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 要] 梨園戲素有“南戲活化石”之稱,多吟唱一些男女愛情的小調,其經典劇目《荔鏡記》又名《陳三五娘》,傳言藍本來自明代晚期泉州文人李贄的小說《荔鏡記》,主要圍繞泉州男子陳三與潮汕女子黃五娘的愛情故事展開,帶有強烈的反道學、理學的批判精神。這個故事長期流傳我國閩南、潮汕和臺灣地區,不僅在梨園戲,在潮劇、薌劇和歌仔戲中都有不同形式的演繹。探討如何用油畫的方式描繪此古老的戲劇,探索如何展現中國戲曲中蘊含的民族思想意識,思考戲曲主題創作的當代轉換,以及把握戲曲敘事與油畫藝術表達的關系,最后用油畫藝術語言創新性地表現古老的《荔鏡記》中的情節是創新實踐的重點所在。
[關 鍵 詞] 梨園戲;油畫;《荔鏡記》;戲劇;創新實踐
作者簡介:蔡永輝(1967—),男,漢族,福建泉州人,教授,碩士研究生導師,福建省高校海絲視覺文化藝術研究中心主任,研究方向:油畫創作、水彩創作、海絲視覺傳統文化研究。
倪夢羿(1999—),女,漢族,廣東揭陽人,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油畫創作。
一、梨園戲劇目《荔鏡記》油畫創作的起因
在世界美學文化大融合的今天,中國的藝術工作者需先立足中國本土的傳統文化,再用更加宏觀的思維去看待世界中存在的藝術現象。《荔鏡記》是我國東南地區戲劇中的一朵奇葩,在梨園戲、高甲戲、歌仔戲和潮劇中都有不同形式的演繹,日本作家佐藤春夫也將其改編成小說《星》。
一方面,針對《荔鏡記》的油畫創作,可以通過新的媒介傳播方式來傳播這段古老的愛情故事,也有許多學者以此劇為契機,探索閩南、潮汕和臺灣兩岸的共同文化問題,促進文化共同體的出現;另一方面,通過對《荔鏡記》油畫創作的研究,可以探討劇目背后人物的精神內核和這些人物性格形成背后的歷史和地域因素。
(一)主題創作與文化傳播的解讀
《荔鏡記》是泉州文人李贄創作的作品。李贄出生于明代晚期,該時期文化環境動蕩不安,而他活動于具有資本主義思想萌芽的東南沿海地區,山川阻隔而海洋敞開的地形地貌,使得他的作品兼具規謹和開放的特性,造就了他敢于批判現實、標新立異且敢為天下先的精神。《荔鏡記》不僅保留了海洋文化熏陶下桀驁奔放的人文精神,更是南戲精神的重要表現載體,在閩南語系族群中影響深遠。對《荔鏡記》的再創作不僅賦予這個古老劇目新的時代意義,也是一種傳承,更是一種閩南語系族群精神的延續。
藝術創作和藝術再創作、學術研究和理論總結都是文化傳播和影響擴大深入的重要途徑和手段。對《荔鏡記》相關資料的整理,對其故事歷史文化背景的分析,對戲劇人物性格的挖掘和對油畫藝術語言表達的探索,皆是該作品傳播和發展的重要形式和手段。在學界與劇壇對該作品進行理論與實踐的研究之后,對《荔鏡記》油畫創作的研究有利于將其推上新的歷史高度。
(二)藝術創作與人文思想的闡述
圍繞《荔鏡記》展開的戲曲人物油畫創作,解讀了《荔鏡記》中蘊含的歷史人文哲學,映射出不同地域不可復制的歷史認識與審美價值。
《荔鏡記》作為古代戲曲小說,描繪了封建社會下男女反抗世俗的逼婚自由追求愛情的故事,是歌頌自由戀愛的贊歌。戲曲小說是社會百態的反映,故事主人公來自宋末元初的泉州,泉州是宋元海上絲綢之路繁榮時期最具代表性的港口城市,長期的商貿往來不僅促進了泉州經濟的發展,而且促進了泉州的文化交流。在多元文化的交流下,日益萌生資本主義萌芽,人們對自由民主的追求更加強烈。由此可以推斷出,故事的主人公不是謹遵封建禮教之輩,故更能夠跳脫出世俗的思緒考量,從而大膽地追求自我、追求愛情。在封建社會中,看似不合理的事情通過對故事主人公所處時空環境的分析就會變得合理。福建偏居東南,天懸地隔的地理位置、繁榮的海上貿易交通和長期處于中原文化版圖邊緣的文化生態,使得閩南人對中央核心文化的追崇沒有那么強烈,映射于小說戲曲藝術中,使得劇目的故事情節少了正襟危坐的莊嚴肅穆,更多了一些下里巴人的庶民性的戲謔狂歡。
