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大學新生在初入大學后,面對環境的變化,容易產生心理適應問題。高校輔導員作為開展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力量,應切實采取有效措施做好大學新生的心理適應教育。文章主要分析當前大學新生常見的心理適應問題及其原因,并結合輔導員工作實際,從豐富育人內容、創新育人方式、加強育人合力、細化育人舉措等方面探析開展大學新生心理適應教育的實現路徑。
關鍵詞:高校輔導員;大學新生;心理適應教育;思想政治教育;自我調節
中圖分類號:G444文獻標志碼:A文章編號:1008-3561(2024)36-0045-04
教育部等十七部門聯合印發的《全面加強和改進新時代學生心理健康工作專項行動計劃(2023—2025年)》明確指出,要“全面加強和改進新時代學生心理健康工作,提升學生心理健康素養”。大學新生心理適應教育是開展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重要環節,積極有效的大學新生適應教育能更好地促進大學生心理健康。高校輔導員作為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組織者、實施者、指導者,是開展大學新生心理適應教育的重要力量,對于大學新生能否有效適應大學生活發揮著重要作用。因此,輔導員要高度關注大學新生的心理適應問題,采取切實有效的策略開展心理適應教育,助力大學新生適應新的校園學習和生活,提升大學新生的心理適應能力和內在積極心理品質,促進其健康成長。
1.有助于增強大學新生的自我調節能力
心理適應是主體在面對外部環境發生變化時,通過自我調節系統作出能動反應,進而使主體和環境達到新的平衡的過程[1]。進入大學后,大學新生面對新的校園環境、新的人際關系、新的學習內容、新的管理模式,原有的心理平衡會被打破。高校開展大學新生心理適應教育,為大學新生提供心理調適的方式和技巧,可以提高他們在新的環境下思考、分析和解決問題的意識,也能讓他們有效調節心理活動,緩解心理沖突,重建心理結構,以適應新的外部環境變化,使自我和環境達到新的平衡,從而增強自我調節的能力。
2.有助于發展大學新生的自我同一性
大學新生階段是人格發展的關鍵時期,學生不僅需要適應新的大學環境,還需要對自我進行深入探索。根據美國心理學家埃里克森提出的自我同一性概念,大學新生在這個時期需要建立自我同一性,防止同一性混亂。如果學生沒有進行積極的自我探索,建立良好的自我同一性,容易產生自我認知偏差,導致學業受阻,適應不良。高校開展大學新生心理適應教育,能使大學新生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有助于大學新生認識和發展自我,促進大學新生自我同一性的發展。
3.有助于提升大學新生的心理健康水平
大學新生的生理發展水平已基本達到成人水平,但其心理發展水平還相對滯后,自我意識逐步增強但發展還不成熟,情緒情感發展日益豐富但波動較大,意志水平明顯提高但不平衡、不穩定。面對新的環境,容易出現心理適應問題,產生焦慮、抑郁、恐懼、強迫、軀體化等癥狀,甚至出現心理危機。高校開展大學新生心理適應教育,可以使大學新生認識到心理健康的重要性,掌握基本的心理健康知識,了解常見的心理困擾及應對策略,增強應對挑戰和困難的能力,更好地實現個人發展和學習目標,進而提高自身的心理健康水平。
馮桂梅等(2018)將大學新生適應期的心理問題主要概括為學習方面、生活方面、人際交往方面[2]。彭曉(2022)采用隨機發放問卷的方式對大學新生開展適應性調查,結果顯示大學新生在學習目標、生活環境、人際交往、自我認知方面存在適應問題[3]。總之,根據以往的研究結果,可以發現大學新生心理適應問題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學習適應問題
