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關鍵詞:交互敘事 兒童讀物 沉浸式設計 交互設計
2020年10月,中宣部印發《關于促進全民閱讀工作的意見》提出,要“積極推動青少年閱讀和家庭親子閱讀、保障特殊群體基本閱讀權益、提高數字化閱讀質量和水平、組織引導社會各方力量共同參與和加強全民閱讀宣傳推廣等”。這些意見都聚焦兒童閱讀及數字化閱讀發展方面,為兒童讀物的數字化發展提供了指導。當下部分兒童讀物的交互設計往往從成人的角度出發,具有鮮明的成人特征,沒有很好地響應兒童群體的使用需求。因此,本文以此為背景,從交互敘事的角度出發,通過分析兒童的閱讀需求,對兒童讀物的設計策略進行思考研究。
一、交互敘事下兒童讀物沉浸式體驗設計的價值分析
“交互敘事”概念由美國著名學者、游戲設計師克里斯·克勞福德(Chris Crawford)提出。這一概念由“交互”和“敘事”兩部分組成,強調參與性和對話性。新媒體時代下,書籍刊物的數字化已經成為大勢所趨。在兒童讀物的數字化設計中引用交互敘事方法,能夠提升用戶體驗、深化信息理解與記憶、實現個性化與定制化,能夠寓教于樂以及激發用戶主動參與的行為,還能夠通過敘事互動過程產生一種集信息傳達、審美體驗與情感共鳴于一體的深層次沉浸式體驗。在讀物中,交互敘事模式允許兒童參與故事情節的發展,即通過點擊、拖拽、拼圖、解謎等方式進行參與和互動。這能夠促使兒童積極思考、解決問題,有助于鍛煉兒童的邏輯思維、批判性思維和創造性思維。
(一)多學科結合,促進兒童認知發展和提升兒童學習能力
數字兒童讀物常常結合科學、藝術、歷史等多元學科知識,以游戲化的學習方式呈現,使兒童能夠在實際操作中直觀理解復雜概念,深化對知識的理解與記憶,促進認知能力的全面發展。沉浸式體驗設計通過融合豐富的視覺、聽覺元素,以及動畫、音效、觸控互動等多媒體手段,將傳統的線性閱讀轉化為更具吸引力的非線性敘事互動過程。這種新穎且生動的讀物形式能夠極大地提升閱讀的趣味性,且有效吸引兒童注意力,激發他們對閱讀的興趣,促使他們在愉快的玩耍中主動參與閱讀,從而培養良好的閱讀習慣,提升學習能力。
(二)互動立體的數字技術場景,激發兒童思維能力
立體式場景打破了傳統二維平面的限制,以更為直觀、立體的方式展現內容,使復雜的概念、結構或關系可視化、具象化。立體交互式兒童讀物可以通過旋轉、縮放、拆解等方式閱讀,這種動態的、多角度的閱讀方式有助于兒童直觀地理解書籍內容,剌激其空間感知能力和形象思維能力的發展。互動性設計鼓勵兒童動手操作,參與場景的探索和互動過程。例如,在兒童讀物中設置闖關任務,讓兒童通過拖動虛擬物體、操縱3D角色等動作完成任務。這種互動性的閱讀不僅能夠提高兒童的專注度,而且還能促使他們在解決問題和完成任務的過程中運用觀察、分析、推理、判斷等思維,提升邏輯思維能力和問題解決能力。
總的來說,在兒童讀物中構建互動性立體式的數字技術場景,能夠為兒童提供豐富的認知環境和實踐平臺。其通過直觀呈現、主動參與、情境模擬、即時反饋和跨學科整合等多種途徑,能夠全方位、多層次地激發和鍛煉兒童的思維能力,有力地促進兒童思維素質的全面提升。
(三)智能化的知識服務,助力兒童閱讀能力的發展
