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隨著計算機技術、人工智能、物聯網等技術的發展,建筑類人才需求愈發朝著高水平、復合型、創新型方向發展,培養能夠用“新質生產力”推動建筑業高質量發展的人才成為當下高等教育建筑學科的重要使命。揚州大學結合自身實際,積極探索黨建引領下的建筑類本碩博一體化人才培養機制,縱向在相關專業課題組和科研團隊中建設黨支部,讓各學段人才梯隊培養與基層黨的建設工作相輔相成、相得益彰,貫穿全學段制度化、規范化推行導師制,圍繞思想鑄魂、專業領航、學業幫扶、科研引路、雙創實踐、職業規劃等,為打造黨建引領下的一體化本碩博人才培養機制提供模式參考。這對深化“三全育人”體系建設,推動專業教育與思政教育相融合,促進全學段科研團隊建設與黨支部組織建設同頻共振,培養高素質人才具有積極的啟示作用。
關鍵詞:黨建工作;建筑類;高校;一體化人才培養;全學段;高素質人才
中圖分類號:C961;G642文獻標志碼:A文章編號:1008-3561(2024)35-0001-04
基金項目:江蘇省建設教育協會2024年度一般課題“黨建引領下的建筑科學與工程本碩博一體化人才培養體系建設”(項目編號:2024SJJX019);2024年度江蘇省高校哲學社會科學研究一般項目(思政專項)“黨團班一體化建設視角下的研究生‘導學思政’工作體系實踐研究”(項目編號:2024SJSZ0915)
隨著科技發展,在云計算、AI、大數據等現代信息技術的深刻影響下,傳統建筑行業面臨著轉型和升級。當前,我國土木工程學科正向著可持續、信息化、生態化、創新型的方向發展,與此同時,建筑類人才需求也愈發朝著高水平、復合型、創新型方向發展。高校承擔著培養具有創新意識和實踐能力的專業型人才,為社會輸入高質量的實用型人才的重要任務[1]。因此,如何充分發揮高等教育的全學段、多學科交融作用,創新人才培養路徑,通過優化協同合作、加強實踐教學、促進科研創新等措施,提高大學生的綜合素質和創新能力,培養出既具備扎實理論基礎又具備實踐經驗的高素質人才,是當下高等教育建筑類人才培養的研究重點[2]。
建筑業全面引入智能制造、智能建造、信息化和工業互聯網技術之后,社會需要既懂傳統生產又精通數字技術的復合型人才。當前,這樣的復合型人才相對匱乏,同時建筑行業對年輕人的吸引力正逐步減弱,人才培養機制不夠完善、人才流動不夠通暢,這些問題都限制了人力資源的充分利用及其作用的合理發揮。建筑行業對人才的需求正經歷著深刻的變化,綠色建筑、智能建筑等新興領域的發展要求建筑人才不僅需具備扎實的專業知識,還需掌握節能技術、環保材料應用等前沿技能[3]。這種人才需求變化為建筑類高等教育提供了明確的人才培養目標,高校培養出滿足行業升級需要的智能建造人才,顯得尤為重要和迫切。
作為傳統產業和支柱產業的建筑業,其體量大、涉及行業廣、從業人員多,與高科技、數智等技術的融合還不夠深入。隨著創新驅動發展戰略的深入實施,建筑業正朝著智能化、綠色化、信息化方向轉型升級。在此背景下,如何從人才培養角度推動新質生產力的培育和發展成為高等教育當下的熱點問題。新技術的不斷涌現為高等教育提供了豐富的教學資源和手段,推動了教學方式的創新和教學質量的提升,也對高等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高等教育需要緊跟行業發展趨勢,及時更新教學內容和教學方法,還要加強與企業之間的合作,共同研發新技術、新產品,推動科技成果轉化和產業化應用,為建筑業的高質量發展提供有力支撐[4]。
隨著教育改革的不斷深入和高校對人才培養質量重視程度的不斷提升,各高等院校均在積極探索,力求解決教育模式滯后、實踐教學環節薄弱、跨學科綜合教育不足、人才培養評價體系不完善等結構性問題[5]。隨著教育理念的更新和教育技術的進步,各高校積極探索通過科學合理制定人才培養方案、有效實施教學質量監控和評估、加強與企業合作推動產學研深度融合等方式,不斷提升人才培養質量和效率,為建筑業的可持續發展貢獻更多高素質人才。與此同時,高等院校在人才培養過程中深刻體會到,現行體系在學科專業的設置、人才培養方案的制定、專業課程的開設、職業技能的培養等方面不可避免地存在一定的滯后性,建筑類人才培養特別是本科學段人才培養過程中,重理論學習輕實踐培養、深入長期的校企合作實習課程缺失、符合社會發展需求導向的創新能力與復合能力培養等問題的解決,不能完全寄希望于一攬子“教育改革”畢其功于一役。同時,碩士、博士研究生學段重科研輕思想教育的現象也逐步受到重視,“把思想政治工作貫穿教育教學全過程”,取得較好的立德樹人成效,扎實培養能夠為中國式現代化挺膺擔當的青年人才成為當下高等院校高層次人才培養的另一重點。在此基礎之上,部分高校開始展開探索,立足現有體系,將本科、碩士和博士階段的教育有機結合,形成連貫、高效的教育體系[6]。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辦好中國的事情,關鍵在黨,關鍵在人,關鍵在人才。在高等教育領域特別是建筑類高等教育中,黨建引領不僅是提升人才培養質量的重要保障,更是推動教育事業持續健康發展的根本動力[7]。
