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當前高等教育發展新形勢下,發展型資助育人模式以其獨特的優勢正逐漸成為推動教育公平、提升教育質量的重要力量。在推進發展型資助育人工作的過程中,協同推進是關鍵。建立健全協同育人機制,提升人才培養的針對性和實效性,通過加強學校、家庭、社會等多方面的協同合作,構建全方位、多層次、立體化的育人體系,為培養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高素質人才提供有力支持與保障。
1 高校發展型資助育人模式的內涵
隨著社會的不斷發展和教育理念的更新,資助育人的方式正經歷著由傳統的“保障型”向更為先進的“發展型”轉變。這一轉變不僅僅是一個簡單的概念更迭,更是對資助育人理念的一次深刻反思和全面升級。發展型資助育人模式面向全體家庭經濟困難學生,旨在保障物質資助的基礎上,為身心發展、學業修習、綜合素質、升學就業等面臨困境的學生,提供針對性、可選擇、精準有效的救助性教育,幫助困難學生更加健康、全面地成長,更好地獲取教育的安全感、獲得感和幸福感。發展型資助,作為一種全面而深入的教育救助模式,首先在物質層面上給予了學生堅實的后盾。它確保了學生不會因為家庭經濟困難而失去接受教育的機會,為他們提供了穩定的學習環境和生活保障。這不僅是學生安心學習的基礎,更是他們追求更高目標、實現自我價值的起點。發展型資助并不僅僅滿足于物質層面的幫助。它的核心更加注重學生的發展需求與目標,將物質幫扶、思想引領、道德浸潤、能力拓展、精神激勵有效融合,推進受助學生各項能力的綜合與全面發展,形成“解困—育人—成才—回饋”的良性循環。
而家庭經濟困難學生大多面臨著諸多成長困境,包括存在家庭教育缺失、存在心理健康隱患危機、受不良環境影響出現品質或行為偏差、有特殊教育需要、學習成績嚴重落后、在入學和就業方面有突出困難,或有其他需要特別教育關愛和支持,這些困境不僅影響著他們的學習進步,還可能對其未來的生活和職業發展造成長遠影響。為了更好地支持和幫助家庭經濟困難學生,發展型資助育人模式根據他們所處的成長困境類型,有針對性地分類重點幫扶對象,并制定出個性化的幫扶計劃。發展型資助堅持“扶困”與“扶志”“扶智”相結合,構建物質幫助、道德浸潤、能力拓展、精神激勵有效融合的資助育人長效機制,實現無償資助與有償資助、顯性資助與隱性資助有機融合,著力培養學生自立自強、誠實守信、知恩感恩、勇于擔當的良好品質,使之成長為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
2 家校社協同育人在發展型資助領域的價值
2.1 發揮資助育人功能的重要舉措
家校社協同育人旨在通過學校、家庭和社會三方的緊密合作,共同發揮資助育人的功能,為家庭經濟困難學生提供全方位的支持,是發揮資助育人功能的重要舉措。這一舉措不僅符合現代教育的發展趨勢,也符合社會對人才培養的多元化需求。學校作為教育的主陣地,擁有專業的教育資源和師資力量,能夠為家庭經濟困難學生提供系統的知識教育和技能培養。家庭則是孩子的第一所學校,家長的教育觀念對家庭經濟困難學生的成長具有深遠的影響。社會則是一個廣闊的舞臺,為家庭經濟困難學生提供了豐富的實踐機會和人生體驗。通過家校社三方的協同合作,可以形成教育合力,共同促進家庭經濟困難學生的全面發展。
2.2 助推學生成長成才的重要保障
教育不僅是知識的傳遞,更是學生成長成才的搖籃。總書記在全國教育大會上指出,辦好教育事業,家庭、學校、政府、社會都有責任。學校、家庭、社會都擔負著為黨育人、為國育才的共同責任。學校優質的教育資源及良好的學習環境是助推家庭經濟困難學生成長成才的基礎和關鍵。家長正確的教育觀念、與孩子間良好的溝通及對學生的鼓勵和支持有助于學生的良好發展。政府對教育的投入力度,國家的教育質量和水平以及社會各界對教育事業發展的關注與支持,能為家庭經濟困難學生提供更多的實踐機會和職業發展的平臺。教育部等十三部門關于健全學校家庭社會協同育人機制的意見指出,健全學校家庭社會協同育人機制事關學生全面發展健康成長,事關國家發展和民族未來。因此推進學校、家庭、社會協同育人的有機結合,切實增強育人合力,共同擔負起家庭經濟困難學生成長成才的重要責任,是助推家庭經濟困難學生成長成才的重要保障,更是發展型資助育人模式的重要保障。
