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鄉融合發展是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作出的重大決策部署,是中國式現代化的必然要求,體現的是從“城鄉二元”到“城鄉統籌”、再到“城鄉一體”的繼承和升華。縣域作為國家治理的基本單元,對于城鄉融合有著重要支撐作用,理應堅決響應黨中央決策部署,通過創新政策體系、工作模式、體制機制等,在要素配置、產業協同、科技賦能、生態共建、強村富民等方面走出城鄉融合新路徑,為現代化建設賦能助力。
宜興既是全國綜合實力十強縣,也是蘇南地區最大的農業板塊,農村面積占市域面積的3/4,農村人口占總人口的近1/3。2019年,宜興作為江蘇寧錫常接合片區組成部分,入選全國11個、江蘇唯一的國家城鄉融合發展試驗區。對此,宜興緊扣“創模式、強融合、增動力、走前列”目標,以“建立集體經營性建設用地入市制度、科技成果入鄉轉化機制、城鄉產業協同發展平臺、生態產品價值實現機制、農民持續增收機制”五大改革任務為抓手,致力形成土地要素高效配置、創新體系全域賦能、城鄉產業協同共建、生態價值多元轉化、共同富裕提速增效的良好格局。
以“集地入市”為突破點,激發融合潛力
宜興市域面積1997平方公里,開發強度20%左右,但由于地處太湖西岸、流域下游,38.9%的面積在國家生態紅線、省生態管控區域內,建設用地實際已逼近“天花板”。為此,宜興依托試點建設,堅持挖增量、優存量并舉,統籌用好城鄉土地資源。構建體系、優化空間。圍繞構建城鄉融合的經濟體系空間,持續優化“外圍生態保護圈、北部產業集聚帶、中部城市生活帶、南部生態旅游帶”的“一圈三帶”空間架構,劃定永久基本農田53.38萬畝、生態保護紅線64.77萬畝、城鎮開發邊界40.59萬畝,為土地要素流動劃定邊界、提供基礎。政策引領、務求突破。制定形成集地入市“實施意見”“管理暫行辦法”等政策體系,建立了集體經營性建設用地數據庫。繼2020年實現無錫首例集地入市后,至今累計成交45宗、面積2115.7畝,保障了22個省市重大項目建設。實施宜興“地改”,提升土地績效,近5年來新增2.45萬畝耕地、12.18萬畝高標準農田,盤活存量建設用地2.3萬畝、騰退低效用地1萬畝,保障了糧食安全和產業更新發展。保障權益、合理分配。堅持以農村集體經濟組織和農民利益不受損為底線,對集地入市土地凈收益進行管理、使用,從分配制度、民主決策、監管與指導等方面進行規定規范,切實防范風險,確保基層受益。
以“科技入鄉”為著力點,鍛造融合引擎
宜興充分發揮教授之鄉、院士之鄉優勢,依托“三山兩水五分田”黃金比例的資源稟賦,全域融入環太湖科創圈建設,在城鄉之間搭建科創互聯、人才互動的“橋梁”,在全市域推進科產城人融合,使創新成為城鄉融合的最大變量。堅持以產業創新為先導。重構雙招雙引、科技招商體系,年均開展科技招商活動60多場次,2024年以來新增科技型企業1961家,成功入選國家創新型縣(市)、省創新型示范縣(市、區)建設名單,強勁的產業創新勢頭帶動城鄉各方面創新步入快車道。堅持以農業創新為基礎。有序推進“陶都之光”科技攻關計劃,創新開展“星創陶都”農村科技服務站試點工作,建成部級科技小院1家、省級現代農業科技園1家、省級星創天地1家、省級農村科技服務超市3家,有力推動了農業科技成果轉移轉化。堅持以人才導入為保障。完善人才引育用留體系,運行高層次人才“一站式”服務中心,實施“鄉村電商人才”“鄉村天使”等培養計劃,推動專業人才服務鄉村、鄉賢人才回流鄉村,目前已獲評省“三帶”鄉土人才108人、省級工匠13人、省級鄉土人才大師工作室20家,數量均居全省前列。
