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黨的二十大報告提出了“兩個結合”,尤其強調了馬克思主義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結合,這是有力推進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建設、建設中華民族現代文明的必由之路。基于紅色文化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關系,分析紅色文化主題出版融合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嘗試與探索,提出紅色文化主題出版在選題創新、內容創新、理論創新、發展模式等方面的具體實施路徑,為紅色文化主題出版實踐提供理論支持,為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和中國式現代化建設貢獻出版智慧。
【關 鍵 詞】主題出版;紅色文化;中華優秀傳統文化
【作者單位】李婷,杭州電子科技大學融媒體與主題出版研究院;韓建民,杭州電子科技大學融媒體與主題出版研究院;李金城,杭州電子科技大學融媒體與主題出版研究院。
【基金項目】國家社科基金項目“我國主題出版物‘走出去’國際影響力的評價、提升路徑與保障機制研究”(22BXW096)階段性成果;2022年度浙江省哲學社會科學規劃領軍人才培育課題“編輯人才隊伍在主題出版中的作用和地位研究”(22YJRC04ZD-1YB)階段性成果。
【中圖分類號】G237 【文獻標識碼】A 【DOI】10.16491/j.cnki.cn45-1216/g2.2024.20.002
以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為核心誕生的紅色文化,繼承、發展、創新了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核心價值理念,二者相互融合,共同構成了民族文化的底色,成為凝聚民族精神、構建文化自信的重要基石。如何策劃和出版具有思想性、教育性、知識性的紅色文化主題出版物,是樹立中華文化精神標識、增強民族復興精神力量的題中之義,更是主題出版守護國家記憶、傳承民族文脈、筑牢文化認同、增強文化自信的重要舉措。
一、紅色文化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關系探析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文化自信是更基礎、更廣泛、更深厚的自信,是一種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革命文化和社會主義先進文化共同構成了中華民族文化自信的三個重要來源。
紅色文化是在中國共產黨領導下,廣大人民群眾在革命、建設、改革以及新時代歷程中創造的以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為核心的先進文化[1]。紅色文化植根于中華民族深厚的傳統文化中,汲取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精華。春秋戰國時期的儒家思想代表人物孟子提出“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精神品格;北宋政治家、文學家范仲淹倡導“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的崇高情懷;明末清初著名思想家顧炎武更是喊出了“天下興亡,匹夫有責”的鏗鏘口號。這些精神財富是中華民族歷經漫長歷史發展所孕育的無價之寶,同樣也是紅色文化得以誕生、成長并不斷壯大的根和魂。
