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99精品在线视频,手机成人午夜在线视频,久久不卡国产精品无码,中日无码在线观看,成人av手机在线观看,日韩精品亚洲一区中文字幕,亚洲av无码人妻,四虎国产在线观看 ?

鹽堿地作物高效生產技術標準研制現狀及展望

2024-12-11 00:00:00李雨膠周永明史巖鵬張榮昊樊榮賈錦凌馮佰利
標準科學 2024年14期

摘 要:開發利用鹽堿地對于守住18億畝耕地紅線、保障國家糧食安全具有重要的戰略意義。鹽堿地類型復雜多樣、科研技術成果轉化不充分、標準化體系尚未建立是影響鹽堿地利用效率和作物生產水平的重要因素。本研究基于鹽堿地生產標準研制現狀,通過梳理我國現行有效鹽堿地作物生產相關標準研制與應用進展,探討鹽堿地高效生產及標準化面臨的問題,制定相應對策,以期為鹽堿地作物高效生產體系建立提供參考。

關鍵詞:鹽堿地,高效生產技術,標準研制

0 引 言

鹽堿地是指表層積累了大量可溶性鹽,導致土壤貧瘠、農作物生長受阻的土地。這類土地通常難以被直接利用,因而被稱作“沉睡的”土地資源(曹藝 2023)。我國是全球第三大鹽堿地分布國家,有約1億hm2的待開發鹽堿化土壤,且有土壤鹽堿化加劇趨勢(李娜 2024)。在耕地總量少、質量總體不高、后備資源不足的國情下,國家高度重視鹽堿地綜合改造利用工作(王笛等 2024),依托科研機構和農業高校,研發了物理措施如:灌排淋洗、深耕深翻;化學措施如:施加改良劑、生物炭;生物措施如:植物修復、微生物修復等一系列鹽堿地土壤改良技術(陸寶金等 2023)。同時在水稻、小麥、大豆、玉米等作物的耐鹽堿品種選育推廣上取得了積極進展(馬愛平 2023;祖祎祎 2022)。然而,我國鹽堿地類型復雜多樣,生產標準體系尚未完全建立,最新科研成果轉化生產應用不充分,鹽堿地利用效率低,作物產量不穩定,經濟效益低下(黃偉等 2024;張梟 2016;熊佳儀 2015)。因此,以現有的農業生產實踐為基礎,綜合分析各方位鹽堿地生產標準研制現狀,依托科技研究成果,堅持適應性、效益性、改良利用、規劃性4項原則,建立和完善規范鹽堿地土壤質量控制、耐鹽堿品種使用、田間管理、貯藏加工等過程中的生產技術和衡量標準,將整土、播種、收獲、貯藏全過程納入系統化、標準化、規范化,對在鹽堿地開展優勢作物有效降鹽、高效生產,實現擴地增糧、增質提效,守住18 億畝耕地紅線,保障我國糧食安全具有重要意義。

1 鹽堿地生產標準研制現狀

1.1 現有分級標準數量較少

據不完全統計,我國現行有效的鹽堿生產相關標準約36 6項,根據分級標準,其中國家標準4 項,行業標準8項,地方標準261項,團體標準93項。現行有效標準中國家標準數量較少,作物鹽堿地生產僅有由全國肥料和土壤調理劑標準化技術委員會(TC 105)制定的GB/T 42828-2023《鹽堿地改良通用技術》1項國家標準,從含鐵尾砂改良、稻田池塘魚農改良、生物改良3方面推廣鹽堿地改良經驗,實現鹽堿地綜合利用和可持續發展。缺乏聚焦農業領域的作物高效生產國家通用標準;行業標準中,包括暗管改良鹽堿地技術,高粱、南荻鹽堿地高產栽培技術和濱海鹽堿區非糧地劃分檢驗等標準,涉及土地管理、能源、林業等行業領域。農業生產方面的相關標準僅有2項,標準數量少,且未能實現鹽堿地作物生產全覆蓋;地方標準數量相對較多,涵蓋了多種作物的土壤質量控制、栽培技術、田間管理技術和耐鹽堿性鑒定等方面,涉及我國五大鹽堿區的東北蘇打鹽堿區、西北綠洲鹽堿區、黃河中上游灌區鹽堿區和濱海鹽堿區,其中,內蒙古、山東、河北、黑龍江標準數量較多,分別發布地方標準76、41、39、28項(如圖1所示);團體標準有效補充了國家、行業、地方標準的空白,規范了鹽堿地作物生產的具體地點、具體作物和具體措施,包括T/SAASS 161-2024《黃河三角洲鹽堿地水稻微咸水灌溉生產技術規程》、T/SHZSAQS 00191-2023《膜下滴灌砂質鹽堿土壤改良劑配施技術規程》等新型前沿技術規范,但大部分團體標準由山東省農學會和山東標準化協會制定。