學習適應問題在大學新生中普遍存在,也是最為突出的心理適應問題。西北農林科技大學心理咨詢中心自2010起連續7年對大一新生開展調查,結果顯示學業困擾在新生遇到的心理困擾中占比最高[4]。(1)學習態度消極松懈。高中時,學生通常會把高考當作最重要的事情。在高強度的學習壓力下,很多家長和老師會告訴學生“上了大學就好了”,以給予學生激勵并緩解壓力。到了大學后,雖然學習的任務還是比較繁重,但不少大學新生會在學習態度上出現松懈,貪圖安逸,特別是遇到不喜歡的課程時,更容易在游戲、娛樂中放飛自己,對學業產生消極應對的心理狀態。(2)學習方式出現偏差。在大學期間,大學新生如果不能及時調整學習方式,就會出現偏差,導致學習效率低,對學習感到迷茫、無助和焦慮等。(3)學習目標尚不明確。調查發現,部分大學新生在進入大學后沒有明確的學習目標。學習目標的欠缺,主要體現為大學新生對學習目標的認識不明晰。高中時,學生很明確地將升學作為自己的學習目標。到了大學,部分大學新生在學習上沒有明確的目標和規劃,也不清楚如何給自己安排學習任務,導致學習動力不足,學習方向模糊。
2.人際適應問題
人際適應問題也是困擾大學新生的主要心理問題之一,人際關系不良會誘發羞怯、忌妒、恐懼、抑郁、孤獨等負性情緒情感體驗,影響大學新生社會化的正常發展[5]。汪小紅、甘嘉婷(2022)對某大學2020級新生進行調查研究,發現新生的人際適應水平總體狀態一般,需要外在力量介入[6]。(1)人際認知還未成熟。很多大學新生的人際適應水平受到性別、生源地、學習經歷、家庭學校情況等因素的共同影響。因此,在對自我、對他人以及對自己和他人的關系的認識上,來自不同地域、不同家庭環境的大學新生們也各有不同,有的學生容易產生認知上的偏差。比如,傾向將自己的喜好、觀念等強加給對方,沒有充分認識到人際交往中的個性化差異等。(2)人際互動表現不良。部分大學新生在進入校園后,面對陌生的老師、同學,一方面想獲得良好人際關系的陪伴和支持,但另一方面又因自身人際互動技能不足或自身個性特征等原因沒能建立良好的人際關系。有的新生封閉孤僻,不愿意和其他同學溝通和相處,自己獨來獨往;有的新生羞怯內斂,和陌生人說話常常覺得緊張,在公眾場合發表意見會臉紅,比較看重自己在別人心目中的形象;還有的新生注重自我需求,常常以自我為中心,總覺得自己是對的,不考慮別人的感受等。
3.生活適應問題
大學新生離開原來熟悉的生活環境,來到陌生城市求學,需要積極地調整自己固有的生活方式和個人習慣,去融入新的校園集體生活。倘若不能及時調整而出現不適應的現象,往往會導致身心的不協調,產生孤獨恐慌的心理[7]。(1)獨立生活能力較差。很多新生是跨省市開啟自己的大學生活的,新的氣候環境、住宿環境、飲食環境等生活環境方面和原先相比會有較大的差異。大學新生在面對這些差異時,需要積極去面對、適應,甚至挑戰環境。但是,部分大學新生之前因自身對家庭的過多依賴和生活技能的欠缺等,獨立生活能力較差,對于突如其來的宿舍集體生活、較大差異的環境氣候變化,不知如何自理,感覺力不從心,會產生失眠、厭食、煩躁、焦慮等現象。(2)自我控制能力不足。高中時期,學生的生活較為單一枯燥,且大部分時間都是嚴格遵守學校的作息時間。大學時期,新生則有更多的時間可以自由支配。但一些新生的自我控制能力較低,面對各種誘惑的時候不能合理安排好自己的時間,過多地將時間放在游戲等娛樂活動上,導致生活作息紊亂,精神狀態萎靡,身心不能協調發展。
1.完善心理適應教育內容,育人有實效
(1)及時了解新生的個人信息。在新生入學之初,輔導員要及時了解新生的個人信息,這是開展心理適應教育的基礎,也是重要內容之一。張慧等(2021)通過研究得出,新生的適應能力會受到新生所在生源地、是否獨生子女、家庭教養方式等因素的影響[8]。輔導員在新生入學之初可以對其個人基本信息進行全面了解,比如了解新生是來自城市還是農村,父母的關系和工作情況,家庭是否為貧困家庭,學習背景、個性特征,以及成長過程中是否經歷過重大變故等。另外,輔導員可以拓寬信息了解渠道,如查看新生檔案、談心談話、宿舍走訪、聯系家長等,去詳細了解新生的個人信息,為開展實效性的適應性教育奠定良好的基礎。(2)豐富心理適應教育內容。在新生入學之后,輔導員應根據新生的心理適應問題和實際需要,豐富新生的心理適應教育內容,并且有規劃地選擇和開展。例如,針對學習適應問題,輔導員可以目標教育為導向,為新生提供學習輔導,如講授學習策略方法、告知專業課程設置、分析專業畢業走向、提供職業生涯咨詢等,進而幫助新生調整學習態度,樹立短期和長期目標,提升學習內驅力,為未來的職業發展打好基礎。針對人際適應問題,輔導員可以班級榮譽教育為抓手,為新生提供人際交往幫扶,通過開展班級集體活動、共同探討設計班級的班徽、講授人際交往的技巧等形式,幫助新生拓寬社交圈,克服社交困境,提高集體融入感,培養團隊意識和合作精神。
2.創新心理適應教育方式,育人有渠道
