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全景畫將360度環繞式的繪畫創作與地面塑型相結合,創造出一種讓觀者身臨其境的藝術體驗。其中沉浸感則是全景畫最核心的特質。旨在從視覺沉浸、心理沉浸和物理沉浸三個維度出發,深入剖析全景畫沉浸感的生成原理與實現方法,并對未來全景畫的全息沉浸進行展望,以期為相關領域的研究與實踐提供新的視角與啟示。
[關 鍵 詞] 全景畫;視覺沉浸;心理沉浸;物理沉浸;全息沉浸
基金項目:本文系中國紅色美術文化研究中心基金項目“中國全景畫中紅色美術文化研究”(項目編號:ZHM-2023-13)的成果。
作者簡介:高昇(1992—),男,漢族,遼寧沈陽人,博士,講師,重大題材壁畫教研室主任,中國壁畫學會會員,研究方向:美術學。
丁力(2001—),男,漢族,湖北武漢人,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壁畫與綜合材料繪畫。
全景畫(Panorama)起源于18世紀末期的歐洲,愛爾蘭畫家羅伯特·巴克(Robert Barker)于1787年提出了“全景”的概念,并在倫敦注冊了專利權,次年展示了第一幅全景畫作品《愛丁堡風景全景畫》。全景畫通過360度環繞繪畫,營造出一種身臨其境的視覺體驗。早期的全景畫通常描繪城市景觀或自然風光,觀者站在中央平臺上,仿佛置身于畫面場景之中,進而獲得沉浸感。
1989年,中國的第一幅全景畫《攻克錦州》在錦州遼沈戰役紀念館創作完成,這標志著中國全景畫創作開始了新紀元,在此后的二十多年里,接連創作了《清川江畔圍殲戰》《赤壁之戰》《濟南戰役城區攻堅戰》《淮海戰役》《鄆城攻堅戰》等9幅全景畫作品,其中還包括世界上現存最大的全景畫——鄭州中原福塔內的《錦繡中原》。全景畫以這種雅俗共賞、沉浸感極強的方式,深受中國觀眾的喜愛。21世紀初,隨著科技的發展,中國的全景畫逐步融合數字影像、立體音頻等多媒體手段,進一步多維度增強了觀眾的體驗感。魯迅美術學院終身榮譽院長宋惠民教授曾感嘆:“21世紀,將是中國全景畫輝煌的世紀。”[1]
全景畫在全球范圍的影響力逐漸擴大,尤其是在現代紀念館的展陳中,其被廣泛應用于歷史重現、教育展示等場域。全景畫以獨特的表現方式贏得了觀眾的青睞。沉浸感是全景畫最核心的特質之一,它決定了觀者的視覺體驗和情感共鳴。因此,深入探討沉浸感的生成原理和實現方法,不僅有助于豐富全景畫的藝術表現手法,也能為未來全景畫的藝術創作和技術應用提供理論支持。
一、視覺沉浸:全景畫的視錯覺藝術
全景畫的“沉浸感”生成深深植根于視覺層面的表現,其通過巧妙的構圖設計、色彩運用、光影效果以及各種視錯覺的應用,創造出一種使觀者仿佛置身于真實場景之中的感受。
全景畫的巨大尺幅和地面塑型與畫布巧妙銜接的細節表現是其視覺沉浸感的重要來源。全景畫通常是長度超120米、高度超16米的巨大尺幅,這種尺幅使得畫面能夠360度包圍觀者,并借助人眼10—13米的生理視覺模糊區,使畫布距看臺的觀者正好在這個視距內,因此產生一種強烈的臨場感。畫作中的細節處理同樣至關重要,這里的細節并不僅僅是指刻畫的細致,而是刻畫的程度與模糊視距視覺經驗感受恰到好處的相符,以及畫面與地面塑型的巧妙銜接,這些才是全景畫重要的細節處理。再通過對近處地面塑型的精細制作與刻畫,觀眾可以近距離觀察到質感、肌理和物體的真實存在。這種細致入微的表現,尤其是在與宏大場景相結合時,極大地增強了觀眾的觀看體驗。
