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我國基礎教育改革的深入推進,小學語文教學逐漸從傳統的知識傳授型向學生能力培養型轉變。在此背景下,閱讀教學作為語文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其重要性愈加凸顯。新的語文課程標準(簡稱“新課標”)不僅對閱讀教學的目標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也為教學策略的創新與發展指明了方向。本文將從情感體驗、自主閱讀、閱讀積累、綜合能力培養等多個維度,對新課標下的小學語文閱讀教學策略進行深入探討。
首先,在新課標的指導下,閱讀教學不僅要注重知識的傳遞,更要關注情感的體驗。閱讀是學生與文本之間心靈的交流過程,只有當學生在閱讀中產生共鳴時,才能真正理解和掌握文章的內容。因此,教師應鼓勵學生在閱讀過程中充分發揮想象力,通過想象將自己置身于文章的情境之中,從而在情感上與文本產生共鳴。比如,在閱讀《葫蘆娃》這樣的文學作品時,教師可以引導學生通過角色扮演、討論交流等方式,體驗主人公的情感變化和心路歷程。這種注重情感體驗的教學策略,不僅能有效激發學生的閱讀興趣,還能促進學生思維能力的發展和感知能力的培養,使學生在閱讀中獲得更深層次的成就感。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應關注學生的情感反饋,通過鼓勵性的語言和行為,幫助學生建立積極的閱讀態度、形成良好的閱讀習慣。
其次,要培養學生的自主閱讀能力。自主閱讀能力不僅包括學生獨立理解和分析文本的能力,還包括學生主動探索、積極思考的習慣。在教學實踐中,教師應通過多種方式引導學生主動閱讀,激發他們的探索欲望。在選擇閱讀材料時,教師可以根據學生的興趣和認知水平,提供豐富多樣的閱讀資源,以激發他們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同時,教師還應鼓勵學生自主選擇閱讀內容、自主制定閱讀計劃,逐步培養他們的閱讀興趣和習慣。教師還可以通過設立閱讀目標、組織閱讀分享會等方式,促進學生自主閱讀能力的提升。在這種環境下,學生不僅可以在閱讀中不斷拓展知識面,還能在自主閱讀的過程中培養獨立思考和解決問題的能力,為日后的學習奠定堅實的基礎。
第三,閱讀教學要重視閱讀量的積累,這是提升學生閱讀能力和文學素養的重要途徑。量的積累不僅體現在閱讀數量上,更體現在閱讀種類和深度的擴展上。新課標提倡廣泛閱讀,鼓勵學生閱讀不同類型的文學作品、科普讀物、歷史故事等,以全面拓展學生的知識面和文學素養。教師可以根據學期教學目標,制定豐富的閱讀計劃,涵蓋古今中外的經典作品和當代優秀的兒童文學作品,使學生在不同類型的閱讀中感受語言的多樣性和思想的深刻性。同時,教師還應關注閱讀質量,通過問題引導、課堂討論、閱讀報告等形式,幫助學生深入理解文本、掌握閱讀技巧,逐步提高他們的閱讀理解能力和語言表達能力。
最后,閱讀教學要加強學生綜合能力的培養,以全面提升他們在信息獲取、文章理解和知識提取等方面的能力。在信息爆炸的時代,如何快速獲取有用信息、準確把握文章思想感情和主旨、提取文章重點知識,已成為現代閱讀能力的重要組成部分。教師可以通過設定閱讀任務、提供閱讀指南等方式,培養學生在閱讀時快速篩選信息、提煉要點的能力。教師還可以通過開展綜合性閱讀活動,訓練學生的邏輯思維能力和表達能力,使他們能夠在多角度分析和討論中深入理解文本內容。
總之,新課標下的小學語文閱讀教學不僅要關注學生的閱讀能力和文學素養的培養,更要通過多元化的教學策略,幫助學生在閱讀中獲得情感體驗、提高自主閱讀能力、積累豐富的閱讀量、提升綜合能力。只有在這些方面全面發展,學生才能在未來的學習和生活中游刃有余,真正成為有知識、有能力、有情感的全面發展的人才。
(作者單位:湖北省宣恩縣曉關侗族鄉中心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