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校內外各種培訓機構蜂擁而出,且培訓機構的教學質量參差不齊,在中國傳統意義應試教育下,教育內卷達到一定高度。相當一部分培訓機構以教育之名牟利,不僅增加了家長經濟負擔,校內外雙重學業也讓學生壓力倍增。在這種教育模式和高壓環境下,長此以往,不但影響學生身心健康,同時也會拉大城鄉教育差距,影響中國教育事業的良性發展。針對此情況,政府出臺了相關的“雙減”政策意見,旨在提升學校育人水平,規范校外培訓,促進教育事業科學發展。本文將從政府、學校、家庭三方面出發,思考在“雙減”中中小學教育各方責任如何落實以及三方如何更好地聯動,從而助力“雙減”。
黨的二十大報告提出,教育、科技、人才是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基礎性、戰略性支撐。現如今,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了發展新階段,推進中國教育高質量發展是國家社會發展的需要。報告指出,發展高質量教育,同時也是當下基礎教育面臨的重大課題。發展高質量教育,以科學教育為主,把人的培養作為重點。
然而,近年來教育內卷,家長焦慮。為讓孩子不輸在起跑線上,家長盲目跟風報班,校內外沉重的課業負擔,讓孩子壓力倍增,同時也加劇了家長的經濟負擔。這種教育發展趨勢非良性循環,一方面,違背教育的規律,影響了孩子的健康成;另一方面,從深層次來看,城鄉區域教育資源分配不均,既制約著教育公平,也拉大了城鄉教育的差距,不利于中國教育的高質量發展(黃繼平,2023)。
針對這種教育現象,政府相關部門印發《關于進一步減輕義務教育階段學生作業負擔和校外培訓負擔的意見》(以下簡稱《意見》)。《意見》旨在切實提升學校育人水平,規范校外培訓機構,同時減輕義務教育階段學生的學業負擔以及校外培訓機構給學生和家長造成的負擔。
《意見》下發后全國各地紛紛響應,“雙減”取得一定的成效。在“雙減”落實過程中,“雙減”的收效與涉及的各方主體責任落實是密切相關的。本文旨在從政府、學校、家庭三個方面出發,思考在“雙減”中各方責任如何落實,以及三方更好地聯動,助力“雙減”。
1 國外研究現狀
古代推崇文人,實行科舉制度,發展到如今的九年義務教育制度。可見,古往今來中國傳統觀念一直重視教育的發展,在21世紀,教育競爭愈演愈烈,孩子成績占比逐年增加,內卷成為不可避免的趨勢。縱覽周邊各國,如韓、日等國,無一不重視教育,同樣也面臨著教育內卷問題(黃雅茹,2023)。
1974年,韓國政府推出了“平準化教育”。先后取消初、高中考試錄取制度,高中通過推薦書面材料等方式招收學生(鐘守權,2012)。在這種教育體系下,看似減輕了大多家長的經濟壓力,實則選拔出的人才有待考查。1995年后,韓國政府提出規范課外輔導機構的政策(鐘守權,2012)。這反映了韓國政府意識到課外輔導機構有必要整改。2000年,韓國憲法法院撤除補習禁令,韓國培訓行業發展障礙基本消失。鋪天蓋地的教育機構沖擊著韓國的傳統教育結構,給韓國教育發展、經濟以及人口出生率帶來了很大的影響(黃雅茹,2023)。據相關統計,韓國是世界上補習機構消費最高的國家,韓國教育部公布的官方數據顯示,小初高學生課外輔導參與率較高,平均課外輔導費較為昂貴。可見,韓國減負政策讓升學競爭壓力越演越烈,同時高昂的課外補習費用也嚇退部分青年,讓韓國生育率一降再降。在某種程度上,韓國的教育減負沒有達到真正意義上減負的效果。
相鄰的日本政府教育部門采用了“寬松化”的教育政策。通過精簡教學內容,強調德育與體育,以期達到減輕日本基礎教育學生的壓力、緩解學生厭學等一系列問題(滑子穎,吳佳妮,2022)。然而,寬松化教育同時也引發了一系列問題,如家長憂慮孩子發展受限,導致公立學校生源流失,轉向昂貴私立學校。在這種情況下,“去寬松化”教育政策勢在必行。
我們不難看出,教育制度以及教育政策實施離不開政府、學校以及家庭的理解與支持。各方明確自己的責任,換位思考,增進相互理解,才能更好地助力“雙減”,讓中小學教育朝著科學、健康的方向發展。
2 國內研究現狀
