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新時代做好主題出版工作是文化強國的必然要求,也是推動出版業高質量發展的重要組成部分。中國式現代化進程中的主題出版需具備學術性、文化性、傳播性等內涵:學術性為主題出版提供方法和動能,文化性豐富主題出版的資源和維度,傳播性延展主題出版的邊界和表達。為此,需從優化產品結構提升品牌效能、注重分眾化和數字化傳播兩個維度,深入探討中國式現代化進程中主題出版工作的創新思路和方法。
【關 鍵 詞】主題出版;學術性;文化性;交互性;傳播創新
【作者單位】劉玥妍,商務印書館。
【中圖分類號】 G237 【文獻標識碼】A 【DOI】10.16491/j.cnki.cn45-1216/g2.2024.20.004
新時代需要新出版,文化強國建設呼喚主題出版新實踐。把握主題出版的“質”,不僅要從出版質量上去理解,還要深入把握主題出版回應時代之需這一題中之義,從而理解其不斷豐富的內涵和價值,以選題創新促進精品打造。
主題出版自誕生之日起就具有明顯的行政屬性和時代屬性,然而,出版者對主題出版的理解并非一成不變的,而是隨著實踐的發展不斷深化。一方面,出版者以國家對出版工作的指導、對主題出版選題方向的規劃為自身工作方向;另一方面,整個行業對主題出版的認識隨著時代社會需求的變化而趨向豐富、深入、多元。站在推進中國式現代化進程、助力文化強國建設的新的歷史節點上,出版者需要自覺地思考、探研主題出版的創新性選題方向,基于讀者需求和市場邏輯重新認識主題出版的傳播屬性,進而提升出版工作的質量。
一、新時代主題出版的內涵
無論是國家政策層面,還是出版者實踐層面,主題出版的內涵和功能都隨著時代、社會、讀者的需求而不斷深入和拓展。從2015年開始,中宣部逐年發出關于做好主題出版工作的通知,就年度重點選題的分類、要求進行部署。筆者詳細對比了2022—2024年中央宣傳部辦公廳下發的年度主題出版工作重點的通知(以下簡稱《通知》)[1-3],以及不同年份的選題方向分類和細則描述,結合近十年主題出版物涉及的題材,大致可將主題出版圖書歸納為以下五類內容板塊(見表1)。這五類板塊既框定了主題出版的選題方向,也高度概括了主題出版的內容來源,并明確了工作重點。
分析表1及《通知》具體細則可以發現以下幾個變化。第一,2023年和2024年將2022年作為單獨方向提出的黨史學習教育納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大類。針對黨史宣傳,2023年的表述是“持續抓好”,2024年則強調“常態化長效化”地開展“四史”和中華民族發展史的出版宣傳。第二,2024年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作為一個單獨的選題方向。此前,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相關表述均出現在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大類中,2023年表述為“圍繞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推出一批展現中華文明突出特性的文化讀物”。2024年則出現了 “深入挖掘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的寶貴思想文化資源,做好中華典籍文獻的學術成就和思想價值研究”等全新表述,重點有所變化,范疇有所擴展。第三,2022年和2023年均有“經濟社會協調發展”的選題方向,2024年雖然未單設這一方向,但關于經濟社會協調發展的具體主題分別出現在第二類和第四類中。第四,在五個大類中,內容表述變化最大的是最后一類“向世界講述中國”,2024年有了更加具體化和創新性的闡述,出現了一些之前未曾強調的關鍵概念和選題方向,如“中外文明交流互鑒”“新國風、新國潮”“對外學術出版”等。