智能化知識服務能夠根據每個兒童的閱讀歷史、興趣偏好、年齡階段、學習進度等,精準推送適合其閱讀水平和興趣的內容。這種個性化服務避免了內容過于簡單或復雜導致的閱讀困擾,確保兒童始終處于“適宜挑戰區”,既能滿足其好奇心,又能克服其閱讀難題,從而使其保持閱讀興趣,持續提升閱讀能力。另外,智能系統可根據兒童的閱讀行為和學習效果,動態調整學習內容的難度、順序和呈現方式,幫助兒童實現自適應學習。例如,當系統檢測到兒童對某個知識點理解困難時,可以提供額外的解釋、示例或互動練習,幫助兒童理解;反之,如果兒童對某個主題表現出強烈興趣,系統可以推薦相關深度拓展閱讀材料,滿足其求知欲望。這種智能化動態調整能夠滿足兒童在學習過程中的實際需求,有助于提升兒童閱讀效率和效果,也能夠實時監測兒童在閱讀過程中的表現,如閱讀速度、理解程度、互動反應等,并據此提供即時反饋和評估報告。這些反饋既可以幫助兒童了解自己的閱讀強項與短板,明確改進方向,又可以幫助家長和教師通過評估報告了解兒童的閱讀進展,以便適時介入指導或調整教學計劃。
因此,在兒童讀物的沉浸式體驗設計中構建智能化知識服務,通過實時反饋、互動答疑、游戲化激勵和社交互動等手段,能夠實現閱讀內容與兒童需求的高度匹配,有效提升兒童閱讀的針對性、趣味性和有效性,有力推動兒童閱讀興趣的培養、閱讀能力的提升以及閱讀習慣的形成。
二、兒童讀物的交互敘事設計原則
在設計中引入交互敘事理念,是當今較為普遍的創新方式,因為這樣可以將傳統敘事與新媒體技術結合在一起,展現出數字時代的新穎的敘事方式,即從線性敘事拓展為非線性敘事,由時間敘事演變為空間敘事。美國學者瑪麗一勞爾,瑞安(Marie-Laure Ryan)的“三層次框架”指出交互式敘事的過程可分為三個階段:第一是外層,主要關注用戶的認知體驗,強調媒介的呈現方式;第二是中層,聚焦用戶在故事中的參與感和代理感;第三是內層,關注用戶與系統之間的實時、動態交互。筆者認為,設計師可以以上述交互式敘事的三個階段為設計原則,進行兒童讀物的沉浸式體驗設計。
(一)關注兒童認知體驗,強調原真性原則
在兒童讀物的沉浸式體驗設計中,通常需要突出視覺信息來引起用戶的注意,以提升用戶的參與度。兒童讀物包含不同的種類以及大量復雜的信息,信息的準確性與真實性關乎兒童身心健康的發展以及價值觀的樹立。因此,兒童讀物的沉浸式體驗設計的前提是關注兒童的認知體驗,強調設計的數字化信息應滿足原真性原則。
數字化信息的原真性原則包含兩個方面的內容:一是故事內容的真實性,二是故事呈現方式的真實性。兒童讀物不僅是娛樂工具,而且具有啟蒙知識、培養價值觀、提升認知能力等功能。在兒童讀物設計中堅持信息原真性原則,具有重要的意義。比如,確保讀物所傳遞的信息符合科學原理、歷史事實或社會規范,有利于兒童建立正確的知識體系,避免對其產生誤導;使涉及自然現象、歷史文化、生活常識等內容的信息保持原真性,有助于兒童形成對現實世界的準確理解,促進其批判性思維和科學精神的養成。另外,信息的原真性不僅指內容真實,還包括故事的呈現方式,即故事呈現的媒介,包括界面設計、視覺設計等。呈現形式的真實性是指在場景構造、色彩搭配等方面,要盡可能貼近生活或符合客觀規律,以培養兒童良好的審美品位。真實的藝術再現能夠創造直觀、生動的形象,增強兒童對故事內容的記憶與理解。