自古以來,我國教育始終重視應試教育,從古代的科舉考試到現今的九年義務教育,成績評價體系一直占據重要地位。然而,過分強調分數與升學率,使得學校和家長往往忽視了學生的全面發展與個性培養。繁重的課程和作業給學生帶來了巨大的精神壓力,據統計,中國學生每日需投入長達8小時的學習時間,繁雜的校內作業與課外輔導作業,使他們倍感疲憊。
隨著社會的進步與發展,我國社會對于人才需求也在不斷發生變化,傳統教育注重基礎知識的學習,而現代社會則需要那些更多具備創新能力的復合型人才。由此可見,傳統應試教育已然跟不上時代的步伐,培育出的人才也滿足不了社會需求。因此,“雙減”政策應運而生,意在減輕中小學學生學業負擔,為學生提供更多支持和機會,有助于培養綜合型人才。同時,也是為了縮小城鄉教育差距,促進教育公平。
我國“雙減”政策是針對現下教育內卷問題提出的解決方案。《意見》中提倡政府主導,聯動社會、學校和家庭,協同責任,共同落實。中央辦公廳下發的文件中,以學生為主,將立德樹人作為根本任務(吳晶,胡浩,2018);強調源頭治理,堅持政府主導、多方聯動。國家指出,要切實推進科學與教育兩者融會貫通,培養具備科學家潛質、愿意獻身科學研究事業的青少年群體。在“雙減”中要遵循教育的客觀規律,做好科學教育加法。我國“雙減”實施取得了顯著成效。據南昌7月18日報道,圍繞“雙減”改革,江西義務教育階段學科類培訓機構減壓達99.54%,超出全國平均水平近4個百分點(李韻涵,2023)。中小學學生壓力得到了有效緩解,學生擁有更多的童年時光茁壯健康成長。
“雙減”政策下發后,各地方落實收到階段性成效。但仍有擅自舉辦校外培訓機構、隱形變異開展校外培訓等問題仍然不同程度存在,個別機構“卷款跑路”問題仍零星發生,人民群眾合法權益仍不時受到損害,迫切需要健全校外培訓法律制度(徐壯,2023)。
2023年10月施行的《校外培訓行政處罰暫行辦法》(以下簡稱《辦法》),明確地提出了校外培訓行政處罰總體要求。根據問題提出相應的解決方案,《辦法》立足校外培訓執法實際,采取“實體法+程序法”的立法模式新程序,既確立處罰規則,又規范處罰程序。在解決基層實際問題的同時,提升立法質量和效能,為“雙減”政策的順利落實提供補充說明以及法律制度保障(朱英杰,2023)。
在“雙減”政策逐步落實的過程中,我國教改已經取得了顯著的成效。為了進一步深化這一政策的影響,促進中小學生的健康成長和科學發展,筆者將在本文思考多方聯動,旨在將責任落到實處,緩解中小學生的學業壓力,使中小學生健康成長、科學發展,助力“雙減”。
3 多方責任落實聯動,助力“雙減”
3.1 明確責任,做好教育加法
在《意見》當中,切實指出了我國教育“雙減”的要求、目標、原則以及相應的實施政策。其初衷是優化教育資源配置、促進教育公平,縮小城鄉教育差距,推動教育改革和創新發展,以便更好地迎合時代的發展。
在推進“雙減”政策的實施過程中,各省區政府發揮著至關重要的作用。根據《意見》精神,政府應當發揮其統籌協調的職能,積極聯動各方力量,確保政策落到實處,部門職責得以有效履行。各省區在落實這一政策時,依法強化對課外輔導機構的管理和監督,這不僅是對教育市場的規范,更是對教育資源優化配置的促進。通過科學的規劃和布局,使教育資源能夠更加合理、均衡地分布在各個地區和學校,確保每一位學子都能享受到公平而優質的教育資源。此類成功案例諸多,比如,北京市大幅促進優秀校長、骨干教師、正高級教師在區域內的合理流動,助力教育資源的最優化均衡分布(李景,2021)。
總體而言,隨著“雙減”政策的出臺以及各地治理行動的大力開展,各地中小學校外線上線下教育“雙減”取得了很大的進步。但因校外線上培訓行業信息和風險不對稱較為明顯,產品質量難以事先明確,經營者虛假宣傳、消費侵權等問題突出,受到政府和社會輿論的關注且監管依據存在多維度等特征,中小學校外在線教育監管主要存在監管效率低下、監管環節缺失兩個方面的問題(崔巍,李伊寧,陳貝貝,2024),需要相關部門依法健全相關的監管制度,做好監督和管理工作。
3.2 學校堅持以學生為本,提高教育質量,促進家校合作
(1)以學生為本,提高教學質量
學校作為學生教育的第二陣地,承擔著核心責任。學校需要積極響應政府政策要求,壓減學生作業的數量以及時長,減輕學生的負擔,同時提升學校課后服務水平,滿足學生多樣化需求。