1.理論武裝:奠定堅實思想基礎
黨的理論武裝是人才培養工作的靈魂。在黨建引領下,廣大師生能夠堅定理想信念,明確政治方向,增強“四個意識”、堅定“四個自信”、做到“兩個維護”,將黨的最新理論成果轉化為師生實際行動的指南,為建筑業本碩博一體化人才培養奠定堅實的思想基礎,這不僅是個人成長成才的需要,更是服務國家和社會發展的必然要求。
2.組織引領:構建人才培養體系
黨組織在人才培養工作中發揮著核心引領作用。建立完善的黨組織體系,能夠將黨建工作與人才培養工作深度融合,形成黨委統一領導、組織部門牽頭抓總、相關部門密切配合的工作格局。黨組織通過制訂人才培養規劃、優化人才培養方案、推動教育教學改革等措施,能夠確保人才培養工作始終沿著正確的方向前進。
3.思想教育:塑造德才兼備的高素質人才
思想教育是人才培養工作的重要組成部分。黨建工作通過深入開展思想政治教育,能夠引導廣大師生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培養其愛國情懷、社會責任感和創新精神,增強其責任感和使命感,將思想政治教育與專業知識教育相結合,引導大學生將個人理想融入國家和民族的事業之中,成為德才兼備的高素質人才[8]。
4.工作保障:以高質量黨建帶動高質量事業發展
加強高校基層黨組織建設,是健全、完善高校黨建工作體系,鞏固高校黨建高質量發展的組織保障。全面加強黨建引領,抓牢思想政治教育主線工作,深入落實“一融雙高”,以夯實基層組織建設為重點,以創新活動載體、豐富教育內涵、完善制度機制為路徑,助推學科發展、人才培養事業走深走實,才能塑造堪當民族復興重任的時代新人。
1.人才培養效率的提升
本碩博一體化人才培養機制通過優化課程設置、整合教學資源、強化實踐教學等措施,能夠實現人才培養的連貫性和系統性。通過整合教學資源,能夠實現資源共享和優勢互補,提高教學資源的利用效率,提升學生的實踐能力和解決問題能力。一體化培養機制還能通過靈活多樣的培養方式,更好地滿足學生的多樣化需求。例如,提供多樣化的課程選擇、實行導師制等,能夠使學生根據自己的興趣和特長進行個性化發展。這不僅有助于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和積極性,還能有效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和創新精神。
2.創新能力與實踐能力的強化
本碩博一體化人才培養機制強調理論與實踐的緊密結合,注重培養學生的創新思維和實踐能力。設立跨學科研究平臺、開展產學研合作項目、提供豐富的實踐機會等有效措施,能夠使學生在交叉學科知識的學習中提升知識運用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并在產學研合作中將所學知識應用于實際問題的解決過程中,進而形成實踐能力和創新精神。
3.學術研究與職業發展的無縫銜接
本碩博一體化人才培養機制注重學術研究與職業發展的緊密結合。通過與企業、行業協會等外部機構的深度合作,學生能夠更好地了解行業發展的最新動態和實際需求,從而更有針對性地進行學術研究和職業規劃。這有助于培養學生的職業素養和就業競爭力,使學生能夠在畢業后迅速適應職場環境并發揮所學所長。
4.推動高等教育與產業發展的深度融合
本碩博一體化人才培養機制不僅有助于提升人才培養質量,還能推動高等教育與產業發展的深度融合。通過加強與企業之間的合作和交流,高校能夠更好地了解產業發展的實際需求,從而調整和優化人才培養方案。同時,企業也能從高校獲得更多的人才支持和技術創新成果,實現雙方的互利共贏和共同發展。
Y大學建工學院一直以來將著力培養擔當民族復興大任的新工科人才作為辦學發展的重要使命,在人才培養、科研合作、對接社會需求的過程中深刻認識到,建筑業未來發展已發生深刻變革,構筑全學段培養創新型、復合型、應用型人才的“并行”教學體系迫在眉睫。學院依托“導—研—本”一體化人才培養體系,打造“黨團班”一體化組織架構與“研本1+1”特色項目,探索“本碩博”+“思政、科研、實踐、創新”一體化貫通式育人模式。
1.一體化人才培養機制的構建
Y大學建工學院在構建一體化人才培養機制過程中既無意急于對既有教學形式和教學方案的大刀闊斧式“改革”,亦非對現有組織形式進行推倒重來“再造車輪”,而是深刻梳理,找到學院教與學、研與創的核心動能,將科研團隊的組織作用發揮和平臺建設作為一體化人才培養機制構建的深厚土壤。在人員組織形式上,在原有“導師—博士—碩士”的基礎上打造“本科生導師制”和“研本聯絡員”兩項機制,實現全體本科學段學生有科研實踐導師,全體博碩研究生以“導師助手”“研本科創項目負責人”“研本聯絡員”等身份與本科生結對,根據學科方向、專業特點落實“導—研—本”一體架構。同時,學院把思想引領作為另一核心著力點,充分發揮黨團組織和黨團員的引領帶動作用。在研究生黨支部實現博碩縱向打通的基礎上,進一步強化黨團支部共建、研本黨支部聯學、思政教育活動實踐等機制,結合專業特點開展主題教育、理論學習、志愿服務、心理團輔、專業交流、學風建設、職業領航交流等活動,構建“黨建帶團建、團建促黨建”研本互動式思想政治教育機制。實施配備同專業黨員骨干教師聯系黨支部、引領團支部、縱向貫通學段、年級帶領專業學生的新模式,構建“本碩博”、黨團班一體聯動機制,建立高學段學生黨員聯系團支部、班集體制度。