因此,強調兒童讀物交互設計中信息呈現方式的原真性,是出于對兒童認知發展、道德教育、信任構建、審美培養以及社會責任感建構等方面的綜合考慮。確保內容的真實性與準確性,有助于兒童在愉快閱讀的同時,獲得有益的知識、健康的觀念以及形成對世界的正確認知,增強兒童的認知體驗。
(二)注重多感官體驗,強調參與性原則
交互敘事設計三階段中的中層原則強調用戶不再是被動的觀察者,而是故事進程的積極參與者,其決策和行動能夠直接影響故事的發展。堅持這一原則的兒童讀物的設計更加注重兒童的參與感,主張文化的雙向傳輸。而要設計出具有參與功能的兒童讀物,可以基于視覺、聽覺、觸覺,甚至嗅覺、味覺等建構全方位、立體化的感知輸入途徑,使讀者仿佛置身于故事場景之中。這種身臨其境的感覺能夠增強兒童對故事的代入感,從而全身心地投入閱讀中。增強兒童讀物的互動性,則進一步通過讓兒童直接參與故事進程中,如做出選擇、解答問題、操縱角色等,使他們從旁觀者變為參與者,突出了其在敘事中的存在感和影響力。例如,由導演喬恩·斯通(Jon Stone)撰寫,邁克爾·斯莫林(MichaelSmollin)繪制的兒童繪本讀物《本書末尾的怪物:可愛的毛茸茸的老格羅弗主演》(The Monster atthe End of This Book: Starring Lovable, Furry0ld Grover),是一本經典的兒童交互式圖書。該書最初以紙質形式出版,通過讓讀者解開書頁上的帶子\翻頁等物理互動,與書中的角色格羅弗一同面對“怪物”的出現。其電子版本則利用觸屏功能重現這些互動環節,增強兒童的參與感。書中的主人公格羅弗直接與讀者產生交談,他用焦慮的語氣營造出一種緊迫感,促使讀者參與到故事中來。這種多感官互動的設計使閱讀過程變成了一場充滿懸念和驚喜的游戲,極大地提升了閱讀的趣味性和參與感。
多感官體驗和互動性設計遵循多元智能理論,即每個人都有多種智能(如語言智能、邏輯數學智能、空間智能、肢體運動智能、音樂智能等),可以通過不同的活動得到發展。通過調動多種感官參與閱讀,兒童的多種智能就能得到均衡發展,尤其對于那些更偏重動手操作、視覺感知或聽覺感知的孩子,這樣的設計能更好地滿足他們的學習需求,提升閱讀的樂趣。所以,根據瑞安的交互敘事三層次理論的中層原則,注重多感官體驗和強調互動性原則在兒童讀物沉浸式設計中至關重要,它們能夠提升兒童的參與感與沉浸感、促進兒童深度學習與理解、激發兒童好奇心與探索欲、適應多元智能理論、包容個體差異、促進社交與合作,從而打造出具有吸引力、教育性和影響力的兒童閱讀體驗。
(三)強調實時交互的沉浸式動態表達
交互敘事的核心是講述有始有終、具有內在邏輯和發展脈絡的故事。首先,要實現實時交互的沉浸式動態表達,就意味著兒童在閱讀過程中的每一個操作都能立即引發相應的視覺、聽覺或觸覺反饋。例如,在AR(Augmented Reality,增強現實)交互式兒童繪本《有趣的中國節日:AR互動游戲書》閱讀的過程中,兒童通過掃描書中的特定頁面,可以在手機或平板電腦上看到動態三維圖像,并與之進行實時互動,如參與節日相關的虛擬游戲、解謎或觀看動畫故事等,在參與游戲的過程中了解中國傳統節日文化。這種擬真內容有助于兒童更好地感知故事所設定的情境,身臨其境般地感受角色的情緒、環境的變化,促進他們對故事主題的深度理解從而產生情感共鳴。