近年來,教育內卷現象嚴重,培訓機構利用家長心理和市場需求迅速擴張。為緩解家長憂慮,地方政府以及學校應根據《意見》合理調整課程設置和教學內容,整改雙超內容(超大綱又超教材),注重學生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提高教學質量,減輕學生課業負擔,促進教育健康發展。合理調整教材內容和優化課堂內容,提升教學質量以及課后服務水平,滿足學生多樣化需求,解決家長的后顧之憂,從而校外輔導機構沒了市場,方能達到真正意義上的減負(楊德廣,2023)。
另外,通過精簡教學計劃、優化課堂教學方式等手段,提高教學效果和質量。此外,學校還需提高教師的專業教學水平和科研能力。《意見》中提升課后服務水平,開展豐富多樣的課外實踐和藝術活動,有助于提高中小學生的實踐能力以及鑒賞美、欣賞美的能力,有助于培育兼備德智體美勞的高質量人才,為我國的高質量發展增益。
(2)促進家校合作
作為家校合作的紐帶,教師連接著學校和家長,起著橋梁作用。然而,在實際的家校合作中,家校合作僅僅是低層次的家校合作,合作責任分離,學校管校內學生事宜,家長管課后校外。蘇霍姆林斯基說:“若只有學校而沒有家庭,或只有家庭沒有學校,都不能單獨地承擔塑造人的細致而復雜的任務。”如果合作的深度與廣度遠遠不足,兩者屬于貌合神離的狀態,最后減負效果大打折扣(高港,宋鳳敏,2018)。
在現代教育體系中,學校與家長之間的緊密合作至關重要,這不僅是教育成功的關鍵,更是孩子健康成長的保障。學校和家長作為孩子成長道路上的兩大重要支柱,必須攜手并肩,共同關注孩子的成長過程,為他們的未來奠定堅實的基礎。
學校及教師也需要承擔起更多的責任,他們不僅需要傳授知識,更要關注孩子的全面發展。在溝通協調方面,學校和家長應該保持開放的心態,坦誠地交流彼此的想法和看法,當雙方出現分歧時,應該通過理性討論和協商達成共識,而不是采取過激的行動或言辭。只有建立起良好的溝通機制,學校和家長才能更好地攜手合作,共同促進孩子的全面發展。
綜上所述,學校與家長之間的緊密合作是孩子健康成長的必要條件。雙方應該相互理解、相互支持、密切配合,共同為孩子的未來努力。只有這樣,我們才能真正實現教育的目標,培養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紀律的新一代青少年。
(3)合理關切教師
在學校教育教師方面,我們確實觀察到了一些值得深思的現象。一方面,隨著課后服務時間的增加,教師開始實行“彈性上下班制”,這無疑延長了他們的工作時長。雖然這種制度初衷是為了更好地滿足學生需求,但這也意味著教師的自由支配時間受到了較大影響,精神壓力也隨之增大。
另一方面,我們深知教育工作的投入與回報難以用簡單的等價交換來衡量,然而,現實中教師工資待遇的實質性增長相對有限,這無疑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他們的幸福感。我們深知,教師的幸福感與其在教學工作中的投入和熱情緊密相連。當他們的辛勤付出與所得回報不成正比時,他們的幸福感難免會受到影響,從而可能降低其在教學工作中的熱情與積極性。因此,我們期望能夠有更多的關注和努力,以改善教師的待遇,提高他們的幸福感,從而進一步激發他們的教育熱情,為培養更多優秀人才貢獻更多力量。
綜上所述,雖然教師在學校教育中的投入精力有所增加,但在某種程度上,他們的關懷度似乎有所欠缺。我們期待相關部門能夠更深入地了解教師的實際需求,從制度上給予更多的關懷與支持,加大對教育投入的同時,也要合理關切教師,提高中小學教師的工資待遇以及福利待遇,解決教師的后顧之憂,教師才能更有信心、有驅動力,全身心投入到教育工作當中,助力“雙減”。寧夏銀川市一小學黨總支書記為進一步落實好“雙減”政策,建議繼續優化中小學教師績效工資方案,在教師績效工資中設立“課后服務經費”專項資金,由學生人數給予學校相應撥款,保障課后服務經費,主要用于參與課后服務教師和相關人員補貼(孫好,秦黛新,2022)。
3.3 家長須轉變教育觀念,提升家庭教育
(1)轉變教育思想觀念
家庭教育是孩子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父母擔任孩子的第一任老師,應做好表率工作。良好的家庭關系需要良好的家庭教育作為根本保障,原生家庭的教育理念、方法直接影響著個體終身的學習和生活(李巖,2023)。在日常生活中,家長的一言一行,都在悄無聲息地塑造著孩子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父母是孩子的鏡子,孩子的言行往往是對父母行為的模仿和反映。因此,父母要時刻注意自己的言行舉止,做到以身作則,為孩子樹立一個良好的榜樣。
