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99精品在线视频,手机成人午夜在线视频,久久不卡国产精品无码,中日无码在线观看,成人av手机在线观看,日韩精品亚洲一区中文字幕,亚洲av无码人妻,四虎国产在线观看 ?

脫嵌與再嵌入:年輕村干部參與村莊治理的行為調適

2024-12-10 00:00:00陳顯林
決策與信息 2024年12期

[摘 要] 年輕村干部是實現農村基層治理現代化轉型的重要后備力量。年輕村干部屬于農村返鄉青年中的一類群體,“何以返鄉”背后受家庭回歸、個體本體性價值回歸以及本地區結構性剩余資源吸引等綜合因素的驅動。作為農村基層自治組織中的新型力量,其返鄉并進入村莊社會治理實踐后,客觀上面臨著與農村社會在場域、關系、價值等取向上的多重脫嵌性,多重脫嵌性實際帶來年輕村干部“去公共性”的治理認同困境、公共社會關系構建能力弱化和現代治理規則的鄉土性遭遇。年輕村干部重新主動再嵌入村莊社會的結構、關系和規范中,這也是適應性轉換和行動調適的過程,他們試圖通過從場域、價值、關系等層面的再嵌入,使得生疏村莊社會再熟悉化、公共關系重新建構和地方性知識再習得以支持其村莊的治理。長遠來看,年輕村干部實踐行動直接影響著農村基層治理現代化的整體水平,對該主體治理行動特性進行研究具有重要的現實價值。

[關鍵詞] 年輕村干部;基層治理現代化;脫嵌;再嵌入

[中圖分類號] D63;D668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2-8129(2024)12-0029-11

一、提出問題

年輕村干部是實現農村基層治理現代化轉型的重要后備軍。改革開放以來,我國廣大農村地區的人口外流具有不可逆性,但農村年輕人流動進城卻難以在城市扎根,從而成為往返于城鄉之間的“半城市化”流動群體[1] 190。農村人口的長期外流帶來年輕人在農村基層治理主體結構中的缺位,基層自治組織的老中青搭配結構失衡。為應對基層治理現代化轉型過程中農村自治組織中青年缺少、人員偏老化的問題,國家層面主要通過兩種路徑來解決農村基層干部的供給:一種是外部政策驅動,在鄉村振興戰略背景下,組織振興成為鄉村振興戰略的重要內容,國家積極推動基層干部年輕化,并通過大學生村官、選調生、駐村第一書記等多種形式進行制度化的干部供給;另一種是挖掘村莊社會內部人力資源,將內生于村莊社會的年輕人吸納進農村自治組織中。

近年來,受村干部工資待遇提高、村莊發展環境改善的“拉力”,進城務工邊際效益下降的“推力”等外部因素的驅動,部分外出務工的農村年輕人逐漸意識到,進城務工既無法實現經濟自由,也無法滿足家庭成員共同生活[2],相反,在本地就近獲取中等或以上的經濟收入以及低消費生活的條件下,能夠支持其“上有老、下有小”的家庭生活,于是“返鄉”成為一種理想選擇。有學者就指出,與外出務工潮的趨勢相伴而生的,是返鄉創業潮正在加速成為新生代農民工的另一種主動選擇[3]。其中,不乏一些中青年群體自主選擇參與村莊公共治理事務。調查顯示,農村地區不少村莊已經出現“80、90后村支部書記”。為此,動態跟進研究“年輕村干部”,及時總結我國廣大中西部地區年輕村干部群體參與村莊治理的動力機制、基層治理實踐困境及行動特性,對進一步深化對農村基層治理現代化轉型的探討具有重要意義。

文中“年輕村干部”指的是內生于村莊、年齡在40歲以下且非體制內的農村基層工作人員,他們屬于村莊里的中青年群體。作為基層自治組織結構中的特殊群體,年輕村干部兼具村莊內生性和流動性,既形成了年輕村干部村莊脫嵌的行為,也形塑了其再嵌入村莊社會的治理調適行為。筆者的問題聚焦于:當前農村年輕村干部,何以選擇回村參與村莊基層治理?年輕村干部脫嵌與治理再嵌入行動有何具體表現,以及如何理解年輕村干部的脫嵌與再嵌入行為?