在全景畫中,視錯覺的運用也是增強沉浸感的重要手段。在中國全景畫創作初期,表現古城房屋、街道等的透視問題一致困擾著創作人員,全景畫與架上繪畫不同,由于觀者可以自由在看臺走動,視心是在不斷變化的,所以在視消點的處理上與傳統的三點透視有很大的不同。直到2002年創作濟南戰役紀念館《濟南戰役城區攻堅戰》全景畫后提出的四點透視原理,才真正地解決了這個透視難題。“無論全景畫場景如何復雜,立方體一類景物消失到跨越180度的交叉網狀透視線上的4個消點上。”[2]傳統的透視學中,研究視域只有60度,而全景畫要表現的是360度,這也是全景畫四點透視中的左右消點與視點成180度角的主要原因。這樣用四點透視的方式創作可以創造出一種空間的延展感,使觀者在看臺不同的位置觀看時,可以產生更自然的空間感受。
全景畫中的色彩運用和光影設計也是沉浸感生成的關鍵。色彩是有情感屬性的,所以色調的選擇直接影響畫面的整體氛圍,而色彩關系的強弱對比則能吸引觀眾的視線,從而強化畫面的層次感和空間感。光影效果通過模擬自然光線在不同物體上的投射,進一步強化了物體的體積感和空間感。關于光線的處理,值得強調的是整幅畫面的受光方向要感受一致,所以在畫面的不同朝向處就會有不同的光線變化,比如面向畫面朝東方向畫為受光時,則朝西畫面的畫為逆光,要確保整幅畫面太陽光線的統一。但是畫面近處與地面塑型銜接時,則要受到場館頂光光源的影響,為追求極致的銜接形成擬真的效果,任何朝向的角度畫到畫布下沿時都需逐漸轉變光源為頂光。這也是全景畫在光源處理上的一個重要手段,這樣地面塑型就可以與畫布通過光影角度一致進行更好地銜接,從而增強了畫面的真實性。
視角的選擇和構圖的設計在全景畫中起到引導觀眾視線的作用,從而增強沉浸感。通過選擇合適的視角,創作者可以有效地引導觀眾的目光穿梭于畫面的各個部分,形成自然的視線流動。這種視線的引導不僅讓觀眾在觀賞時感到舒適,還能增強畫面的敘事性和連貫性,在構圖設計時,每個視閾內都會設計比較明顯的近大遠小、近實遠虛的畫面處理,而且每隔一段距離都會設計一個畫面向地面塑型延伸的“噱頭”,這樣觀眾的視線能夠自然而然地在畫面中由近到遠地流動,從而增強空間的整體感和沉浸感。全景畫通過視角的自由轉換和深度空間的巧妙布局,使觀者能夠感受到強烈的空間縱深感。這種縱深感來源于畫面的多層次布局,創作者通過前景地面塑型、中景主要情節和背景氛圍的協調設計,創造出一個具有真實空間感的畫面,讓觀者仿佛可以在畫中自由穿行。
全景畫中的運動錯覺同樣是增強沉浸感的重要手段之一。通過細致描繪煙、云的變幻狀態和人物的動態,可以在靜態畫面中創造出動態的錯覺,使觀眾感到場景中的一切都在不斷變化。無論是風吹樹葉搖曳,還是人物在行走、戰斗,全景畫都能通過這種運動錯覺,使靜態的畫面充滿了活力。
全景畫通過這些視覺沉浸因素的綜合運用,不僅能夠在視覺上給觀眾帶來震撼的體驗,還能在情感上深深地打動他們,使其產生強烈的代入感。
二、心理沉浸:藝術真實與歷史真實