1.2 現有分類標準數量不足

根據全國標準信息公共服務平臺提供的標準性質分類,檢索到的國家、行業、地方標準分為產品、基礎、方法、通用、管理、其他6種標準類型,各類標準數量占比見表1。其中方法標準最多,占比69. 23%,以栽培技術規程為主;通用標準占10.9 9%,涉及耐鹽堿性鑒定、土壤培肥改良技術等生產技術通用性要求;基礎標準占6. 96%,包括DB32/T 4674-2024《沿海灘涂中輕度鹽堿地青貯玉米栽培技術規程》、DB14/T 2741-2023《高粱鹽堿地全膜雙壟溝播栽培技術規程》等標準化工作導則;管理類和其他類的鹽堿生產相關標準占比均為6.23%,鹽堿地生產管理標準涉及硅肥施用、輕中度鹽堿地作物栽培和食用型作物栽培等,其他標準主要針對日光溫室葡萄、水田蘆葦等非糧食作物的種植;從表1數據看,產品標準嚴重缺乏,國家標準、行業標準中均無鹽堿地生產的相關產品標準,地方標準中僅有一項DB2111/T 0018-2021《地理標志產品盤錦堿地杮子(盤錦鹽堿地番茄)》,作物類產品標準空缺。

2 鹽堿地作物高效生產標準技術體系建設現狀

自2 0 0 8 年《全國土地利用總體規劃綱要(20 06-2020年)》提出以來,全國各地積極推進鹽堿地治理工作,制定了鹽堿地土壤改良、耐鹽堿品種鑒定、作物高效栽培等一系列鹽堿地作物生產相關標準。依據《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學習運用“千村示范、萬村整治”工程經驗有力有效推進鄉村全面振興的意見》精神,結合《中共中央辦公廳 國務院辦公廳關于推動鹽堿地綜合利用的意見》(中辦發〔2023〕4 4號)、《關于開展鹽堿地綜合利用試點的通知》(農辦建〔2024〕1號、農辦建〔2024〕2號)等政策文件對推進鹽堿地生產標準化的要求,從土壤質量控制、播種、田間管理、收獲貯存各環節入手,對現行的鹽堿地作物生產標準進行歸納整理。

2.1 產地環境

高標準農田建設是鞏固和提高糧食生產能力,保障國家糧食安全的關鍵舉措。鹽堿地作物的高效生產,離不開設施完備、綠色節能、高機械化的標準化農田。地方標準DB15/ T 3583-2024《黃河灌區輕中度鹽堿耕地建設高標準農田技術規程》規范了中輕度鹽堿地高標準農田應有的基礎環境、改良措施、配套工程建設等,通過跟蹤監測耕地質量(N Y/ T 1119-2019)和后期建設維護(GB/ T30600-2022)穩定鹽堿地的生產環境,保障農田的可持續生產和高效利用;DB15/T 3586-2024《黃河灌區高標準農田鹽堿地改良效果綜合評價方法》設置了土壤鹽堿化程度分級標準和耕地質量綜合指數計算等,為鹽堿地高標準農田界定和因地制宜選種鹽生作物提供了參考。

2.2 土壤質量控制

鹽堿地作物生產作為生物改良鹽堿土壤的有效手段之一,具備環保、成本低、效果持久的特點,但作物產量和品質不如常規耕地,產前的土壤質量控制必不可少。國家標準GB/ T 42828.3-2023《鹽堿地改良通用技術 第3部分:生物改良》規定了鹽堿地生物改良技術的相關措施和評價效果,結合郭圣浩(2019)對鹽堿地改良技術研究現狀與新發展的研究分類總結如下。