紅色文化的誕生,是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同中國具體實際、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相結合的結果[2]。紅色文化以馬克思主義為“魂”,以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為“根”,馬克思主義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結合孕育并拓展了紅色文化這一文化生命體。各種類型的紅色文化資源全景式地記錄并見證了中國共產黨百余年奮斗征程的歷史。在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中國共產黨領導下的紅色出版是馬克思主義中國化過程中紅色文化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相結合的典范。這些紅色出版物運用手抄、油印、木刻雕印、鉛印等技術,采用硬質、軟質等出版載體,積極傳播馬克思主義理論,宣傳黨的政治主張、理論、路線和方針政策,記錄了不同時期中國共產黨領導人民開展的革命實踐。
總之,紅色文化主題出版融合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體現了主題出版的傳承性、時代性、發展性和創新性,成為文化強國建設大背景下主題出版策劃創新的重要方向。
二、紅色文化主題出版融合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嘗試
在國家政策的引領和行業實踐的推動下,主題出版的選題正逐步從以“五重一大”(聚焦重大會議、重大活動、重大事件、重大節慶、黨和國家重要領導人的思想與論述、黨和國家工作大局)等傳統題材為核心轉向更加多元化的敘事方式。在這一轉型過程中,文化類主題出版物脫穎而出,成為各出版社在市場競爭日趨激烈的環境下進行改革創新、實現“硬主題軟著陸”的關鍵途徑。其中,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與紅色文化既各具特色又相互交融,主題出版通過挖掘兩者之間的內在聯系,書寫了一個又一個不平凡的中國故事[3]。
在傳統媒體時代,集體記憶的構建和文化認同的喚醒側重于激發大眾情緒,多采用單向、剛性的手段。而在當下新媒體乃至智性傳播時代,若將觀點或立場嫁接在一套符號、內容或者個人身上,柔性滲透會比單純地刺激情緒更易與受眾建立堅固持久的信任關系。在歷史的長河中,“人物、事物、事件、精神”四個維度貫穿始終、相互依存,它們共同構成了連綿不絕的文化脈絡,蘊含豐富深邃的出版資源,等待主題出版去發掘。
1.“人”的融合層面
在紅色文化主題出版中融入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最具代表性的便是將二者的精神內化于心、外化于行的描摹英雄模范和時代人物的出版選題。這類選題通過描繪革命先烈或歷史人物的傳統文化素養和修為,展現他們的人格魅力和精神風貌,使讀者深刻理解紅色文化的精神內涵和價值觀念。例如:杭州電子科技大學融媒體與主題出版研究院主持策劃的“中華精神脈系叢書”,講述歷代民族英雄賡續奮斗的故事,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與紅色文化緊密結合,展現了中華文明的連續性和統一性;人民郵電出版社出版的《百名院士的紅色情緣》一書,回顧了100名中國工程院院士在黨的領導下義無反顧地投身科技事業并作出的突出貢獻,該書凝練院士們胸懷祖國、服務人民的愛國精神,講述院士們勇于擔當、矢志不渝的紅色情緣,以科學家精神的內涵為框架,立體呈現他們在科研創新一線躬行求索的動人故事,生動反映了“跟黨走、為人民”的科技界的時代最強音。
2.“物”的融合層面
在物質文化層面,革命文物承載黨和人民英勇奮斗的光榮歷史,記載中國革命的偉大歷程和感人事跡,是黨和國家的寶貴財富[4]。這在紅色文化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融合過程中表現得尤為明顯。從傳統的京劇、書法、繪畫、歷史遺跡到革命歌曲、標語、紀念物、紀念場所等,這些物質載體不僅承載歷史記憶,也傳遞時代精神。例如:延安窯洞的壁畫既蘊含傳統的山水畫意,又融入革命的宣傳口號,展現了兩種文化的完美結合;《長征家書——重溫我們先輩的長征記憶》《紅色家書》《文物中的紅色基因》等作品,既是兩種文化的表征,也是兩種文化的傳承。無論是古老的青銅器、瓷器,還是紅色文化中的象征性物品,它們都是文化的物質化表達。利用傳統藝術形式如書法、繪畫、雕塑、民間藝術等承載紅色文化內容,或在紅色文化紀念場所融入傳統建筑元素和裝飾藝術,能夠使二者在符號層面上相互滲透、相得益彰。