家庭教育的責任重大,父母需要不斷學習、不斷進步,用自己的智慧和愛心,為孩子營造一個和諧、溫馨的成長環境。只有這樣,才能培養出健康、自信、有責任感的新一代。
另外,在“雙減”政策落實過程中,父母對于孩子的健康成長有著不可推卸的責任。中國傳統意義上的應試教育注重學生成績,成績優異成為進入重點高校的門檻,教育內卷嚴重。父母渴望子女成才,人云亦云,盲目跟風報班,然而過猶不及,超前學習、過度的學習不利于孩子成長甚至會影響其以后的發展。家長應當提高自身的素養,轉變思想觀念,關注孩子的德智體美均衡發展(李景,2021)。
新式教育提倡教育德育共治。九年義務階段教育強調完成基礎教育,不提倡超綱學習,學生可在學有余力的情況下發展自己的興趣愛好,而不是由家長一手包辦,原因在于兩個方面,一方面,壓抑孩子探索的天性,徒增學生的學業壓力,讓孩子身心俱疲,影響孩子的健康成長;另一方面,孩子作為一個獨立的人,有自主選擇權,長期如果被父母牽著鼻子走,不利于孩子健全人格的培養,這有違教育的初衷,也違背了孩子健康成長的規律。
因而,家長要及時轉變教育觀念,尊重孩子,相信政府,理解學校,做好孩子的培養工作。
(2)強化主體責任意識
作為教育接力的第一棒,父母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部分父母至今認為,學校承擔著教育所有職責,他們將孩子送到學校,學校就應該對學生負全責,認為教育孩子與他們無關,更有甚者不配合學校的教育,而經常跑到學校哭鬧。這種行為一方面是因家長教育思想觀念陳舊;另一方面,作為父母沒意識到自身也承擔著教育子女的職責。《中華人民共和國家庭教育促進法》中明確指出,家庭和學校都是教育的主體,承擔著教育的主體責任,教育并不是學校一方的責任,而是多方的責任(張娟,2023)。作為孩子的榜樣,父母言傳身教,更應該配合學校,強化主體責任意識,共同促進孩子的教育工作。
家長在孩子的成長過程中扮演著至關重要的角色。他們不僅需要提供物質上的支持,更需要在精神層面給予孩子足夠的關愛和引導。為了更好地配合學校的工作,家長應該學會換位思考,理解教師的辛勤付出和良苦用心。只有站在教師的角度思考問題,家長才能更加深入地了解學校的教育理念和教學方法,從而更加積極地參與到孩子的教育過程中來。
首先,中小學是孩子心理身體成長的重要階段,家長應當積極履行教育職責,引導孩子成長。如《意見》所述,家長與學校要共同引導學生回家后完成剩余書面作業,進行必要的課業學習,從事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務勞動,開展適宜的體育鍛煉,開展閱讀和文藝活動,這不僅可以陶冶孩子的情操,也能幫助孩子樹立勞動光榮的觀念,同時也鍛煉了孩子的身體。其次,在互聯網發達的時代,家長要及時引導學生合理使用電子產品,控制使用時長,保護視力健康,防網絡沉迷。最后,家長不僅僅是父母,更是孩子最親近的朋友,家長要積極與孩子做好溝通,關注孩子心理情緒,幫助其養成良好的學習、生活習慣。
此外,家庭需提供一個良好的學習環境和條件,給予孩子必要的學習資源和支持。同時,家長也要配合好政府工作,監督并及時舉報社會隱蔽、不正規的學科類培訓。
4 結語
我國“雙減”政策落實需要各方協同努力。《意見》中指出,政策落實在于堅持政府主導、多方聯動,強化政府統籌,落實部門職責,發揮學校主體作用,健全保障政策,明確家校社協同責任;堅持統籌推進、穩步實施。換而言之,在相關政策引導下,各地方政府、學校要根據相關文件,積極做好落實工作,健全作業管理機制,減輕學生負擔,學校要提高教育質量,教師提升專業教學能力,家長承擔教育職責,理解并支持學校工作。社會各界積極參與,明確職責,共同推動政策實施。各方合力更能有效提升教育質量,推動教育改革,促進教育公平,為新時代培育一批又一批創新型人才。
本文系2022年西安市社會科學研究專項課題一般項目“‘雙減’背景下英語教育新模式路徑研究”(項目編號:22JY94)研究成果。
(作者單位:西安郵電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