2.2.1 工程技術

工程改良技術方面,涉及滴灌技術的地方標準有7項,包括DB15/T 3196-2023《鹽堿地淺埋滴灌向日葵水鹽管理技術規程》、DB15/T 2363-2021《河套灌區鹽堿地滴灌甜菜節水高效栽培技術規程》、DB22/T 3097-2020《半干旱區輕中度鹽堿地滴灌技術規程》等,對相應地域條件下的滴灌系統提出了明確的參數指標;涉及暗管改堿工程的標準10項,包括2項行業標準和8項地方標準,利用水流導出土壤中的鹽分;井灌井排通過水泵抽取地下水灌溉洗鹽,多用于地形低洼、地下水礦化度低的區域,制定有3項地方標準,分別從抑鹽降堿培肥、小麥高低畦種植技術、井灌機智能計水設施建設方面對作物生產做出規范。針對地下水礦化度較高的區域,開溝排水能有效促進土壤脫鹽,雖無現行有效的技術標準支撐,但在鹽堿地作物標準化生產實踐中已有多處涉及。

2.2.2 農藝措施

農藝措施改良是通過平整土地、精細耕作等農用手段改善土壤理化性質,實現增產效益的通用措施。涉及地表覆蓋的現行標準中,有3項地方標準將覆膜技術運用在鹽堿地作物生產中,秸稈覆蓋已被證實有減少土壤水分蒸發,減弱鹽分向土壤匯集上的正向作用(梁建財 2015),但尚無相關技術標準;在新型作物產能提升技術中,深層隔離常與地表覆蓋結合使用,形成“上覆下隔”技術,有效阻鹽(NI G et al. 2024),制定有DB23/T 3387-2 0 2 2《鹽堿地旱田有機隔層構建技術規程》、DB15/T 2789-2022《河套灌區鹽堿地“上覆中改下隔”降堿脫鹽技術規程》2項地方標準;針對鹽漬化造成的表層鹽分聚集、土壤板結現象,大部分鹽堿地種植技術規程規范了種前翻耕暴曬、平整土地等耕作措施,用以調節土壤的水、肥、氣、熱狀況。輕度鹽堿地深松,涉及的標準有DB1505/T 06-2022《蘇打鹽堿化耕地深松改良技術規程》、DB3716/T 6-2022《鹽堿地小麥旋耕深松灌溉儲墑晚播增產技術規程》,中重度鹽堿地粉壟,涉及的標準有DB1505/T 04-2022《蘇打鹽堿化耕地粉壟改良技術規程》、DB15/T 2677-2022《鹽堿地粉壟作業技術規程》,同時規定增施有機肥或改良劑,深翻、旋耕使之均勻入土。

2.2.3 生物培肥

地方標準中,培肥措施有關標準22項。其中涉及有機肥施用的標準7項,分別對蚯蚓糞肥、生物有機肥和有機硅功能肥的施用提出了規范。生物炭施用方面則包括有DB2306/T 111-2019《鹽堿地水稻炭基肥應用技術規程》、DB1309/T 252-2021《生物炭鹽堿地施用技術規程》2項地方標準。DB15/ T 3396-2024《西遼河灌區中輕度鹽堿地玉米大豆輪作培肥技術規程》通過優化種植方式實現了培肥增產的雙效合一,包括其在內的涉及綠肥改良技術的標準共4項,作物飼草輪作也具備相同的生態效益。DB1505/T 10-2022《蘇打鹽堿化耕地土壤培肥技術規程》等7項改土培肥技術規程則標范了秸稈還田、施用腐殖酸等培肥技術在相應生產條件下的應用。

2.2.4 化學改良

國家標準GB/T 42828.1-2023《鹽堿地改良通用技術 第1部分:鐵尾砂改良》規范了酸性改良劑高硅鐵尾砂在板結、通透性較差且土壤質地為壤土的鹽堿地的施用,包括質量檢驗、施用量、施用方法、田間管理及效果評價。地方標準中關聯鹽堿改良劑施用的共6項,根據DB1505/T 09-2022《蘇打鹽堿化耕地土壤化學改良劑施用技術規程》和DB65/T 4458-2021《南疆鹽堿地土壤調理劑施用技術規程》總結得到脫硫石、磷石膏類含鈣改良劑、硫酸亞鐵、硫酸鋁類酸性改良劑及保水抗鹽類改良劑3種類型。依照改良劑施用規程中對不同類型改良劑施用原則、劑型種類選擇及推薦施量的要求,在整地前均勻拋灑改良劑、淺翻旋耕混入土層后田間灌溉。此外,以煤矸石和粉煤灰等原料加工制成的煤基固廢調理劑也被應用于鹽堿地土壤改良(DB 6108/T 52-2023)。

