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新時代,青年一代被賦予了全面推進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神圣使命,黨和國家高度重視青年工作。文章首先闡釋中國化馬克思主義青年觀的內涵,然后指出將中國化馬克思主義青年觀融入高職院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是順應時代發展的需要,是提升思政教育實效性的需要,是引領青年學生全面發展的需要,最后從具體教學案例入手,探析中國化馬克思主義青年觀融入高職院校思政理論課的有效路徑。
關鍵詞:中國化馬克思主義青年觀;思想政治理論課;融入;高職院校;立德樹人
中圖分類號:G641文獻標志碼:A文章編號:1008-3561(2024)35-0029-04
基金項目:本文系2023年貴州電子科技職業學院院級課題(課題編號:2023YJSK013)研究成果
隨著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青年一代被賦予了全面推進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神圣使命。黨的二十大報告指出:青年強,則國家強。全黨要把青年工作作為戰略性工作來抓。這深刻揭示了青年與國家命運緊密相連的內在邏輯,凸顯了青年在當代中國發展中的重要地位及黨對青年工作的高度重視[1]。作為新時代培養高素質技術技能人才的重要平臺,高職院校思想政治理論課對培養具有中國化馬克思主義青年觀的新時代青年具有無可替代的重要作用。本文以貴州電子科技職業學院為研究對象,探討中國化馬克思主義青年觀融入高職院校思想政治理論課的有效路徑。
2013年5月4日,習近平總書記在同各界優秀青年代表座談時指出:“中國共產黨始終高度重視青年、關懷青年、信任青年,對青年一代寄予殷切期望。中國共產黨從來都把青年看作是祖國的未來、民族的希望,從來都把青年作為黨和人民事業發展的生力軍,從來都支持青年在人民的偉大奮斗中實現自己的人生理想。”[2]這一重要論述,深刻闡釋了中國共產黨對青年的基本認識和評價。在新時代背景下,中國化馬克思主義青年觀被賦予了新的內涵。這要求青年一代繼續傳承和發揚愛國主義精神,時刻銘記自身所肩負的歷史重任,以務實的態度在艱苦環境中不懈奮斗、努力前行。同時,中國化馬克思主義青年觀也注重培養青年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鼓勵青年在實現個人價值的同時積極投身于國家和社會的建設之中。筆者認為,中國化馬克思主義青年觀的內涵可以歸為以下幾類。一是政治性與時代性。中國化馬克思主義青年觀體現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時代特色。中國化馬克思主義青年觀是根植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沃土的智慧結晶,它呼喚青年一代具備科學的世界認知、積極的人生追求、正確的價值判斷,矢志不渝地堅守共產主義遠大理想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共同理想,懷揣對偉大祖國的深沉熱愛,堅定不移地捍衛國家統一與社會和諧,以青春之我、奮斗之我,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貢獻磅礴的青春力量[3]。二是社會責任與擔當。鼓勵青年積極肩負起社會責任,發揚艱苦奮斗的精神,成為創新創業的生力軍,主動參與社會治理和公益服務,展現出高度的社會責任感和歷史使命感。鼓勵青年將個人理想與國家發展緊密相連,以實際行動貢獻自己的力量。三是全面發展與個性成長。強調青年應該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提倡個性化成長,尊重青年的興趣愛好和潛能開發,支持他們在學業、職業、生活等方面追求自我價值實現。四是具備國際視野與開放心態。在全球化日益加深的背景下,中國化馬克思主義青年觀倡導青年開闊國際視野,具備跨文化交流的能力,能夠在全球化競爭中展現中國青年的風采,同時兼容并蓄,善于借鑒世界文明成果[4]。五是科技創新與工匠精神。鼓勵青年積極參與科技創新活動、弘揚工匠精神,追求精益求精的專業技能,特別是在高職教育領域,強調培養具有高級技能和創新能力的應用型人才。
1.順應時代發展的需要
新時代背景下,社會變革日新月異,對青年一代的素質要求日益提高。高職院校作為青年人才培養的重要陣地,必須緊密結合時代特征,將中國化馬克思主義青年觀融入思想政治理論課。這不僅是順應時代發展要求的必然選擇,也是培養新時代青年英才的必然要求。通過融入中國化馬克思主義青年觀,高職院校可以引導青年學生深刻認識到個人發展與國家進步、民族復興的緊密聯系,激發青年學生的愛國情懷和使命擔當。
2.提升思政教育實效性的需要