3 高校發展型資助中家校社協同育人的現狀及原因分析
3.1 尚未形成協同共育理念
在發展型資助育人的背景下,高校不僅致力于為家庭經濟困難學生提供物質上的幫助,更是將資助過程作為提升學生綜合素質和能力的契機。即由單一的“輸血式”經濟補助向更加協同、全面的“輸血+造血”雙向育人模式邁進,真正實現“授人以魚”到“授人以漁”的根本性轉變。發展型資助作為教育領域的一種創新模式,旨在通過提供長期、持續的資助,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然而,在深入實施發展型資助的過程中,我們不難發現,學校的資源和力量是有限的,但往往是學校獨自承擔著這一重任,缺乏外部的有效支持和合作,例如家庭和社會力量。盡管家庭、教育部門及社會各界等都對資助事業的發展給予了高度關注和支持,但在實際開展中,往往存在信息不對稱、溝通不暢等問題,導致外部資源無法有效地與學校的需求對接。從協同共育的視角來看,家庭、學校、社會這三者之間的關系、功能和責任還未厘清,在高校發展型資助的協同共育理念上尚未形成統一的認知與實踐,這無疑限制了其發展效能的發揮。
3.2 協同共育認知程度不高
在當下教育體系中,幼兒園至高中階段的學生,其教育培養方式日益傾向于多方協同共育。協同共育強調的不僅是知識的灌輸,更是對學生全面素質的培養。而高等院校因其教育特點和學生群體的特殊性,協同育人機制相對滯后,并未引起重視。在很多家長看來,當孩子成年并邁入大學的門檻時,他們似乎已經成為一個獨立自主的個體,可以獨自面對學業和生活的種種挑戰,而無須再過多地依賴家長的指導與支持。特別是對于家庭經濟困難學生而言,他們的成長之路更是充滿了艱辛與挑戰。家庭經濟困難學生大多數來自偏遠山區或城市低保收入家庭,他們的父母由于種種原因,可能在教育資源和信息獲取上相對匱乏,導致在理解和支持孩子的學業與生活方面存在一定的局限性。這種局限性不僅體現在物質上,更在精神和心理上給孩子們帶來了不小的壓力。由于家庭經濟困難,父母大多要為生計而奔波勞碌,無暇顧及孩子的學業和生活。他們可能無法及時了解孩子在學校的情況,也無法給予孩子足夠的關心和支持。這種缺乏家長支持和理解的環境,很容易讓這些學生感到孤獨和無助,甚至產生自卑和焦慮的情緒。家庭經濟困難學生的父母在對孩子的理解、支持和幫助方面可能相對有限,這就導致家校合作在高校發展型資助中處于弱勢地位。傳統的高校教育往往被視為一個相對封閉的系統,家長往往被排除在外。這種觀念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家長的角色定位,家長往往認為自己的角色僅限于提供經濟支持,而對于參與學校的教育活動、了解學生的成長狀況等方面則缺乏足夠的認知和積極性。學校也往往將家長視為被動的支持者,忽視了他們作為教育合作者的潛在價值。這就造成了高校發展型資助中學校、家庭的合作認同感缺乏,不夠凸顯發展型育人導向,家校協同共育的認知程度不高。
3.3 協同共育機制不健全
與傳統的“救濟型”資助不同,高校發展型資助承載著對高等教育公平性和社會責任感的深刻追求,更加注重對家庭經濟困難學生的精準化培養,包括創新育人手段與方法、豐富育人內容、加強育人成效評價等。高校作為發展型資助的主導力量,盡管逐步由“物質保障型”向“發展育人型”轉變,但仍處于探索階段,還是存在制度不盡完善、配套不甚齊備、活動流于形式等現實問題。協同共育機制強調學校、家庭、社會等多方面的共同參與,通過資源共享、優勢互補,為家庭經濟困難學生提供更為豐富、多元的教育資源和學習環境。然而在當前情況下,在學校和家庭之間,缺乏有效的溝通和合作機制,導致家庭教育無法與學校教育有效銜接,形成互補。在社會層面,許多企業擁有先進的技術、豐富的經驗和雄厚的資金,能夠為發展型資助提供有力的支持。然而,由于雙方缺乏深入的溝通和合作,缺乏系統的整合策略,資源的聯動也不夠緊密,這些資源往往無法得到有效的利用。因此,目前學校、家庭、社會的協同共育機制還不健全,缺乏全面的安排和部署,缺乏系統性的規劃和統籌,導致各方面力量無法有效整合,難以形成合力。