從另外一個角度來說,在20世紀中期以前,絕大多數的藝術形式一直是在為少數人服務的,無論是西方中世紀神秘而輝煌的宗教藝術,還是中國石窟中絕美的佛像壁畫雕塑,它們所指向的都是某一類的宗教信仰,而這些宗教信仰往往與當時的王權統治有非常大的關聯;抑或是宋代的文人畫與禪宗繪畫,這些藝術作品都有特定的服務對象,這些服務對象往往屬于社會的頂層,他們所欣賞的藝術也被視為陽春白雪,而這些陽春白雪的精英化藝術則被視為自身財富和地位的象征。反觀后現代主義者,他們讓藝術走向大眾,拓寬了藝術的邊界,不再讓藝術服務于特定的某個階層,這與《荔鏡記》這部作品在特定時代去滿足市民階級的藝術需求有異曲同工之處。這也是研究者積極地進行《荔鏡記》油畫創作實踐與研究的動力所在。通過這種跨媒介的藝術探索,旨在為傳統文化的傳承與創新提供新的路徑,同時為油畫領域注入新的靈感和表現形式。
二、梨園戲劇目《荔鏡記》的油畫創新實踐
《荔鏡記》的油畫創新實踐,是以一種西式媒介創新性地來表現中國古老的戲劇小說,使其煥發出新的時代光輝,這既是歷史的選擇,更是大時代的需要,是展現戲劇魅力的一種當代的審美性轉化,這種轉化正是戲劇題材藝術創作當代性的價值所在。故在本課題油畫語言本身的創新上,筆者將從創作構思、創作構圖、人物造型和色彩表達等方面展開論述。另外,筆者也將談及在推廣普及梨園戲經典劇目《荔鏡記》中的創新點。
首先,筆者在油畫創作構思時,認為用油畫的藝術形式再現戲劇,圖像的再現并不是根據某一版本的戲劇小說進行改編,而是出于藝術創作的需要對《荔鏡記》的理解和提煉,進行更加高層次的思想內容的表達。藝術工作者在進行圖像敘事時,研究人員要充分挖掘這部梨園戲經典劇目,分析其故事情節、角色塑造、舞臺美術、音樂和舞蹈等元素,明確《荔鏡記》這部作品的藝術調性。這里所提及的作品的藝術調性不僅僅是作品的色彩調性,還有作品的整體風格、情感和氛圍。在筆者的印象中,《陳三五娘》給人的整體感覺是夢幻且含蓄的。筆者基于主題的調性發掘主題思想,進而塑造藝術形象和醞釀繪畫結構。通過歷史文獻和科學實證,重構戲劇人物的審美圖像,從中平衡戲劇情節敘事和藝術表達兩者的關系,構建具有時代意義的油畫作品,這也是本次創作的重點所在。
其次,在創作構圖方面,基于《荔鏡記》這部作品的基本調性,為了把握戲劇情節敘事和油畫藝術表現的關系,筆者在美術史中尋求靈感,發現中國古代名畫《韓熙載夜宴圖》和《洛神賦圖》為了在畫面上表現時間的變化,采用“異時同構”的模式。“異時同構”能夠根據藝術創作者的“立意”要求,將在不同時間、地點出現的人物用連續空間轉換的構圖方式巧妙地描繪在同一幅畫中,為觀者創造了一種心理空間。“異時同構”在一定程度上展現了戲曲的時間因素,讓人們觀看作品時有種娓娓道來的感受。
再次,在人物造型上,戲曲是高度程式化的藝術,不僅表現在它的舞臺表演和唱腔方面,更表現在對人物造型和服飾的要求方面。戲曲的人物造型設計考究,服飾絢麗多姿且圖案精美多樣,大膽運用了象征、變形等藝術手段,具有濃烈的裝飾意味。筆者在人物造型的設計中保留了人物性格的特色,也學習了戲曲藝術中象征、變形的藝術手段,摒棄了對影像照片中人物造型的照搬。在人物造型設計中,圖示和線條的應用幾何造型相互交替,使得人物形象更加傳神立體(見圖1)。
最后,在油畫作品《荔鏡記》的色彩表達中,筆者基于梨園戲“艷不俗,淡相宜”的色彩調性和藝術基調,對其色彩構成進行設計。首先,色彩不僅是一種視覺感受,更是一種情感的表達和情緒的傳遞。筆者從作品的主旨立意出發,整體畫面的色調都以淡雅為主,強調色彩明度之間的對比,弱化了畫面色彩整體而言的飽和度。另外,在色彩的主觀表現方面,筆者在作畫之初依據作品的主題和個人的主觀情感,用大片大片的荷葉將畫面渲染為綠調,如果沒有別的顏色調和,畫面的色彩會顯得很“生”,所以筆者用荷花的淡粉色和人物皮膚的淺粉色與之形成對比,這種飽和度高的綠和飽和度低的粉相結合的互補色搭配,畫面中斑駁的色塊與色點結合,加上線條的穿插和色塊的分割,使畫面呈現一種節奏感和韻律感(見圖2)。
在梨園戲劇目油畫的創新實踐與研究中,在推廣普及梨園戲經典劇目《荔鏡記》時,筆者以油畫作品為基點,促進傳統戲曲文化的普及和教育,例如通過舉辦一些展覽、工作坊講座和藝術進課堂等活動,讓更多人尤其是年輕一代了解到梨園戲的藝術魅力,同時激發公眾對傳統文化的興趣,旨在通過藝術創新推動傳統文化傳承,不僅為藝術家提供了新的創作平臺,也為傳統戲曲現代化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