二、研究回顧

目前學界對年輕村干部參與基層治理的討論可以歸納為“客位”和“主位”兩種視角:

“客位”視角的研究主要是將年輕村干部置于基層治理結構、村莊社會基礎和國家治理體制中。年輕村干部依循鄉村治理行政化的路徑依賴[4],作為國家代理人和村莊代理人“雙重角色[5]”的失衡更加凸顯;也有學者總結了中西部地區的“中農治村[6]”“能人治村[7]”模式和東部沿海發達地區的“富人治村[8]”模式,論證了能人、中農和富人等主體參與村莊治理具有合理性的社會根源;與村莊社會基礎視角不同,部分學者考察了年輕村干部與我國治理體制的關聯性,王向陽從國家治理能力的分析視角認為年輕村干部參與基層治理適應了現代化治理的需要,遵循了“國家吸納”的邏輯[9],黃思考察了農村后備干部招考制度對縣域青年進村的吸納[10],金江峰認為青年村干部非制度性的激勵與農村半制度化的干部管理體制相關[11]。

“客位”的視角普遍將年輕人作為結構化的主體,而比較缺乏從年輕村干部自身高度能動性的角度去理解,且大多數的研究從治理主體、治理行為角度進行具有區域性差異的類型研究,而未從年齡的維度去認識村干部基層治理的特殊性,但這種特殊性本身兼具年輕村干部策略性行動轉變、主動適應的某種偶然性和必然性。

另外一部分學者是從“主位”視角出發,側重研究年輕村干部的角色行動,比如“新代理人”在村的利益治理實踐[12]、青年村干部邊緣化困境[13]、農村青年有限的政治參與[14]等;二是青睞“家計模式”的分析視角,認為“顧家”是影響農村青年返鄉的重要因素,村莊年輕人選擇村干部公職是由其顧家需求所推動[15-16]。

本文選取“主位”的分析視角,將年輕村干部視為能動的主體,側重探討年輕村干部進村的動因、基層治理面臨的實踐困境和村莊治理的行為調適。

三、農村基層自治組織轉型及年輕村干部回村的動因

本部分以S鎮為例,呈現農村基層治理主體轉型及村干部回村的動因,“何以返鄉”是受家庭回歸、個體價值的本體性回歸以及本地區結構性剩余資源吸引等綜合因素的影響。

(一)農村基層自治組織轉型

筆者調研了S鄉鎮的11個村莊(共16個村),收集到S鄉鎮40名年輕村干部的基本情況。統計顯示,S鄉鎮各村的年輕村干部普遍是在2021年換屆時被聘用,11個村莊中年輕村干部占一半的村莊有8個,年輕村干部平均占比達到56.1%,個別村莊村干部全部更換為年輕人,如表1。

從年齡結構看,30歲以下、35-40歲年齡段的占比不高,30-35歲年齡段的年輕村干部占主體。30歲以下的青年當村干部,由于無太大家庭壓力,做村干部成為自己的一種過渡方式,主要為了準備鄉鎮選聘考試或返鄉創業,同時也存在因學歷低、無技術和市場能力不足而被迫選擇回村的情況;30-40歲之間的青年通常已婚,由于承擔家庭發展壓力,村干部工作實際是被當成一種“敷掉自己在家的開銷”的收益方式,男青年將做村干部當成副業,女青年將其作為照顧家庭外的一種靈活就業形式。

從就業情況看,他們大部分是在5年內進村,進村前以外出務工為主,公司、工廠、建筑工地等是他們主要的就業場所,但也有部分年輕村干部一直留在本地,主要是因為本地房地產的興起、承接珠三角的產業轉移,給這部分留在本地的年輕人提供了跑銷售、本地進廠務工的就業機會,加之本地農村有生豬養殖、種植辣椒、香蕉等傳統產業,也可在村進行規模化種植和養殖。

