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專融合的教育模式注重對人的全面發展,但其自身仍然面臨著理論模糊、政策缺失、高職教育導向功利化的困境,而宏觀層面健全政策和理論、因校制宜,微觀層面革新教育理念、合理設置課程、加強師資建設、推進校企合作、社團建設等,能夠改變高職教育“重技能輕人文”的弊端,從而實現高職教育培養高素質技術技能人才的目標,促進其良性發展。
職業教育在國民教育體系和人力資源開發中具有重要意義,擔當著為國家和社會培養高素質技術技能人才的重要責任和使命,因此,在國家層面,相繼有職業教育相關的政策文件頒布,從頂層設計上肯定了職業教育的重要性,如2019年國務院印發《國家職業教育改革實施方案》明確職業教育與普通教育具有同等重要的地位,是兩種不同的教育類型。2021年10月中共中央辦公廳 國務院辦公廳印發的《關于推動現代職業教育高質量發展的意見》中肯定了職業教育在國民教育體系和人力資源開發中的重要性,并提出于2025年基本建成現代職業教育體系、2035年基本建成技能型社會的主要目標。高職教育作為職業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能夠滿足我國經濟產業升級和結構調整對于技術技能人才的迫切需求,然而,當前高職教育由于“重技能輕人文”,注重對學生專業能力的提升,而忽視了學生的綜合素質提高,造成了人才培養的失衡。通識教育是對高職教育“唯‘用’是求”教育理念的反思,注重的是對人的全面發展,近年高職教育中關于通專融合的教育模式引起了諸多討論。
1 高職院校通專融合的困境
高職院校由于注重對學生專業能力的培養,普遍缺乏通識教育,如以理工科為主的高職院校,人文社會科學類方面的通識教育尤為薄弱,應加強該方面的教育,做到自然科學與人文社科的融通,從而達到通識教育與專業教育的融合,解決單一的專業教育所帶來的人才培養上的弊端,提升學生的綜合素養,培養人格健全的完整之人,但當前高職院校通專融合仍然面臨著諸多困境。
1.1 通識教育相關理論的模糊
近年來通識教育越來越得到研究者的關注,他們從概念、來源、模式等進行了多方的闡釋,并從教育的發展規律和現狀出發,提出了通專融合這一教育模式。雖然研究者的熱情不減,但是相關理論卻依然模糊、不清晰,如“通識教育”這一概念,研究者對它的界定仍沒有統一的說法,宮福清等認為,“通識教育是人的教育和公民教育,是高層次的文明教育和完備的人性教育,目的是培養具有現代文明教養的人和負責任的公民。”張軍偉提出,“通識教育是一種使學生對知識的廣博的、普遍意義的了解,形成內心統一的認識觀和世界觀,并通過理性和感性的均衡發展,使之形成完善的人格,以適應現代社會所必需解決問題的能力、生活態度、道德和政治修養等廣泛的教育要求的具體教育形式。”李曼麗認為,“就性質而言,通識教育是高等教育的組成部分,是所有大學都應接受的非專業性教育;就其目的而言,通識教育旨在培養積極參與社會生活的、有社會責任感的、全面發展的社會人和國家公民;就其內容而言,通識教育是一種廣泛的、非專業性的、非功利性的基本知識、技能和態度的教育。”雖然三者都強調“全人”教育、對綜合素質的培養,但是并沒有形成讓所有人認可的概念,不僅如此,通識教育與自由教育、博雅教育、素質教育等常被混淆,雖有研究來區分它們之間的差別,但難以辨析清晰,如劉怡等從我國實行的素質教育出發,來區分素質教育與通識教育之間的關系,認為“素質教育充分汲取了通識教育的經驗,但比它更深刻、更全面、更系統,也可以說,素質教育是在借鑒西方國家通識教育成功經驗基礎上的本土化創新和升華,極具中國特色且符合中國實際。”正是以上基礎問題未清晰,尚處于爭議階段,所以后續通識教育在實施上必定讓人們產生疑惑,進而通專融合的模式該如何呈現,最終的教學目標能否達成亦會被質疑,從而造成具體執行上的ZvTG1crf8Hp29SDf4QA/RZ8kkvyhv+zFAqfui0RTJGw=困境。
1.2 通專融合相關政策的缺失
