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心社”是學生運動與馬克思主義在衡陽傳播相結合的產物,其精神是偉大建黨精神在湘南地區的具體呈現,蘊含著中國共產黨人的崇高理想和英勇犧牲精神,具有十分重要的育人價值。文章從大學生的理想信念、愛國主義情懷、斗爭精神及思政課的教學效果四個方面梳理將“心社”精神融入思政課教學的價值意蘊,從紅色課堂“主渠道”、紅色實踐“大平臺”、紅色校園“特色品牌”、紅色網絡“主陣地”四個層面探討將“心社”精神有機融入高職思政課教學的路徑。
關鍵詞:“心社”精神;思政課;融入;高職院校;路徑;立德樹人
中圖分類號:G641文獻標志碼:A文章編號:1008-3561(2024)35-0033-04
基金項目:2023年湖南省衡陽市社會科學基金項目一般項目“衡陽紅色資源融入高校思政課教學的路徑研究——以‘心社’人物故事為例”(編號:2023C012)
衡陽是一座具有悠久歷史和豐厚紅色文化的古城,也是革命烈火點燃較早的地區之一,有著豐富的紅色資源。紅色資源是中國共產黨最寶貴的精神財富。習近平總書記高度重視傳承和弘揚紅色文化,強調“紅色資源是我們黨艱辛而輝煌奮斗歷程的見證,是最寶貴的精神財富,一定要用心用情用力保護好、管理好、運用好”[1]。因此,高校應充分挖掘本土紅色資源,運用紅色文化啟智潤心、鑄魂育人。“心社”精神是衡陽地域紅色文化的重要表現,思政課是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關鍵課程,把“心社”精神融入思政課,可以讓學生從“心社”精神中感悟革命前輩為民族獨立和人民幸福而艱苦奮斗、英勇犧牲的偉大精神,充分發揮“心社”精神在學生思政教育中的重要作用。
1919年“五四”運動爆發,反帝反封建斗爭的烈火在全國燃起,一批愛國青年積極組織和領導衡陽學生進行了轟轟烈烈的反帝反封建斗爭。在“五四”運動和馬列主義影響下,衡陽先后出現了兩個革命團體——“新城端風團”和“心社”,為衡陽當時沉悶的政治氣氛帶來了一縷曙光[2]。早在“五四”運動以前,湖南省立第三師范學校的師生思想就比較活躍,他們積極宣傳新思想,提倡新文化運動,經常在校門外的湘江沙灘上聚集交流、商討國家大事,被稱為“沙子會”。蘊含集腋成裘,聚沙成塔之意[3]。1921年2月,惲代英帶著宣傳新思想和傳播馬克思主義的目的來到湖南省立三師任教,在其指導下,“心社”于同年3月15日由沙子會成員發起成立,成為衡陽黨組織建立之前的進步團體,被湖南《大公報》譽為“衡陽學生界之曙光”。“心社”的主要成員均為湖南省立三師的進步師生,成立初期為18人,后來發展到30多人。他們紛紛投身于革命洪流之中,為中國的革命作出了巨大貢獻。他們后來成為湘南學聯的核心力量,也是反帝反封建愛國運動的骨干力量,成為湘南地區第一批青年團員、共產黨員,在湘南建黨早期歷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
“心社”尊崇唯物主義史觀,他們的首要標準是“舍己為人,立社為公”,倡導“勞動光榮”“勞工神圣”,并廣泛宣傳“只有社會主義道路才能救中國”的真理。心社成員把改造自己、改造世界統一起來,嚴于律己,身體力行[4]。這一宗旨蘊含著舍己為公的高尚情操、改造社會的崇高理想和為民犧牲的無畏精神,是偉大建黨精神在湘南地區的具體呈現。
“心社”成立以后Q9pKW+MIZCIqRtHmm9IvUw==從事的活動有:傳播馬列主義,推lnl0T4EqDEV7STlBK+bFdQ==進新文化運動;開展大規模的反帝反封建愛國運動,如維護國貨、抵制日貨;興辦工人夜校,教工人識字,培養了大批工人骨干,如在東山廟、浮橋公所和常寧水口山創辦工人夜校并向工人講授新文化,傳播馬克思主義新思想;播撒革命火種,創建早期黨團組織,所培養的大批骨干成為湘南24縣黨組織的創始人和縣委領導人。“心社”成員為湘南地區的學生運動、工人運動乃至全國的革命,作出了巨大的貢獻。
“心社”精神是“五四”運動的產物,蘊含著中國共產黨人的崇高理想、家國情懷和民族精神。深入挖掘“心社”人物故事,對開展大學生理想信念教育、愛國主義教育,以及豐富思政課教學資源具有不可忽視的重要作用。“心社”精神是一種地方紅色文化資源和教育教學資源,將其融入高職院校思政課教學對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具有非常重要的現實意義和時代價值。
