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熱點
作為賦能手段,人工智能與實體經濟融合,能夠引領產業轉型,孕育新產業、新模式、新業態;作為服務人們美好生活的工具,人工智能的應用有助于提升生活品質,滿足人們消費升級需求。可以說,人們對以互聯網、大數據、人工智能為代表的新一代信息技術寄予厚望。
【熱點1】
“人形機器人+”
人形機器人,科幻作品中常見的主角,在現實世界也逐漸站上了“C位”。能做瑜伽、會吟詩作對、可制作咖啡……日前,2024世界機器人大會在北京舉行,27臺人形機器人同臺競技,數量、水準創歷屆之最。人形機器人開始擺脫單一功能,像人一樣行動,適應現實世界,解鎖更多應用場景。比如圓圓扁扁的掃地機器人只能掃地拖地,但人形機器人可以砍瓜切菜,化身為“人里人氣”的“家庭保姆”。
人形機器人有望成為繼計算機、智能手機、新能源汽車后的顛覆性產品。從技術上看,得益于“腦力”的升級、算力的提高,以及產業鏈的加速形成,機器人的“成人之路”將越走越寬。人形機器人是多項尖端技術的集大成者,無論是人工智能、新材料、通信協議等技術的共同進步,還是研發、制造、應用等環節的協同創新,都有賴于統籌各方資源,發揮更大合力。
解讀
碳基生命如何面對硅基世界?當機器人的“自主意識”被具象化,會引發怎樣的本體性思考?處在產業的“爆發前夜”,如何迎接“奇點時刻”?“人形機器人+”或許將回答這些問題。而把握好技術演進的邊界和節奏,人工智能將成為社會發展的新動能。
【熱點2】
“AI問診”
當前,AI參與問詢分診在醫院變得日益普遍。上海市第一人民醫院的交互陪診應用“公濟小壹”,主打“全流程規劃指引”。江蘇省人民醫院的AI陪診應用,可以提供咨詢、就醫規劃、導航等服務。浙江省衛健委打造的數字健康人“安診兒”,集智慧導診、預約掛號、院內導航等功能于一體。2024年北京中關村論壇年會上,北京市多家醫院推出的智能分診和AI輔助診療系統,均展現出強大的功能,讓人耳目一新。
從以技術發展滿足患者需求的角度看,這種診療模式的發展前景十分廣闊。AI大模型、元宇宙、“數智”醫療等技術日趨成熟,為AI問診提供了堅實的技術基礎。當然,開發醫療AI要特別注重安全和質量。這類技術運用涉及患者個人隱私保護,關系到算法透明度和公平性等問題,需要進一步完善規則并加強防范,避免出現侵犯個人信息及其他侵權行為。
解讀
看病不知掛哪個科、進哪個門、走哪條路、先排哪個隊是普遍現象,不僅浪費時間,還會耽誤正常就醫。由AI“打前站”,醫生隨后作修正和補充,醫生和AI就能做到主次分明、高效協作。這種診療模式若能得到完善和普及,有望提高看病的便捷性,并提升醫療資源利用效率。
【熱點3】
站在十字路口的AI
2024年9月9日,《人工智能安全治理框架》1.0版發布?!犊蚣堋芬怨膭钊斯ぶ悄軇撔掳l展為第一要務,以有效防范化解人工智能安全風險為出發點和落腳點,提出了包容審慎、確保安全,風險導向、敏捷治理,技管結合、協同應對,開放合作、共治共享的人工智能安全治理原則。從人機對話的逐步應用,到自動駕駛的方興未艾,再到文生視頻的高效便捷,都為相關產業發展帶來了無限想象空間。與此同時,新風險、新挑戰也與日俱增。機器對話深陷“幻覺”“虛構”泥潭,動不動“已讀亂回”;人臉濫用問題突出,信息被竊且真假難辨;智能客服拉低服務“下限”,繞來繞去讓人著急上火……這些現實,都說明人工智能已經走到了發展和治理的“十字路口”,平衡AI的“智”與“治”成為當務之急。
“人工智能的機遇、風險和挑戰本質上是全球性的”?!度驍底纸洕灼?024)》披露的數據顯示,全球目前有3萬家人工智能核心企業以及超過1300個人工智能基礎大模型,它們以令人難以想象的速度重塑人類生活的整個世界。作為互聯網大國的中國在2023年提出了《全球人工智能治理倡議》,圍繞人工智能發展、安全、治理三方面系統闡述了人工智能治理的中國方案,同時開展了政府間對話、高級別論壇等一系列積極行動。這些都是“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的具體體現,也是中國就AI治理議題向世界貢獻的“中國方案”。
解讀
面對人工智能浪潮帶來的無法預測的種種,世界各國需要共同構建開放、公正、有效的治理機制,才能確保人工智能更負責任、更安全可靠地造福人類社會。而“中國方案”給站在十字路口的AI指出了發展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