3.“事”的融合層面
“事”囊括了具有深遠影響的歷史事件、重大活動以及感人肺腑的英雄壯舉和歷史傳奇,這些故事和事件如同歷史的豐碑,記錄時代的變遷,激發后人的思考與共鳴。從古代的禮儀之邦到現代的革命圣地,每一個歷史事件都承載著深刻的文化意義。紅色文化中的長征、抗戰等重大歷史事件,展現了中華民族在逆境中堅韌不屈的精神,是中華民族精神的延續和發展。從井岡山的星火燎原到抗美援朝的英勇斗爭,再到改革開放的偉大實踐,這些重大歷史事件如同一顆顆珍珠,串聯起中華民族的歷史記憶,為紅色文化主題出版提供了豐富的素材。
4.“魂”的融合層面
“魂”是扎根于內的精神。中國共產黨人的精神譜系根植于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在不同歷史時期的延展與創新,具有時代價值和世界意義。紅色文化蘊含的愛國主義、集體主義、艱苦奮斗、實事求是、自力更生等核心價值觀,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倡導的仁愛、忠誠、和諧、尚德等思想高度契合,共同構成了當代中國人的精神支柱和文化靈魂。這種文化自信不僅體現在對傳統的尊重和繼承上,還體現在對紅色文化的理解和應用上。例如,《紅星照耀中國》從他塑的視角書寫了中國革命這一宏大命題,這本書不僅是政治讀物,還是一本鑄根培魂、穿越時空的紅色文學作品。在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時期,我們戰勝了無數艱難險阻,構筑起了抗美援朝精神、“率眾西遷,為國盡忠”的西遷精神、“自力更生、艱苦創業”的紅旗渠精神等,這些精神是中華民族文明根脈的具體呈現和反映。
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與紅色文化共同構建了一個立體、生動的文化體系。紅色文化主題出版融入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并非簡單的疊加或替代,而是一種深層次的相互滲透和相互促進。出版社不僅要縱向挖掘紅色文化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傳承內容,還需注重兩者傳承內容的橫向有機整合,從而促進兩者深度融合[5]。在此過程中,“魂”的傳承成為“人、事、物”三個維度的統領,出版社的選題策劃可將這三個維度加以融合。
三、紅色文化主題出版創新發展的路徑
在紅色文化主題出版中融入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將呈現一個生機勃勃、充滿活力的文化中國,一個既有深厚歷史底蘊又有鮮明時代特征、既尊重傳統又勇于創新的中國。下文將從選題模式創新、內容創新、理念創新等方面為紅色文化主題出版的創新發展提供路徑建議。
1.選題創新:創新選題模式
出版社的主題出版在融合紅色文化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時,必須要有強烈的主動性和策略性的意識,通過不斷創新選題模式、加強跨領域合作,打通不同文化符號承載的共同的歷史記憶,成為連接過去與未來、溝通不同文化群體的橋梁。
第一,“開礦深挖”型選題模式。該模式指出版社結合自身的優勢資源,深挖某一類文化選題,做出品牌特色。以唐詩為例,唐詩中的家國情懷、為民情懷、立德樹人思想涵育人心,不僅豐富了讀者對傳統文化的認識,而且增進了歷史與現實之間的理解和對話,為主題出版提供了無限的創作源泉和豐富的精神內涵。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高度重視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創新和發展,系統闡述了“文化基因”理論,即深入挖掘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蘊含的思想觀念、人文精神、道德規范,結合時代要求繼承創新,讓中華文化展現永久魅力和時代風采。例如,《中國制造的文化基因——宋應星與〈天工開物〉》深入挖掘《天工開物》的文化基因,這也是今天中國制造倡導和弘揚的文化基因,它是大國工匠精神的延續,見證了從中國制造到中國創造的騰飛之路。
