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新時代背景下,網絡作為信息傳播的主要載體,在學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作用愈發顯著。高職院校應積極探索并思考網絡思政教育的優化路徑,以適應新時期、新環境的教學新需求。要“緊跟時代步伐,革新網絡思政教育方法”“立足現實生活,優化網絡思政教育傳播內容”“凈化網絡陣地,強化對網絡思政教育環境的監督與管理”“打造教育共同體,形成網絡思政教育合力”,以此助力網絡思政教育實現新的突破。
關鍵詞:高職院校;網絡思政教育;凈化;教育環境;教育共同體
中圖分類號:G711文獻標志碼:A文章編號:1008-3561(2024)36-0029-04
隨著信息技術的飛速發展,網絡已成為人們獲取信息、交流互動的重要渠道,高職院校學生在其中的活躍度極高。在此背景下,傳統思政教育方式逐漸顯現出不足,無法滿足新時代學生的學習需求。因此,高職院校如何有效利用網絡開展思想政治教育,是一個亟待探討的重要課題,且該課題對促進思政教育變革與效率提升具有重要意義。
1.初步探索階段
高職院校網絡思政教育起步于21世紀初期。當時,互聯網在中國逐漸普及,信息化技術逐漸滲透到教育領域。由于傳統思政教育存在形式單一、內容枯燥等問題,高職院校開始嘗試利用網絡資源來豐富思政教育的手段與內容,如通過建立校園網站、論壇等網絡平臺,并在平臺上發布思政相關資料等舉措,引導學生開展在線討論,以增強學生的網絡思政參與感和互動性。受技術與教育觀念滯后等因素限制,這一階段的網絡思政教育存在探索性強,但實踐經驗不足、效果有限等情況,主要停留在輔助教學層面,沒有形成教育體系。
2.快速發展階段
在2010年至2015年間,網絡技術和智能手機迅速普及,高職院校網絡思政教育進入快速發展階段。在這個時期,社會對思政教育工作的重視程度不斷提高,國家相繼出臺了一系列政策文件,以推動教育信息化和網絡思政建設。高職院校借助新媒體平臺,如微信、微博、QQ等,大力開展網絡思政宣傳與教育活動,打造線上線下相結合的思政教育模式。例如,開設微信公眾號,通過發布政策解讀、時事評論、優秀學生事跡等,提高網絡思政教育的吸引力與影響力。此外,一些高職院校還推出網絡思政微課,將復雜的理論知識簡化為短視頻或圖文并茂的內容,方便學生隨時隨地學習[1]。
3.深化應用階段
2015年至2020年間,高職院校網絡思政教育逐漸走向深化應用階段。這一時期,信息技術迅猛發展,人工智能、大數據、云計算等新興技術開始應用于教育領域。高職院校更加注重網絡思政教育的系統性和專業性,積極探索“互聯網+思政”教育新模式。具體而言,各高職院校紛紛開發較為完善的網絡思政教育平臺,如思政課程網站、思政移動軟件等,為學生提供一站式的思政教育資源與服務。同時,高職院校還通過大數據分析技術,對學生的思政學習興趣、行為習慣等進行精準分析,進而為其推送個性化的思政教育內容,以提高思政教育的針對性和實效性。
4.創新轉型階段
2020年后,高職院校網絡思政教育步入創新轉型階段,這一時期主要強調通過科技創新驅動教育模式變革,從而進一步提升思政教育的質量與水平。一方面,高職院校積極加強與企業、科研機構等外部單位的合作,共同開發先進的網絡思政教育工具和資源。例如,一些高職院校聯合知名互聯網企業,開發智能思政問答系統、在線討論社區等,以提高師生互動的便利性和即時性。另一方面,高職院校積極探索混合式教學模式,將線上自學與線下討論有機結合,靈活運用翻轉課堂、項目化學習等,激發學生的自主學習動力和探究精神。例如,一些高職院校通過海外交流項目、國際網絡課程等,拓寬學生的國際視野,培養出大批量具有全球競爭力和社會責任感的高素質人才[2]。
1.新時代背景下高職院校網絡思政教育的概念內涵
新時代背景下的高職院校網絡思政教育是一種將現代信息技術與思政教育相結合的新型教育模式,其核心在于通過互聯網平臺,有效整合各種思政教育資源,創新思政教育方式,逐步提高思政教育的實效性和覆蓋面。且網絡思政教育不再局限于傳統的師生課堂,而是通過網絡媒體、社交平臺及各類新媒體工具,將思政教育拓展至學生的日常生活中以及社會人群中。可見,新時代高職院校網絡思政教育是一種順應時代發展趨勢并充分利用技術手段提升教育質量的新模式,其既保持了思政教育的思想引領作用,又可突破傳統教育模式的局限,為培養更多的高素質人才提供有力支持[3]。
2.新時代背景下高職院校網絡思政教育的主要特征