2.3 播種

2.3.1 品種選擇及種子處理

2023年中央財經委員會第二次會議強調,“以種適地”同“以地適種”相結合,加快選育耐鹽堿特色品種。目前有關耐鹽作物鑒定的標準有44項,涵蓋了苜蓿、田菁、黑麥草等綠肥作物和谷子、高粱、小麥、水稻等糧食作物以及堿蓬、羊草等飼草作物的耐鹽分級。行業標準3項,分別為水稻(NY/T 3692-2020),棉花(NY/ T 3535-2020)、花生(NY/T 3061-2016)的耐鹽性鑒定技術規程。2023年農業農村部發布的第一批耐鹽堿優異作物種質資源顯示,我國育成高耐鹽堿農作物711份,涉及大豆、水稻、玉米、小麥、糜子、谷子、高粱等10種農作物。然而各地鹽堿化程度的輕重和作物耐鹽堿性的強弱決定了因地制宜地種植優勢作物的鹽堿地利用策略。譚利偉等(2023)在對新階段鹽堿地綜合改造利用的研究中提到,輕度鹽堿地可種植大豆、水稻、藜麥等優質糧棉油作物增產增效,中度鹽堿地可種植黑麥草、苜蓿、堿蓬等飼用或綠肥作物提質增效,重度鹽堿地可種植甜高粱、向日葵、枸杞等特色作物高效利用。按地方標準DB15/T 3400-2024《沿黃灌區鹽堿地種植耐鹽堿植物技術規程》規定:耐鹽堿飼草作物中燕麥、油菜適種于中度鹽堿地,重度鹽堿地選擇堿蓬,耐鹽堿綠肥作物中紫花苜蓿適種于輕中度鹽堿地,重度鹽堿地選擇田菁,耐鹽堿作物中玉米適種于中輕度鹽堿地,棉花、甜菜、小麥、糜子適種于中度鹽堿地,重度鹽堿地選擇甜高粱和油用向日葵。

種子質量方面,優先選擇適宜當地氣候條件、耐鹽堿、優質高產、抗病抗逆的審定品種。水稻、玉米、小麥種子質量應符合GB 4404.1-2008的規定,大豆、油用向日葵種子質量應符合GB 4404. 2-2 010的規定,燕麥種子質量應符合GB 4 4 0 4 . 4 -2 010規定,飼用燕麥種子質量應達到GB 6142 -2008規定的二級(含二級)標準以上,甜高粱種子質量應達到GB 6142-2008規定的三級標準以上。根據播種地的主要病蟲害情況,采用藥劑拌種浸種或種子包衣劑包衣處理進行預防,使用應符合GB/T 15671-2009 的規定。DB14/T 1597-2023《鹽堿地油用向日葵種植技術規程》則規定了浸泡稀釋鹽堿土的種子處理方式。

2.3.2 播種技術

受制于不同的氣候條件、地域條件和作物生長習性,作物采取的播種技術不同。DB15/ T 3400-2 0 2 4《沿黃灌區鹽堿地種植耐鹽堿植物技術規程》規定了沿黃灌區中重度鹽堿地的耐鹽植物的播期。耐鹽堿飼草如:甜高粱、蘇丹草、高丹草、飼料油菜、堿蓬、燕麥一般在5月上旬5~10cm的地溫穩定達到12℃時播種;田菁、紫花苜蓿等耐鹽堿綠肥則在5月上旬5~10cm的地溫穩定達到13℃時播種;耐鹽堿作物玉米、甜菜的適宜播期為4月下旬至5月上旬5~10cm地溫穩定達到13℃時,高粱的播期則是5月下旬至6月初5~10cm的地溫穩定達到12 ℃時,向日葵按照規定在5月下旬至6月播種。