其次,兒童讀物中的這種實時交互功能往往考慮到了視覺、聽覺、觸覺等多種感官,形成多維度的信息傳遞渠道。兒童在參與互動過程中需要調動多種感官來感知和回應相關信息。這種多模態的學習方式有助于提高兒童對信息的處理效率,加深對信息的記憶,也有助于培養他們的跨感官協調能力和綜合認知能力。除此之外,這種實時交互功能鼓勵兒童主動參與、自由探索,通過互動操作揭示隱藏信息、解鎖新場景或觸發劇情轉折的發現式學習方式能夠激發兒童的好奇心與求知欲,培養兒童的創新思維與問題解決能力等。《嘰哩與咕嚕》是以兒童友好型的交互式設計著稱的系列繪本。其中融入了觸摸感應、聲光效果、折疊機關等互動元素,比如在繪本的主角嘰哩與咕嚕比身高的環節中,閱讀者需要按照書中的文字提示將嘰哩與咕嚕拖拽到指定地毯上,得到身高測試結果。在這樣的閱讀過程中,兒童能夠與故事內容進行實時交互,跟隨故事情節觸摸書頁觸發聲音或動畫,或者翻開隱藏的小冊子發現更多故事細節。
總之,強調實時交互的動態表達,是實現兒童讀物沉浸式設計的核心要素之一,它能夠有力地調動兒童的閱讀積極性,同時促進兒童的認知、情感及社會性的發展,最終在提升教育效果的同時形成富有吸引力和教育價值的動態敘事設計策略。
三、基于交互敘事的兒童讀物沉浸式設計策略
(一)打破線性敘事,運用有趣而有吸引力的呈現方式
基于數字媒介產生的交互敘事方式打破了傳統敘事的線性結構。瑞安從敘事話語和敘事結構兩個角度出發,將交互敘事結構進行細分:影響話語的結構有網絡結構、側枝結構等;影響情節的有樹狀結構、流程圖結構等。隨著多種技術的融合,一本交互式的兒童讀物開始出現多種敘事結構。不同敘事結構的碰撞、融合可以增加閱讀的樂趣,給兒童帶來多樣化的閱讀體驗。
在沉浸式兒童讀物中,兒童與故事之間的互動媒介就是敘事文本,它直接影響兒童的閱讀體驗和情感投入。大量針對兒童早期閱讀的研究結果表明,低齡兒童對文學類繪本的喜愛明顯高于知識類繪本,所以只有單一知識要點的傳統文字繪本太過枯燥,不適合兒童閱讀,情節有趣的故事才更容易讓兒童著迷。因此,設計師在進行兒童讀物設計時,需要根據不同類型的讀物,打破線性敘事,構建非線性敘事的呈現方式。非線性敘事方式能夠使兒童從被動參與者變為主動參與者,提高其參與度。與傳統線性敘事相比,非線性敘事結構允許兒童根據個人興趣自主選擇探索路徑,這種自主選擇的過程增強了兒童的主動性和沉浸感,使得閱讀過程變得更加有趣且富有吸引力。此外,在進行腳本的創作時,設計師要注意選取簡潔明了、生動有趣的語言表達故事內容,吸引兒童的注意力。例如,某雙語繪本專為兒童設計的互動式學習應用,結合了中文和英文兩種語言,旨在通過有趣的故事和互動活動提高兒童的語言能力。該應用中每本電子繪本都圍繞一個主題展開。兒童可以選擇感興趣的內容進行探索,點擊繪本中的畫面會觸發互動任務、卡片小常識科普等環節;也可以滑動頁面自行選擇要瀏覽的內容,實現個性化的閱讀體驗。另外,該電子繪本色彩鮮明、圖形簡潔的設計風格使得即使是較小的孩子,也能輕松理解并操作。
綜上所述,打破線性敘事,采用非線性的故事呈現方式的兒童讀物能夠極大地豐富孩子的閱讀體驗,提升他們的參與度和興趣。這種非線性的敘事方式不僅增強了故事的吸引力,還促進了兒童的想象力與創造力的發展,使得閱讀不再是一種被動接受信息的過程,而是一場充滿發現與冒險的旅程。
(二)創建音畫結合的跨媒體互動空間