從返鄉原因看,照顧家庭是大部分青年愿意做村干部的主要原因,其他原因還包括在本地村干部工資相比之前的略高,或是因為村干部工作不累。

綜上可見,在S鎮,農村基層干部普遍年輕化,農村基層自治主體更替,基層自治組織發生轉型。

(二)年輕村干部回村的動因

其一,家庭回歸。農村家庭作為統合配置勞動力的基本單位[17],其內部勞動力遵循著生產活動與家庭倫理相結合、相適應的行動規則。贍養老人和撫育子女構成家庭再發展過程中的核心事件,家庭成員的行動最終都是為了更好地完成對家庭的照顧。然而,長期以來我國普通農民融入城市化發展是以犧牲家庭為代價的,維持著“年輕勞動力離鄉、老人留守在村”的不完整、“離散”的家庭狀態,形成了代際接力進城[18]、“一家兩制”“一家三制”等多樣化的農村家庭生計安排,出現隔代撫育、老人在家種地自理養老和“以代際分工為基礎的半工半耕”家計行為模式[19]等現象,家庭割裂本身也帶來家庭內部婚姻崩解、孝道危機、問題兒童等問題。當農村青年群體面臨這些家庭風險時,他們開始反思外出務工對家庭幸福產生的無法彌補的負面影響。部分外出務工的青年群體開始自覺地謀劃在本地鄉鎮或縣域找到自我實現和家庭發展的路徑,正如S鎮一名年輕村干部所言,“出去打工多掙錢也好,還是留在家里照顧老人孩子也好,反正都是為了這個家”。返鄉已成為年輕村干部對家庭潛在風險的主動適應和行動選擇。實地調查也顯示,在年輕家庭建立初期,由于子女年齡較小,處于中老年階段的父母留村務農的同時兼顧照看孫輩,年輕夫妻進城獲得務工經商的收入;子女進入小學及以上學習階段,孩子的成長和教育問題愈加凸顯,年輕父母中的一方或雙方面臨返鄉照顧家庭的抉擇。如果能夠獲得中等及以上的經濟收入并能兼顧家庭,村莊青年群體是更愿意選擇留在村莊的。

其二,自我價值和意義回歸。年輕村干部自我認同的價值仍然在村莊。一方面是“農家子弟”的自我身份認同,在城市務工,他們都是以外來者的身份進入務工市場,繁華的現代化都市空間對于他們而言很難融入,往往身處都市隱蔽的、邊緣化的角落空間,身處封閉的工廠環境、狹小的生活空間,難以獲得足夠的經濟支撐在城市立足,缺乏真正城市生活的歸屬感。由此進一步導致自我的鄉村身份認同的價值回歸,正如S鎮一名年輕村干部所言,“自己還是農民,還是要在農村生活的”。另一方面,生活在現代化社會中的個體,在城市生活環境下更容易被發展的欲望所裹挾,農村青年外出務工大多工作在工廠流水線或嘈雜的工地,在忙碌的行動中喪失意義感,而返鄉參與村莊具體的治理活動,能使其在具體實踐中找回意義的體驗。

其三,剩余經濟機會的在地化俘獲。近年來,城鄉結構性差異整體上形成城市“虹吸效應”的同時,城市一體化也在加速帶動大城市周邊縣鎮的市場融入,帶動縣域內形成各類生產性和政策性資源的流動。當本地剩余性經濟機會被激活,比如村莊土地價值的再發現,年輕人返鄉進行適度規模耕種和養殖,就有機會成為“新中農”[19]階層;存在本地縣鎮經濟發展的機會,依靠本地熟人/半熟人社會關系來經營餐飲、維修、家電、農資等微型生意,可就近在本地從事多元化的商貿經營活動;另外,還包括鄉村建設的政策性資源外溢。近年來,從美麗鄉村建設、精準扶貧到鄉村振興,形成了政策性資源的累積疊加效應,各類項目、政策性資源密集地輸入村莊社會,年輕村干部通過正式或非正式的操作,獲取政策性資源溢出的利益。比如筆者在中西部農村地區多地調研時發現,有年輕村干部直接或間接地承包了鄉村建設方面的小工程項目。

四、脫嵌理論與年輕村干部村莊治理實踐的困境

年輕村干部作為農村基層自治組織中的新型治理力量,其重新歸來需要適應農村社會變遷,面臨著與農村社會在場域、關系、價值等取向上的多重脫嵌問題,也實質性地導致了治理實踐的困境,具體表現為“去公共性”治理認同、公共社會關系構建能力弱化和現代治理規則的鄉土性遭遇困境。

(一)場域脫嵌與“去公共性”的權威認同困境

年輕村干部在進村前因流動在外而與村莊社會空間場域相脫離,場域空間內在的是關系、慣習資源的流動和聯結[20],年輕村干部因缺乏長期在村的生產生活經驗,場域內關系資源被削弱,進一步導致年輕村干部村莊治理權威的弱化。稅費時期,村干部治理權威的合法性主要借助國家行政的強制力。這一時期的村干部本身就長期在村與村民共同參與農業生產生活,與村莊中種地的村民無明顯的差別,村莊治理是家庭私人領域和村莊公共生活領域的延伸,治理不僅具有在場性,治理行為也被置于互動過程中,村干部被認可主要是因為他們具備一定的公共性特質,例如公正品質、懂政策或在宗族里比較有聲望等。本地普通村民和國家的雙重認可是稅費時期村莊內生兼業化村干部的合法性來源[17]。不同于稅費時期,當前年輕村干部進入的是社會基礎和治理結構發生了變化的“后稅費時期”的村莊,村莊社會經濟分化、社會分層彰顯,年輕村干部個體自身擁有的經濟社會資源,成為能否得到村民認同的重要標準。正如S鎮一名年輕村干部所感慨,“自己混得比老百姓都差的話,說的話是沒人聽的”“老百姓衡量他人價值最大的標準就是看你有多少錢,這是農村體現能力的地方。村干部賺得比村民都少的話,你說話村民是不會聽的”。

