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主題不僅有利于為語言學習提供具體真實的語境,還有利于啟發學生思考,加深學生認知,促進學生深度學習。教師在開展對話教學時,要以主題意義為引領,組織教學活動,讓學生在探究主題意義的過程中,把握語言要素,學會應用詞匯、句型、語法等,提高學生思維品質和交際能力,發展學生的英語核心素養。
【關鍵詞】小學英語;主題意義;對話教學
作者簡介:龔尹(1982—),女,江蘇省南通市啟東市北新小學。
對主題意義的探究是語言學習的重要環節,直接影響著學生對語篇理解的程度、思維發展的水平以及語言學習的成效[1]。對話是英語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可以很好地促進學生思考和交流。教師要在主題意義的引領下開展對話教學,引導學生運用生活經驗和語言技能探究主題意義,幫助學生學習和掌握英語知識,促進學生綜合素質的提高。本文以譯林版英語五年級上冊Unit 7“At weekends”為例,探討基于主題意義探究的小學英語對話教學的實踐策略。
一、研讀教材內容,提煉主題意義
使語言學習和語篇主題意義探究融為一體,能引導學生在學習中深入反思,內化知識,形成良好的品格和正確的價值觀,從而發揮學科育人的功能[2]。教師在開展對話教學前,要仔細研讀教材,挖掘教材中的育人價值,梳理知識點之間的聯系,為學生提煉主題意義,引導學生在對主題意義的探究中,掌握語言知識,提升語言能力。
在教學“At weekends”前,教師對教材進行深入的解讀,明確本單元學習的重難點,找出各板塊知識點之間的聯系,理清語篇的中心思想和人文內涵,進而提煉出主題意義。本單元主要討論的是周末活動,旨在讓學生能夠運用所學知識,和他人交流、討論周末活動,對他人的周末活動進行評價,并且能夠針對自己的需求,設計有意義的周末活動,對自己的空余時間做出更加合理的規劃和安排。本單元的學習重點在于使用“What do/does...do at weekends?”的句型以及頻率副詞,理解和區分always、usually、often、sometimes這幾個頻率副詞的意義,結合具體語境選擇合適的單詞。本單元各板塊可以用主題意義進行聯結。Story time是語言知識的呈現和溝通技巧的介紹,Grammar time是語法分析,Fun time是針對語法的訓練,Sound time是字母“S”的讀音的講解,Culture time是國內外周末活動不同之處的比較,Cartoon time是針對周末活動的價值判斷,Checkout time是通過采訪調查、匯報寫作來對所學知識進行的鞏固和遷移。基于此,教師以“My ideal weekend”的主題意義串聯知識點,讓學生綜合運用多方面的能力,通過分析、整合等各種手段,理解周末活動的意義,結合自己的興趣愛好和發展需要,規劃自己的周末活動,幫助學生更好地成長。
可見,教師在教學前應該對教材內容進行深入分析,整理教學的主要內容,尋找各板塊之間的聯系,提煉適合學生探究的主題意義,幫助學生循序漸進地學習語言知識,了解周末活動的價值。
二、創設真實語境,感知主題意義
在提煉出主題意義之后,教師需要讓學生形成對主題意義的感知,了解主題意義所包含的語言知識、交際策略、價值取向等等,明確學習的目標和方向。教師在開展對話教學時可以結合與單元有關的話題和生活常識,為學生創設真實的語境,實現學生有序學習。
在教學“At weekends”時,教師借助真實語境來讓學生感知主題意義,為學生的系統、深入學習做好準備。具體來說,教師從對話切入,向學生提問:“What did you do last weekend?”。學生仔細回憶了自己上個周末的經歷,紛紛說出自己的答案,如“My mother and I went to the cinema.”“My mom and I went shopping at the mall.”“My parents and I went to the zoo.”。教師見踴躍回答的大多是上個周末出過門且覺得自己過得很有意思的學生,就將話題轉移到那部分待在家里的學生身上,以此給那部分學生展示自我的機會。教師問道:“Are there any children who were at home last weekend? What did you do?”。對此,那部分學生做出“I did my homework and watched cartoons at home.”“I helped my mom clean the house.”