職業教育與普通教育在我國教育體系中享有同等重要地位,同樣為我國經濟社會的快速發展提供了大力的支撐,尤其是經濟結構的調整和產業的升級,職業教育所培養出來的技術技能人才得到越來越多的需求和重視。國家出臺了多項相關政策予以肯定和支持,并提出培養要求,重點提出對于人才的要求,不僅僅是專業能力的培養,更注重對于素質的提升,如《國務院關于印發國家職業教育改革實施方案的通知》(國發〔2019〕4號)明確提出要大力培養高素質技術技能人才和勞動者。專業教育擔負起技術技能的培養,相應的“高素質”則更多需要通識教育來達成,那么如何來處理兩者之間的關系?“通專融合”這一教育模式近年來被更多的院校和研究者所接受,國內諸多院校采取這種模式,并進行了各自的探索,如鄭州鐵路職業技術學院開設復興書院,以書院制改革為抓手,探索全面、多層次的育人模式。雖在育人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績,但不同于國家多次發文對職業教育保駕護航,通專融合因缺乏相應的政策文件支持,從接受到實施,并非能在所有的高職院校中得到有效的貫徹。即使“通專融合”早在2017年1月國務院印發的《國家教育事業發展“十三五”規劃》中已經出現,“實施學科人才和應用人才分類,通識和專業教育彼此相結合的培養制度”,但后續很少再有政策對其進行重申,以便來指導具體的實踐過程,更多是高校自身對于“通專融合”的探索,所以即使是研究和實踐看似熱鬧,但最終的效果卻不盡如人意,多數高校只是以公選課代替通識課,認為通識教育即為多開設通識課,且通識課和專業課在設計上嚴重分離,并不能達到學生全面發展的要求。
1.3 高職教育導向的功利化
當前社會實用至上、效益至上觀念直接影響了教育領域,高職人才培養方案體現出重技能輕人文、重專業輕通識、重技能輕人格、一切唯“用”是求,把獲取現實利益為有用之學,將獲取多少作為優劣、好壞標準。通識教育的成效需要長時間來體現,非一朝一夕,而當前學校人才培養目標實現的評價和社會需求,看重的是即時性,所以高校無論是職能部門還是任課教師,甚至是任課教師中擔任通識課教學的教師,也習慣性地認為專業課重要于通識課,因為從教師層面來講,專業課教師的評獎評優、課題申報、比賽項目等的機會是遠遠多于通識課教師,甚至是細節到排課上,除了要求的課程外,多數的通識課排課的時間多是在滿足了專業課和課表要求的部分課程外,見縫插針式地進行安排,所以無論從什么方面來講,通識課多處于弱勢地位,上至職能部門不重視,通識課教師自身也習以為常,下至學生也只是把通識課當作刷學分的“水課”,通識教育的處境便可想而知了。有的高職院校雖然意識到通識教育的重要性,開設了人文素質類的機構或部門,但也只是簡單地把公選課等同于通識課,它們管理的公選課雖形式多樣,線上線下皆有,看上去內容豐富,但由于缺乏對于通識教育的認知,缺乏課程體系的頂層設計,這些公選課收效甚微。究其原因,開設的課程或為教師的興趣所在,或為教師迫于完成工作任務的需要,并未調研學生真正所需,又很少與專業教育進行結合,故而最終通識教育流于形式。
2 高職院校通專融合的實現路徑
雖然通識教育是為了克服過分專業化教育的弊端而提出的,但對通識教育如何彌補專業教育弊端卻少有良策。在實踐中,人們不自覺地將兩者對立起來,甚至把通識教育誤以為稀釋后的專業教育。那么如何實現通專融合,是我們必須要探討的問題。
2.1 宏觀層面
(1)健全相關的政策和理論
雖然一些高校在通專融合教學模式的運行上取得了一些經驗和成績,但是通專融合仍然沒有在高校中形成真正的共識和規模,其中一個重要的原因在于通識教育的改革是自下的,自上缺乏相關的政策給予支持,所以作為國家教育部門要結合我國實際國情和教育發展規律,在實際調研和反復論證的基礎上,給予通專融合政策上的支持,這樣院校在實施通專融合的教學模式上才有文件可依,通識教育才能“挺直腰桿”,通專融合才能被認可。院校的教育主管部門要依據國家制定的方針政策,從學校實際情況出發,同樣形成文件支持通專融合。各級教育部門也要針對通專融合的實施途徑、模式,結合學校的層次和特點提出相應的建議,學校可以在基礎上形成自身特色,避免教育資源的浪費。
除此之外,通識教育、專業教育、通專融合的相關理論也要繼續加強研究,為今后具體開展實踐工作提供理論支撐。