從以上對比分析可以看出近三年主題出版選題方向的“變”與“不變”:不變的是五個大類,在中國式現代化進程中回應國家、時代和人民之需是主題出版的本質功能和內涵實質;變的是各大類中涉及的具體題材和側重點。深入理解這些“變”與“不變”,有助于我們準確把握新時代主題出版的實質,并在此基礎上以出版創新回應國家之問。
1.學術性:為主題出版提供方法和動能
學術出版不僅反映了一個國家在科技、文化領域的競爭力和創造力,學術出版的成果也將直接促進國家文化軟實力的提高。換言之,學術出版代表一個國家文化的厚度[4]。當下,對中國式現代化的闡釋研究愈發深入。2024年《通知》在第一類選題方向中明確提出:“深刻把握習近平文化思想‘明體達用、體用貫通’的理論品質和開放特征,深化對‘兩個結合’、文化領導權、新的文化使命、中華民族現代文明等核心概念的認識,推出一批立足理論前沿、富有思想內涵的學術論著和文化讀物。”其中,“立足理論前沿、富有思想內涵”這一定語是前兩年所不曾出現的。
另外,2024年《通知》還在第四類下提出“做好中華典籍文獻的學術成就和思想價值研究,推出一批植根中華文化沃土、標識中華民族現代文明的學術通俗讀物”,首次針對傳統文化類選題做了學術向度的要求。《通知》將學術性、思想性提高到如此重要的位置,不僅給出版者策劃選題提供了更多的視角,也將促進相關領域的學術研究和學術積累,為提升主題出版圖書的思想性輸送不竭動能。
中國式現代化的理論和實踐拓展了主題出版的學術視角、學術方法,從現有的主題出版大方向中挖掘新的學問和新的選題是出版人的責任。以學術激勵出版,以出版促進學術,是主題出版能夠常為常新的關鍵。
2.文化性:豐富了主題出版的資源和維度
出版者是文化形態的塑造者和傳播者,文化傳承是出版的題中之義。從2022—2024年《通知》中可以看到,無論是細分題材、出版物類別還是工作側重點,都愈發強調對文化資源的挖掘、傳承及創造性轉化。一個鮮明的表現是,相比2022年和2023年,2024年將傳統文化相關主題單獨列為一大類,并提出“賡續中華文脈、更好擔負起新時代的文化使命”的重要定位,強調要“深入挖掘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的寶貴思想文化資源” ,“加強文化遺產保護傳承,推出一批更多承載中華文化、中國精神的文化讀物”。可見,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不僅是選題方向也是內容資源,是可供不斷挖掘出新的文明寶庫。
另外,2024年在第三類中提出“常態化長效化開展黨史、新中國史、改革開放史、社會主義發展史、中華民族發展史出版宣傳,推出一批傳承弘揚革命文化和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的紅色讀物”。其中,將“四史”和中華民族發展史并列提出,指向革命文化和社會主義先進文化這兩個大方向,進而明確了紅色讀物的概念和內涵。可見,無論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還是“四史”及中華民族發展史、紅色文化,都從一個歷史命題上升為一種文化資源。相應的,主題出版工作也需從單一維度的書寫和表達上升為多層次的挖掘、記錄、傳承和創新。出版者需從助力文化強國建設的角度重新認知主題出版的內涵,要“立足中華文化積淀和國家及地方文化資源,充分發揮出版業在古籍整理和學術現代化中的引領作用”[5]。
3.交互性:延展了主題出版的邊界和表達
《通知》中表述變化最大的是第五類,從2022年的“提升講好中國故事的能力”到2023年的“增強中華文化傳播力影響力”,再到2024年的“提高國際傳播能力”。在“向世界講述中國”這一大方向上,國家對主題出版的要求逐漸從“單向的宣傳”上升到“多維的傳播”。
在傳播學的理論框架下,“傳播力”指實現有效傳播的能力。有效傳播有兩個評價維度,一是傳播的硬件和觸達的范圍,二是傳播的精度和效果。在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的時代背景下,國際形勢復雜多變,傳播能力在一定程度上決定了國家的話語權。中國出版走出去不僅是一種必然,也是一種必須,而傳播力的提升是關鍵。
