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隨著時代的發展,我國經濟已由高速發展階段進入了高質量發展階段,國有企業已經不能單純追求速度和規模,而應追求質量和經營效益。然而,國有企業在發展擴張期,為追求效益,容易出現“體型龐大”、成本控制不到位、“兩金”規模較大、企業運營效率不高等問題,因此,國企實行“三精管理”,深化改革刻不容緩。文章通過分析“三精管理”背景下內部審計工作的主要變化,提出內部審計應關注的重點,為國企優化內部審計工作提供參考。
【關鍵詞】國企;三精管理;內部審計
【中圖分類號】F239
一、“三精管理”產生的背景及實施的必要性
“三精管理”,即組織精健化、管理精細化、經營精益化。“三精管理”是中國企業改革與發展研究會會長宋志平先生在四十余年企業經營管理生涯中反復實踐和總結的成果,系統全面、精準到位,高度貼合企業經營實踐,對國有企業提升企業管理水平具有很高的學習借鑒價值。
國有企業實施“三精管理”深化改革,是時代發展的需要。眾所周知,我國經濟已經由高速發展階段進入了高質量發展階段,習近平總書記在二十大報告中指出,高質量發展是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首要任務,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員會第二十四次會議上對世界一流企業提了四個標準:產品卓越、品牌卓著、創新領先、治理現代。在新時代背景下,企業已經不能單純追求速度和規模,而應追求質量和經營效益。
國有企業實施“三精管理”深化改革,是企業自身發展的需要。加強管理是企業發展的永恒主題,是企業實現基業長青的重要保障。當前,在持續3年的新冠疫情結束后,國家經濟處于復蘇的時期,國有企業面臨嚴峻的經濟形勢和挑戰。國有企業往往管理效率和資源配置效率較民營企業低、科技創新能力和發展后勁不足,因此,必須通過立足自身、苦練內功,通過“三精管理”,從先進的管理中要質量、要效益、要增長,進一步加強管理體系和管理能力建設,有效增強核心競爭力,促進國有資產保值增值,推動國有企業做強做優做大,在日益激烈的競爭環境中立于不敗之地。
二、“三精管理”深化改革背景下內部審計工作的主要變化
(一)審計職能定位的變化
審計職能定位初始階段為單一的監督經濟活動,隨著時間的推移,進入新時代后,審計職能進一步被賦予新的功能定位,被提升到國家治理的高度,通過審計監督來維護經濟秩序、推動改革、推行法治等。而國有企業內部審計職能定位從檢查監督型逐漸轉變為服務導向型,將內審審計范圍延伸到公司治理和風險管理,從國企財產的“看門人”,轉變為企業經濟安全“守護者”。在集團企業實施“三精管理”深化改革的背景下,將內部審計工作融入到集團企業“三精管理”的改革發展大局,集團工作重點抓什么,內部審計就審什么,報告就反映什么。內部審計向“規范管理、管控風險、提升效益、服務發展”職能定位轉變,為集團實現高質量發展目標保駕護航。
(二)審計項目及審計目標的變化
以往內部審計部門的審計項目計劃,常常以例行審計或經濟責任審計為主,在“三精管理”深化改革背景下,審計項目轉變為以專項審計為主,聚焦與企業“三精管理”密切相關的專項審計,如開展集團現金流審計、人工成本壓減專項審計、信息化專項審計、管控授權專項審計等。內部審計目標從幫助企業規范內部控制,轉變到服務企業高質量發展、推進企業實現“三精管理”深化改革特定目標上,為企業決策層及管理層提供更有針對性的管理建議和前瞻性的風險提示。
(三)審計重點的變化
實施“三精管理”深化改革之前,內部審計重點主要聚焦內部控制的建設與執行情況審查,工程建設和招標管理等方面的合規性審查。實施“三精管理”深化改革之后,內部審計重點轉為“三精管理”的聚焦點,即聚焦助推企業實現組織精健化、管理精細化和經營精益化的關鍵要點,如組織架構、成本管理、效益管理等方面。
三、“三精管理”背景下內部審計工作的著力點
國企“三精管理”改革背景下,內部審計應圍繞以下重點開展審計工作。
(一)推動組織精健化,著力組織架構、人力資源管理方面審計
