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99精品在线视频,手机成人午夜在线视频,久久不卡国产精品无码,中日无码在线观看,成人av手机在线观看,日韩精品亚洲一区中文字幕,亚洲av无码人妻,四虎国产在线观看 ?

國家級新區建設對區域經濟發展差異化影響的實證研究

2024-12-10 00:00:00胡仁昆劉康羚
決策與信息 2024年12期

[摘 要] 建設國家級新區是我國體制機制改革創新的政策試驗田,是貫徹國家發展戰略的重要舉措。運用2005-2021年全國地級及以上城市的面板數據,實證檢驗創建國家級新區對區域經濟發展的凈效應后發現:創建國家級新區能促進區域經濟發展,并通過了穩健性檢驗;創建國家級新區對區域經濟發展的影響呈現“南強北弱、東高西低中無效”的特征,中部地區的政策效應經檢驗不顯著;在省會城市創建國家級新區更能促進區域經濟發展;“一城一區”比“兩城一區”的模式更能促進區域經濟發展;創建國家級新區產生“溢出效應”,在主要中心城市周邊呈現“虹吸效應”,在普通地級市周邊呈現“溢出效應”,并且中部地區建設新區的“溢出效應”不顯著。鑒于此,一是要優化國家級新區建設的戰略布局,分類施策助力區域經濟高質量發展取得突破;二是以支持中部六省省會城市創建國家級新區走在前列,打造引領中部地區崛起的新引擎;三是以“主副協同互補”釋放政策紅利,打造中部崛起戰略多支點,推動長江中游城市群協調發展。

[關鍵詞] 國家級新區建設;經濟高質量發展;政策疊加效應檢驗;中部崛起;區域經濟發展

[中圖分類號] F061.5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2-8129(2024)12-0017-12

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提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實現第一個百年奮斗目標之后,乘勢而上開啟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征程、向第二個百年奮斗目標進軍,標志著我國進入了一個新的發展階段。當前,我國經濟社會發展正處于“增長速度換擋、結構調整陣痛、前期刺激政策釋放”的轉型升級時期,經濟發展特征正由高速增長階段向高質量發展階段轉變。2024年7月,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審議通過了《中共中央關于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的決定》,提出要緊緊圍繞推進中國式現代化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必須以新發展理念引領改革,健全推動經濟高質量發展體制機制,要因地制宜發展新質生產力。發展新質生產力是推動高質量發展的內在要求和重要抓手,是改造提升傳統產業、推動構建現代化產業體系的關鍵[1]。

發展新質生產力需要進一步完善國家戰略規劃體系和政策統籌協調機制,完善城鄉融合發展體制機制,將設立國家級新區作為戰略抓手,進一步整合資源,挖掘區域潛在的競爭優勢和比較優勢,優化產業結構布局,提升產業能級,實現經濟發展質量和效益的雙提升。2017年4月,中共中央、國務院決定設立河gduBqO53U1UZj9wWKfTw2A==北雄安新區,至此我國已有19個國家級新區批準設立,覆蓋了全國四大區域,其中東gduBqO53U1UZj9wWKfTw2A==部8個、西部6個、東北3個、中部2個,呈現出“東西兩翼多、中原腹地少”的戰略布局特征。本文基于全國290個地級以上城市近17年的大樣本數據,通過實證檢驗19個國家級新區建設對提升區域經濟發展的政策有效性,驗證政策實施效果的異質性特征,提出進一步完善國家級新區建設的政策建議。