播種方式上,玉米種植一般通過膜下滴灌、壟膜溝播進行;輕度鹽堿地高粱種植采取壟作,中度鹽堿地采取地膜覆蓋條播或穴播技術;鹽堿地油用向日葵種植采用覆膜平種和壟側播種兩種種植方式,寬窄行穴播;黃河三角洲地區輕度鹽堿地冬小麥種植一般采用全幅播種或適當縮減行距等行平播,種肥同播;大豆豐產則依據中輕度壟三栽培,重度大壟栽培的種植模式。起壟溝播作為鹽堿地作物生產中廣泛運用的播種方式,使鹽分隨水分向壟上運動,進而顯著降低溝內土壤含鹽量,降低鹽脅迫對作物的危害(薛遠賽等 2017)。

鹽堿地作物播種量一般是正常播量的2~3倍,播后鎮壓并及時補種。根據土壤墑情和種子發芽率適當增減種子播量。

2.4 田間管理

2.4.1 生長控制

鹽堿地由于土壤鹽分過高和通透性差,常常導致作物出苗率低、生長緩慢,甚至死苗,生產管理涉及破除板結、破膜放苗、查苗補苗、間苗定苗等。出苗前遇雨或者土壤板結,應采用鎮壓劃鋤一體化技術促進出苗,苗后遇雨則及時破除板結;覆膜種植的作物,在幼苗第一片葉展開時,需及時放苗封好播種孔;查苗后根據缺苗、弱苗情況進行補種。現有標準涉及的補苗措施主要有兩種:一是利用相鄰區域的雙苗,帶土移栽;二是直接補種,嚴重缺苗或墑情差的區域采用坐水補種或催芽補種;間苗定苗以去弱留壯、等距留苗的方式控制種植密度。定苗按標準規定的每穴留一株壯苗,同時清除周邊雜草。

此外,部分作物也應進行分蘗控制。如:甜高粱在6~8葉期去除分蘗(DB13/T 1133-2009),玉米則應在莖基部出現分蘗時及時掰除分蘗(DB14/T 816-2013),食用向日葵通過打杈打葉達到相同效果。

鹽堿地高鹽環境導致的植物細胞滲透壓失衡,往往會干擾花粉產生,限制自然授粉。輔助授粉是改善棉花、向日葵等作物結實的重要措施。如向日葵在盛花期即開花2~3d后采用蜜蜂或人工輔助授粉。

2.4.2 適時中耕

中耕作為提高農業生產效率、保障農產品質量的一項重要土壤管理措施,不僅能夠優化土壤結構,減少地表蒸發返鹽,促進作物根系發育,還能抑制雜草生長,減少病蟲害。作物在生育期內一般進行3~4次中耕。苗期中耕可以提升地溫、防除雜草。生育期內結合中耕進行除草,可以避免雜草和減輕病蟲害。封壟前中耕結合培土,可以預防倒伏。鹽堿地生產中,玉米一般在拔節前后中耕培土以破除土壤板結,增加土壤透氣性,大喇叭期追肥灌水后適當的中耕培土則能夠促進肥料的吸收利用和穩定土壤狀態;高粱于分蘗期至拔節期中耕松土,促進根系生長培育健株。中耕方式包括有人工、機械、半機械等。狄晉美(2024)介紹了向日葵通用型中耕施肥機一次性完成中耕、施肥、除草等多種田間作業程序要求,而現有的鹽堿地作物栽培技術標準中,并未對該類集成中耕機械甚至作物高效生產適應的中耕方式作相關規定。

2.4.3 水肥管理

鹽堿地水肥管理涉及水肥一體化和水肥統籌調控等技術措施,相關地方標準6項,規定肥料施用應符合NY/T 496-2010的規定,灌溉水質除鹽分指標外應符合GB 5084-2021的標準,若就近采用地下水,則要保證水質礦化度在3g/L以下。鹽堿地水肥一體化技術施用目前僅在向日葵高效生產上制定有現行標準,包括DB15/T 2253-2021《河套灌區鹽堿地向日葵微咸水滴灌水肥一體化技術規程》和DB15/T 3577-2024《黃河灌區鹽堿地向日葵水肥一體化節水減肥技術規程》。

