但是,產業布局新變化增加煤炭有效供給的難度,市場預期變化對煤炭供需平衡影響很大,煤炭期貨市場和現貨市場的相互影響對煤炭價格波動影響越來越大,由此帶來市場調控難度逐漸加大[7]。建議提升煤炭保障能力,高質量做好煤炭保供工作。加強現有煤炭資源的精細勘查,為煤炭綠色智能高效開發和產能接續提供地質基礎保障。按照“限制東部、控制中部和東北、優化西部”的全國開發總體思路,提出開發布局規劃。堅持開發保護并重、保護為主,開源節流并舉、節約優先,提出有序建設大型煤炭基地、推進煤礦企業兼并重組、建設大型現代化煤礦、發展潔凈煤技術、推進瓦斯抽采利用、綠色礦山建設等促進煤炭資源節約集約開發、清潔高效利用和共伴生資源綜合利用的思路與舉措。
(四)煤炭企業安全生產形勢復雜嚴峻
近年來,不少的大型企業聚焦能源革命,結合自身優勢不斷培育新動能和新產能,探索轉型發展之路。但是,煤礦生產面臨事故頻發、采掘接續問題突出、安全投入不足等問題,安全生產形勢不容樂觀。建議將“有為的政府”與“有效的市場”有機配合,推進煤炭統一大市場建設[8]。一是促進全國各區域市場協同發展。統籌煤炭生產、消費、運輸,促進煤炭主產區與主要消費區協同、產煤省與調入省協同、常態化生產與應急保供協同,加快形成全國煤炭供應一盤棋。二是推進國際與國內市場融合發展。鼓勵具備實力的大型煤炭企業“走出去”,開發優質資源,參與境外煤炭項目合作,將進口煤納入煤炭供應體系全局;同時,充分發揮中國區位特點,利用好東盟自貿區協議等機制以及中國進口煤規模體量優勢,增加進口煤采購集中度,提升國際市場話語權。
(五)煤系地層共伴生礦產綜合勘查評價不足
煤系地層共伴生礦產資源種類多、儲量大,包括能源礦產(鈾、油頁巖、煤層氣、天然氣水合物),金屬礦產(鋁、稀土、鎵、鍺),以及非金屬礦產(硫鐵礦、石墨、高嶺土、膨潤土、耐火黏土),涉及中國緊缺礦種和新興產業發展所需的稀缺資源,以往勘查過程中往往被忽視,工作程度較低,調查和勘查工作亟待加強[9]。建議強化煤系共伴生礦產綜合勘查評價。創新煤炭資源利用觀,堅持集約節約循環利用,推進能源綠色低碳轉型;在煤炭地質勘查中貫徹“以煤為主、綜合勘查、綜合評價”的工作原則,重點開展煤層氣、頁巖氣等非常規能源勘查評價,開展煤系共伴生的鋁、高嶺土等緊缺礦產勘查評價,做好鎵、鍺等戰略性礦產勘查評價,積極推進綜合勘查工作[10];聚焦煤系地層共伴生礦產的賦存狀態與分布規律、提取機理與影響因素、特殊地球動力學過程和機制等方面研究。
主要參考文獻:
[1]Global energy monitor. Global coal mine tracker (2024-04-30)[2024-08-26]. https:// globalenergymonitor.org/projects/global-coal-minetracker/summary-tables/
[2]BP. Statistical review of world energy. (2023-06-21)[2024-08-26]. https://www.bp.com/en/global/ corporate/energy-economics.html
[3]國家統計局.煤炭供需年度數據(2023-12-31)[2024-08-26]. https://data.stats.gov.cn/easyquery. htm cn=C01
[4]海關總署.煤炭進出口年度數據(2023-12-31)[2024- 08-26]. http://stats.customs.gov.cn/
[5]朱清,朱海碧,鄒謝華.全球戰略性礦產產業鏈供應鏈分析[J].中國國土資源經濟,2024(7):4-13,28.
[6]蘇軼娜,聞少博,聶賓汗,等.主要礦產品供需形勢分析報告[M].北京:地質出版社,2021.
[7]礦產資源經濟研究所.戰略性礦產資源形勢分析[R].北京:中國自然資源經濟研究院,2023年.
[8]張亞明,李剛,尹延東,等.礦產資源供給保障路徑研究——基于有為政府和有效市場視角[J].中國國土資源經濟,2024(7):56-65.
[9]郭子一,劉建榮,郭志賓,等.我國煤系共伴生礦產資源綜合利用研究進展[J].礦產保護與利用,2022(6):1-9.
[10]張新安.構建新時代中國特色自然資源經濟學學科體系[J].中國國土資源經濟,2024(1):4-19.
責編:楊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