第一,數字化與信息化。傳統思政教育主要依賴于課堂教學和課外活動,而高職院校網絡思政教育可充分利用現代信息技術的優勢,在數字化平臺開展各類教育活動,以此打破時間和空間的限制,實現優質教育資源的共享。第二,互動性與參與性。新時代的高職院校網絡思政教育高度重視師生之間、生生之間的互動交流,其不再是單向的知識傳授,而是雙向甚至多向度的信息交流。思政教師可在虛擬課堂、微信公眾號、校園官方微博等媒體平臺發布與思政教育相關的推文或視頻,引導學生討論和分享自己的見解。學生也可通過各種信息平臺汲取知識,并各抒己見,表達觀點。這種網絡思政教育模式不僅能增強學生的主體意識和參與感,還有助于學生進行多元化的交流。第三,即時性和動態性。互聯網的快速傳播使得網絡思政教育具有很強的即時性,教師可通過實時直播或錄播的形式,第一時間將最新政策的解讀、社會熱點等傳遞給學生,學生也可在第一時間接收思政信息。第四,豐富性與個性化。網絡思政教育不局限于單一的媒介或形式,而是通過文本、圖片、音頻、視頻等多樣化的媒介載體,豐富思政教育內容的表現形式,以滿足不同層次的學生需求。同時,網絡思政教育還可通過數據分析,了解學生的學習興趣、關注點和學習習慣,從而為學生提供更有針對性的教育內容和方法。第五,開放性與共享性。網絡思政教育平臺通常是開放的,任何人都可瀏覽并獲取思政資源。這種開放性不僅可促進資源共享,還可為學生提供多元化的視角和思考方式。此外,思政平臺的開放性還包括吸納社會各界的思政資源,以多方力量共同推動思政教育發展。
1.緊跟時代步伐,革新網絡思政教育方法
新時代背景下,信息技術迅猛發展,短視頻和直播成為人們獲取信息、交流思想的重要渠道。高職院校的網絡思政教育也需緊跟時代步伐,革新教育方法,以短視頻和直播為切入點,增強網絡思政教育的吸引力和實效性。第一,以思政短視頻革新網絡思政教育方法。首先,高職院校要確定思政短視頻的主題內容,再凝練精華,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革命精神等內容以生動有趣的形式呈現。例如,可結合歷史事件、英雄人物故事等創作思政短視頻,使學生在輕松的氛圍中接受思政教育。其次,高職院校要注重創新表達方式,如采用動畫、情景再現、微電影、微短劇等形式,提升思政短視頻的觀賞性和教育效果。同時,還可邀請師生共同參與短視頻的拍攝與制作,進而增強思政教育的互動性和參與感。例如,可組織“微黨課”比賽,讓學生用短視頻的形式講述自己對黨史、國史的理解與感悟。再次,高職院校要在多平臺發布相關短視頻,如利用抖音、快手、B站等短視頻平臺擴大思政教育的影響力,或通過官方賬號定期發布優質短視頻,并結合熱點話題進行推送,吸引更多學生的關注和參與[4]。第二,以直播革新網絡思政教育方法。在直播賽道,高職院校可定期開展主題直播活動,如“紅色記憶”“青年榜樣”等專題直播,邀請思政專家學者、優秀校友或社會知名人士線上分享其經歷和心得,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三觀”。在思政教育直播中,直播者還可通過彈幕、評論區等與學生即時互動,回答學生的提問,并開展實時討論,以增強學生的參與感和獲得感。同時,還可在直播中設置問答環節或投票環節,鼓勵學生積極參與,發表自己的看法。為提升直播效果,高職院校要借助多樣化的技術工具,如虛擬背景、圖文直播等,豐富直播的表現形式,提升網絡思政教育的吸引力。直播結束后,教師可將錄播視頻保存并上傳到學校官網或社交媒體平臺,以方便無法實時觀看的學生回看,確保教育資源的最大化利用。
2.立足現實生活,優化網絡思政教育的傳播內容
高職院校的網絡思政教育不僅要緊跟時代發展步伐,還要立足現實生活,確保傳播內容貼近學生實際,引發學生的共鳴。第一,要確保網絡思政教育內容緊密貼合時代發展脈搏,具有時代感與現實感。新時代的學生對時事熱點、社會現象有著濃厚的探究興趣。為此,高職院校應及時捕捉環保、就業形勢、社會公平、社會保障等熱門社會問題,并將其融入網絡思政教育中,幫助學生正確認識社會熱點問題。例如,可在思政短視頻中展示科技創新成果,公布就業信息數據,發布社會熱點新聞,并通過這些實際案例與現象,引導學生思考如何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以此提升學生的社會責任感和使命感[5]。第二,要注重貼近學生的生活實際,以提升傳播內容的親和力與吸引力。網絡思政教育不應停留在遠距離層面,要關注近距離的學生的日常生活與切身體驗。高職院校學生的專業背景不同,其在學習和生活中面臨的實際問題也各不相同。高職院校可通過調查問卷、訪談等方式了解學生的學習興趣和學習需求,并針對其關心的專業熱點、職業發展、心理健康等話題,定制個性化的思政教育內容。例如,對工程類專業的學生,可重點介紹國家在科技創新方面的政策和成就;對服務類專業的學生,可探討職業道德與服務精神結合問題,以此滿足不同專業學生的思政學習需求。第三,要加強文化元素的融入,以豐富網絡思政傳播內容的內涵與底蘊。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思政教育的重要資源,高職院校可通過網絡平臺推送傳統節日介紹、經典文學作品賞析等內容,引導學生領略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魅力。同時,要注重融入現代文化元素,使傳播內容既富有傳統之美,又具時代特色[6]。簡言之,高職院校的網絡思政教育應立足現實生活,通過增強時代感、貼近學生生活實際、融入文化元素等路徑,優化思政傳播內容,進而全面提升思政教育的有效性與落地性。