一、文獻回顧

國家級新區自創建以來就備受學術界的關注,隨著國家級新區建設向縱深推進,關于新區的研究已從早期的定性研究轉變為新區創建對區域經濟發展、經濟轉型升級、科技創新、企業高質量發展等的政策效應評價。從設立國家級新區與區域協同發展的視角出發,郝壽義等[2]和郭松洋[3]論證了區域協同發展是解決區域經濟發展不平衡的戰略方向,而建設國家級新區是推動區域協同發展的有效路徑,國家級新區設立越早對提升區域經濟發展的協同效應發揮得越顯著。從設立新區的推行時間、影響半徑、建設面積等視角出發,陳珍珍等[4]和曹清峰[5]在檢驗設立國家級新區對提升經濟發展的正向效應的基礎上,實證檢驗了時間、半徑和面積等調節變量在政策效應發揮中的異質性特征。研究發現,設立國家級新區對提升區域經濟發展具有持續6年左右的政策時效性,新區設立輻射周邊地區經濟發展的半徑約為100~200千米,國家級新區規劃面積在500~2000平方千米的政策效應最顯著,這對進一步完善國家級新區建設的制度體系具有重要理論支撐和指引價值。從區域差異、城市行政等級差異和設立模式差異的視角出發,周國富等[6]、柳天恩等[7]和謝果等[8]驗證了創建國家級新區對推動區域經濟發展的顯著正向作用,其異質性檢驗表明東北與西部的政策效應顯著領先于中部與東部,內陸地區優于沿海地區;跨行政區劃的創建模式優于傳統模式;在地級以上城市的范圍內,城市的行政級別越低,其政策效應越明顯;政策實施同時具有“虹吸效應”和“溢出效應”,且在非省會城市“溢出效應”更顯著。從設立國家級新區對區域經濟高質量發展影響的視角出發,鄭維偉等[9]和史明燦[10]驗證了建設國家級新區能顯著提升區域經濟高質量發展水平,認為應優化新區戰略空間布局,通過人力資本、金融發展、產業結構3條渠道發揮政策效應。從國企高質量發展的綠色全要素生產率出發,惠獻波[11]、李政等[12]論證了建設國家級新區能顯著提升企業高質量發展水平,影響機制是提升國有企業補貼力度進而促進國企高質量發展。從綠色技術創新視角出發,閆中意等[13]、趙東方等[14]和張平淡等[15]驗證了建設國家級新區能顯著提高地區綠色技術創新水平,驅動綠色發展、聚集生產性服務業和削弱制造業集聚是其影響渠道,而法律法規的完備性是保障國家級新區綠色技術創新發展的根本。從設立國家級新區對區域創新能力影響的視角出發,盧飛[16]論證了建設國家級新區能顯著提升區域創新水平;在南方城市政策效應表現最顯著,東北城市次之,其余區域作用不明顯;建設國家級新區可通過聚集高技能勞動力和提升企業活躍度來促進區域創新水平的提高。

梳理上述文獻可知,現有文獻對創建國家級新區的政策效應進行了較為系統的研究,且大多數研究集中在宏觀、中觀層面,實證檢驗了國家級新區建設對區域的經濟增長、經濟高質量發展、創新能力提升、綠色創新技術提高、企業高質量發展等影響的顯著性,并通過異質性檢驗,驗證了區位差異、空間距離、城市行政等級、新區創建模式等異質性因素在評估創建國家級新區政策效果中的調節效應,并檢驗了影響機制。

本文的邊際貢獻主要有三點,一是深入驗證了調節變量發揮異質性影響的作用機制,即通過構建調節變量與核心解釋變量的交叉項,對假設進行全樣本檢驗。如城市行政等級或城市能級的作用機制,論證了在省會城市創建國家級新區更能促進區域經濟發展,但在副省級城市及直轄市建設國家級新區,無法有效提升區域經濟發展,同時在普通地級市建設國家級新區對區域經濟發展提升的總效應也不顯著,為政策的精準施策提供了參考;二是排除了多重相關政策的干擾,檢驗了政策疊加下創建國家級新區對區域經濟發展的凈效應,如同時納入綜合配套改革試驗區和自由貿易試驗區的類似政策虛擬變量,檢驗了實證結果的穩健性;三是進一步檢驗了政策帶來的“溢出效應”的形成機制,檢驗發現,政策的實施整體上推動區域經濟發展,具有“溢出效應”,但在主要中心城市建設國家級新區,周邊呈現“虹吸效應”,在普通地級市建設國家級新區,周邊呈現“溢出效應”,并且中部地區建設新區的“溢出效應”不顯著,再次驗證了當前中部地區建設的兩處國家級新區對提升區域經濟發展的作用乏力,為國家優化實施中部崛起戰略提供了理論支撐。

二、理論假說

國家級新區是國家戰略實施的綜合載體,主要承擔對外開放、改革創新、戰略布局等事關國家高質量發展的重大任務,通過打造資源高地、下放管理權限、升格行政級別、匹配優惠政策等措施,發揮資源集聚調配的正向效應,打造具有高度自主權、體制機制創新的區域經濟發展新增長極,來促進區域經濟高質量發展。受制于全國不同區域的行政效率效能、交通區位、城市能級、產業結構與發展階段、市場化程度、科教文衛資源稟賦等因素的不同,各地實施相同政策的效果通常差異較大。