“I ate a lot of snacks and slept for a while.”等回答。針對學生的回答,教師沒有馬上發表自己的意見,而讓學生思考“Which of these activities do you think is the most meaningful?”這一問題。教師從學生表達的各種看法中發現,學生對于哪種活動最有意義還是能夠做出正確判斷的。于是,教師對學生說:“Do you know how Su Hai, Helen and Mike spent their weekends? Let's take a look.”。這樣就能通過對話吸引學生對本單元的注意力,讓學生了解到本單元的學習與周末活動有關,并且有意識地分辨本單元提及的周末活動是否有價值,從而基于主題意義有針對性地進行學習和探究。
可見,教師讓學生在真實語境中探討上個周末開展的活動,憑借自己的生活和學習經驗來判斷哪些活動有意義,能夠鍛煉學生的分辨能力,提高學生的學習效率。
三、設計教學活動,探究主題意義
(一)依托驅動問題鏈,建構主題意義
驅動問題鏈是指一系列有邏輯關聯的遞進性問題。教師可以借助它來讓學生建構主題意義[3]。值得一提的是,不同的問題可以指向學生探究的不同層次。教師需要基于主題意義的結構層次進行驅動問題鏈設計,引導學生由淺入深地進行探究。
在教學“At weekends”時,教師為學生展示如下驅動問題鏈,以此讓學生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一步步地建構主題意義,幫助學生掌握語言技能。
1.回答“What do Su Hai, Helen and Mike do at week- ends?”。
2.用always、usually、often、sometimes等單詞梳理Su Hai、 Helen和Mike的周末活動。
3.理解always、usually、often、sometimes等單詞的含義和區別,探究頻率副詞的使用規則。
4.用always、usually、often、sometimes等單詞描述自己的周末活動。
為了幫助學生解決問題,首先,教師讓學生深入閱讀Story time中的語篇,根據問題的指引,在語篇中獲取有用的信息。接著,教師讓學生以四個頻率副詞對語篇信息進行整合,根據知識點之間的聯系,理解這四個單詞的意義。然后,教師讓學生利用整合后的信息,探索這四個單詞的使用規則,進而知道“always”表示“總是”,“usually”表示“通常”,“often”表示“經常”,“sometimes”表示“有時”。最后,教師讓學生在描述自己的周末活動時嘗試運用這四個單詞,幫助學生進一步內化語言知識。
可見,在對話教學中,教師讓學生在驅動問題鏈的引導下,有邏輯地建構主題意義,能夠幫助學生學會使用頻率副詞進行關于周末活動的表達,有效建立知識體系,發展學生的語言能力。
(二)擬定自主學習單,理解主題意義
對語言的理解、掌握和運用需要學生開展自主學習。而擬定自主學習單就是實現這個目標的一種很好的方式。教師需結合學生的學習能力為學生設計自主學習單,在自主學習單中融入學習步驟、學習策略等關鍵要素,幫助學生在自主學習單的指引下展開探索,從而理解主題意義,提高知識運用能力。
在教學“At weekends”時,教師讓學生根據自主學習單進行主題意義探究,培養學生的探究能力,深化學生對語篇內容的認知。要想通過本單元學習挖掘主題內涵,學生需要學會評價特定的周末活動。因此,基于所設計的自主學習單,教師展示Cartoon time中的語篇,并圍繞該語篇設置自主學習任務,具體如下。
Step 1“Read and circle”: Billy, Sam and Bobby's weekend activities.
Step 2“Think and write”: In spring, Billy ( ) watches TV, Sam and Bobby ( ) play basketball. In summer, Billy ( ), Sam and Bobby ( ). In autumn, Billy ( ), Sam and Bobby ( ).
Step 3“Group collaboration”: Billy's weekend activities, Sam and Bobby's weekend activities, which one do you think is healthier? What other healthy weekend activities do you know?