2.一體化融合發展體系的深化
圍繞提升人才培養質量這一核心目標,學院積極開展導師指導下的研本聯動科研學術活動,深化學術指導,打造“正實講壇”“研途有約”等學術交流平臺,邀請導師和優秀博碩士分享自己的研究課題,結合自身經歷與感受對研本學生提出建議,促進校內校外、專家學者、導師學生、研本學段交流學習,提升研本教育黏合度。同時,打造全學段實踐平臺,縱向組建各專業方向博碩士實踐團隊,開展紅色文化、鄉村振興、節能低碳、綠色建筑等瞄準國家需求的實踐活動。還聚焦學科競賽、社會實踐、科創項目等,提高科創雙選會全學段、綜合化程度,并探索研究海外、本國學生“導—研—本”一體化建設路徑。
3.一體化培育成效的保障
在課程教學之余,學院以科研為基礎、以實踐為導向,以科創團隊、實踐團隊、競賽團隊為抓手,聚焦高水平學科競賽項目,聚力研本團隊梯隊建設,增強研本團隊的持續性和成長性,將校企合作、學科競賽、社會實踐打造成為貫穿學段培養創新型、復合型、應用型人才的融合平臺。通過建立“校內+校外”的復合型“雙師”團隊,推行項目化管理,圍繞工程實際和科研攻關項目同步進行各重要賽事的選題確定、備賽、參賽等活動,全學段培養學生的科研精神、創新意識和創業能力。通過“研本1+1”特色項目制度化推動學段融合走深走實,針對不同層次學生的需求,精準聚焦科創、競賽、考研、就業等主題推進研本互動。加強對研本聯絡員工作的過程管理與考核,開展研本聯絡員聘任、述職、先進個人表彰等活動。修訂學院研究生學業獎學金綜合評定量化實施細則,強化“研本1+1”專項模塊,充分調動研究生參與“研本1+1”項目的主動性和積極性,提升研本聯絡內驅力,推動“研本互動”模式高效運轉。
近年來,Y大學建工學院逐步探索構建以“黨團班”一體化為組織架構、以“導—研—本”為人力資源配置形式、以“研本1+1”特色項目為科研實踐平臺、以“本碩博”+“思政、科研、實踐、創新”為具體實施路徑的一體化貫通式教育模式,黨組織、團組織、班級、科研團隊教育管理合力進一步提升,育人成效更加凸顯,黨團組織在人才培養過程中的作用進一步強化,黨組織的先進性進一步彰顯。本碩博學生的綜合培養質量有效提高,科研、實踐、創新、就業等工作成效顯著,不同學段之間形成了梯隊建設、優勢互補、資源互通、成果共享的良好態勢,在原有教學方案不作根本性更改的同時,面向社會與工程實際有效提升了本科學段科研基本技能和創新能力、綜合實踐能力,解決了博士生碩士生培養過程中過于獨立與相對割裂的問題,構建了梯隊建設與前置培養的平臺和機制。此外,從辦學發展視角而言,進一步提升了專任教師、博士碩士研究生、本科生整體人力資源配置和產出效能。可以預見,隨著建筑業“新質生產力”的發展需要,建筑業人才培養將會向創新型、復合型、應用型方向不斷趨進,本文所述本碩博一體化人才培養機制也將不斷隨之發展,進而從“并行”教學體系轉化為推動建筑業人才高等教育教學機制、培養方案深刻變化的力量,這將有待進一步研究。
參考文獻:
[1]盧曉中,王婧.新質生產力發展視域下科教融匯促進拔尖創新人才培養[J].江蘇高教,2024(08):13-24.
[2]張洪波,徐久財,劉爽,等.跨學科和產教“雙融合”育人的人才培養模式研究——以建筑類專業為例[J].高等建筑教育,2024(07):1-6.
[3]杜榮榮.中國建筑業高質量發展時空特征分析及動態演化趨勢預測[D].北京:北方工業大學,2023.
[4]劉海明.高職院校新技術應用型人才培養研究[D].武漢:華中師范大學,2023.
[5]夏立新,楊宗凱,黃榮懷,等.教育數字化與新時代教育變革(筆談)[J].華中師范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23,62(05):1-22.
[6]林紹森,宋丹路,高云志,等.以本碩博貫通模式培養高層次創新創業人才[J].研究生教育研究,2023(04):52-55.
[7]顧志勇,吳宏杰.大學黨建與“雙一流”戰略互動:價值旨歸、表達缺失與路徑契合[J].教育探索,2024(07):42-46.
[8]李祥永,李曉慶.“大思政”格局下高校黨建育人工作路徑研究[J].上海理工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23,45(04):403-407.
Exploration of Integrated Talent Cultivation for Undergraduate, Master’s, and Doctoral Programs in Architecture under the Guidance of Party Building in Universities
Zhu Erli, Wang Enjun, Li Jiapeng, Sun Ximei