首先,交流是傳播的前提,出版國際化的邏輯起點絕不是“由我及他”而是“交流互鑒”。“深化中外文明交流互鑒”,既是對主題出版選題方向的概括,也是對策劃方式的革新。
其次,共情是傳播的手段,我們要在時代變化中創新中國故事的書寫方法,以親和、包容的方式提升國際傳播的效果。在2023年“推出一批廣泛宣介中國道路、中國理念、中國主張的外宣讀物”的基礎上,2024年提出“發展新國風、新國潮,推出一批展現中華文明悠久歷史和人文底蘊的外宣讀物”,選題方向更加具體多元,表達方式更加包容親和。
最后,互利是傳播的結果。要堅信中國式現代化能夠為人類文明作出重要貢獻,從構建全球知識創造共同體的角度出發去定位中國出版走出去、理解主題出版的國際價值。其中一個重要的方向是加強對外學術出版,尤其是加強哲學社會科學領域的創新性研究和出版。從這個角度講,主題出版要走出去,必經加強中外交流合作,進而推動中國的學問和中國的出版走向世界、惠及世界。
二、新時代主題出版內涵的實現路徑
黨的二十大報告明確指出,中國式現代化是人口規模巨大的現代化、是全體人民共同富裕的現代化、是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協調的現代化、是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是走和平發展道路的現代化這五個方面的中國特色。中國式現代化不僅對主題出版提出了嶄新的命題和定位,也提供了廣闊的內容土壤。出版者應深入理解新時代主題出版的新要求、新命題,開闊視野,從引領學術、傳承文化、交流互鑒的更高維度來拓展主題出版選題的深度、廣度和親和度。在立足選題創新的基礎上,出版者還需密切關注用戶和市場的反饋,從滿足廣大民眾不斷變化的文化需求層面入手,提升主題出版傳播的效率和效能,從產品思維和渠道融合的角度逆向思考主題出版的創新工作方法。
1.內容層面:優化產品結構,提升品牌效能
出版不是簡單的“1+1+1”,而是能夠持續產出復利、疊加效能的產業。從內容積累的角度上,同樣的內容可以從不同的角度,以不同的形式進行深入挖掘、多元表達、持續傳播。從上文對2022—2024年《通知》的分析解讀中可以看到,國家對主題出版工作的要求呈現常態化、專業化的趨勢,尤其是近三年來將學術性和文化性放在突出位置。這就要求出版機構從學術建設和文化積累的角度創新產品線運營模式,提升品牌傳播效率。如2024年《通知》明確提出,“要把內容導向要求落實到出版全過程,把好選題入口關、內容質量關、裝幀設計關、宣傳推廣關”,對主題出版提出了全面細致的要求。無論是選題、內容、設計還是宣傳,都是前后貫通、彼此影響的,出版機構需要深耕專業領域,做好資源整合,自覺錨定重點、謀篇布局、長期規劃,以不變應萬變,以系列產品群建設促進重點品的精品化開發。
于殿利曾提出要強化主題出版“二元結構”建設,即立足于出版機構的專業優勢和品牌優勢,明確基礎產品群和年度主題[6]。 “二元結構”是產品線的定位策略,也是一種立足于內容積累的長期主義工作方法。商務印書館的“四史”系列(已出版6種)和“微觀中國英漢對照”系列(已出版6種、版權輸出8個語種)就是基于這種典型的“二元結構”策劃的叢書選題。這兩個產品線的設置既考慮到年度主題,如“慶祝改革開放40周年”“慶祝新疆維吾爾自治區成立60周年”等,應時推出了年度重點圖書《精神的力量:改革開放中的鄧小平》《微觀新疆》等;同時也考慮叢書的接續出版規劃和出版機構自身的學術和品牌優勢,推出了《小康的真諦》《微觀深圳》等并非年度主題卻能凸顯產品線特色、具備長銷潛力的精品圖書。
實踐證明,深度貫通的產品線建設可為叢書價值賦能。《小康的真諦》《微觀深圳》等圖書在學術評價、市場表現、版權輸出等多個維度上都取得了良好的效益。十年來,商務印書館的“四史”系列和“微觀中國英漢對照”系列等多種圖書進入國家年度主題出版物重點出版物選題名單,入選國家出版基金專項資助項目,以及農家書屋、職工書屋、絲路書香工程等其他重要項目。此外,叢書選題還隨著年度主題的增加而不斷豐富,呈現向歷史學術縱深和地域文化廣度發展的趨勢。