“三精管理”的組織精健化,即治理規范化、職能層級化、平臺專業化、機構精干化。國有企業在發展過程中,對比民營企業,容易出現“體型龐大”、機構設置不匹配、人工成本過高、人才隊伍活力不足等問題,導致國有企業的組織競爭力低下、國有資本布局不合理、資本配置效率不高、集約化發展實力不足。為推動企業組織精健化,內審人員應著力企業組織架構情況、人力資源管理方面審計。
1.關注組織架構情況
一是關注法人設立情況。內部審計人員通過審閱集團組織結構圖,集合集團現有業務及未來業務發展需求,分析是否存在股權層級設置過多的情況。二是關注下屬企業經營和存續情況。內審人員通過審閱下屬公司近三年財務報表,了解業務發展情況,對照集團主責主業管理辦法,分析是否存在低效無效的企業,如與集團主責主業關聯性不強、缺乏競爭優勢、無法有效發揮國有資本作用的企業,連續三年凈資產收益率低于5%或連續三年主營業務收入小于1000萬元的企業。三是關注企業職能部門設置情況。內部審計人員通過審閱企業部門機構設置情況資料,結合企業業務經營情況,分析是否存在機構設置與業務發展不匹配問題,如未來無計劃發展投資業務,卻成立了投資部;是否存在職能部門設置不清問題,如沒有明確定位企業的投資中心、利潤中心、成本中心,沒有明晰各自的重點工作與任務。四是關注平臺專業化情況。內部審計人員通過審閱平臺公司內部控制制度、部門的建立情況、人員配備資料,分析平臺是否已建立完善的運營和協同機制;是否建立了財務、工程、安全生產等獨立部門,各部門是否配備了足夠的專業人才。
2.關注人力資源管理情況
一是關注企業人員配置情況。內部審計人員通過審閱企業員工花名冊、員工簡歷、員工資質證書、人員招聘及晉升等資料,分析是否存在人員與業務發展規模不匹配問題,如企業業務處于穩定期或萎縮期,但人員依然每年均在增長,明顯的人浮于事;是否存在選人用人與主業定位不匹配情況,如金融類企業儲備了較多的工程類專業人員、房地產企業儲備了較多的金融類人員;是否存在高層次領軍人才缺乏問題,無法支撐企業發展壯大;是否存在人才隊伍活力不足問題,通過分析人才隊伍的年齡構成,判斷是否存在員工年齡結構偏老化缺乏活力的情況。二是關注人均凈利潤情況。內部審計人員通過統計近幾年企業的人均凈利潤數值,并與同行做對比,分析企業員工創造的凈利潤是否過低,是否存在人員過剩問題。三是關注人工成本情況。內部審計人員通過計算分析近幾年企業的人工成本總額變動情況,對比企業利潤總額增幅情況,判斷是否存在人工成本增幅超過企業當年實現的利潤總額增幅的問題。
(二)推動管理精細化,著力信息化建設、成本及現金流方面審計
“三精管理”的管理精細化,即管理數字化、成本對標化、質量貫標化、“兩金”最少化。國有企業在發展前期,往往為追求效益而粗放式發展,容易出現精細化管理不足、數字化建設不完善、成本控制不到位、“兩金”規模較大、企業運營效率不高等問題。為推動企業管理精細化,內審人員應著力信息化建設、成本管理、現金流管理等方面審計。
1.關注信息化建設情況
內部審計人員通過獲取最近五年信息化建設情況有關資料,審閱企業已建立的內控制度、簽訂的信息化合同、正在使用或正在建設的信息化系統,分析企業是否已建立完善的信息化制度;是否按信息化規劃完成建設和資金投入目標;已建成的信息化系統的使用效果是否達到立項目標,信息化系統是否對企業業務發展有支撐作用;是否存在建成后不使用或使用頻率較低等浪費現象。分析信息系統造價的合理性和準確性,關注系統建設是否有項目重復列項或內容虛增等增加造價的情況,是否有降低配置、偷工減料、虛報工程量、虛假變更增加、虛構清單的問題。
2.關注成本管理情況
內審人員通過審閱成本管理相關內控制度、近年財務報表數據等資料,分析企業是否已構建成本領先的生產管理體系,是否設置了成本費用控制預警線;是否定期對原材料、人工成本、銷售費用、財務費用、管理費用等可量化成本費用進行分析,分析成本費用變動趨勢,判斷企業成本費用增幅是否超過企業營收增速,是否因成本增幅過大或成本高居不下導致企業存在潛在虧損的風險;當成本費用達到預警線時,是否及時采取措施或履行內控規定的審批程序;是否定期開展成本對標化工作,與行業標桿企業或企業自身歷史最優水平進行對比,并及時制定應對策略;是否未充分利用上市公司融資平臺來降低資金的融資成本,如具備境外融資條件的國有上市公司僅使用銀行融資方式,未充分利用直接債券融資(美元債、綠色債等)、股權再融資(配售、公開售股等)等融資方式。