通常的兒童讀物主要依靠視覺畫面吸引兒童注意力,而交互式兒童讀物則更加注重對兒童的觸覺、視覺、聽覺等多個感官的刺激。在兒童讀物的沉浸式體驗設計中,聲音的融入不但有助于兒童理解故事情節,還能渲染感情,烘托故事情節,增加讀物的藝術表現力。迪土尼推出的多款互動故事書App,如《獅子王》《冰雪奇緣》等,不僅有動畫和音頻講述功能,還包含了游戲化元素,讓兒童在閱讀過程中可以與故事環境產生有效互動。其中,互動故事書《冰雪奇緣》包含電影原版的專業配音演員的聲音,兒童在使用App時可以聽到艾莎\安娜、克里斯托夫以及其他角色的真實配音。同時,該互動故事書還融入了《隨它吧》(Let it go)等經典原創音樂,加入了各種環境音效,如風雪聲、城堡內部的回聲等,營造出了豐富的聽覺氛圍。除此之外,兒童可以通過觸摸屏幕與故事互動,比如點擊角色觸發對話或動作,滑動屏幕跟隨故事進程,或是通過手勢控制特定的動畫效果,如模擬施放冰雪魔法的動作。這樣的設計增強了故事的真實感和沉浸式體驗,能夠提升兒童的閱讀效果。
如今,隨著技術的發展,越來越多的兒童讀物開始嘗試跨媒體整合,特別是在AR(增強現實)、VR(虛擬現實)和混合現實(MR)領域,設計師們不斷探索如何更好地將聲音、視覺藝術與互動性結合起來,為兒童創造更具沉浸感的閱讀體驗。
(三)塑造故事性的敘事空間與情感體驗價值
在兒童讀物的沉浸式體驗設計中,故事性的敘事空間能吸引兒童的注意力,通過生動和連貫的情節設定讓孩子更容易進入故事世界,從而提高他們的閱讀興趣和專注力。例如,月球機器人(Moonbot)動畫工作室制作的兒童交互讀物《神奇飛書》是一款在平板電腦上操作的電子繪本App,設計師將精湛的3D動畫與平板電腦的交互技術結合,讀者可以通過觸控筆在屏幕上拖拽、移動、點擊相關元素來推進故事情節,或者通過語音指令與虛擬角色互動。另外,兒童還可以根據自己的視覺審美,為讀物中的房子等元素涂抹不同的色彩。兒童通過互動式閱讀可以主動參與故事的講述中,這種參與感能夠增強他們對故事的理解,并促進他們自主學習能力的提升。這種沉浸式的故事空間以及互動體驗過程鼓勵兒童發揮想象力,使其創新思維得到鍛煉,動手能力和創造力也得以提升。總之,在交互式兒童讀物中,精心設計的故事性敘事空間和情感體驗價值不僅可以有效提升兒童閱讀質量和效果,更能從多維度促進兒童的全面發展,使其在愉快的游戲化學習中增長知識、培養情感智慧和社會技能。
四、結語
在如今的數字化時代背景下,兒童讀物作為重要的教育資源,其設計不僅要考慮兒童的認知需求和發展特性,還要考慮如何激發兒童的想象力和創造力。隨著科技的進步和社會的發展,兒童讀物的設計不再局限于紙張之上,而是擴展到更加廣闊的數字空間中。在這樣的數字空間里,兒童成為故事的創造者和參與者,這不僅改變了兒童的閱讀方式,也為教育者提供了全新的教學工具和方法。
兒童讀物的沉浸式體驗設計的出現和發展,不僅僅是技術發展的結果,更是當下新的教育理念推動的結果。這一兒童讀物設計方式的出現,不僅展現著技術的進步,更體現了當下社會在尊重和理解兒童天性方面的努力。在未來的設計實踐中,設計師應當繼續探索如何將最新的設計成果與兒童的心理發展需求相結合,為兒童提供更加豐富和有意義的閱讀體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