(1)精心設計團體心理輔導。團體心理輔導作為一種創新的學生活動形式,能有效幫助新生更快地適應大學生活。廖明英(2018)研究表明,團體心理輔導能顯著提升大學生的適應能力[9]。輔導員可以通過精心設計團體心理輔導來有效提升新生的心理適應能力,也可以有針對性地選擇自我探索、人際關系、團隊協作等相關主題的團體心理輔導。自我探索主題團輔活動可以讓新生對自我有更清晰的認識,如“我是誰”“自畫像”“我未來的樣子”等;人際關系主題團輔活動可以促進新生形成更融洽的人際關系,如“你畫我猜”“信任背摔”“人際財富圖”等;團隊協作主題團輔活動可以培養新生的集體意識和合作精神,如“同心鼓”“旱地冰壺”等。作為大學新生適應教育的重要實施者,輔導員直接進行新生團體輔導,有助于其和新生信任關系的形成,也能提升團體輔導的心理適應效能。(2)充分發揮思政引領作用。輔導員可以將思想政治教育與心理健康教育相結合,以發揮思想政治引領作用。例如,將紅色基因融入新生心理適應干預,開展紅色基因主題活動,提升新生的心理適應水平。有研究表明,紅色基因主題活動能顯著減少大學新生的心理適應困擾,有助于提升其心理適應能力[10]。在設計紅色基因主題活動時,輔導員應充分考慮學校及其所處地區的紅色資源,挖掘其中的內涵和價值,讓新生沉浸式參與,筑牢新生立志報國、奮進擔當的思想根基。
3.加強心理適應教育多方協同,育人有合力
(1)深入推行朋輩互助,注重朋輩陪伴幫扶。在遇到心理困擾時,大部分新生都愿意去尋求朋輩的幫助。班級心理委員和各寢室長作為重要的朋輩力量,在心理健康教育體系中發揮著重要作用,他們能及時發現班級同學或室友的心理異常現象并給予陪伴與幫扶。因此,輔導員要加強對班級心理委員和寢室長的教育引導,豐富他們的專業助人知識和技能,充分發揮他們的朋輩效能。此外,新生班導也是輔導員的得力助手。新生班導一般由高年級的品學兼優、責任心強的學長或學姐擔任。新生班導與新生年齡上相仿,想法上相近,可以形成更密切的同伴關系。新生班導不僅可以幫助新生解決基本的日常生活問題,還可以為新生提供學習方法、專業發展和生涯規劃上的建議。(2)積極保持家校聯動,注重家庭正確引導。大學新生能否適應大學生活,與其家庭環境關系密切。家庭環境對新生的成長和發展有著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新生更需要家長的正確引導。因此,輔導員要引導家長轉變教育觀念,關心關愛孩子的學習和生活,積極了解他們的思想動態,及時掌握他們的在校情況,學會傾聽他們的煩惱和心聲,幫助他們緩解負面情緒,度過大學適應期。
4.細化心理適應教育舉措,育人有抓手
(1)加強對關鍵群體和場所的關注。輔導員要加強對關鍵新生群體的關注,如有心理困擾的學生、家庭貧困的學生、上課遲到缺勤的學生、高考失利的學生、離家較遠的學生等,并同他們零距離接觸、面對面交流,詳細了解他們當下的學習狀態、生活狀態、情緒狀態、人際關系狀態等,以便及時進行心理輔導,化解他們的思想疙瘩,舒緩他們的不良情緒。班級、宿舍是學生重要的學習和生活場所,輔導員要多進班級、進宿舍,深入了解新生的學習和生活情況,及時給予關心和關愛。輔導員還要重視班級、宿舍的文化氛圍建設,通過開展主題班會、班級素質拓展、宿舍文化節等活動,營造健康有序、積極向上、溫馨有愛的氛圍環境,加強新生對班級的認同,增進新生與室友的人際聯結。(2)充分發揮網絡平臺陣地的作用。高校要充分發揮網絡平臺的教育功能,深入優化整合心理健康教育的網絡資源,不斷拓展大學新生的網絡心理適應教育渠道,使微信公眾號、易班、微博等心理健康教育相關的官方賬號平臺成為普及心理健康教育知識、促進學生適應能力發展的重要陣地。輔導員要充分利用網絡平臺,如QQ、微信、微博等,并建設完善的信息交流機制,及時了解大學新生的思想和心理動態,深入推進心理健康教育融入學生的日常學習生活,進一步提升心理適應教育的有效性。
總之,大學新生進入大學后,會面臨學習、人際、生活等方面的變化,容易產生心理適應困擾,如不知如何探尋適合自己的學習節奏、不能很好地緩解與室友的摩擦、不會處理因適應困難而產生的情緒困擾等。而高校輔導員作為學生成長成才的人生導師和健康生活的知心朋友,應切實發揮知心人、熱心人、引路人的作用,根據大學新生的心理發展特點和個性特征,結合學校教育的工作實際,從完善內容、創新方式、加強合力、細化舉措等方面采取切實有效的心理適應教育策略,幫助大學新生接納周圍環境變化,建立心理支持系統,緩解心理不適困擾,提升心理適應能力,順利走出適應期,成為全面發展的時代英才。