創建國家級新區除了直接推動政策實施城市的經濟發展,也直接影響毗鄰城市的經濟增長,當前創建國家級新區對毗鄰城市的經濟影響表現為虹吸效應還是溢出效應,尚未有一致看法。本文通過構造新的虛擬變量代表政策實施城市的毗鄰地區,作為處理組,進一步驗證新區創建是正向還是負向影響毗鄰城市的經濟發展,即評估政策產生溢出效應還是虹吸效應。

在推進區域經濟發展的實踐中,類似政策的實施期重疊是常見現象。為了正確評估創建國家級新區的政策凈效應,需要同步控制排除其他相似政策的干擾,實證檢驗疊加政策之間是協同加成關系還是抑制抵消關系,實證檢驗新區創建政策的凈效應。基于以上理論分析,本文提出以下假設:

假設H1:創建國家級新區顯著提升區域經濟發展水平。

假設H2:創建國家級新區對區域經濟發展的影響具有區域異質性特征。

假設H3:創建國家級新區對區域經濟發展的影響具有城市行政等級異質性特征。

假設H4:創建國家級新區對區域經濟發展的影響具有創建模式異質性特征。

假設H5:創建國家級新區對毗鄰區域經濟發展產生“溢出效應”。

假設H6:在政策重疊的情況下,創建國家級新區對區域經濟發展的提升仍然顯著。

三、模型設計、變量選擇及數據來源

(一)模型設計

本文實證研究部分選取雙重差分模型(DID),先檢驗新區創建對區域經濟發展的影響效應,再針對性提出填補湖北國家級新區建設空缺、支撐中部崛起戰略實施的政策建議。由于每個國家級新區創建時間不盡相同,本文采用多期DID模型,準確估計創建國家級新區對區域經濟發展的影響,模型方程如下:

[lnpergdpi,y=β0+β1?didi,y+β2?controlsi,y+γi+δy+εi,y] (1)

其中:βi(i=0,1,2)為各解釋變量的回歸系數;i表示城市,y表示年份,lnpergdpi,y為被解釋變量,表示城市i在y年的人均GDP,是當期城市經濟發展水平;didi,y為核心解釋變量,表示城市i在第y年獲批設立國家級新區,從y年起didi,y=1,否則為0,其系數β1刻畫創建國家級新區對當地經濟發展的凈效應,系數為正表示創建新區提升了地區經濟發展,為負表示創建新區抑制了地區經濟發展;controlsi,y為影響區域經濟發展的其他相關變量;γi為城市固定效應,控制因城市不同的異質性因素;δy為年份固定效應,控制隨年份變化的異質性因素,εi,y為隨城市、時間變化而變化的擾動項。

(二)變量選擇

1. 被解釋變量。由于地區生產總值與城市行政區劃面積、區域內人口規模相關,采用地區生產總值無法真實反映地區經濟發展水平,本文選取人均GDP的對數(lnpergdpi,y)來度量地區經濟發展水平。

2. 核心解釋變量。構建虛擬變量didi,y(實質為兩虛擬變量組成的交互項)表示城市是否創建了國家級新區,如城市i已創建或當年創建了國家級新區,則賦值為1,否則為0。

3. 控制變量。區域經濟發展受到多種宏觀外生變量的影響,引入如下控制變量,使用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與GDP之比表示區域消費水平,記作consume;采用年末城市道路面積的對數表示區域基建水平,記作lninfra;使用地區外商實際投資額與地區GDP之比表示城市對外開放程度,記作finvest,由于外商實際投資額單位為萬美元,使用觀測期內各年美元兌人民幣匯率中間價換算;采用醫院或衛生院床位數的對數表示地區社會福利水平,記作lnwel;使用固定資產投資總額與GDP之比表示投資水平,記作fai;采用第三產業產值與第二產業產值之比表示產業結構高級化程度,記作ais。變量名稱及釋義如表1所示。

(三)數據來源

我國共有國家級新區19個,有12個是在2014-2016年期間創建,并且1998-2005年間我國城市的行政區劃調整活躍,為了確保數據質量,避免樣本選擇誤差對回歸結果的不利影響,本文選用的樣本觀測期為2005-2021年間我國290個地級及以上城市的面板數據。