總之,筆者會嘗試將這些戲曲元素通過油畫技法進行創作,采用抽象和具象的方式來表達戲曲的意境和情感,以達到再現故事中所蘊含的文化要素的目的。在創新實踐方面,筆者將會探索不同的油畫技法,從色彩搭配、構圖經營到筆觸的運用,甚至與當代裝置藝術相結合,通過視頻、數字雕塑和音樂等融媒體,將當代的視覺經驗和聽覺經驗融入戲劇題材的創作中,從而使油畫的創作能夠體現當代審美和《荔鏡記》中所具有的民族的審美和思想。
三、梨園戲劇目《荔鏡記》油畫創作的意義
當代語境下,我國的油畫創作對于畫家主觀的藝術思維而言無疑都受到新的文化癥候、藝術樣式和藝術理念的影響,而在客觀上也會受到全球化、消費主義和高度發達的大眾傳媒的影響。當代這種現實語境決定了藝術家的藝術創作具有明顯的社會學意義的轉向,導致許多具有人文情懷的選題被忽視,藝術創作中的人文品格被消減。所以,將《荔鏡記》這個具有深厚人文底蘊的選題進行油畫創作是對一定時代、一定社會中人的精神層面、現實物質世界的關注。
在國家鼓勵文化建設的當下,本文以小說《荔鏡記》為骨,以戲劇舞臺表演為肉,思考對《荔鏡記》油畫創作的當代性創新轉換。在《荔鏡記》題材繪畫創作中,筆者不僅要描繪故事中人物的生活狀態和外在形象,更要凸顯他們的精神內涵,這就離不開對宋元閩南地區文化背景的深入了解,以及找到故事中人物與精神的連接點。將陳三五娘這群特殊的人物形象呈現在畫中,努力創作出兼具時代性和歷史性的繪畫形象,是挖掘人生意味和對生活的感悟的一種述說方式,更是對繪畫創作及研究能力的積淀,找到自己獨特的表現形式和繪畫語言來感悟生活、記錄生活,透過具象的繪畫形式來構建時代精神,以此尋求繪畫創作與精神性的融合。
閩南語系族群因獨特的地理位置,自古以來就具有強烈的海洋生命力,在倡導堅定民族文化自信的今天,與當代的視覺藝術相融合,對閩南文人的小說進行藝術再創作,是對閩南語系族群精神的再度關注。藝術工作者對《荔鏡記》具有當代性的新思考,在圖像泛化的新時代是一種不可推諉的藝術責任,追求一種獨具民族特色的審美表達,用油畫創作這種世界性普及的藝術語言,將閩南語系族群的文化向世界分享,從而激發閩南語系族群內心深處的“根”。
四、結論
本文將梨園戲經典劇目《荔鏡記》和油畫創新實踐與研究相結合,分別對《荔鏡記》的人文精神和油畫的藝術特色進行深入分析,更切實地探尋藝術再創作的可能性,以繼承與創新地域性戲劇為目的,在此基礎上拓展油畫表現題材,豐富油畫表現語言。通過二者的創作實踐,為戲曲藝術,尤其是地域性民間戲曲與其他藝術門類的融合創作提供了實踐參考。首先,不同藝術門類的交互再創作時,不能浮于表面,更需要探索其內部的維度。探尋二者或多者藝術語言的共性,以此來把握創作方向,對題材的選取和作品的視覺呈現有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對于藝術家來說,只有對創作題材和創作內容產生深刻的認知和強烈的共鳴,才能創作出更加深刻的藝術作品。其次,藝術創作方式、展現方式和推廣方式都有其時代性。在融媒體時代,藝術創作者應該將焦點放在作品內涵和呈現方式上,運用現代媒體將傳統藝術帶入新時代的語境。
參考文獻:
[1]于洋.中國油畫民族化問題新探[J].美術觀察,2023(8):75-76.
[2]佘汶洛.中國油畫中的民間美術元素探析[J].藝術教育,2023(9):192-195.
[3]王繼偉.油畫中的民間美術元素研究[J].中國民族博覽,2021(18):174-176.
[4]蔡明宏.宋元古南戲遺響與海洋性人文的合璧:以梨園戲《陳三五娘》五大版本為例[J].福建藝術,2022(6):9-15.
[5]程艷.戲畫人生:淺析中國傳統戲曲人物在油畫創作中的表現[D].大連:遼寧師范大學,2020.
[6]蔡永輝.海絲視野中的閩南藝術公共化實踐與研究[J].泉州師范學院學報,2019,37(3):25-29.
作者單位:泉州師范學院美術與設計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