參考文獻:
[1]賈曉波.心理適應的本質與機制[J].天津師范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1(01):19-23.
[2]馮桂梅,唐寧,賈顏,等.大學新生適應期心理問題與教育措施[J].吉林醫藥學院學報,2018,39(03):198-199.
[3]彭曉.大學新生適應性問題表現、成因及應對舉措——基于輔導員視角[J].濟寧學院學報,2022,43(04):89-96.
[4]符丹,馬寧.大學新生心理適應教育的再思考[J].黑龍江教育,2018(04):81-83.
[5]王維杰.大學新生人際適應問題的調研[J].思想教育研究,2006(01): 43-44.
[6]汪小紅,甘嘉婷.大學新生人際適應狀況及影響因素——基于N大學的實證研究[J].大學,2022(16):95-98.
[7]趙曉通.大學新生適應期心理問題與教育措施研究[J].大學,2024(07):173-176.
[8]張慧,田良臣,吳寶鎖,等.父母教養方式對大學新生人際適應的影響:心理資本的中介作用[J].教育觀察,2021,10(13):9-12+25.
[9]廖明英.團體輔導對大學新生適應性的干預研究[J].西華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8(06):117-122.
[10]扶丹丹,陳明睿.高校新生心理適應的實踐探索[J].信陽農林學院學報,2023,33(01):133-136.
Exploration of the Path for College Counselors to Carry out Psychological Adaptation Education for College Freshmen
Qian Cheng
(Nantong Normal College, Nantong 226000, China)
Abstract: New college students are prone to psychological adaptation problems when facing changes in the environment after entering university. As an important force in carrying out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for college students, college counselors should take effective measures to do a good job in psychological adaptation education for college freshmen. The article mainly analyzes the common psychological adaptation problems and their causes among current college freshmen, and combines with the actual work of counselors to explore the implementation path of carrying out psychological adaptation education for college freshmen from the aspects of enriching educational content, innovating educational methods, strengthening educational synergy, and refining educational measures.
Key words: college counselor; college freshmen; psychological adaptation education;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self-regul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