(2)因校制宜
在實施科教興國戰略,強化現代化建設人才支撐的目標中,黨的二十大報告提出要“完善人才戰略布局,堅持各方面人才一起抓,建設規模宏大、結構合理、素質優良的人才隊伍。加快建設世界重要人才中心和創新高地,促進人才區域合理布局和協調發展,著力形成人才國際競爭的比較優勢。加快建設國家戰略人才力量,努力培養造就更多大師、戰略科學家、一流科技領軍人才和創新團隊、青年科技人才、卓越工程師、大國工匠、高技能人才。”在這一過程中,高校擔負著艱巨且光榮的使命。不同類型、層次的高校,其任務是不一樣的,人才培養目標是不一樣的,因此在教育模式、方式、內容上是不一樣的。本科院校開展通識教育較早,已經取得了一定的成績,高職院校可以借鑒本科院校中所實行的通識教育,但不能盲目效仿,要遵循高職教育的發展規律,根據高職教育的特點、培養計劃、辦學定位等,因地制宜地推行通識教育,找尋一條適合高職院校且符合高校所在地區、本校實際情況的發展道路,達到通識教育與專業教育的融合。
2.2 微觀層面
(1)革新教育理念
高職院校從上到下要改變傳統重專業輕通識的教育理念,在學生培養方面,要有真正為國培養人才,著眼于學生未來發展的責任和擔當,而不是僅僅只顧及高職三年的技術技能培養。學校要成立專門的通識教育研究機構,對于通專融合的課程進行頂層設計,改變之前通識課程設置的隨意性和重復性,避免教學過程中的無效和資源的浪費。
(2)合理設置課程
從人才培養計劃,或是直接從學生課表來看,無論什么專業,新課程的數量都在增加,不僅如此,在線課程作為補充雖未出現在課表中,但實際上大量的課程都配備著線上課,來滿足混合式教學的要求。因此,在有限的課時、學生的時間安排和精力上等,通識課程和專業課程的設置存在著較為明顯的沖突,這是不可避免的問題。最好的解決辦法就是專業中有通識,通識中有專業,不能將專業與通識相分離,不是通專并行,也不是通專對立,專業與通識應是一種彼此依賴的共生關系。因此在設置通識課和專業課時,不能錯誤地認為通識教育只能由通識課來達成,專業知識技能只能由專業課來達成,將兩者生硬地分離,而是專業課中可以設置一些相對來說普及性的課程,通識課中也可以設置一些相對來說專業性的課程。如基于當下文化熱,學生對此方面感興趣、有需求,藝術設計和建筑工程學院的教師可以根據自己的知識儲備,開設一些古代雕塑、建筑類的普及性課程,全校所有的學生都可以選修,從而來提高學生自身的文化素養,增強文化自信,藝術設計和建筑工程學院的學生也可以作為專業知識的補充。當然,專業課程中也可以設計一些通識教育的內容,比如化工學院的一些課程在授課過程中可以穿插一些諸如王進喜類的人物事跡,能夠達到思政的效果,起到立德樹人的作用。專業的實訓課程亦是實現通專融合的很好載體,借助專業實訓課程不僅能夠培養學生的專業技能,也能夠培養其動手能力、團隊合作能力等。
(3)加強師資建設
教師是通識教育的主導者,教師的個人素質和知識水平與課程實施的成效關系密切,因此,要加強通識教育的師資建設。首先,要組建一支綜合素質水平高的教師組成通識課程團隊,改變以往擔任通識課教師在任用上的隨意性和應付性。其次,加強教師的綜合素質的培養,給予他們更多的學習培訓機會,以便能夠將所學用于今后教學之中,對學生起到潛移默化的影響。試想一個知識廣博、思辨能力強、創新意識高、語言精練、三觀正確的教師來擔任通識課,他的言行就是對學生進行的通識教育。最后,在課題申報、比賽、職稱晉升、學歷進修等方面,同等對待通識課教師和專業課教師,從而增強通識課教師自身對于所從事的通識教育的認可,改變躺平心理。
(4)推進校企合作、社團建設
推進校企合作,強化學生實習實訓,不僅能夠讓學生真正了解市場所需,意識到產業更新換代之快、知識技能重要性,接觸新的技術技能,也能通過企業文化、企業精神培養學生適應社會的綜合素養。社團作為學生生活中重要的存在,除了一些文化素質類的,也要鼓勵建設一批專業普及性的社團,學生在參與過程中,專業知識技能、文化素質、個人能力和品質皆能得到鍛煉和提高。
3 高職院校實施通專融合的價值和意義