本文市域面板數據包含大陸地區的290個地級及以上城市,剔除了數據不完整的西藏自治區、新疆維吾爾自治區等區域內城市。數據來源于國泰安數據庫、中經統計數據庫和各省區市的統計年鑒,數據的收集清理分析、統計推斷和假設檢驗使用STATA MP17.0和EXCEL軟件完成。

四、實證結果分析與檢驗

(一)實證結果分析

模型1控制雙向固定效應,未控制控制變量,模型2同時控制雙向固定效應和控制變量,模型1、2的回歸結果顯示,未納入控制變量時,創建國家級新區的回歸系數為0.3637,并在1%的置信水平上顯著為正;納入控制變量后,創建新區政策的凈效應有所下降,系數變為0.0527,仍在1%的水平上顯著為正,兩者均驗證了創建國家級新區能顯著拉動區域經濟發展,初步檢驗了假設H1成立。另外,區域消費水平、區域基建水平、區域社會福利水平、產業結構高級化和固定資產投資總額均在1%的置信水平上顯著正向推動區域經濟發展,對外開放程度在10%的置信水平上提升經濟發展水平。分析模型2的個體效應方差在復合擾動項方差中占比0.9465,以及固定效應回歸中F檢驗的P值,認定固定效應雙重差分模型優于混合回歸模型。

(二)穩健性檢驗

1. 控制類似政策的影響。在區域經濟發展中,經濟政策疊加是常見現象,但政策間協同互補可能增強區域經濟發展的動力,反過來政策間制約沖突可能抑制區域經濟發展。多重類似政策集中出臺實施會嚴重干擾對于一項經濟政策凈效益的客觀評價,為了控制排除其他類似政策對新區政策效應的干擾,本文將代表綜合配套改革試驗區和自由貿易試驗區的虛擬變量分別納入模型,檢驗以上兩項類似政策重疊下創建國家級新區對區域經濟發展的凈效應,驗證假設H6是否成立,實現對實證結果的穩健性檢驗。

本文構建了模型3、4和模型5,進一步排除綜合配套改革試驗區、自由貿易區政策對創建國家級新區政策效應的干擾。通過引入自由貿易試驗區、綜合配套改革試驗區的虛擬變量,分別或同時控制類似政策對創建新區政策的干擾,依次構建模型3、4和模型5。對比模型2-5的回歸結果,在控制排除了任意至少一項政策干擾的條件下,創建國家級新區仍能顯著地提升區域經濟發展,模型5中創建新區的回歸系數為0.0514,在5%的置信水平上顯著為正,相較模型2的回歸系數0.0527,降低了0.0013,p值由0.0080變為0.0130,驗證了基準實證結果的穩健性,檢驗了假設H6成立。

對比表2中模型2-5的回歸結果,重點考察控制變量和常數項的變化,區域社會福利水平和產業結構高級化的回歸系數變化相對明顯一些,驗證了實施綜合配套改革試驗區、自由貿易區兩項政策主要通過影響社會福利水平和產業結構高級化來促進區域經濟發展。

2. 縮小樣本觀測范圍。為了準確評估國家級新區創建對區域經濟發展的影響效應,根據已創建19個國家級新區多集中在省會城市,下面縮小樣本觀測范圍。將創建了國家級新區的直轄市、省會城市和全部5座計劃單列市作為處理組,未創建國家級新區的直轄市、省會城市作為控制組,構建了模型6。結果顯示,創建新區的回歸系數為0.0523,并在5%的置信水平上顯著為正,創建新區依然明顯提升區域經濟發展,實證結果再次通過穩健性檢驗。

(三)異質性檢驗

我國區域經濟發展不平衡、不充分的問題還十分突出,各區域不同的政府行政效率、區位交通、資源稟賦、城市能級、經濟結構、市場化程度和創建模式等因素,會深刻影響調節各地經濟發展水平,意味著同樣創建國家級新區在北方與南方、東部與中西部地區的政策效應存在顯著差異,檢驗創建國家級新區政策效應的異質性,對進一步修正經濟政策具有重要的啟示作用。

1. 地區的異質性檢驗。引入分類變量position用于識別南方、北方、東部、中部和西部地區的城市,當檢驗北方地區的政策效應時,賦值北方城市的position=1,其他地區的等于0,再將原基準回歸模型的核心解釋變量did與position構建交互項did×north作為新模型7的核心解釋變量,依此類推構建模型8-11。