傳統的思想政治教育方式往往難以引起學生的共鳴,而中國化馬克思主義青年觀的融入則能有效提升思政教育的實效性。將中國化馬克思主義青年觀與思政課程內容深度融合,能夠使思想政治教育更加貼近學生生活實際,提高教育的針對性和吸引力。此外,中國化馬克思主義青年觀所倡導的創新精神、擔當意識及實干精神等在思政教育中的體現,有助于培養學生的創新思維和實踐能力,全面提升學生的綜合素養[5]。
3.引領青年學生全面發展的需要
高職院校學生立于人生起點,正處于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形成的關鍵期。如匠人琢玉,他們只有經過學術洗禮,方顯思想光華。中國化馬克思主義青年觀對促進學生全面發展具有重要作用。中國化馬克思主義青年觀所倡導的價值觀和行為準則,可以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道德觀念、職業觀念和創新觀念,培養學生的社會責任感和歷史使命感[6]。通過對青年的引領,高職院校可以培養出既有理論知識又有實踐能力的優秀人才,為社會的繁榮和進步貢獻力量。
1.注重課程設置與內容更新
中國化馬克思主義青年觀融入高職院校思想政治理論課,不僅是響應時代號召,更是培養時代新人的關鍵所在。而要實現這一融入,課程設置與內容更新無疑是核心路徑。中國化馬克思主義青年觀強調青年的主體地位、創新精神和擔當意識,這在傳統的思政課程設置中并未得到充分體現。因此,高職院校需要對思政課程進行深度改革,將中國化馬克思主義青年觀的核心要素融入其中,形成與時俱進、符合時代要求的課程體系,并結合中國化馬克思主義青年觀的核心要素對課程內容進行及時更新。例如,在“毛澤東思想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概論”課程中,加入中國化馬克思主義青年觀在理論創新中的體現,通過案例分析和理論闡述,使學生深刻領會中國化馬克思主義青年觀與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的內在關聯。同時,開設以中國化馬克思主義青年觀為主題的選修課程,如“中國化馬克思主義青年觀與職業發展”“中國化馬克思主義青年觀與創新創業”等,以滿足青年大學生對中國化馬克思主義青年觀的學習需求。
2.注重教學方法與手段創新
高職院校的青年工作應堅持引導原則,以潤物細無聲的方式引導青年群體,用青年群體喜聞樂見的方式傳達黨和國家的政策及工作方針,密切黨與青年之間的聯系。中國化馬克思主義青年觀注重青年主體、注重創新,要求教學方法創新,注重學生參與和體驗,讓學生在實踐中感受其魅力。教學方法創新能激趣提效,使思政課更具時代性、親和性與針對性。探索中國化馬克思主義青年觀的新教法與手段,是高職思政課改革的重要方向。(1)創新教學方法,激發學生主動性。一是案例分析法。即通過引入具有時代特色和社會熱點的案例,讓學生在分析討論中深入理解中國化馬克思主義青年觀的內涵和實踐要求。例如,可以選取青年創新創業、志愿服務、社會責任等方面的典型案例,引導學生深度剖析,增強學生對中國化馬克思主義青年觀的認同感。二是互動討論法。即鼓勵學生參與課堂討論,發表自己的觀點和看法,提高學生的課堂參與度。例如,可以設置與中國化馬克思主義青年觀相關的議題,引導學生在深入討論和思考中得出結論,通過思想的碰撞和交融,加深對中國化馬克思主義青年觀的理解。三是角色扮演法。即通過模擬真實場景,讓學生扮演不同角色,體驗新時代青年的責任與擔當。例如,可以組織“五四專題”“紅船專題”“井岡山上專題”等活動,讓學生進行角色扮演,感受人物特點和所處環境,引發情感共鳴。這種方法可以讓學生身臨其境地感受中國化馬克思主義青年觀的精神,增強其責任感和使命感。(2)創新教學手段,提升教學效果。一是多媒體教學。即整合多媒體教學資源,巧妙融合文字、圖片、視頻等多種信息形式,使教學內容更加直觀、生動、有趣,從而提高學生的參與度。這種方法可以讓學生直觀感受新時代青年的風采和成就,傳遞新時代青年的價值觀和人生追求。二是網絡教學。即利用網絡平臺如“學習通”等開展線上教學,打破時間和空間的限制,為學生提供更加靈活的學習方式。教師可以通過“學習通”發布課件、布置作業、組織討論等,與學生進行實時互動,及時解答學生的疑問。三是結合社會實踐開展教學。即通過社會實踐、志愿服務等活動,讓學生體驗中國化馬克思主義青年觀的內在精神,加深對相關理論的理解和認同。以貴州電子科技職業學院為例,該校教師在假期前精心策劃社會實踐活動,鼓勵學生在假期走出校園、深入社會,親身感受新時代祖國蓬勃發展的面貌。同時根據課程內容設定任務目標,引導學生思考與實踐,結合調研情況撰寫報告并提出建議。這些活動能使學生將理論知識與社會實踐結合起來,深入領悟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輝煌實踐與卓越成就,從而堅定理想信念,煥發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添磚加瓦的豪情壯志,以及為達成這一目標而不懈奮斗的熱情與動力。