全景畫的“沉浸感”不僅僅與視覺沉浸有關,還體現在心理沉浸層面。心理沉浸因素包括觀者對藝術真實與歷史真實的理解與感悟,以及在全景畫中的情感投入、認知和參與。這些因素的協同作用使觀眾能夠更深入的在心理上沉浸到全景畫中。
藝術真實是創作者借助一系列藝術手段,對現實世界進行提煉與升華后所創造出的具有強烈表現力的畫面。它并非是單純對客觀現實的忠實再現,而是對客觀本質與情感的深刻表達。通過對場景、人物和情感的夸張與表現、提煉與重構,使觀者在欣賞作品時感受到超越現實的精神世界。在全景畫中,藝術真實不單是環境細節的擬真刻畫,更能營造出令人身臨其境的沉浸氛圍,從而使觀者在觀看過程中產生心靈共鳴。
歷史真實是全景畫描繪歷史事件和場景時的重要考量因素。它要求創作者在創作過程中忠實還原歷史事實,確保畫面細節符合歷史記錄與文化背景,如地形地勢、人物服裝、道具等。這種對歷史真實的再現,使全景畫兼具藝術價值與教育、紀念意義。在表現歷史題材的全景畫中,創作者通常通過翔實的史料研究,經史學、軍事專家反復論證,力求還原歷史事件的真實性,同時運用藝術手法使場景更加生動且富有感染力。歷史真實不僅能讓觀者了解過去發生的事件,還能引發他們對歷史的敬畏與思考。
藝術真實與歷史真實在全景畫中的辯證關系是心理沉浸感的重要組成部分。雖然兩者看似矛盾,但可在全景畫創作中實現有機統一。藝術真實是創作者對歷史場景的主觀表達,是對歷史事件情感內涵的深度挖掘。歷史真實則是全景畫的基礎,可以提供真實的場景、事件和人物。但是在創作中,很多情節在忠于歷史的前提下,展開了適當的想象和藝術加工處理,很多畫面情節在不違背歷史的前提下,都可以進行二度創作,這樣使畫面與創作者的真實情感達到最完美的契合。創作者將歷史真實與藝術真實相結合,使全景畫既能忠實再現歷史事件,又能通過藝術手法提升情感和精神內涵。
觀者的好奇心理和探索欲望也是全景畫心理沉浸的重要驅動力。當觀者面對全景畫館巨大的場景和豐富的畫面情節時,好奇心理會促使他們主動參與到畫面的體驗中。觀者可能會在作品中尋找自己感興趣的小細節,或試圖解讀作品中的歷史背景和情節。這種探索欲望增強了他們的參與感。除此之外,情感的投入和共鳴是觀者與全景畫之間建立心理沉浸的關鍵。這種情感連接不僅使觀者更容易沉浸在全景畫中,還能讓其在心理上與畫面內容產生共情,從而加深對畫作的理解和感受。觀者在觀看的過程中從被動的觀察者變為主動的參與者,進一步強化了心理沉浸的深度。
三、物理沉浸:環境模擬與聲光電配合
在探討全景畫“沉浸感”的營造機制時,物理因素的協同作用構成了不可或缺的基石,這涵蓋了全景畫館的建筑特征、展覽空間的設計與布置、音效和燈光的配合等多個維度。這些物理元素的深度融合與精準調控增強了畫面的真實感與氛圍營造,進而深化了觀者的沉浸感。
全景畫館的場館特征對沉浸感的生成至關重要。全景畫是與建筑空間融為一體的。“全景畫與圓形建筑結合的根本原因是全景畫敘事的方式要求在無轉角、不間斷的360度環境中觀看。全景畫創作在關注敘事時間與空間方面雖與文學、電影等敘事方法有相近之處,但重要的區別是全景畫的線性敘事結構是以獨特的環形敘事形態所呈現出來。”[3]全景畫館通常采用圓形或橢圓形建筑結構,以實現360度無接縫的環繞式畫面展示。這種圓形空間使觀者置身畫館中心,并且視線可自如環繞四周,消除了傳統平面畫作的邊界限制,從而使觀者全方位感受畫面內容。場館內部墻面較高,這樣有利于容納大尺幅全景畫,增強視覺廣闊感和縱深感。