3.凈化網絡陣地,強化對網絡思政教育環境的監督與管理
高職院校的網絡思政教育要在凈化網絡陣地、強化環境監督與管理方面下功夫。第一,要加強網絡文明教育,以提升學生的網絡素養。網絡思政教育不僅要傳播思政知識,還要培養學生正確的網絡行為和道德觀念。高職院校可通過課程設置、專題講座、主題活動等形式,向學生普及網絡倫理、法律法規和基本的網絡禮儀。同時,可結合具體的網絡案例進行剖析,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網絡觀念,做到文明上網,理性表達,共同維護良好的網絡秩序[7]。第二,要凈化網絡思政內容,營造正向清朗的網絡空間。高職院校應與相關部門協作,加大對校園網和各類網絡平臺的監管力度,24小時不間斷地監測網絡信息,并利用技術手段過濾、清理不良內容。同時,要設立舉報機制,鼓勵師生共同參與網絡思政環境的維護。一旦發現不良信息,高職院校應及時處理并反饋結果,以良好的互動機制,共同守護網絡思政空間的純凈。第三,要加強網絡思政的輿情監控與引導,構建健康的網絡思政輿論氛圍。高職院校要建立健全網絡輿情監測機制,及時掌握學生關心的熱點問題和輿論動態,并通過專業團隊的輿情分析,辨別網絡上的不良信息或謠言,積極回應學生關切,形成正確的網絡思政輿論方向。同時,還可組織思政教師、輔導員等骨干力量,主動參與網絡思政內容評論,發布正能量的思政內容,形成主流價值觀占據主導地位的網絡輿論場。第四,要完善網絡思政的安全管理制度,保障網絡思政教育的安全性。高職院校要制定詳細的網絡安全管理規章制度,包括信息發布審核流程、網絡設備使用規范、數據保護措施等,確保網絡思政教育平臺的安全運行。第五,要加強網絡安全培訓,提高師生的網絡安全意識和防范能力,避免因信息泄露或網絡攻擊而影響思政教育工作的正常開展。以上舉措不僅是推進教育現代化的重要舉措,還是實現育人目標的必然要求,可助力高職院校全面優化網絡思政教育環境,為培養德才兼備的新時代思政人才奠定環境基礎[8]。
4.打造教育共同體,形成網絡思政教育合力
高職院校要建立健全校內外合作機制,凝聚多方力量建設思政教育共同體。第一,要在校內建立緊密協作的網絡思政教育工作機制。高職院校應注重各部門的協調與合作,形成聯動互動的工作格局,如定期組織思政教師、輔導員、班主任等各類教育力量開展交流與研討,鼓勵其積極參與網絡思政教育,并分享網絡思政教育的成功經驗與方法,以促進網絡思政資源的共享和信息互通。同時,高職院校可組建跨部門的網絡思政教育工作小組,共同探討課程內容設計、教學方法創新和學生思想動態分析等問題,并利用學校內部的各種宣傳平臺,發布與思政教育相關的信息和活動通知,營造全校參與的良好氛圍。第二,可與地方政府、企業及社區等校外力量建立長期穩定的合作關系。一方面,高職院校可與教育部門、文化單位簽訂合作協議,鼓勵其為網絡思政教育提供信息資源,進而推動網絡思政教育資源的共享與整合。例如,當地方政府部門或文化宣傳單位開展相關思政活動時,高職院校可與其合作,以獲取一手的思政活動資源與信息,并在網絡思政教育平臺發布,逐步提高網絡思政教育的公信力。另一方面,高職院校可與企業、社區等校外力量建立合作關系,組織網絡思政教育工作組成員到企業、社區志愿服務中心實地參觀,并拍攝與思政教育內容相關的視頻與圖片,進而打造主題式的短視頻思政內容,使學生在真實的社會環境中學習思政知識,豐富體驗感[9]。只有通過多方合力,形成全員參與、全程滲透、全方位覆蓋的網絡思政教育新格局,才能真正提升網絡思政教育的質量和實際效果,以此為培養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高素質人才提供有力保障。
綜上所述,優化新時代背景下的高職院校網絡思政教育,要從多個維度著手,包括內容完善、方法創新、環境凈化以及多主體參與等。高職院校只有綜合施策,才能確保網絡思政教育進程的有效推進以及效果提升,進而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深植于學生的心中,培養更多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時代新人。
參考文獻:
[1]張文智,安宇軒.高校輔導員網絡思想政治工作能力的現狀及成因研究[J].吉林化工學院學報,2024,41(06):58-62.