3.注重師資培訓與團隊建設
習近平總書記在北京大學師生座談會的講話中強調:“教師要時刻銘記教書育人的使命,甘當人梯,甘當鋪路石,以人格魅力引導學生心靈,以學術造詣開啟學生的智慧之門。”[7]高職思政課教師應時刻銘記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培育杰出建設者與接班人的崇高使命,不斷追求科學文化素養與思想道德水平的提升,化作青年人成長道路上的“梯子”“鋪路石”,為他們的茁壯成長提供堅實支撐與有力引導。要將青年群體的教育工作落實好,教師就要具備可貴的特質,要有理想信念、道德情操、扎實學識、仁愛之心。而師資培訓與團隊建設是中國化馬克思主義青年觀融入思政理論課的關鍵,因此,高職院校應強化思政課教師培訓,提升其專業素養與教學能力,并注重教師團隊建設,打造高素質、高凝聚力的教師隊伍。設置培訓目標和計劃時,既要考慮教師的教學技能提升和知識更新,又要注重對教師團隊協作和溝通能力的培養,確保教師培訓與團隊建設活動始終圍繞核心任務展開。(1)采用多元化的培訓方法。可以采用專家講座、教學觀摩、案例分析、小組討論等多元化的培訓方法,提高教師的學習興趣和參與度。培訓還可以與團隊建設活動相結合,如組織教師參與戶外拓展或團建游戲等活動,增進教師間的信任,提升團隊的凝聚力和向心力。(2)設置系統化的培訓內容。培訓內容既要關注教學理論、教學方法、課程設計等專業知識,又要注重教師職業道德的培養、教育理念的樹立,從而提升教師的綜合素養。(3)注重教師的專業發展和團隊文化建設。要為教師提供必要的資源和支持,鼓勵他們持續學習、勇于創新,促進教師的專業發展。同時,要建設積極向上的團隊文化,弘揚團隊精神,提高團隊成員的歸屬感和忠誠度。(4)建立科學的反饋與評估機制。要及時收集教師對培訓內容的反饋,科學評估培訓效果,及時調整培訓計劃,優化培訓內容。還要對團隊建設活動的成果進行總結和分享,促進團隊成員之間的交流和學習,進一步提升團隊的效能。以貴州電子科技職業學院為例,學院定期邀請專家和學者進行理論講解、實踐指導,并組織教師參觀井岡山、延安、遵義等紅色革命根據地,引導教師深刻體驗中國革命歷史和文化,進一步堅定理想信念、發揚奉獻精神。
4.注重校園文化氛圍營造
要將中國化馬克思主義青年觀融入高職院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離不開校園文化氛圍的營造。(1)培育學校的校園精神。校園精神的培育要緊扣校訓,以學校的教育理念和文化特色為依托。例如,貴州電子科技職業學院以“厚德弘毅,至精求新”為校訓,深刻詮釋了校園精神的核心與靈魂。“厚德”強調堅持立德樹人根本任務,通過教育實踐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培養具有高尚品德和堅定意志的新時代青年。“弘毅”則激勵師生不畏艱難,勇往直前,超越自我。這種以培養高素質技能人才為核心的校園文化精神,深深融入學院的每一個角落,增強了學生的歸屬感和自豪感,提升了學院的凝聚力。(2)開展豐富多彩的文化活動。學院定期組織開展各類文化、藝術、體育等活動,如學術講座、文藝表演、運動會等,為學生提供展示才華、交流學習的平臺,鼓勵學生挑戰傳統、探索未知,以創新思維引領發展,為國家和民族繁榮貢獻青春力量。這些文化活動不僅能豐富學生的課余生活,更能鍛煉學生的團隊精神和創新能力,成為他們成長路上的寶貴財富。(3)加強校園設施建設。學院投入資金改善校園硬件設施,如圖書館、實驗室、體育場館等,為學生營造良好的學習和生活環境。同時,注重校園環境的綠化和美化,營造舒適宜人的校園環境。(4)加強師生之間的溝通與聯系,建立和諧的師生關系。教師通過課堂互動、課后輔導等方式與學生建立深厚的情感,學生則通過參加教師的研究項目、實踐活動等方式增進與教師的交流,實現深度學習。(5)利用新媒體傳播校園文化。學院借助校園網站、微信公眾號等新媒體平臺,積極宣傳校園文化,發布活動信息,展示學生風采,擴大校園文化的影響,讓更多人知悉學校的文化特色和發展成果。(6)建立激勵機制與評價體系。學院設立各類獎項,表彰在學術、文化、體育等方面表現突出的師生,激發他們的積極性和創造力。同時,建立科學的評價體系,對校園文化建設成果進行定期評估和反饋,以便及時調整和優化校園文化建設策略。
綜上所述,中國化馬克思主義青年觀融入高職院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是一項復雜而重要的長期任務。為確保其有效融入教學全過程,高職院校需要更新課程內容,創新教學方法,強化實踐環節。簡而言之,青年工作需緊跟時代步伐,實現理論與實踐的雙向互動。通過這種有機結合,能夠更好地將中國化馬克思主義青年觀融入高職院校思政理論課教學,培養具備創新精神、擔當意識和時代責任感的青年一代,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輸送杰出的建設者和接班人。
參考文獻:
