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教育大會上強調,建成教育強國是近代以來中華民族夢寐以求的美好愿望,是實現以中國式現代化全面推進強國建設、民族復興偉業的先導任務、堅實基礎、戰略支撐,必須朝著既定目標扎實邁進。職業教育是與普通教育具有同等重要地位的教育類型,是國民教育體系和人力資源開發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培養多樣化人才、傳承技術技能、促進就業創業的重要途徑。職業教育高質量發展是教育強國建設不可或缺的重要一環。江蘇信息職業技術學院持續深化“一體兩翼”現代職業教育體系改革,切實把習近平總書記重要講話精神和黨中央決策部署轉化為推動高質量發展的生動實踐,努力為教育強國建設貢獻職教力量。
牢記教育初心,聚焦立德樹人。學校牢牢把握教育的政治屬性、人民屬性、戰略屬性,堅持黨對學校工作的全面領導,堅持黨的教育方針和社會主義辦學方向,不忘為黨育人的初心、不改為國育才的立場,始終以樹人為核心、以立德為根本,把立德樹人成效作為檢驗學校一切工作的根本標準。持續推進“365黨建+”工作體系建設。加強黨的領導是做好教育工作的根本保證。學校認真貫徹落實新時代黨的建設總要求和新時代黨的組織路線,以“365黨建+”工作體系建設為抓手,把黨的建設貫穿于改革發展全過程、落實到人才培養各領域,將黨的政治優勢、組織優勢轉化為發展優勢、治理優勢,以高質量黨建引領高質量發展。連續五年獲評省屬高校綜合考核第一等次。深入實施新時代立德樹人工程。牢牢把握“培養什么人、怎樣培養人、為誰培養人”這個教育的根本問題,堅持不懈用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鑄魂育人,充分利用無錫豐富的紅色資源,以黨建為引領加強“大思政課”建設,深入實施“五大紅色育人行動”,系統推進“千日修養、萬人創星”學生綜合素質養成計劃,培養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著力培養高素質技術技能人才。牢牢把握職業教育人才培養的目標和方向,堅持德技并修,深入開展“五金”新基建,統籌推進專業、課程、教材、教師、實習實訓等關鍵要素改革,推動學校教育內容、教學方法緊密對接行業標準、市場需求,高度重視學生專業知識學習、實踐技能訓練和創新思維培養,教育引導青年學生走技能成才、技能報國之路,潛心培育大國工匠、能工巧匠、高技能人才。
勇擔時代使命,服務國家戰略。回應社會需求、服務國家戰略是高校辦學應有之義。學校堅守職業教育主戰場,發揮資源稟賦和辦學優勢,在服務國家集成電路產業發展、“一帶一路”、技能型社會建設等重大戰略中切實承擔人才培養、科學研究、社會服務、文化傳承創新和國際交流合作等高校職能。“E芯報國”,服務集成電路產業發展。充分發揮辦學歷史底蘊和區域產業集聚優勢,圍繞集成電路產業辦專業、育人才,為解決芯片“卡脖子”難題貢獻職教力量。牽頭論證并在全國高職院校率先開設集成電路技術專業,主持制定高職微電子技術專業國家教學標準、建設國家級教學資源庫,每年為集成電路產業培養技術技能人才2000余名,人才培養模式創新獲國家優秀教學成果二等獎、省特等獎。職教出海,服務“一帶一路”倡議。貫徹習近平總書記關于構建中老命運共同體的重要指示精神,在老撾建成以蘇信鄭和學院為主體的“一學院兩中心”海外辦學體系,開發“新能源汽車技術員”等3項老撾國家職業標準,培養的20余名老撾留學生被中老國際鐵路公司錄用,有力服務了大國外交和國際產能合作。學校現有“一帶一路”沿線11個國家的200余名留學生,開放辦學的國際影響力日益彰顯。職業培訓,服務“技能中國”行動。主動調整定位,積極履行“實施學歷教育與培訓并舉”的職業院校職責,依托學歷教育專業,敞開校門面向廣大城鄉勞動者開展精密五軸加工技術員、三坐標精密檢測員、集成電路裝調工等20余個工種的職業技能培訓,開發集成電路版圖設計員等4項市級職業標準,積極開展電商直播培訓和直播助農活動,為發展新質生產力和鄉村振興提供技術技能支撐。