秉持長期主義、兼顧基礎產品群和年度主題,有助于出版者預判選題方向,統籌出版節奏,提升工作效率,培養、發現、拓展相關領域的專業編輯、作者和渠道,進而在細分選題方向上做深、做精、做長久,真正提升主題出版的集群效力和品牌效能。如近兩年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的“中國道路的學術表達”系列、中華書局的“復興文庫”系列、商務印書館的“區域國別史”系列等重大主題出版項目已成為社級品牌,進而形成了中長期出版規劃。可以預見,系列叢書的開發和長銷書的打造,將成為未來主題出版領域差異化競爭的重要方式。
2.傳播層面:注重分眾化和數字化
長期以來,如何讓主題出版實現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合一是重要的課題。圖書生產天然與國家進程、社會發展密切相關,服務于中國式現代化進程的主題出版更是其中鮮明的組成部分。供給側結構性改革體現在主題出版領域,就是要求出版者在迎合時代需求的同時密切關注讀者需求,包括其知識獲取方式和閱讀方式的改變,并將讀者需求與國家需求、時代需求結合起來,甚至創造新的需求。
(1)分眾化
2022—2024年《通知》中的第一個大類均強調要推出一批高質量的“分眾化、對象化讀物”。2024年《通知》要求,“要弘揚堅信篤行、好學能文作風,創新內容策劃,轉變話語表達,讓主題出版更有生氣、更見神采” ,其中暗含著近幾年主題出版實踐的重要趨勢轉向——從集中化命題到分眾化傳播。
分眾化可以從表達和內容兩個層面來理解。在表達的層面,“需要編輯人員發揮協調作用,引導個性化敘事主體根據不同受眾需求對敘事內容、敘事策略進行靈活、有針對性地調整和完善,最大限度提升主題出版物的傳播效能”[7]。2023年國家主題出版重點出版物中文學類選題多達30余種,相比2022年的19種顯著增加,且多是以基于個人化書寫的微觀敘事表達呈現的報告文學和小說作品。這反映了出版機構順應讀者需求主動應變、靈活表達的整體趨勢。在內容題材方面,近幾年出版機構開始對年度選題方向進行深入分析,專注主題深耕、大題細作。如在“鄉村振興”這一細分主題下,既有面向政策制定者、相關問題研究者的《實施鄉村振興戰略重大問題研究》(龍門書局)這樣的學術作品,也有專門記錄返鄉務農的青年群體現實境遇和奮斗群像的《重塑田園:鄉村振興戰略下的新農人返鄉手記》(商務印書館)。可以說,多層次、多視角、多受眾的內容開發,已成為主題出版領域提升“雙效”的重要方法和手段。
分眾化、個性化可為主題出版輸送不竭動能。出版者應與時代同頻,密切關注社會變化,如人口老齡化背景下的家庭結構變化、城市化背后的農村問題、“雙減”背景下的教育改革問題、消費市場轉型下勞動力結構變化等,以及其引發的群體需求。在中國式現代化進程中,新的需求將引發新的命題,新的命題將催生新的學問和新的表達。這給主題出版工作提供了不竭的源泉,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2)數字化
2024年《通知》明確提出:“要推動新技術新應用新業態為主題出版持續賦能,打造一批可看、可聽、可體驗、可互動的新產品新服務。”隨著主題出版市場屬性的不斷增強,出版機構也面臨從圖書到融媒體、從提供閱讀產品到提供閱讀服務的現實挑戰。2023年國家主題出版重點出版物共170種,其中紙質圖書150種,音像電子出版物20種(多數為音像出版物)。綜觀近十年的相關數據,兩者的比重并沒有明顯變化。這顯然與整個社會的數字化轉型不同步,與讀者閱讀方式的轉變不匹配。由此可見,在運用新技術新應用新業態方面,主題出版還有巨大的發展空間。