全景畫館空間的布局與動線設計,對于引導觀眾自然融入畫面情境至關重要。全景畫館一般采用中心地下通道旋轉樓梯的入場方式,這樣使觀者可以通過樓梯直接站立在觀看平臺的中央,看臺的高度直接與觀者的視高距離相關,所以在全景畫設計之初就要考慮與場館之間的關系,以保證擁有準確的透視視野。平臺與畫面之間的距離經過精確測量,使得觀者視角與畫中人物和景物的比例協調一致,同時地面與畫面之間的銜接通過地面塑型的處理,使得地面自然過渡到觀者腳下,畫布的上邊緣則用吊傘加以遮擋,這樣畫面的上下邊緣就都被恰當地隱藏起來,從而消除視覺上的割裂感。
音效與燈光的運用則為全景畫的沉浸感增添了豐富的感官效果。背景音效如對風聲、水流聲、爆炸聲的精準選擇與環繞聲技術的運用,實現了聲音與畫面的同步聯動,環繞音效的使用可以進一步加強空間感,使聲音仿佛從四面八方傳來,增強臨場感和真實感。燈光設計則根據畫面內容靈活調整,既模擬了自然光線的微妙變化,又通過光影的巧妙布置,強化了畫面的空間感與時間感,為觀眾帶來了更加生動的展示效果。
四、全息沉浸:全景畫的未來展望
技術融合與創新將成為全景畫未來發展的新方向。全息影像技術的日臻成熟為全景畫的展示方式帶來了革命性的變革契機。全息影像能夠在三維空間中實現全息投影,使觀眾無須借助任何設備,即可從不同的視角觀賞畫面,從而產生強烈的立體感與真實感。此項技術的應用突破了傳統平面全景畫的局限,促使畫面內容以更動態、立體的形式呈現,極大地提升了觀眾的沉浸體驗。
展望未來,隨著觀者審美需求與參與感需求的不斷增加,單純依靠畫面的視覺效果已難以滿足觀者對沉浸感的追求。借助技術革新與藝術探索,全景畫能夠在沉浸感體驗方面實現進一步提升。例如,運用傳感技術,觀眾身著特定服裝步入地面塑型部分,可與全景畫中的元素進行互動,進而增強參與感、代入感與沉浸感。同時,全景畫的沉浸感體驗將超越傳統的視覺、聽覺層面,可以通過技術手段實現視覺、聽覺、嗅覺和觸覺等多感官融合,讓全景畫不再僅僅是靜態的畫面展示,而是一個動態、互動、立體的沉浸體驗空間,使全景畫的沉浸體驗更加全面和真實。此外,創作者還可通過與科技的融合,探索全景畫與游戲、電影等多媒體形式的結合,打造跨領域的藝術作品。這種藝術探索不僅拓展了全景畫的表現范圍,也為其在新時代背景下的發展注入了新的活力,從而推動全景畫適應新時代的發展要求,攀登新的藝術高峰。
綜上所述,全景畫中沉浸感的生成與視覺沉浸、心理沉浸和物理沉浸三方面的因素密不可分。科技的發展對未來全景畫的全息沉浸也提供了技術保障和創作可能性,在未來的全景畫創作中,創作者應不斷結合現代科技手段進行創新,拓展表現形式和題材內容,為觀眾創造更加豐富、多元的沉浸體驗。
參考文獻:
[1]宋惠民.恢弘·永恒的瞬間:中國全景畫的崛起[J].美術,2001(12):75-79.
[2]胡姍姍,乃敏.四點透視:全景畫透視與架上繪畫差異性特征及應用[J].美苑,2013(2):44-49.
[3]劉希倬,李大鵬.隱藏在全景畫背后的大設計[M].沈陽:遼寧美術出版社,2016:24.
作者單位:湖北美術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