深化產教融合,賦能區域發展。產教融合是職業教育實現高質量發展的必由之路,是職業教育服務產業發展的重要方式。學校深入貫徹習近平總書記關于“江蘇要在強鏈補鏈延鏈上展現新作為”的重大要求,緊密對接長三角產業鏈,在并跑、領跑產業中服務并賦能區域和地方經濟社會發展。基于產業布局打造專業集群。面向江蘇“1650”和無錫“465”現代產業體系建設,完善專業設置調整機制,把專業建在區域產業結構上,對照集成電路、新能源汽車零部件等產業鏈圖譜開設專業42個,其中電子與信息大類專業12個、裝備制造大類專業13個,建設微電子技術、模具設計與制造、工業互聯網技術、新能源汽車、電子商務等高水平專業群,推動專業建設與產業升級、行業進步、區域發展同頻共振、同向同行。建設開放型產教融合新生態。依托開放型產教融合平臺,開展應用型研究,服務區域經濟社會發展。牽頭成立3個全國行業產教融合共同體和無錫車用芯片產教聯合體,建設全國工商聯產教融合示范實訓基地,擁有江蘇省智能車用集成電路工程研究中心等科教融匯平臺5個,聯合華潤微電子、北京精雕、海克斯康等一流企業共建無錫集成電路產業學院等12個產業學院、30余個產教融合基地。深化黨建共建引領校企合作。認真落實省委“高校對接產業鏈黨組織”行動要求,主動對接融入相關產業鏈黨建聯盟,以黨建共建引領產教融合、校企合作,對接企業“轉型升級、技術攻關”和學校“專業革新、人才培養”雙側需求,推動產教雙方在組織鏈接、人才培養、技術攻關、成果轉化等方面協同創新、相互支撐。近三年,開展企業技術服務橫向經費累計到賬8000余萬元。
堅持黨管人才,錘煉工匠之師。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歸根結底靠人才、靠教育。高校是教育、科技、人才的集中交匯點,做好高校人才工作至關重要。學校準確把握“人才是第一資源”的戰略定位,以教師隊伍為基礎,充分發揮教師隊伍的人才效能,全方位引進培養用好人才,著力打造愛國奉獻的人才隊伍。健全黨管人才工作機制。牢固樹立黨管人才意識,全面貫徹落實新時代人才工作新理念新戰略新舉措,堅持“一把手”抓“第一資源”,深入實施人才強校戰略。面向不同類型、不同崗位人才,制定落實針對性的培養措施、評價體系和激勵辦法,系統謀劃符合學校實際的人才培育工程。加強對人才的政治引領和發展服務,以政治進步與學術發展“雙規劃”,求政治素養和業務能力“雙提升”。切實加強師德師風建設。大力弘揚教育家精神,引導教師樹立“躬耕教壇、強國有我”的志向和抱負,做熱愛、專注、投入的職業教育經師和人師。健全師德師風建設長效機制,堅持師德師風第一標準,強化紅線意識,堅守底線思維,對師德失范行為“零容忍”;弘揚新時代高校教師道德風尚,健全教師榮譽體系,優化師德養成培訓,打造“師德標兵”等師德文化品牌,推動典型示范成為群體效應。遵循職教師資發展規律。職業院校同時面向教育與產業,其教師是工匠之師,集老師和師傅于一身,具有較高的“雙師素質”要求。學校堅持多元化引才,高度重視引進具有企業工作背景的能工巧匠、技能大師等人才;探索校企聯合招才引智機制,以人才“雙聘”“互聘”共享方式打造高端人才引進的“快速通道”;推動教師企業工程實踐由“大水漫灌式”向“任務驅動型”回歸,聚焦任務、量化考核、提升實效。
(作者系江蘇信息職業技術學院黨委書記)
責任編輯:張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