然而對于年輕村干部而言,既缺乏長期在村生活的社會聲望性和倫理性的資源累積、“去身份化”[21]的缺失,又缺乏村莊范圍內中上水平的薪酬待遇。年輕村干部在這種村莊治理情境中得到的不是一種公職服務群眾的公共性治理評價反饋,而是村民針對與治理原本無本質關聯的個體實力的評判,這也逐漸讓年輕村干部意識到:與群眾打交道是否被認可,不在于公共服務質量,而是個體稟賦。在此意義上年輕村干部面臨著“去公共性”的權威認同困境。

(二)關系脫嵌與村莊社會關系構建能力弱化

村莊社會關系通常分為私人關系和公共關系兩類,私人關系基于與村民日常生活的互動,公共關系則圍繞村莊治理展開。兩類關系的轉化均會影響到村干部的村莊社會融入和治理效能,因此,與村莊社會中不同主體形成的良性互動關系是村莊治理的重要資源。當前,年輕村干部在參與基層治理實踐中在上述兩個關系層面發生了脫嵌。

具體而言,年輕村干部參與村莊治理更多地是傳達上級政策,村民成為政策治理對象而被客體化,年輕村干部實際脫離了與普通村民共同在場的日常生活情境,互動“去人格化”,“有事即來,無事即去”是常態,缺乏與村民生活性關系的構建。S鎮一位村民這樣評價村里年輕村干部,“干部都住城里咧,他們不是村干部,是城里的干部,認不得”。反映了年輕村干部實質上是作為一名“外來者”進入村莊社會的,他們盡管“生于斯”且返鄉,但并未真正融入村莊社會整體性的關系和意義系統。實地調研顯示,年輕村干部在村莊社會事務治理中普遍存在日常缺位、結果性治理在場而非過程性治理在場的現象,比如年輕村干部介入情境現場化解矛盾糾紛時,面臨的已經是一種事后治理的遲滯情境,正如本地一位村民所言,“人來了等于沒來”“派出所找到村部來了才知道村里發生了案件”。由于缺乏日常生活互動,年輕村干部與村民的實際接觸如“蜻蜓點水”、形式化而難以貼民心近民意,村民對年輕村干部存在潛在的排斥心理和不信任感。當面臨村莊公共性治理事務時,由于年輕村干部與村民形成的是“去人格化”[22]的建構性關系,村民對年輕村干部缺乏主體性信任和情感性認同,體現至村莊公共事務治理上,就是村民拒絕配合相關工作。

村莊是宗族性、地緣性、人情性關系錯綜交織的社會空間,無論是村莊內部事務,還是政策宣傳或其他行政性事務,都需要納入這張關系網絡中,而具有說話權、有面子的個體處于這張網絡上的節點位置,他們具有村莊治理的行動能量,對村莊治理往往起著決定性作用。回村前年輕村干部因外出流動而低度參與村莊人情關系,甚至“斷親”[23],缺乏與村莊中這類群體的社會關系搭建,“節點性”主體無法被年輕村干部所識別、利用并轉化為長期治理資源,也使得其回應群眾訴求和解決村民問題的能力弱化[24]。然而,村莊社會事務是符合整體性的治理邏輯,單一治理策略往往“治標不治本”。因此,需要調動多元化治理資源的共同參與,而公共關系的構建正是一種將多元主體納入治理過程的策略選擇。

(三)價值脫嵌與現代化治理規則的鄉土性遭遇

從生命歷程角度看,年輕村干部的村莊生活一般是非連續性的,他們通常有較長一段在村莊之外的社會實踐經歷,因流動而與村莊社會疏遠,在村莊中的實際生活和參加公共事務的經驗是相互脫節的。其自身具有在大城市進廠務工經商、當兵或在外求學的社會活動經歷,甚至有部分人有在城市創業的經歷。但無論進城從事的活動多么豐富多樣,其正規或非正規的就業場域是制度化、相對均質化、生產生活分明的社會生產空間,這與去制度化、零碎化、生產生活混融的村莊社會有著本質的區別。從某種程度而言,他們進城的實踐活動實質上與整體性的村莊社會相“斷裂”,而對鄉土社會內部有機復雜的社會運行邏輯十分陌生。