以“產業協同”為支撐點,夯實融合支撐
宜興鄉鎮經濟興起較早、城鄉企業相對低、小、散,產業聚鏈成群、轉型升級的任務十分緊迫。為此,宜興制定《宜興市功能區高質量發展總體方案》,形成功能互補、特色鮮明、協同發展的全域功能區發展框架,推動資源優化配置,釋放經濟發展活力,實現高質量發展。市級層面。推動三大國家級園區與9個屬地鎮街一體化運行,與其他鎮街跨區域、飛地式發展,園區聯動鎮街的發展模式基本形成,國家現代農業產業園項目成功立項。鎮級層面。探索“小管委會+國企”管理模式,鄉鎮經濟加快向園區經濟、功能區經濟轉型。村級層面。構建“市級科技園+鎮級產業園+村級特色園”的農業園區聯動體系,打造7個十億元級農業產業鏈,培育了一批國家級和省、市級龍頭企業和家庭農場,聯合了農業專業合作社92個,帶動了10多個村稻米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
以“生態價值”為立足點,塑造融合優勢
宜興山在城中、城在水中,風光秀甲江南。近年來,積極打造特色鮮明的生態產業品牌和發展模式,推動山、水、茶、竹、林等生態環境資源優勢轉化為產業優勢和競爭優勢。全力打造一流生態福祉。以守護生態本底為先,建成美麗幸福河湖516條,創成6個中國美麗休閑鄉村、23個省特色田園鄉村,成為中國最美生態宜居典范城市。依托貫通全城的濱水慢行系統、910萬平方米的超百個公園,打造“山在城中、城在水中、人在園中”的城市宜居空間。全力發展鄉村生態經濟。建設2個百億級、15個超億元文旅項目,培育近千家民宿、農家樂;堅持把最好生態、最美風景用于科創,目前有13個億元科創項目、15萬平方米創新載體落戶南部山區。全力轉化生態產品價值。在江蘇率先發布生態產品價值核算、綠色金融“宜興標準”,開展重點區域自然資源資產確權登記,建立江蘇首個基于GEP核算的考核體系,探索構建排放總量、林業碳匯交易科學體系,生態產品有價有市、有償使用的框架初步形成。
以“農民增收”為落腳點,提升融合成色
始終把增加農民收入作為“三農”工作的中心任務,千方百計拓寬農民增收致富渠道。堅持完善強村富民機制。實施職業技能提升計劃,加強農民教育培訓實踐基地建設,選樹“最美青農”“農村青年致富帶頭人”,特別是創新推廣“鎮村聯合”“飛地經濟”“村企共建”“強強聯合”“強弱聯合”等集體經濟發展模式,完善產業富民和利益分配聯結機制,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速連續10年跑贏城鎮居民和GDP增速,城鄉居民收入比縮小至1.78∶1。優質均衡配置公共資源。在供水、供氣等七個城鄉一體化基礎上,創成“四好農村路”全國示范縣和“全國城鄉交通運輸一體化示范縣”,建成“15分鐘”醫保、文化、政務服務圈,全域實施教育集團化辦學和醫共體建設。針對特殊困難群體和高齡群體,高標準構建社會救助、養老服務體系,設立專項資金深度救助因病致貧返貧家庭,低保、特困、殘疾人等保障標準位居江蘇前列。持續邁出土地改革步伐。有序開展農村低效用地、舊村部、舊廠房等閑置土地綜合整治,穩妥開展農村閑置宅基地自愿有償退出試點,探索農村宅基地所有權、資格權、使用權分置實現路徑。持續開展承包地確權長效管理,引導承包地向適度規模農業經營主體流轉,提升土地節約集約利用水平,農民“以地生財”“以房生財”等路徑不斷拓寬。
(作者系中共宜興市委常委、宜興市政府常務副市長)
責任編輯:賈瀟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