表3的回歸結果表明,創建國家級新區對不同區域的經濟發展影響差異明顯,整體呈現“南優北弱、東高中西低”的特征。相對于南方城市的政策效果顯著為正,在北方地區創建國家級新區對提升區域經濟發展水平的效果不顯著,這可能與南方城市市場化程度高等因素有關,較高的資源配置效率能有效提升經濟增長成效。相對于東部地區的政策效果顯著為正,在中西部地區創建國家級新區對區域經濟提升作用比較有限,在西部地區的政策效果僅在10%的置信水平上顯著,p值為0.0850;在中部地區的政策效果在10%的置信水平上不顯著,p值高達0.1690,驗證了當前在中部地區實施的兩個國家級新區(湖南湘江新區、江西贛江新區)暫時無法有效提升地區經濟發展水平,其回歸系數相對最小、p值最大,這可能與中部兩個新區所在城市的能級較低有關,長沙和南昌的資源稟賦、區位交通、產業結構等比較優勢不突出。由此可見,中部地區需在更有資源稟賦與配置優勢的城市創建國家級新區,為實施中部崛起戰略打造更多、更強的增長極,本文假設H2成立。

2. 城市等級的異質性檢驗。引入城市等級的分類變量citylevel,將觀測樣本中的城市進行兩批次分類賦值,并與核心解釋變量did構建交互項,第一批次分類為直轄市、副省級城市一類,其余城市為另一類,構建擴展模型12、13;第二批次分類為直轄市、省會城市一類,其余城市為另一類,構建擴展模型14、15。

模型12-15的回歸結果顯示,在行政等級最高的主要城市(直轄市、副省級城市)創建國家級新區的政策效果不顯著,這可能與展開試點的直轄市、副省級城市的數量少,提升區域經濟發展的動能不足有關;而在地級市(含大部分省會城市)創建國家級新區的政策效果在5%的置信水平上顯著為正。改進模型12、13的不足,按照第二批次分類,模型14、15的結果顯示,在直轄市、省會城市創建國家級新區的政策效果也在5%的置信水平上顯著為正,在非省會的地級市創建國家級新區的政策效果不顯著。

由此可見,在統籌國家級新區戰略布局時,需從城市行政等級考慮新區的空間布局,應在城市行政等級較高的省會城市創建國家級新區,原因有二:一是行政級別最高的兩類城市(直轄市和副省級城市)由于數量少,其大面積輻射拉動區域經濟發展的成效有限;二是行政級別過低的地級市雖然城市基數大,但與城市能級低緊密相關的資源稟賦差、資源配置弱等問題,容易導致其承載國家戰略、拉動區域經濟發展的能力不足。因此,在數量多、行政級別高的省會城市創建國家級新區能更有效提升區域經濟發展,驗證了假設H3成立。

3. 新區布局模式的異質性檢驗。創建國家級新區的布局類型主要有“一城一區”和“兩城一區”,參考引入交互項置換核心解釋變量,構建模型16、17。回歸結果顯示,“一城一區”比“兩城一區”更能促進區域經濟發展增長,“兩城一區”的回歸結果甚至不顯著,驗證了理論上“一城一區”模式更能發揮區域核心城市作為增長極的牽引帶動優勢,而“兩城一區”模式無法有效提升資源配置效率效能,其政策效果不顯著,檢驗了假設H4成立。

五、進一步檢驗探討

(一)毗鄰區域經濟發展的“溢出效應”

上述的實證分析和穩健性檢驗,驗證了創建國家級新區能有效提升區域經濟發展水平,以下進一步探討創建國家級新區對周邊毗鄰城市經濟發展的影響,以便對實施國家級新區創建提供更全面的實踐支撐和政策建議。

為了檢驗假設H5,先明確與政策實施城市毗鄰的區域范圍,將政策實施城市所在省份的其他城市認定為毗鄰區域,然后構造虛擬變量nearby,賦值nearby=1為處理組,代表創建了國家級新區城市所在省份的其他城市;nearby=0為控制組,代表創建了國家級新區的城市和除nearby=1范圍內城市的所有未創建國家級新區的城市,最后構造交互項nearby×post作為模型18-21的核心解釋變量,其中post=1代表所在城市處于創建國家級新區政策實施后的年份(含政策實施當年),post=0代表所在城市處于政策實施之前的年份。