4 探索家校社協同促高校發展型資助育人新路徑
家庭經濟困難學生常常背負著沉重的心理壓力,并在就業市場上遭遇諸多挑戰。這些困境不僅僅來源于經濟層面的拮據,更深刻地影響著他們的心理健康和職業發展。在心理層面,家庭經濟困難學生往往需要承受更多的期望和壓力,他們可能感到自己肩負著改變家庭命運的重任。這種壓力常常導致他們產生焦慮、抑郁等負面情緒。此外,由于經濟條件的限制,這些學生可能無法享受到與其他同齡人同等的社交、娛樂和教育資源,這進一步加劇了他們的心理壓力。他們可能感到孤獨、自卑,甚至對未來失去信心。除了心理困境外,家庭經濟困難學生在就業市場上也面臨著諸多挑戰。他們可能缺乏必要的職業技能和社交資源,這使得他們在求職過程中處于不利地位。同時,一些企業可能存在對家庭經濟困難學生的偏見和歧視,這進一步增加了他們的就業難度。因此,這些家庭經濟困難學生在追求自我價值和社會潛能全面發展的道路上,正面臨著心理困境和就業艱難的雙重阻礙。為此,我們提出面向這類重點幫扶對象實施發展型資助育人策略,通過構建家庭、學校、社會三方力量的協同育人新格局,發揮各自的主觀能動性,形成多元化、多維度交互式合作,提升育人合力,為這些重點幫扶對象提供心理健康援助和就業幫扶,旨在根據家庭經濟困難學生所處的不同成長困境類型,提供精準、持續、全面的救助教育服務,幫助他們戰勝困境,實現自我超越。
4.1 家校社協同促心理
在高校發展型資助工作中,心理健康援助的重要性不言而喻。針對心理健康方面存在隱患或危機以及遭遇突發變故打擊的家庭經濟困難學生,高校要制定一套全面且細致的援助策略,以確保他們在求學道路上不僅獲得物質上的支持,更能在心靈深處得到溫暖的撫慰。
學校教育是主導。在學校和班級中,致力于營造尊重友愛、勤儉誠樸、自主自立為核心的校園文化氛圍,最大限度地緩解家庭經濟困難學生自卑心理和邊緣化狀態,幫助家庭經濟困難學生增強社交能力,培養良好的個人心理品質。通過開展系統性的心理測評活動,更精準地識別學生面臨的問題原因,進而提升他們對心理問題和危機干預的識別與應對能力。對遭遇突發變故打擊的家庭經濟困難學生,高校要及時提供物質及心理雙重支持,避免學生過重的負擔和壓力。
家庭教育是基礎。家庭是學生性格塑造、情感體驗與自我意識培養的第一環境。家庭文化價值觀、家庭結構及教養方式、親子互動模式都是影響學生心理狀態的關鍵因素。在部分家庭中,主要教育角色的缺失、家庭教養方式缺乏科學性等都會對學生的心理發展造成沖擊,進一步影響學生健全人格的形成與發展。凈化家庭教育環境不僅需要父母的自覺意識,更需要高校依托一系列資助活動,使得經濟困難家庭在資助溫暖的環境中實現家庭教育環境的凈化和育人實效的提升。因此,高校資助中心要建立家校常態化溝通模式,通過家長會談、線上溝通等多種方式,并有針對性開展家訪活動,真實了解學生成長環境、求學歷程、家庭愿景,為學生提供精準指導,和家長形成教育共識,把溫暖帶給學生家庭,同時引導家長發揮主觀能動性,關注學生身心健康。為學生提供“定制式”幫扶服務,如鼓勵學生接受心理咨詢,以幫助他們應對心理挑戰;及時通知家長到校,以便在需要時提供及時的陪伴和支持;積極協助家長帶領學生前往專業醫療機構接受診斷和治療,確保學生得到精準且有效的干預和幫扶。
社會教育是關鍵。統籌科研院所、社會醫療機構、專業心理咨詢機構、企事業單位等優質育人資源,共同開展心理衛生科普宣教,促進各方育人力量在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的協同協作、同向同行。尤其是社會醫療機構和專業心理咨詢機構,可以利用自身的專業優勢,通過個案分析、心理咨詢等方式,為學生提供面對面的心理健康咨詢和診療服務。