數字媒體的特點之一是呈現形式對傳播內容具有關鍵性影響,載體的多元化使得傳播對象(讀者/用戶)可能成為內容生產的參與者。數字媒體的介入,不僅滿足了讀者依托移動媒體進行非線性知識獲取的需求,也大大提升了出版者和讀者之間的溝通效率,如獲取實時評價和滿足個性化需求。當下很多出版機構已經開始運用新技術進行圖書內容的多介質開發,豐富產品形式,增強與讀者的互動。如: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的《紅軍長征記》在推出紙質版的同時,開發了電子版、音頻版、視頻版等融媒體形式,給讀者提供多樣化的閱讀選擇;遼寧少年兒童出版社策劃的“AR全景看·國之重器”系列,在呈現我國自主研發制造的六大科技成果時,輔以AR技術,上線應用軟件,提供生動、直觀的互動性閱讀,進而引導青少年讀者體驗科技的魅力;中南大學出版社推出的“中國村落文化研究”系列叢書,呼應文旅融合的社會需求,并在書中增加特色村寨的VR全景二維碼,為游客提供紙上“云旅游”的別致體驗,可隔空感受古村落之美。
然而,運用新技術豐富圖書產品的形態,即產品的數字化,僅僅是主題出版擁抱新業態的起點。智慧的數字化將成為業態創新的重要方向,即運用數字技術把人的智慧、知識資源管理起來,提供內容之外的增值服務,與此同時拓展內容策劃方式和創作方式。如商務印書館正在搭建的人文社科學術平臺,不僅力求實現“漢譯世界學術名著”叢書、“中華現代學術名著”叢書等數千種人文社科經典圖書的多端口分字段內容檢索,輔以不同媒介的內容鏈接,同時設置多種互動功能,以期為編輯、作者、讀者提供數據資源庫和內容創作平臺。可以預見,該平臺的上線將大大提升讀者的閱讀、反饋效率和專業作者的研究、寫作效率,在提供圖書產品的同時提供知識服務,形成新的知識創造范式和多元出版模式,真正實現“智慧的數字化”。
面對數字化時代的重大變革,以及云計算、大數據、物聯網、移動互聯網和人工智能技術的快速發展,面向最廣大讀者群體的主題出版工作必須積極擁抱新業態,以數字化創新產品和服務,賦能內容生產。
三、結 語
新時代,做好主題出版工作是文化強國的必然要求,也是推動出版業高質量發展的重要組成部分。經過十余年實踐,我國的主題出版已從最初的一個要求、一種分類,逐漸發展成為一種意識、一種邏輯,并且為整個出版業的發展提供了新的方法和資源。基于對國家、時代、人民之需的準確把握,選題創新必將成為主題出版的核心內驅力;而基于對知識傳播、生產方式的深度理解,傳播創新將為主題出版的未來注入持續動能。出版者要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深入落實黨關于宣傳思想工作、文化建設工作的戰略要求,力行創新,促進主題出版高質量發展,提供優質的內容產品和知識服務,以閱讀引領社會風尚,以書香涵養時代精神。
|參考文獻|
[1]中宣部辦公廳印發通知明確2022年主題出版六方面選題重點[EB/OL].(2022-03-11)[ 2024-08-28]. http://www.wenming.cn/bbgz/ywdt/202203/t20220311_6314046.shtml.
[2]中宣部辦公廳印發通知明確2023年主題出版五方面選題重點[EB/OL].(2023-07-14)[ 2024-08-28]. http://www.zgjx.cn/2023-07/14/c_1310732502.htm.
[3]中宣部辦公廳印發通知部署做好2024年主題出版工作[EB/OL].(2024-05-29)[ 2024-08-28]. http://www.wenming.cn/20240529/677859c3e47c4c75b7b41e773540d049/c.html.
[4]方立松. 學術出版的三個價值維度[EB/OL].
(2022-04-18)[2024-08-28]. https://baijiahao.baidu.com/s?id=1730428693886950636&wfr=spider&for=pc.
[5]柳斌杰. 從出版強國走向文化強國:談談出版強國與建設文化強國的關系[EB/OL].(2022-10-26)[2024-08-28]. https://www.hqu.edu.cn/info/1075/95894.htm.
[6]于殿利. 主題出版的產業與企業邏輯[J].出版發行研究,2022 (7):5-14.
[7]陳矩弘,韓建民. 中國式現代化進程中主題出版的職責使命與踐行路徑[J]. 編輯之友,2024(6):5-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