從表5模型18的回歸結果看,交互項nearby×post的回歸系數為0.0335,在1%的置信水平上顯著為正,驗證了整體上創建國家級新區對毗鄰城市的經濟發展存在“溢出效應”,政策實施能有效促進周邊城市的經濟發展,驗證了假設H5成立。進一步控制城市行政級別的影響,將城市劃分為直轄市、省會城市作為一類,剩余地級市作為另一類,得到模型19、20的回歸結果。實證結果顯示,在直轄市、省會城市創建國家級新區對促進毗鄰城市經濟發展的正向影響不顯著,p值高達0.4700,可能存在對周邊城市的“虹吸效應”;在其余地級市創建國家級新區對毗鄰城市經濟發展的正向拉動十分顯著,回歸系數為0.0394,p值遠小于0.01,存在對周邊城市的“溢出效應”。綜合考察兩者的共同作用,整體上表現出在各種行政級別城市創建國家級新區具有正向提升毗鄰城市發展的“溢出效應”。

進一步檢驗中部地區政策溢出效應,縮小樣本觀測范圍,構建模型21對中部地區城市(湖南長沙、江西南昌與九江)創建國家級新區對周邊城市經濟發展的“溢出效應”進行檢驗,結果顯示核心解釋變量的回歸系數為0.0303,小于全國平均水平0.0335,并且p值為0.1210,甚至無法通過10%的顯著性檢驗,驗證了當前中部地區創建的兩個國家級新區對其毗鄰地區沒有正向的“溢出效應”,無法拉升周邊地區經濟發展水平。

六、研究結論及相關政策啟示

(一)研究結論

建設國家級新區是我國體制機制創新的政策試驗田,是貫徹國家發展戰略、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的重要舉措。本文基于2005-2021年全國地級及以上城市的面板數據,將國家級新區創建作為一項準自然實驗,采用多期雙重差分法檢驗了國家級新區建設對區域經濟發展的政策影響。實證結果顯示:創建國家級新區能有效提升區域經濟發展水平,消費水平、基建水平、社會福利水平,產業結構高級化和固定資產投資總額等因素對提升區域經濟發展的影響顯著;在排除了綜合配套改革試驗區、自由貿易區政策的干擾后,研究結論通過穩健性檢驗,并且綜合配套改革試驗區、自由貿易區兩項政策通過影響社會福利水平和產業結構高級化來促進區域經濟發展;創建國家級新區對區域經濟的影響存在地區差異,整體呈現“南強北弱、東高西低中無效”的特征,其中中部地區的政策效應不顯著尤其值得關注;在行政等級較高的直轄市、省會城市創建國家級新區比在普通地級市創建新區,更能促進區域經濟發展;“一城一區”相較“兩城一區”的創建模式更能牽引帶動區域經濟發展;總體效應上,創建國家級新區能正向提升毗鄰城市經濟發展水平。具體而言,在主要核心、高行政級別的城市(如直轄市、省會城市)創建國家級新區,對周邊地區產生“虹吸效應”;在普通地級市創建國家級新區,對周邊地區產生“溢出效應”,同時當前在中部地區創建的國家級新區對其毗鄰地區不產生“溢出效應”。

(二)政策啟示

中部崛起戰略在2004年國務院政府工作報告中被首次提出,今年已是實施這一戰略的第20個年頭。在貫徹落實中部崛起戰略的20年實踐中,中部六省在經濟總量、經濟增速、“三基地一樞紐” 建設等方面的發展取得了長足進步,2024年上半年中部六省地區生產總值(GDP)達13.39萬億元,中部地區以占全國十分之一的國土面積,貢獻了全國五分之一的經濟產值,中部作為我國糧食生產基地、能源產業轉型基地、高技術產業發展基地和交通樞紐的地位不斷鞏固,中部六省對全國經濟的“脊梁”支撐作用愈發凸顯。

與此同時,在奮力推進中國式現代化中部崛起實踐的進程中,經濟發展中的深層次矛盾也日益凸顯。如經濟持續低增長甚至負增長問題,2024年上半年河南和山西延續了負增長態勢,江西和湖南的名義增速也遠低于全國平均水平,僅有湖北與安徽上半年經濟增速超出“全國線”,但兩省引領中部崛起的動力不夠強勁。面對中部地區經濟增長的結構性分化持續加劇、產業結構相對落后、創新驅動不足、綠色生態轉型滯后、都市圈交通體系存在短板、扶持政策間的競爭加劇、區域內協同不足等一系列制約中部崛起的問題,亟待采取包括建設國家級新區在內的有效措施精準發力、綜合施策、攻克難題。