3.關注現金流情況
“三精管理”的“兩金”指的是存貨和應收賬款,實現管理精細化的關鍵之一是控制“兩金”的最小化,通過歸集使用資金,減少低效的占用,讓有限的資金更好地發揮效能。因此,內部審計人員應關注企業現金流情況,尤其關注銷售回款情況,如審計水務企業時,應關注水價是否實現了上調、應收賬款是否存在逾期情況、應收賬款增長幅度是否超出內控紅線的情況;審計地產企業時,應關注住宅、公寓、寫字樓等產品的銷售去化和回款情況,是否出現難以去化、去化速度較慢、銷售價格低于預期、銷售回款不達標等問題;審計金融企業時,應關注對外投放資金的回收情況,是否出現逾期歸還本金、逾期兌付收益或兌付收益不足額的問題;審計產業園企業時,應關注項目建設及招租銷售情況,是否出現未達建設序時進度、招租或銷售情況不理想、資金回籠較慢等問題。
(三)推動經營精益化,著力經營效益方面審計
“三精管理”的經營精益化,即業務歸核化、創新有效化、市場細分化、定價合理化。國有企業在向大型集團多樣化發展過程中,容易出現主責主業不突出、創新無效、投資決策不科學、資本運作能力不足等問題。為推動企業經營精益化,內審人員應著力企業經營效益、科研創新、上市公司市值管理等方面審計。
1.關注業務發展和經營效益實現情況
內審人員通過分析企業的業務構成,統計近幾年各業務板塊的營業收入和凈利潤實現情況,對各業務板塊對企業的經營效益的貢獻度進行排名,并進行趨勢分析,判斷企業是否存在低效無效業務、是否存在業務過于分散未能突出主責主業、是否存在業務經營效益停滯不前甚至有虧損風險的問題。對于為了某特定項目而新設立的項目公司,內部審計人員在項目公司運營達到三個完整會計年度后,對項目公司的經營情況進行后評價,通過對運營期每年實現的營業收入、凈利潤、內含報酬率情況進行統計和分析,并與項目可研立項里的有關數據進行對比,判斷企業產能、效益、價格調整等方面是否達立項預期,是否在投資決策時對項目未來的情況預判過于樂觀,是否存在潛在虧損。
2.關注科研創新情況
內審人員通過審閱企業“十四五”規劃、商業計劃、管理報告、業績合同和科研創新項目的立項、合同、創新成果效益數據等資料,通過對近幾年企業的科研創新情況進行分析,包括計算和分析科研創新經費投入、產出、成果運用、對企業經營效益貢獻度等情況,判斷企業是否把科研創新寫進規劃、寫進商業計劃、納入業績合同進行考核;科研創新資金是否按計劃投入、投入金額是否充足;是否存在盲目創新、無效創新的情況,如無目的的創新、創新的成果不能轉化為企業效益或對效益貢獻較少、創新的重心沒有放在技術創新上、科研創新項目未能解決現有產品或工藝存在的不足等實際問題。
3.關注上市公司市值管理情況
國有上市公司的市值反映了其盈利能力,逐年下降的市值一定程度上體現了其盈利能力在下降。內部審計人員通過審閱企業的內部控制制度、機構設置文件、董事會或專題會等會議紀要資料,分析企業是否就市值管理進行了頂層設計,如是否建立了專門的管理小組,是否配備專業人員專門負責聯絡、協調和指導企業各部門進行市值管理;是否制定了專門的市值日常管理及市值風控管理等制度;是否在經營管理、法人治理、戰略規劃等方面構建了科學合理的內控體系以保障企業市值的提升;是否構建了完善的考核與問責機制,對各部門及人員在市值管理工作方面的表現等進行考核并給予獎懲。此外,內部審計人員通過統計上市企業近五年的投資市值、市凈率和市盈率,分析三者的變動趨勢,并將三者的變動趨勢與指數的變動趨勢進行對比,判斷上市國企是否存在市值逐年下降、市值下降幅度超過指數下降幅度的問題。
主要參考文獻:
[1]宋志平.如何做到三精管理[J].企業管理,2022(06).
[2]張真.運用“三精管理”推進企業變革[J].農機市場,2023(07).
[3]顧笑白.創新現金流管理審計助力企業高質量發展[J].經濟責任審計,2024(01).
責編:險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