在陌生化的和充滿競爭性的城市社會環境中,農村青年群體的一切行動皆以謀生存求發展為根本。筆者曾訪談過多名從中西部農村進城的青年創業者或經營者,他們的共性就是較早與農村斷裂,正如S鎮一位年輕村干部說,“每年也就回去一兩次,對村里很陌生了”,而且在極度缺乏資源的條件下卷入激烈的市場競爭。市場化的過程既是該部分群體職業流動、資本積累以及階層躍升的過程,同時在此過程中也培育了他們的市場能力,使得他們逐漸習得“去個殊化”的社會交換規則,市場將該群體塑造成高度理性化的和市場規則化的個體。有學者指出,一批中西部農村地區年輕村干部作為本地“精英”替代老一輩村干部走上基層治理平臺后,其市場管理思維、行為慣習以及城市生活邏輯無形中被運用到治理村莊[4]。

當前,以老年人為主體的鄉村,其社會性質仍然保持著鄉土性,遵循著人情和倫理關系紐帶的行動邏輯。村莊內部事務原本并不復雜,復雜的是村民在具體生產生活中依循的是異質性、不規則的和人格化的內生規則,形成村民行動背后非均衡性的權責關系。年輕村干部在參與村莊治理過程中,其行動理念與彌散在村莊社會內部的規則之間產生內在張力。年輕村干部從城市生活中習得的經營性管理理念,以及與鄉鎮工作人員的往來過程中習得的現代法律和國家政策的相關知識等,共同塑造了年輕村干部治村的制度化、規范化、程序化和標準化行動。年輕村干部試圖通過標準化、規范化的現代治理規則對村莊彌散性規則進行替代,表面上年輕村干部通過“新規矩”的外部植入重塑了村莊社會事務化解的新秩序,形式上化解了矛盾,然而村民行動中的彌散性規則仍然潛在地存在于村莊社會,年輕村干部依循此規則將作為被治理對象的村民客體化,從而遭遇鄉土性不適。

年輕村干部在村莊社會重塑“新規矩”的治理實踐過程中,不僅會遭遇村莊社會鄉土性規則的阻力,還會遭遇村民本身對代表法律和政策解釋“新規矩”的信息權的反沖。村莊社會在網絡信息化傳播的影響下,賦予村民重新審視現代化治理規則的話語權。近年來抖音、快手等新媒體在村莊廣泛普及,普通村民可以在網絡平臺上搜索與自己利益相關的資訊,實質上沖擊了村干部對國家政策的壟斷性解釋。S鎮一位年輕村干部說,“下去和他們(指村民)講話要特別小心,有時候他們比你更了解政策,還要反過來反問你”。年輕村干部以現代化規則為依循的基層治理行動與農村社區村民普遍借助信息技術獲取的解釋相抵牾,現代化規則治理的有效性遭遇挑戰。

五、年輕村干部參與村莊治理的行為調適

年輕村干部的村莊治理實踐行動使得村莊社會生活情境重新呈現,年輕村干部調整其實踐行為以適應村莊治理的新經驗,年輕村干部試圖通過生疏社會的再熟悉化、公共關系的重新建構和地方性知識的再習得,支持其再嵌入村莊社會。

(一)場域再嵌入:生疏村莊社會的再熟悉

在傳統的鄉土社會,村干部與普通村民基于共同從事農業生產活動,以及村莊內部熟人社會關系網絡的維持,村莊治理事務內生于鄉村生產生活體系之中。2000年左右,我國廣大農村務工經濟興起,農村人口外流加速,大批農村青年群體離土又離鄉,中斷了他們長期參與的村莊社會生活,使得年輕村干部處于村莊生產生活系統之外,這也導致他們并不真正熟悉和了解村莊社會,缺乏在日常生活中與村莊社會長時段、近距離的接觸。在村莊社會變遷的情況下,年輕村干部原本熟悉的村莊社會變得“陌生化”。年輕村干部通過自主調適的場域再嵌入村莊治理行動,不斷融入和適應村莊治理環境,場域的再融入過程是對總體性的村莊社會進行再感知,即“生疏社會的再熟悉化”。

年輕村干部面臨的生疏化村莊社會首先包含了村莊社會結構、社會關系和社會文化多重內容的變遷,主要表現為村莊“空心化”,老年人口成為村莊主體,常住村莊社會結構相對更為簡單;村莊出現的新型主體結構,比如村莊中包田大戶,這些經營主體主要是專門種糧食或種水果的經濟性經營者;再就是村莊社會風俗的變遷,比如近年來農村普遍存在的功利化的人情往來,村莊共同體的互惠互助性和社會關聯性弱化、村莊公共性缺失等。