為了更好提升實證研究服務支撐國家發展戰略的理論價值,充分發揮創建國家級新區對促進區域經濟發展的積極作用,基于本文實證研究結論(創建國家級新區對促進區域經濟發展存在正向凈效應,建新區對提升中部地區經濟發展不具備政策有效性等)和當前中部崛起戰略中的困境,以下兼論建設國家級新區在實施中部崛起戰略的架構下,對促進區域經濟發展的政策建議:

第一,優化國家級新區建設的戰略布局,分類施策助力區域經濟高質量發展取得突破。為有效應對當前宏觀經濟下行和中部經濟發展動能不足的問題,基于2017年4月雄安新區設立后再無新區創建的實際,建議優化新區建設的實施策略,重啟國家級新區創建進程,為經濟企穩回升和區域經濟新發展賦能助力。具體而言,根據實證研究結論可見,創建國家級新區整體上能提升區域經濟發展,政策實施具有“溢出效應”,同時存在“南強北弱、東高西低中無效”等的特征,對此,建議優化國家級新區創建策略,以政策績效評估為重點,采取“南北協調、大小協同、中部鞏固、東中西聯動”策略綜合施策,重點向我國東北及中西部等欠發達地區、未設新區的副省級城市和有條件的省域副中心城市傾斜,增設國家級新區。對于經濟聯系緊密、存在產業梯次承接關系的地區(如長江經濟帶沿線),應加大科技與制度的創新力度,加速新舊動能轉換和產業轉型升級,以突破制約區域協調發展的瓶頸痛點。

第二,支持中部六省省會城市創建國家級新區走在前列,打造引領中部地區崛起的新引擎。為推動實施國家中部崛起戰略,全面促進中部地區經濟高質量發展,建議在中部地區主要城市增設國家級新區。實證研究發現,當前在中西部地區創建國家級新區對區域經濟提升作用不顯著,西部地區的政策效果在10%的置信水平上顯著,中部地區的政策效果更是不顯著,證明當前在中部地區設立的湖南湘江新區、江西贛江新區無法有效拉動區域經濟發展,這與長沙和南昌的城市能級較低、輻射帶動能力較弱有關。武漢、鄭州作為國家中心城市,資源稟賦及配置優勢突出,建議支持將武漢長江新區建設升格為國家級新區,在鄭州等中部地區的中心城市創建國家級新區,為推動中部崛起國家戰略提供新引擎,充分發揮建設新區對提升區域經濟發展的“溢出正效應”,促進中部地區的政策效果回歸理論正常水平,也是實現中部崛起戰略精準發力的重要對策。

第三,“主副協同互補”釋放政策紅利,打造中部崛起戰略多支點,推動長江中游城市群協調發展。建議重點在中部六省的省域副中心城市增設國家級新區,如直轄市、省會城市創建國家級新區產生“虹吸效應” 的不足,可支持湖北、湖南、河南等經濟實力較強的省域副中心城市(如湖北襄陽、河南洛陽、湖南岳陽等)協同建設國家級新區,釋放在基礎較好的普通地級市創建國家級新區能產生“溢出效應”的政策紅利,彌補因省會城市創建國家級新區可能導致“虹吸效應”的不足。同時建議加大力度支持武漢發揮國家中心城市、超大城市的綜合競爭優勢,提升武漢在區域經濟轉型升級中的戰略支點作用,進一步在更大范圍引領中部經濟高質量發展,支撐長江中游城市群形成內生發展活力,增強經濟抗風險內在韌性和可持續高質量發展的持久動力。

[參考文獻]

[1] 胡啟斌,劉西諾.新質生產力賦能傳統產業轉型升級的機制與路徑研究[J].決策與信息,2024,(7).

[2] 郝壽義,曹清峰.國家級新區在區域協同發展中的作用——再論國家級新區[J].南開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8,(2).

[3] 郭松洋.設立國家級新區的增長與協同效應研究——基于雙重差分法的實證檢驗[J].蘭州學刊,2020,(3).

[4] 陳珍珍,何宇,徐長生.國家級新區對經濟發展的提升效應——基于 293 個城市的多期雙重差分檢驗[J].城市問題,2021,(3).