對于自主學習單中設置的任務,首先,學生閱讀語篇,概括語篇信息。然后,學生按照春季、夏季、秋季的順序,總結Billy、Sam、Bobby三個角色的周末活動,并了解“Billy is too fat to get out”是Billy不良的周末活動所引發的后果。最后,學生通過小組合作討論,探討Billy、Sam、Bobby的周末活動中哪些是健康的,并進一步思考更多健康的周末活動,從而形成正確的觀念,深刻理解主題意義。
此外,在自主學習單的最后,教師為學生附上自我評價表,讓學生對本單元學習情況進行自我點評。自我評價表中羅列了本單元的知識點,以及關于知識點掌握程度的不同選項,以此幫助學生檢測自己的學習情況,了解自己的優勢和不足,據此做出改進,讓自己的學習更加高效。
可見,教師在對話教學中,借助自主學習單,引導學生自主學習和建構知識,比對Billy、Sam、Bobby的周末活動方式和結果,有利于讓學生發現周末活動豐富多樣,但是有一些活動是不健康的,并且了解不健康的活動造成的不良影響,學會規劃健康的周末活動。
四、組織學生實踐,內化主題意義
實踐可以幫助學生掌握語言知識和技能,實現語言輸出,讓學生內化主題意義。教師在開展對話教學時要結合主題和學生的興趣愛好組織學生實踐,讓學生從理解知識向應用知識過渡,讓學生的語言學習變得更加生動且有趣,促進學生英語核心素養的發展。
在教學“At weekends”時,教師讓學生在實踐中操練語言技能,增進對于單詞、詞組、句型的理解,從而學會遷移和應用本單元的知識點。具體來說,教師開展采訪調查活動,讓學生用“What do you/they do at weekends?”或“What does he/she do at weekends?”的句型,調查班內學生的周末活動情況,并要求學生使用always、usually、often、sometimes等頻率副詞來作答。不僅如此,教師還讓學生將通過采訪得到的信息進行加工并整理成表格,分析調查表上記錄的內容,對其他同學的周末活動進行判斷,聯系自己的親身經歷,給出自己的意見或建議,以此讓學生在掌握語言知識的基礎上鍛煉自己的價值判斷能力,提高學生的思維品質。在上述實踐中,學生很好地理解了第一人稱和第三人稱的區別,也對頻率副詞的使用有了自己的感悟,如描述有很大概率會做的事情時選擇“always”,描述偶爾會做的事情時選擇“sometimes”。除此之外,在根據調查結果說出如“看電視的時間過長”“體育鍛煉次數太少”“需要增加一些戶外活動”“需要多與人進行溝通”等看法的過程中,學生對有意義的周末活動形成了更加深刻和清晰的認知,并能夠基于這些認知解決實際生活中的問題,有效提高自身的問題解決能力,從而促進了對主題意義的內化。
可見,教師在教學時引導學生通過實踐,使用關于“what”的疑問句和頻率副詞來表達,有利于幫助學生解決實際問題,鞏固學生本單元所學的語言知識與技能,在切實提高學生的語言能力的同時,促進學生價值觀的養成,推動學生綜合素質的發展。
結語
綜上所述,基于主題意義探究的小學英語對話教學,既是新課程改革背景下英語教學的需要,又是實現學科育人、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要求。教師在教學時,要緊扣主題意義采用研讀教材內容、創設真實語境、設計教學活動、組織學生實踐等豐富多樣的教學手段,引導學生探究主題意義,積累語言知識,深化學生對語篇的理解,有效提高學生的英語能力,真正提升學生的英語核心素養。
【參考文獻】
[1]劉燕.主題意義引領下的小學英語對話教學策略[J].校園英語,2024(19):163-165.
[2]王影.主題意義引領下的小學英語對話課教學實踐:以PEP《英語》三年級下冊Unit 4 Where is my car? A Let's talk為例[J].小學教學設計,2024
(9):14-17.
[3]黃瓊潔.指向主題意義探究的小學英語對話教學實踐[J].小學教學設計,2024(3/6):42-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