[1]邱晶晶.新時代青年觀融入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路徑的探索與實踐[J].河南工學院學報,2022,30(03):68-71.
[2]習近平在同各界優秀青年代表座談時的講話[EB/OL].(2013-05-05)[2024-03-12].https://www.gov.cn/ldhd/2013-05/05/content_23 95892.htm.
[3]馬振清.中國化時代化馬克思主義青年觀探析[J].新疆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23,44(03):59-72.
[4]胡文婧,劉春.中國化馬克思主義青年觀的形成發展及其時代內涵[J].前沿,2021(06):5-10.
[5]鄧宏萍,鐘慶文,王萍萍.立德樹人、培根鑄魂:高職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的守正與創新[J].泰州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23,23(03):1-4.
[6]李牧今.理解新時代馬克思主義青年觀的三重維度[J].南海學刊, 2023,9(06):106-113.
[7]習近平在北京大學師生I5xwP2V9XrD0Z2tSs0G4kA==座談會上的講話[EB/OL].(2014-05-05)[2024-3-12].https://www.gov.cn/xinwen/2014-05/05/conent_2671 258.htm.
Research on the Integration of Sinicized Marxist Youth View into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Theory Courses in Higher Vocational Education
——Taking Guizhou Electronic Technology College as an Example
Lei Jiaojiao, Wang Manqun
(Guizhou Electronic Technology College, Guiyang 550025, China)
Abstract: In the new era, the younger generation has been entrusted with the sacred mission of comprehensively promoting the great rejuvenation of the Chinese nation, and the Party and the state attach great importance to youth work. The article first explains the connotation of the sinicized Marxist youth view, and then points out that integrating the sinicized Marxist youth view into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theory courses in vocational colleges is in line with the needs of the times, to enhance the effectiveness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and to lead the comprehensive development of young students. Finally, starting from specific teaching cases, it explores the effective path of integrating the sinicized Marxist youth view into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theory courses in vocational colleges.
Key words: sinicized Marxist youth view;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theory courses; integration;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 foster characterand civicvirtu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