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決定》提出:“以實績實效和人民群眾滿意度檢驗改革。”表面看來,“群眾滿意度”屬于老生常談,但正所謂“溫故而知新”,放在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進中國式現代化新的語境下來看,無疑具有特殊意義、特別意蘊,新征程上黨員干部無論抓發展、促改革、保穩定、應變局、化危機等等,都必須勤與群眾滿意度對表,把群眾滿意度作為判斷是非、成敗、得失的根本標準,不能視而不見、置若罔聞。
民心是最大的政治。習近平總書記講話擲地有聲,“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我們黨領導人民打江山、守江山,守的是人民的心”。干任何事情,都必須盡最大可能讓群眾滿意,如此才能“人心齊,泰山移”,讓黨長期執政有堅實群眾基礎,有強大民意支持。習近平總書記提出“黨中央制定的政策好不好,要看鄉親們是哭還是笑”,強調“人民是我們黨各項工作的最高裁判者和最終評價者”。就黨員干部而言,勤與群眾滿意度對表,不僅是領導思維、工作方式,更是堅持人民至上、密切聯系群眾的生動體現、鮮明呈現。
群眾對什么滿意?在于能增強獲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群眾對什么不滿意?在于會讓自身利益受到損傷。勤與群眾滿意度對表,要求黨員干部越是奮進新征程,越要把群眾的利益實現好維護好發展好,讓群眾深感中國式現代化是強國富民的康莊大道。應該看到,新時代群眾對美好生活的向往沒有休止符,只有新起點,而且眼下也有諸多操心事煩心事揪心事要解決。基于此,黨員干部必須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凡事從群眾立場出發,不吝與群眾作換位思考,甘愿以自己的“辛苦指數”換取群眾的“幸福指數”。
水深水淺,試了才知道。勤與群眾滿意度對表,關鍵是要把群眾的不滿意搞清楚、弄明白、掌握準。實踐中,少數黨員干部愛惜羽毛、甘當“紳士”,整日坐在辦公室里似是而非想當然、主觀臆斷作決策、閉門造車定方案,縱然后續也付之行動,到底囿于沒有把握群眾的急難愁盼,只能是“人又吃了虧,戲還不好看”。要堅持問題思維、目標導向,黨員干部既要“鍵對鍵”,更要“面對面”,堅持調查研究下基層、現場辦公下基層、信訪接待下基層,如此才能真切看到群眾的一顰一笑,進而對癥下藥、有的放矢,最終有力有效提升群眾的滿意度,讓群眾贊不絕口、笑口常開。
勤與群眾滿意度對表,基礎在“對表”,要害在“勤”。換言之,一事一次對表不難,事事時時對表才見初心使命。勤與群眾滿意度對表,意味著黨員干部必須樹立并踐行正確的事業觀、權力觀、政績觀,始終以人民公仆、人民勤務員的純樸身份,把為群眾謀福、替群眾造福的崇高事業進行到底,而非“三天打魚、兩天曬網”,乃至自以為群眾滿意而大搞“形象工程”“面子工程”“政績工程”。
金獎銀獎,不如群眾夸獎。讓群眾滿意是黨員干部踐行初心、擔當使命的職責所在,也是價值所在。黨心連著民心。勤與群眾滿意度對表,把群眾滿意與否作為檢驗干事成效、工作成績、事業成敗的根本標準,讓群眾盡享改革紅利、發展福利,更能彰顯一心為黨、終身許黨、全力興黨的赤子之心和赤誠之情。
(作者單位:中共湖北省荊門市委黨校)
責任編輯:段培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