4.2 家校社協同促就業
發展型資助模式是一種助力學生全面發展的“功能性”“造血性”資助理念與模式。對于就業有困難的家庭困難學生,高校要建立“一生一策”生涯指導和就業幫扶管理機制,加強勞動教育和生涯規劃指導,在校內SAD04He/YAwB0Zz7HD2pzQ+PqayUYbcZxhWTLKvaWnw=系統設立公益服務和勤工助學崗位,開展綜合實踐和校外研學活動,圍繞學生需求組織開展見習實習、專場招聘活動等,完善就業創業培訓,提升學生自主擇業能力。
越來越多的高校正在創造協同育人的新經驗。作為高校而言,不僅要為家庭經濟困難學生傳授專業知識,更要注重加強理論建設與專業人才培養相結合,著力培養他們的社會責任感、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高校資助工作者是學生與家庭、學生與高校、學生與社會三者直接交流的“紐帶”,也是協同的具體實踐者。高校資助工作者提供發展型資助時需要通過深入了解學生的家庭背景、興趣愛好、職業規劃等,為他們提供更為精準、全面的支持。例如,對于有志于創新創業的家庭經濟困難學生,可以提供創業基金、導師指導等資源;對于希望進入企業就職的學生,則可以提供語言培訓、專業化幫扶等服務。通過組織各種社會實踐活動、志愿服務等活動,為學生提供實習實踐的機會,讓學生走出課堂、深入社會,了解國情、民情,增強他們的社會責任感。高校可以定期組織家長參與職業規劃講座和座談會,讓家長了解學校的就業教育計劃和孩子的職業興趣。建立與家長的線上交流平臺,方便家長隨時了解孩子的就業情況和學校的就業教育動態。
越來越多的區域正在推動協同育人的新實踐。隨著求職市場不斷地演變,新的職業需求、技能要求層出不窮。學校及教師盡管努力更新教學內容,但受限于資源和時間,難免存在滯后性。因此社會力量在家庭經濟困難學生求職過程中扮演著不可或缺的角色。一方面,政府可以通過制定相關政策,優化就業環境,為家庭經濟困難的畢業生提供更多的就業機會和更好的就業保障。例如,可以加大對中小企業的扶持力度,鼓勵其吸納更多的家庭經濟困難學生。另一方面,各類社會組織、企業和機構也可以通過舉辦招聘會、提供實習機會、開展職業培訓等方式,為家庭經濟困難學生提供更多的實踐機會和就業資源。
在提升就業質量的道路上,學校、家庭及社會各主體須秉持開放與協作的態度,開展跨部門、跨領域的資源整合與合作,應致力于將教育資源進行數字化轉化,積極引入如數字化學習平臺、在線課程、遠程學習和虛擬教室等創新性教學模式,以科技賦能教育,實現教育質量的全面提升。對于部分家庭經濟困難且生活在農村地區的學生而言,通過建立農村家長學校、舉辦公益性教育講座、興建村級圖書館等,提供持續性、專門性的教育指導與服務。
5 結語
高校發展型資助是一項系統工程,將資助工作的育人目標融入育人全過程,助力受助學生實現從“他助”到“資助”甚至“助人”的良性轉換。學校、家庭、社會協同育人的實踐,正在把全社會共同支持教育的“同心圓”畫得越來越大,讓“基點”筑得越來越堅實,家校社交的影響也讓發展型資助做得越來越實。在發展型資助中全面實施家校社協同育人的理念和實踐,是發揮資助育人功能的重要舉措,是助推學生成長成才的重要保障。
在高等教育領域,心理和就業無疑是兩個至關重要的議題。心理的健康關乎著家庭經濟困難學生的人格完善與潛能的發揮,而就業的順利則關系到家庭經濟困難學生未來生涯的走向與社會的整體發展。這兩大重任都離不開家庭、學校、社會三方共同努力,構成新教育共同體,增強家校社協同育人共識,積極構建家校社協同育人新格局,才能更好地發揮高校發展型資助的效能。
(作者單位:常熟理工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