第二,“形式串聯內容”型選題模式。該模式指的是開發一系列既各自獨立又相互關聯的作品,通過統一或進階的形式,提升系列圖書的整體性和連續閱讀的價值。近年來,主題出版不斷走向通俗化。為迎接建黨100周年,上海人民出版社和讀客文化聯合推出了《半小時漫畫黨史(1921—1949)》,將黨史與漫畫、建黨百年與半小時、嚴肅與活潑這些看似并不相關的元素巧妙地融合在一本書中。近期,上海人民出版社又推出了《半小時漫畫中共一大》,《半小時漫畫黨章史》《半小時漫畫百年統戰》也將相繼出版。這種富有創意的系列圖書選題不僅在內容上構成系列,在形式設計上也實現了彼此呼應和遞進。對出版主體而言,“形式串聯內容”型選題模式容易形成品牌和特色,“半小時漫畫”團隊就是一個鮮活的例子。在圖書成為爆款后,“半小時系列”已然成為一個優質的品牌IP,《半小時漫畫中共一大》衍生的“半小時紅色漫步”“開天辟地大事變”專題展等活動為紅色文化的內容呈現和廣泛傳播提供了更豐富的渠道。
第三,“梯形開發”型選題模式。該模式是一種常見的策略性做法,要求出版社明確自身的編輯專長、品牌特色、歷史積淀以及資源優勢,從而定位和開發某一類選題,這有助于出版社在競爭激烈的市場中脫穎而出。通過深挖優勢選題打造系列圖書,不僅能夠增強讀者的忠誠度,還能提升出版社的市場辨識度。上海交通大學是科學家錢學森的母校,上海交通大學出版社因此開展了錢學森圖書的系列化與品牌建設,推出了《劍指蒼穹——錢學森的航天傳奇》《 “我忠于中國人民”——1950年代錢學森在美聽證會全記錄》《聽館長講錢學森故事》《兩個身份 一個信仰——錢學森的選擇與成長》等系列圖書。為紀念、研究、傳承西遷精神,西安交通大學出版社抓住歷史機遇,發揮積極主動的創造精神,推出了60余種聚焦西遷精神的學術著作和主題出版物[6],其中《西遷大先生》入選2022年中宣部主題出版重點出版物,使西遷精神得到了廣泛傳播。
除了深挖優勢選題,“梯形開發”模式的要義還在于先圍繞某個題材進行“廣譜”耕耘,開發系列圖書,形成品牌效應,再找準大類選題中幾個最具開發價值的點進行深耕細作,從而形成精品效應。
2.內容創新:多角度、多模態創新敘事
從接受主體來看,許多受眾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和紅色文化已經形成了一定的知識結構和思維定式,因此對紅色文化主題出版物會有心理期待,這種期待要求出版社不斷地創新敘事。新時代紅色文化主題出版創作不能拘泥于文獻和古籍,也不能僅僅是對過去敘事的簡單復現。紅色文化蘊含著艱苦奮斗敘事、敬業奉獻敘事、革命英雄敘事等,若僅僅將紅色文化視為一種文化記憶,既容易降低其研究價值,又容易縮小其傳播范圍。歷時性的綿延和創新使得中華文明得以弦歌不絕,主題出版也應在傳統文化經典敘事的基礎上,直面現實社會發展洪流,以當下視角和現在時態展開藝術關照和創新。
第一,主題出版的內容創新體現在“講什么”。內容創新重在策劃,策劃本身便是一次創新。出版社要正確認識中華文化的當代傳播價值,在充分調研和評估的基礎上精準把握文化資源的特色和稟賦,取其精華、去其糟粕,緊扣時代脈搏,呼應時代需求。新時代受眾的年輕化和多元化也要求主旋律敘事的內容選取、呈現方式、書寫角度、體裁風格等經過精心策劃。例如,主題出版物《中國制造的文化基因——宋應星與〈天工開物〉》沒有停留在對《天工開物》的古書今譯上,而是深入挖掘《天工開物》的文化基因,讓讀者領略三百多年前我國先進的生產工藝和技術成就,感悟其中的工匠精神,進一步跳出就書論書的窠臼,探討工匠精神的時代意義。
第二,主題出版的內容創新體現在“怎么講”,即利用前沿媒介技術助力紅色文化的多模態敘事創新。隨著信息技術的飛速發展和媒體融合的不斷深化,我們所處的傳播環境、所采用的傳播方式以及整體的傳播生態都在經歷一場深刻變革,這不僅重塑了信息的傳播路徑,也為內容的創新與多元化呈現提供了新的契機。出版社應重視技術驅動在文化類主題出版中的作用,找準文化內涵與前沿技術的最佳契合點,突破傳統的文字、圖片、音視頻等呈現形式的局限,著力推動紅色文化在出版形式上的轉型升級,實現文化內容的可視化、沉浸式、互動性傳播,讓跨媒介敘事成為主題出版內容創新升級的新動能。例如,“覺醒年代”敘事主題堅持家國情懷、紅色文化的價值導向,衍生出了大量的跨媒介敘事作品:安徽人民出版社推出的同名主題圖書《覺醒年代》被評為2021年度主題出版類圖書“中國好書”;作者龍平平錄制的“覺己醒人——龍平平答青年學子覺醒之問”系列短視頻形成了線上線下、互文共生的模式;2022年上海話劇藝術中心創作改編了《覺醒年代》同名舞臺劇,為受眾帶來了新的媒介體驗和故事線索;北京廣播電視臺與開心麻花攜手創作了《覺醒年代》音樂劇,以“通唱式”的藝術表達確保了故事的流暢度和多線敘事演繹;近年來出現了深受年輕人喜愛的“覺醒年代”互動桌游和AI虛擬閱讀應用等敘事媒介。