[2]李寧.高職院校網絡思想政治教育路徑探究[J].遼寧高職學報, 2023,25(05):90-94.
[3]徐婧雯.“大思政”視角下高校網絡思想政治教育陣地構建創新探索[J].湖北開放職業學院學報,2024,37(18):29-30+42.
[4]王鈺禎.融媒體時代輔導員網絡思政工作創新路徑研究[J].湖北開放職業學院學報,2024,37(18):26-28.
[5]昝鋒剛,陶巧巧,張軍.新時代背景下網絡思政教育的必要性及其實踐路徑[N].河南經濟報,2024-09-19(09).
[6]秦澤華.利用網絡優勢創新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N].黑龍江日報, 2024-09-17(04).
[7]王迎霞,黃文全.網絡時代高校學生工作中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發展創新研究[J].佳木斯職業學院學報,2024,40(09):28-30.
[8]閆冬,張澍軍.新時代提升高校網絡思想政治教育實效性的問題與對策[J].東北師大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24(03):137-143.
[9]安然.新媒體時代提升大學生網絡思想政治教育精準性的路徑[J].大學,2024(12):47-50.
Thoughts on the Path of Onlin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n Vocational Colleges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the New Era
Hao Yuli
(Shanxi International Business Vocational College, Taiyuan 030031, China)
Abstract: In the context of the new era, the internet, as the main carrier of information dissemination, plays an increasingly significant role in students’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Vocational colleges should actively explore and consider the optimization path of onlin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to adapt to the new teaching needs of the new era and environment. To "keep up with the pace of the times, innovate the methods of onlin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based on real life, optimize the content of onlin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dissemination" "purify the online battlefield, strengthen the supervision and management of the onlin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environment" "build an educational community, and form a joint force for onlin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n order to help onlin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achieve new breakthroughs.
Key words: vocational colleges; onlin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purify; educational environment; school communi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