年輕村干部實現對生疏村莊社會再熟悉化的路徑則主要借助村莊治理事務以及勞動生產關系,在事務性治理場域以及生產性勞動場域實現再嵌入,以彌補年輕村干部日常互動性生活場域再嵌入的缺位,以此來了解和熟悉村莊社會的流變情況以及村莊內產生的新結構、新事物。比如通過開會、入戶等方式宣傳落實政策、任務,或是通過偶爾處理村莊中的小事件等治理參與,年輕村干部對村莊各類主體以及彌散在村莊社會的鄉土性規則進行再熟知,村莊治理的過程也是重新認識村莊社會的過程。又比如年輕村干部在村從事規模化種植、養殖或是承接村莊社會建設等經濟活動,直接或間接地與本村村民產生生產性關聯和互動。實地調研顯示,本村小農會主動與從事種植養殖活動的年輕村干部交流分享生產經驗。

(二)關系再嵌入:社會公共關系的再建構

年輕村干部通過關系再嵌入重新構建起公共關系,主要體現在三個不同的層面:縱向上在科層行政體系中的政府關系構建、村級組織內部村治合作關系構建,以及在橫向上與普通村民干群關系的構建。

其一,年輕村干部主動地構建科層行政體系中的政府關系是在具體的村務工作中體現出來的,當前村莊治理事務主要是由鄉鎮干部傳達給村干部,村干部按照鄉鎮的要求來完成相關工作。相比老一輩村干部,年輕村干部具有更強的現代化管理和法治意識,在應對村莊治理事務,尤其是在處理村莊矛盾糾紛時,他們從鄉鎮干部處獲得技術和專業性知識指導,為自身的治理行動找到合法的政策性和法律依據,年輕村干部通過縱向上與行政系統中的干部建立正式或非正式的公共關系,能夠便捷準確地為自身治理行動獲得合法性支持。

其二,構建面向村級組織內部村治的合作關系,是在年輕村干部進入村莊治理“前臺”過程中完成的。年輕村干部剛進村時,由村支部書記安排首先處理文字材料,然后會被安排到處理矛盾糾紛等村莊一線治理的工作當中。村干部工作“分工不分家”,上級布置的任務經常催得急,這就需要與其他村干部合力應對,年輕村干部有意識地與其他村干部形成互惠關系,以便應對急重事務。在處理村莊矛盾糾紛事件時,年輕村干部也會借助村支書的人脈關系和面子資源來幫助自己完成工作。

其三,村莊社會建立的某種輕質的先賦性關系,以村莊治理事務為工作內容的年輕村干部在本地化村民系統中是半正式化的,在具體的互動情境中需要重構與普通村民可協商的公共關系。“制度的在場”是年輕村干部采取的一種重要策略,其借助制度賦予的正義性規則參與村莊治理,實現村莊有效治理的目標。比如村級組織召集開會,以完全符合制度的形式和流程組織會議,將村莊治理事務納入場景化的群眾商議、決策的協商場景,從而將自身與普通村民的互動關系向公共性層面引導。

(三)價值再嵌入:地方性知識的情境化習得

地方性知識與村莊社區的情理相關聯,村民在日常生活互動和生產實踐過程中,形成了村莊共同認可的行動規則和情感關聯。年輕村干部回村后,在處理村莊治理事務時需要對村莊地方性知識進行再認識。與年輕村干部應對上級下達的任務、完成行政化的工作不同,年輕村干部通過回應村莊社會內部的治理需求,關注到普通村民行動的多樣化、復雜性,以及村民行為與村莊社會內部形成的地方性知識存在密切關聯性。

實地調查顯示,年輕村干部在村工作,一般遵循從做文書工作的網格員,到做村莊矛盾糾紛、維穩工作性質的治保員,再到做綜合性對接鄉鎮管理工作的村支部書記或主任的“路線”。能否化解村莊社會的矛盾糾紛,牽連著村莊社會背后一系列“人、物和事件”,這也是年輕村干部積累基層工作經驗的關鍵。年輕村干部通過“借力”方式,將老干部拉入處理村莊矛盾糾紛的現場,有利于借助村莊中具體事件,以“傳幫帶”的形式幫助自己習得地方性治理知識,并在老干部指導下直接運用到現場情境中。村莊老干部長期生活在村莊社會中,與村民之間建立了比較復雜且密切的關聯,處于村莊社會關系網絡“結構洞”位置。老干部深嵌于村莊農業生產體系,在村莊治理事務中,不僅能夠在動態的實踐過程中應付具體的村莊治理情境,而且村莊治理事務本身具有生產性,尤其面對村莊中田地邊界、房屋邊界等的矛盾糾紛時,借助在村關系網絡老干部能夠抓住關鍵癥結來化解矛盾。年輕村干部治村行動特征不同于老干部,他們在城市生活的經歷,使其民主意識和政治觀念得以解構和重構[25],具有較強的法治新觀念。老干部和年輕干部身體化共同在場,所謂“一個唱白臉,一個唱紅臉”。