水肥運籌能根據土壤鹽分、肥力狀況及作物需肥規律,制定合理的灌水施肥策略,實現生態保護和高效生產雙贏。水分運籌一般針對墑情差、鹽分重和低降水的地塊進行灌水,是否追肥則視作物需肥關鍵期和長勢而定。冬小麥需要在越冬期灌水控鹽越冬,拔節反青期追施復合肥料,開花期根據植株長勢噴施尿素;大喇叭期作為玉米產量形成的關鍵期,需及時追施復合肥料,灌漿初期視玉米長勢追施尿素;棉花水肥運籌則在蕾期、花鈴期、吐絮期開展。

2.4.4 病蟲草害防控

鹽堿地生產技術標準涉及的除草方式主要包括化學除草、農業除草兩類。化學除草應符合GB/T8321(所有部分)及NY/T 1997-2011的規定。針對禾本科、闊葉等不同的雜草類型,于苗前施用乙草胺、噻吩磺隆、莠去津、異丙甲草胺等藥劑,苗后除草則選用精喹禾靈、二氯喹啉酸、滅草松、煙嘧磺降、苯吡唑草酮等。具體施用藥劑種類、用量依當地發布的作物栽培技術規程確定。農業除草通過中耕和種植制度開展,常選用抗(耐)病優良品種合理布局、輪作倒茬等。DB1505/T 11-2022《蘇打鹽堿化耕地向日葵栽培技術規程》重點規定了向日葵列當草害的防治要求,而其他作物栽培技術規程并未關注重點草害防治。

鹽堿地病蟲害防治按照“預防為主、綜合防治”的原則,以農業防治為基礎、優先采用物理防治和生物防治,合理使用化學藥劑防治。農業防治通過選用抗病蟲品種、輪作倒茬、培育壯苗、精耕細作、間混套種等農業措施開展;物理防治則采用黑光燈、頻振式殺蟲燈、高壓汞燈、誘蟲板等方法誘殺成蟲;生物防治包括有傳統的天敵利用及新型昆蟲不育、昆蟲激素、信息素的利用;化學防治按GB/T 8321(所有部分)的規定施用殺蟲劑和殺菌劑,一般根據具體病害設置施用標準,通過藥劑拌種或田間噴施進行。現有標準中,針對鹽堿地作物病蟲害防治的標準僅一項DB15/T 650-2013《內蒙古河套灌區鹽堿地食用向日葵病蟲害防治技術規程》。

2.5 收獲貯藏

不同作物根據用途等的收獲標準不一致,機械收割采用聯合收割機,以GB 16151.12-2008的規定執行。甜高粱機器收獲一般在蠟熟期開展,粒用高粱在胚乳成蠟質狀時人工收獲,干硬成固狀時機械收獲;大豆在葉片全部脫落,莖稈黃枯,籽粒歸圓呈本色,籽粒含水量小于14%時進行收獲;小麥則在蠟熟末期至完熟初期收獲;向日葵收獲需要符合花盤背面變黃,舌狀花脫落,莖稈變黃綠,中上部葉片黃化或脫落,種子皮殼硬化的條件;玉米按乳線消失,黑層出現的成熟標志適當晚收。

作物收獲后應及時晾曬、脫粒,籽粒含水量≤13%時,方可入庫貯存。倉庫應具有良好的隔熱、通風、干燥、密閉性能,保持清潔、無異味、無污染,嚴防霉變、蟲蛀。青貯飼料需要藏窖青貯或壓實青貯,青貯玉米按NY/ T 2696-2015標準要求進行貯藏。

3 鹽堿地高效生產標準化面臨的主要問題

3.1 作物高效生產標準體系缺失

鹽堿地作物高效生產標準體系不健全,各地推進作物高效生產技術標準創新研制缺乏系統的指導性框架,存在重復工作、標準分散、產鏈不全、效率低下等問題。經分析研究顯示,我國現有的鹽堿地作物栽培技術標準僅涉及產地環境和栽培生產方面,缺乏相應在產品加工管理、社會化服務和品牌建設方面標準的制定(如圖2所示),這使得產品從田間到消費者的整個過程缺乏全面而系統的規范指導,不僅無法保證產品的品質與安全性,產銷和收益也會受到影響,最終牽制產業鏈的流通和區域的可持續發展。