3.理念創新:盤活優秀文化資源,打造先進文化品牌
中國是一個文化資源大國,但文化資源大國并不等同于文化產業大國,只有實現文化資源向文化資本的轉化,才能讓中華文化延伸至更廣闊的未來,在產業化過程中激發積淀千年的活力。運用創意的力量賦予紅色文化新的時代內涵,借助現代科技手段進行形象化展示,不僅有利于文化資源的活化創新,還能將豐富的文化資源轉化為雄厚的文化經濟,形成具有中國特色的文化品牌,實現文化產業經濟的良性循環。
一方面,出版社應深入挖掘和系統梳理紅色文化資源,深入研究紅色文化與歷史文化、民族文化之間的邏輯關系,對紅色文化元素進行再創造,將文化資源優勢轉化為產業優勢,把豐富多樣的文化資源轉化為可持續的文化產業,實現文化傳承創新與文化產品的增值。另一方面,出版社應借助品牌傳播理念制定文化IP建設規劃,繁榮主題文藝創作,提煉體現地域文化特點的文化符號,策劃一系列突顯地域特色的“主題出版+文化影視”“主題出版+文旅”等產品,打造具有標識性的文化傳播品牌。出版社在提升本地文化辨識度、知名度與影響力的同時,應融入全國更大范圍的文化場域中,以獲得更多的選題資源和創作機會。例如,2023年4月大型紅色舞臺劇《重慶·1949》在重慶磁器口古鎮亮相,為觀眾們提供了一場紅色文化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交相輝映的沉浸式觀演體驗。紅色主題出版應聯動地方紅色資源,將敘事媒介延伸至線下空間,借助文旅層面的視覺符號景觀,逐步實現出版和文旅雙方產業生態的全面嫁接與賦能,這比單純地供給主題出版物效果更佳。
四、結語
在出版發展的實踐層面,紅色文化主題出版融合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成為主題出版創新發展的重要抓手。隨著出版社的主動創新,紅色文化主題出版已從單一內容走向多樣形式,從單品種圖書發展到品牌IP,從傳統出版邁向新興出版。出版產品形態不斷裂變與更新,表現形式多元化、傳播理念大眾化,敘事的重點也逐漸由國家敘事的大開大合轉向與個人情感體驗、群體精神交流的結合,內容的實現手段則借助科技的進步而日趨多樣化。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和紅色文化承載著深厚的民族精神和歷史底蘊,激勵著一代代中華兒女為理想信念而奮斗,滋養著中華民族的精神世界。
|參考文獻|
[1]杜飛進. 在新時代大力弘揚紅色文化[N]. 人民日報, 2024-04-10.
[2]梁軍,唐海蓮. 紅色文化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疊加傳承的實踐路徑[J]. 內蒙古農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21(4):33-37.
[3]向長艷. 當代中國紅色文化政治傳播基本問題研究[J]. 中國延安干部學院學報,2023(3):127-136.
[4]陳盼盼,李明德. 精神譜系圖書在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播中的價值意蘊與發展路徑:以西遷精神系列圖書為例[J]. 科技與出版,2023(10):31-39.
[5]李婷,韓建民. 主題出版推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創新發展[J]. 出版發行研究,2023(7):13-22.
[6]蔣崢崢,韓建民. 主題出版物裝幀設計的新變與發展[J]. 出版廣角,2024(2):14-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