六、結論

本研究的結果表明:隨著農村青年個體結婚后轉向家庭經營的人生軌道,回歸家庭的理性選擇成為他們的行動指南,家庭中父母的贍養以及子女的教育是引發他們回村的關鍵。在城市務工的無歸屬感和無意義感,也促使了年輕村干部回村自我價值和意義的回歸。除此之外,縣域發展為年輕村干部返鄉提供本地剩余經濟機會,其中包括大量的政策性資源傾注到鄉村社會,年輕村干部在鄉村建設過程中也捕獲了部分政策性資源。可見,家庭回歸、個體價值的本體性回歸以及本地區結構性剩余資源吸引是助推年輕村干部返鄉的重要驅動因素。

當年輕村干部返鄉并參與本村內部具體的基層治理實踐后,客觀上存在著其與村莊社會在空間場域、社會關系和價值層面的脫節或斷裂,多重脫嵌性實際上給其帶來了參與村莊基層治理過程中面臨現代治理規則的鄉土性遭遇、公共社會關系構建能力弱化和“去公共性”治理認同困境。年輕村干部進行了再嵌入村莊社會的行動調適:場域的再嵌入使得年輕村干部將生疏村莊社會進行再熟悉,關系再嵌入促進年輕村干部公共社會關系的再建構,價值再嵌入讓年輕村干部重新習得村莊社會的地方性知識。

年輕村干部是未來農村基層自治組織的重要后備力量,他們能否能在鄉村留得住,能否更好地融入村莊社會治理實踐,并在提升自身治理能力基礎上發揮有效治理的作用,直接影響著我國農村基層治理現代化轉型的整體水平。鑒于當前國家在回應本區域內村干部老齡化問題時,常規思路是從外部制度設計出發將其問題化,采取的措施更多選擇的是問題化導向,以各種制度的、非制度的方式向農村基層注入新的組織力量,但少有觸及村莊長期穩定的年輕村干部再生產機制的內在邏輯。為此,在我國農村地區形成年輕村干部“留得住、能夠干、干得好”的穩定供給,不僅需要提供制度機制層面的支撐,對于廣大欠發達的農村地區而言,更需要從年輕村干部主體本位出發,建構年輕村干部在家庭父母養老、子女教育以及幫助解決配偶就業等方面的補償機制,注重多種因素的融合以及在地化的多元資源吸納,將年輕村干部置于其在家庭結構、村莊治理結構和科層行政結構的特殊位置進行綜合考量,從而發揮年輕村干部有效治理的積極性,促進基層現代化治理轉型。

[參考文獻]

[1] 折曉葉,艾云.城鄉關系演變的制度邏輯和實踐過程[M].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14.

[2] 景曉芬,馬鳳鳴.生命歷程視角下農民工留城與返鄉意愿研究——基于重慶和珠三角地區的調查[J].人口與經濟,2012,(3).

[3] 夏柱智.“中堅青年”和鄉村振興的路徑選擇——兼論青年研究視角的優勢[J].中國青年研究,2019,(8).

[4] 桂華.村干部職業化的動因與成效[J].人民論壇,2020,(23).

[5] 徐勇.村干部的雙重角色:代理人與當家人[J].二十一世紀,1997,(8).

[6] 楊華.“中農”階層:當前農村社會的中間階層——“中國隱性農業革命”的社會學命題[J].開放時代,2012,(3).

[7] 崔盼盼.鄉村振興背景下中西部地區的能人治村[J].華南農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21,(1).

[8] 呂德文.富人治村新解[J].讀書,2018,(8).

[9] 王向陽.新時代農村基層干部年輕化趨勢及其機制分析——基于“國家治理能力”的分析視角[J].中國青年研究,2022,(8).

[10] 黃思.鄉村振興背景下縣域青年參與鄉村治理研究——以后備干部制度為例[J].中國青年研究,2021,(8).

[11] 金江峰.非制度性激勵視域下青年村干部的擇業邏輯研究[J].中國青年研究,2022,(7).