3.2 生產技術標準制定不夠完備

鹽堿地適種作物品種方面,僅內蒙古自治區對沿黃灌區鹽堿地種植耐鹽堿植物技術進行了規范(DB15/T 3400-2024),其他省份尚沒有牧草作物、綠肥作物、糧食作物的綜合性耐鹽堿植物種植指南。我國現有的鹽堿地作物生產標準,側重于長年使用的高產主效的鹽堿地栽培措施,但在作物生長控制、水肥管理、病蟲害防控等方面缺乏系統的標準規定,尤其集成技術運用及機械化生產的標準化也涉及較少。另一方面,摻沙換土、微生物菌劑、咸水利用等新型技術標準相對缺失。急需制定統一的評估與監測體系來衡量土壤改良和利用成效,保障長效生產。

3.3 高效生產技術標準推廣度低

目前,我國盡管在鹽堿地生態改良、品種培育和栽培措施等生產技術標準研制方面取得了一系列進展,但受各區域土壤類型和氣候條件差異影響,標準存在較強的地域性,難以進行大面積推廣應用。土壤鹽堿化程度作為因地制宜種植耐鹽堿作物的基礎指標,尚缺乏統一并被廣泛認可的國家、行業土壤鹽堿化程度分級標準,導致各地采用的輕中重度鹽堿地高效作物種植模式及相關技術無法相互借鑒。此外,由于鹽堿地高效生產技術涉及自動化管理、工程建設及生物菌劑等領域,標準的創新制定和實施具有較高的技術復雜性和必要成本,在經濟相對落后地區,難以推廣應用。

4 鹽堿地標準化高效生產對策

4.1 強化鹽堿地標準化組織效能

一是加快建設全國鹽堿地綜合利用技術創新中心、鹽堿地綜合利用技術委員會等統領性組織,設立相關的科學研究所與分技術委員會,統一組織制定規范性標準,建立健全標準體系,負責技術標準創新和示范推廣;二是加強政府與企業、高校等各機構的合作與交流,形成合力,共同研究和制定科學、統一、適應性強的鹽堿地生產技術標準,通過開展試點示范,促進科研成果轉化為新型生產力;三是開展標準化人才教育、征集開展相關科研項目研究,調動全社會參與鹽堿地開發應用標準化研究,發掘綜合發展的新思路,推動鹽堿地產業升級。

4.2 推動鹽堿地生產技術創新和標準落實

以政府為主導,增加對鹽堿地開發利用和作物生產技術研究、推廣、示范的投入,以專項資金、財政補貼、稅收優惠等多種方式,引導社會資本參與鹽堿地綜合利用項目,充分調動鹽堿地科研機構、龍頭企業、農民合作組織及廣大農民參與標準化科研和生產的積極性,構建“科研機構+企業+合作社+農戶”的標準化聯結機制,推動鹽堿地農業經營主體向標準化生產轉化,促進生產模式創新與高效技術推廣,為鹽堿地可持續發展注入強大動力。

4.3 助力鹽堿地農業多元融合發展

一是加快構建鹽堿地高標準農田。依據現有標準逐步改造鹽堿地,補足基礎設施短板,協同推進土壤改良工程建設以及作物監控設施和田間作業機械的應用。強化農業科技支撐,加大地區審定的耐鹽堿作物品種及節水控鹽等新型技術的推廣應用。二是健全鹽堿地作物高效生產體系。在現有國家、行業、地方標準基礎上,深入挖掘鹽堿地作物的獨特價值和品質特性,進一步制定完善相關標準,創新鹽堿地標準化生產與服務體系,為打造特色品牌,推動鹽堿地特色產業培育與資源增值利用提供標準化支撐。

參考文獻

[1]曹藝. 盤活閑置土地喚醒“沉睡”資源[N]. 烏海日報, 2023-09-14(003).

[2]李娜. 鹽堿地改良技術在德州市園林綠化施工中的應用[J].現代園藝, 2024,47(10):149-150+153.

[3]王笛,李達,孫萍萍,等. 拓面增量-鹽堿地種草改良現狀及對策[J]. 農業與技術, 2024,44(17):1-4.

[4]陸寶金,田生昌,左忠,等. 鹽漬化土地可持續利用研究綜述及展望[J]. 寧夏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 2023,44(01):79-88.

[5]馬愛平. 科技支撐耕地保護和鹽堿地綜合改造利用[N]. 科技日報, 2023-07-22(001).

[6]祖祎祎. 鹽堿地里育良種[N]. 農民日報, 2022-10-19(006).