(School of Architecture Science and Engineering, Yangzhou University, Yangzhou 225127, China)
Abstraccd421840157eb9371617fda0fd5a8ab9ccd6cd67de924bfc90b7add628401625t: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computer technology,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the Internet of Things and other technologies, the demand for architectural talents is increasingly moving towards high-level, composite and innovative directions. Cultivating talents who can use "new quality productivity" to promote the high-quality development of the construction industry has become an important mission of the current higher education architecture discipline. Yangzhou University, based on its own reality, actively explores the integrated talent training mechanism for undergraduate, master, and doctoral students in the field of architecture under the guidance of Party building. It vertically builds Party branches in relevant professional research groups and scientific research teams, so that the talent development of each stage and the grassroots Party building work complement and complement each other. Throughout the entire academic stage, it implements the institutionalization and standardization of the mentorship system, focusing on ideological soul casting, professional guidance, academic assistance, scientific research guidance, entrepreneurship and innovation practice, career planning, etc., providing a model reference for building an integrated undergraduate, master, and doctoral talent training mechanism under the guidance of Party building. This has a positive enlightening effect on deepening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three comprehensive education" system, promoting the integration of professional education and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promoting the resonance between the construction of scientific research teams and party branch organizations throughout the school, and cultivating high-quality talents.
Key words: Party building work; architecture category; universities; integrated talent cultivation; full academic period; high qualitytal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