職業教育與普通教育相比,雖然要突出職業性和專業性,但作為教育對象——學生來說,他們首先是個“人”,而非“器物”,人的屬性和未來崗位要求職業性和專業性以外,語言文字能力、邏輯思維能力、審美能力、溝通交往能力、創新能力、終身學習能力以及品德養成等,亦是所必需的,所以實施通專融合教育模式對于高職教育有著重要的價值和意義。首先,全球化的時代,科技日新月異,國際之間競爭越發激烈,要想立足于世界之林,擁有話語權,產業創新、結構調整關系重大,在此過程中對于人才的需求越發強烈,而對于人才的需求絕非僅僅是專業能力,要求的是全方位的發展,世界各國對于人才的重視可見一斑。因此,實施通專融合能夠滿足國家發展的要求。其次,當代社會快速發展,數字技術廣泛應用,生態環境不確定性等,加之,在校所學的專業知識和技術技能往往又落后于產業的需求,而且職業流動性增強,因此,從業人員很難長時間再專注于某一領域,換工作換行業的幾率增大,所以雇傭者對于應聘者的能力要求更加多元,“專業對口”已經不被過多要求,擁有較強的跨領域遷移能力、誠信、團結合作等才是當今社會對于從業者的顯著要求。所以,職業教育中如果過分強調專業教育,注重培養專才,忽視通用能力的培養,所培養出來的學生便很難適應社會的發展變化。再次,人才培養的成效直接關系著高校的聲譽,而高校的聲譽好壞也關系著生源是否能夠保證,也關系著高校的運轉是否良性。如果高職院校僅僅注重技能,忽視了學生的綜合素質,即使學生已經畢業,并不能找到理想工作,勝任崗位,那么學生自身、用人單位對于學校的人才培養是不滿意的,久而久之,在網絡化的時代,信息傳播之快,高校的聲譽會受到影響,從而造成惡性循環。所以高校培養人才不能僅著眼于眼前、教會一定的技能即可,應該培養學生的可持續發展能力、綜合素養的提高,樹立人才培養的長期目標,更何況,學校所教之專業技能滯后于時代發展,與進入社會后的實際操作有一點的距離,因此,“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綜合能力的培養能夠為學生今后的工作和生活提供更好的助力。最后,“信息化時代,隨人工智能的發展,低水平的、單一專業化的技能,將會被智能機器替代。而關于人的合作、反思、批判、想象、創造等能力的綜合素養,卻很難被機器替代。因此,人工智能的加速,致使傳統的知識、技能教育的重要性下降,而核心素養教育的重要性在顯著抬升”。確實如此,人工智能快速發展,機器終將取代人工崗位,但對綜合素養要求高的崗位依然需要人來完成。能夠脫穎而出勝任此崗位,就需要通過不斷地學習,提高自身的綜合素養,從而激發無限的潛能和面對未來生活不確定性的勇氣、能力,因此,高職院校實行通專融合亦是對個人發展的滿足。
潘光旦認為當時教育的最大癥結在于“把人忘得一干二凈”,重視作為一個“人”應具備的品質,亦是我們這個時代的教育應具備的。當然,我們不能因為倡導重視通識教育,便一味貶低專業教育,過分強調通識教育的好處,這樣便會從一個極端走到另一個極端,矯枉過正并不是我們想要看到的,那樣,又會造成另外一種不好的影響,并且也不符合高職教育的特點、高職院校的人才培養目標。
所以認清專業教育和通識教育在各自領域所能達成的目標,清楚兩者自身的特點,找到最好的點來進行融合,這是當前高職教育需要認真思考和踐行的。總之,通識教育與專業教育的融合能夠使高職院校在實施教育的過程中轉變重技能、重專業的傾向,觀照“人”非“物”的特點,從而為國家、為社會培養出高素質技術技能人才,促進高職教育的良性循環。
本文系2022年江蘇省職業教育教學改革研究課題“高職院校通識教育與專業教育融合的內在機理與實現路徑研究”(項目編號:ZYB562)、2024年江蘇省高校“青藍工程”優秀青年骨干教師資助項目、江蘇省教育科學規劃重點課題“通識教育課程培育高職學生隱性職業素養的路徑研究”(B/2022/02/71)、2022年度揚州工業職業技術學院校級教育教學改革課題“中國古代勞動教育思想在高職教育中的實踐路徑研究”(項目編號:2022XJJG34)階段性成果。
(作者單位:揚州工業職業技術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