[5] 曹清峰.國家級新區對區域經濟增長的帶動效應——基于70 大中城市的經驗證據[J].中國工業經濟,2020,(7).

[6] 周國富,陳鑫鵬.國家級新區建設對區域經濟發展的影響[J].經濟經緯,2022,(3).

[7] 柳天恩,田學斌,曹洋.國家級新區影響地區經濟發展的政策效果評估——基于雙重差分法的實證研究[J].財貿研究,2019,(6).

[8] 謝果,李凱.國家級新區的設立與區域創新能力——來自70個大中城市面板數據的實證研究[J].華東經濟管理,2021,(10).

[9] 鄭維偉,劉耀彬,陸海空.國家級新區對區域經濟高質量發展的驅動效應——理論機制與經驗辨識[J].城市發展研究,2021,(9).

[10] 史明燦.國家級新區設立與區域經濟高質量發展:內在機制與經驗證據[J].區域經濟評論,2023,(2).

[11] 惠獻波.國家級新區建設與企業高質量發展——基于綠色全要素生產率視角的分析[J].投資研究,2022,(10).

[12] 李政,徐璐.國家級新區設立是否促進了國有企業高質量發展?[J].山東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23,(3).

[13] 閆中意,卜偉,王雅婧.國家級新區與城市綠色技術創新——基于產業集聚的中介效應研究[J].科學學與科學技術管理,2023,(12).

[14] 趙東方,武春友,商華.國家級新區綠色增長能力建設影響因素分析[J].科技進步與對策,2018,(12).

[15] 張平淡,陳臻.國家級新區創設驅動綠色發展的效應檢驗[J].北京理工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20,(4).

[16] 盧飛,袁蘇湘,范斐. 國家級新區對區域創新的影響——基于中國280個城市的實證[J].管理決策,2023,(18).

[責任編輯:李利林]

主站蜘蛛池模板: 国产xx在线观看| 国产第八页| 蜜桃视频一区二区| 91丨九色丨首页在线播放| 在线观看欧美国产| 国产精品区视频中文字幕| 国产91视频观看| 国产成人艳妇AA视频在线| 国产在线视频自拍| 香蕉精品在线| a级毛片免费播放| 中文无码影院| 在线观看91精品国产剧情免费| 草草线在成年免费视频2| 巨熟乳波霸若妻中文观看免费| 欧美啪啪精品| 国产精品免费电影| 久久semm亚洲国产| 1级黄色毛片| 亚洲无码高清免费视频亚洲 | h视频在线播放| 无码精品国产dvd在线观看9久| 国产人人射| 日韩成人高清无码| 四虎成人精品在永久免费| 日韩国产欧美精品在线| 国产jizz| 日韩黄色在线| 99久久精品国产综合婷婷| 亚洲欧美日韩精品专区| 成人综合久久综合| 无码免费的亚洲视频| 69av在线| 精品91自产拍在线| 69精品在线观看| 福利在线不卡| 日韩在线中文| 国产精品永久久久久| 免费无码一区二区| 青青操视频免费观看| 噜噜噜久久| 亚洲午夜天堂| 国产SUV精品一区二区| 欧美一区二区自偷自拍视频| 国产97色在线| 在线欧美一区| 国产乱子伦手机在线| 福利视频99| 国产国模一区二区三区四区| 丝袜亚洲综合| 精品无码一区二区在线观看| 亚洲国产无码有码| 国产成人a在线观看视频| 亚洲精品视频网| 日韩欧美成人高清在线观看| 91啪在线| 国产SUV精品一区二区6| 国产一级α片| 免费观看欧美性一级| 国产在线拍偷自揄观看视频网站| 色窝窝免费一区二区三区| 国产剧情国内精品原创| 有专无码视频| 九九热视频在线免费观看| 热思思久久免费视频| 国产视频欧美| 任我操在线视频| 国产毛片片精品天天看视频| 91偷拍一区| 中文字幕 日韩 欧美| a免费毛片在线播放| 一本大道香蕉高清久久| 国产亚洲精久久久久久久91| 日韩精品免费一线在线观看| 国产一区免费在线观看| 欧美成人精品在线| 91 九色视频丝袜| 国产精品页| 伊人久久久久久久久久| 久久福利网| 久久性妇女精品免费| 综合色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