[7]黃偉,孫宏勇,劉建兵,等. 河北省鹽堿地綜合利用的現狀、問題及建議[J/OL].(2024-10-08)[2024-10-31]. http://kns.cnki.net/kcms/detail/13.1432.S.20241008.1411.001.html.

[8]張梟. 協調人與自然關系合理開發利用鹽堿地[J]. 吉林農業,2016(06):104.

[9]熊佳儀. 遼寧省鹽堿地利用問題研究[D]. 吉林:吉林大學,2015.

[10]郭圣浩. 鹽堿地改良技術研究現狀與新發展[J]. 山西水土保持科技, 2019(4):4-6.

[11]梁建財. 地面覆蓋對鹽漬土壤水熱鹽運移及作物生長調控機制研究[D]. 呼和浩特:內蒙古農業大學,2015.

[12]NI G, FENG G, BURRILL H M et al. Saline-alkali soil reclamation and utilization in China: progress and prospects[J].Frontiers of Agricultural Science amp; Engineering, 2024, 11(2).

[13]譚利偉,李旭銳,武耘,等. 新階段鹽堿地綜合改造利用研究[J]. 農業工程技術, 2023,43(22):53-54.

[14]薛遠賽,劉志鵬,林琪,等. 不同種植方式對鹽堿土壤鹽分變化及耐鹽品種青6號耐鹽生理特性的影響[J]. 沈陽農業大學學報, 2017,48(03):338-342.

[15]狄晉美. 向日葵高產栽培技術與農機的配套應用[J]. 中國農機裝備, 2024(9):69-71.

主站蜘蛛池模板: 黄色不卡视频| 亚洲视频在线观看免费视频| 制服丝袜国产精品| 欧美日韩高清| 国产成人亚洲精品无码电影| 一区二区理伦视频| 久久a级片| 色偷偷一区| 色天天综合久久久久综合片| 国产人成午夜免费看| 91成人在线观看视频| 亚洲一区色| 日本午夜视频在线观看| 国产一区二区三区在线观看视频 | 国产第一色| 有专无码视频| 999国产精品| 九色在线观看视频| 一级做a爰片久久毛片毛片| 亚洲区第一页| 在线播放真实国产乱子伦| 三级毛片在线播放| 亚洲三级a| 日本高清免费一本在线观看 | 亚洲中文字幕日产无码2021| 亚洲一区网站| 伊人久久久久久久| 国产日韩精品欧美一区喷| 人人妻人人澡人人爽欧美一区| 免费中文字幕在在线不卡| 国产超碰一区二区三区| 永久成人无码激情视频免费| 老司机久久99久久精品播放| 国产日韩欧美在线视频免费观看| 99re经典视频在线| 91精品亚洲| 亚洲国产午夜精华无码福利| 欧美另类图片视频无弹跳第一页| 人妻丝袜无码视频| 蝌蚪国产精品视频第一页| 激情综合图区| 国产aⅴ无码专区亚洲av综合网| 无码中文字幕乱码免费2| 国产高清在线观看91精品| 伊人国产无码高清视频| 国产二级毛片| 99青青青精品视频在线| 日本少妇又色又爽又高潮| 国产经典免费播放视频| 国产高潮流白浆视频| 91久久夜色精品国产网站| 国产尹人香蕉综合在线电影| 在线观看国产精美视频| jijzzizz老师出水喷水喷出| h网址在线观看| 国产第八页| 国产美女视频黄a视频全免费网站| 国模视频一区二区| 国产精品福利在线观看无码卡| 久久久国产精品免费视频| 欧美精品亚洲日韩a| 制服丝袜一区二区三区在线| 国产91精品最新在线播放| 中文成人在线| 欧美激情视频二区| 国产女人18水真多毛片18精品 | 国产传媒一区二区三区四区五区| 亚洲无码精品在线播放 | 91精品啪在线观看国产60岁 | 22sihu国产精品视频影视资讯| 色综合成人| 狠狠色成人综合首页| 国产91蝌蚪窝| 亚洲国产精品日韩欧美一区| 中文字幕在线观看日本| 98精品全国免费观看视频| 亚洲日韩每日更新| 日韩在线播放欧美字幕| 99国产在线视频| 国产精品午夜电影| 亚洲清纯自偷自拍另类专区| 国产日本欧美在线观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