[12] 李祖佩.“新代理人”:項目進村中的村治主體研究[J].社會,2016,(3).

[13] 胡溢軒.生存之憂與發展之惑:鄉村振興視域下青年村干部的角色重構[J].中國青年研究,2019,(9).

[14] 彭華.農村青年政治認同研究—基于湖北五縣、市(區)調查分析[J].中國青年研究,2012,(4).

[15] 石建.村莊場域青年干部的回流機制及其實踐困境——基于家計模式的分析視角[J].中國青年研究,2022,(5).

[16] 徐宏宇.城鄉一體化地區新生代村干部的擇業邏輯及其影響——基于家計模式視角的分析[J].中國青年研究,2021,(8).

[17] 杜姣.轉型背景下兼職化村干部管理體制的適用性辨析——基于激勵的視角[J].內蒙古社會科學,2021,(4).

[18] 夏柱智.能動的主體:城鄉一體化背景下的農村青年——基于中部Q鎮的田野調查[J].中國青年研究,2016,(11).

[19] 夏柱智,賀雪峰.半工半耕與中國漸進城鎮化模式[J].中國社會科學,2017,(12).

[20] [法]布迪厄.實踐感[M].蔣梓驊,譯.南京:譯林出版社,2003.

[21] 強世功.法制與治理:國家轉型中的法律[M].北京: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2003.

[22] 王惠林,楊華.村干部職業化的生成機制及路徑創新[J].西北農林科技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8,(4).

[23] 胡小武,韓天澤.青年“斷親”:何以發生?何去何從?[J].中國青年研究,2022,(5).

[24] 仇葉.城鄉一體化地區鄉村治理邏輯的轉換——對沿海農村村級治理行政化改革的反思[J].求實,2020,(6).

[25] 傅廣宛,張騫.新生代農民工與城鄉統籌的內在邏輯及耦合路徑[J].北京行政學院學報,2014,(5).

[責任編輯:胡 梁]

主站蜘蛛池模板: 一级毛片网| 最新亚洲人成网站在线观看| 一级毛片在线播放| 经典三级久久| 中文字幕亚洲第一| 毛片手机在线看| 久久综合亚洲鲁鲁九月天| 在线人成精品免费视频| 青青青国产免费线在| 久无码久无码av无码| 国产成人综合日韩精品无码首页| 91精品国产丝袜| 特级精品毛片免费观看| 无码日韩精品91超碰| 成人永久免费A∨一级在线播放| 欧美中文一区| 国产拍揄自揄精品视频网站| 免费毛片全部不收费的| 人妻无码中文字幕一区二区三区| 国产黄色爱视频| 呦女亚洲一区精品| 国产一区二区色淫影院| 毛片基地视频| 午夜国产精品视频| 亚洲天堂网2014| 99re在线观看视频| 久久久久九九精品影院| 亚卅精品无码久久毛片乌克兰| 亚洲国产欧美自拍| 91亚瑟视频| 色偷偷综合网| www.91中文字幕| 午夜国产大片免费观看| 91无码人妻精品一区| 在线人成精品免费视频| 日韩A∨精品日韩精品无码| 久久精品视频一| 亚洲三级电影在线播放 | 欧美一级特黄aaaaaa在线看片| 在线色国产| 大学生久久香蕉国产线观看| 国产一级妓女av网站| 久久精品只有这里有| 99er精品视频| 亚洲系列中文字幕一区二区| 国产99欧美精品久久精品久久| 欧美高清国产| 色综合久久综合网| 亚洲 成人国产| 日韩欧美国产另类| 亚洲AV成人一区二区三区AV| 亚洲国产精品一区二区第一页免| 69av免费视频| 欧美精品伊人久久| 国产日韩欧美精品区性色| 麻豆精品在线视频| 国产欧美日韩精品第二区| 午夜电影在线观看国产1区| 麻豆精选在线| 直接黄91麻豆网站| av午夜福利一片免费看| 日韩资源站| 免费aa毛片| 久久人与动人物A级毛片| 亚洲系列无码专区偷窥无码| 操美女免费网站| 伊人久久久久久久| 好紧太爽了视频免费无码| 激情六月丁香婷婷四房播| 亚洲区欧美区| 精品久久久久无码| 欧美精品H在线播放| 日韩在线第三页| 情侣午夜国产在线一区无码| 秘书高跟黑色丝袜国产91在线 | 欧美日韩在线观看一区二区三区| 国产成人一区| 欧美成人一区午夜福利在线| 97色婷婷成人综合在线观看| 亚洲欧美日韩动漫| 毛片免费视频| 亚洲精品在线影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