1.“心社”精神融入思政課有助于堅定大學生的理想信念
習近平總書記用“革命理想高于天”來突出理想信念的地位,把理想信念比作共產黨人精神上的“鈣”。歷史和現實都已充分證明,一個政黨、一個民族要有凝聚力就必須有堅定的理想信念,否則就會缺失動力和迷失方向。推進“心社”精神進課堂能夠讓學生感受到其精神魅力,幫助學生堅守崇高理想、厚植家國情懷。這樣一群平均年齡只有30多歲的先進分子胸懷用馬克思主義改造中國的偉大理想,為探求救國救民之道把一切獻給了革命。如寧遠縣第一位共產黨員、全國學生運動領袖——唐鑒在通往刑場的路上高呼“共產黨萬歲”并留下“繼續奮斗”的臨別贈言,飽含著中國共產黨人對理想信念的執著堅守。在教學中,教師將唐鑒、黃靜源、蔣先云、賀恕等革命前輩為追求共產主義理想而堅貞不屈、無畏犧牲的動人故事,融入“思想道德與法治”課第二章第二節“堅定信仰信念信心”中“增強對馬克思主義共產主義的信仰”這部分內容,能夠使大學生堅定理想信念,牢記黨的初心使命,忠誠于黨和人民的偉大事業。
2.“心社”精神融入思政課有助于厚植大學生愛黨愛國愛家鄉的情懷
習近平總書記在黨的二十大報告中指出,“弘揚以偉大建黨精神為源頭的中國共產黨人精神譜系,用好紅色資源,深入開展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宣傳教育,深化愛國主義、集體主義、社會主義教育,著力培養擔當民族復興大任的時代新人”[5]。“心社”英烈們為救國救民不惜拋頭顱、灑熱血展示出來的赤忱的家國情懷,可以成為大學生愛國主義教育的鮮活素材。如中國共產黨早期優秀黨員、“黃埔三杰”之一——蔣先云曾言:“官可以不做,而命不可以不革!”“頭可斷,而共產黨籍不可犧牲!”蔣先云對黨和人民的事業無限忠誠,彰顯出一位共產黨員的錚錚鐵骨,為新時代大學生樹立了愛黨愛國的好榜樣。講好“心社”故事,可以使學生將榜樣精神轉化為一種內驅力并厚植愛黨愛國的情懷,激發學生熱愛自己家鄉的情感,強化學生的使命和擔當。
3.“心社”精神融入思政課有助于培養學生的斗爭精神
2024年2月,習近平總書記在天津考察平津戰役紀念館時,強調對中國革命戰爭史要學而時習之,珍惜來之不易的紅色江山,發揚革命傳統,增強斗爭精神,勇于戰勝前進道路上的各種艱難險阻。黨的偉大事業都是在斗爭中誕生、在斗爭中發展、在斗爭中壯大的。在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心社”成員開展了大規模的反帝反封建愛國運動。在領導工人運動的過程中,他們不顧個人安危,用各種方式啟發工人,并在后來的武裝起義中英勇斗爭。將他們在一系列斗爭中表現出來的堅定的理想信念和不屈的精神融入思政課教學,能夠讓學生深刻感悟“心社”精神的偉大,自覺增強斗爭精神和斗爭本領。作為新時代大學生,要作好斗爭準備,培養斗爭精神,敢于同人生道路上的各種矛盾和風險挑戰作斗爭,要在實踐中鍛煉本領,成為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堅定力量。
4.“心社”精神融入思政課有助于提升思政課的教學效果
習近平總書記在學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座談會上強調,推動思想政治理論課改革創新,要不斷增強思政課的思想性、理論性和親和力、針對性[6](簡稱“三性一力”)。那么,如何才能增強呢?這就需要思政課教師以價值引領來增強“三性一力”。“心社”精神根植于早期中國共產黨人頑強拼搏、為民犧牲的光輝歷史,具有強大的思想引領力。教師將“心社”人物故事作為教學素材,用“心社”精神的強大力量引導學生,可以進一步豐富教學資源,使抽象的理論具象化,讓學生感受到紅色文化的力量,激發學生的情感共鳴,促使學生從中汲取奮斗力量,從而提升思政課的教學效果。
高職思政課教學要認真落實習近平總書記對思政課提出的“八個相統一”的要求,這是推動思政課改革創新的重要遵循。將“心社”精神融入高職思政課的教學路徑也要遵循這些原則。如堅持理論性和實踐性相統一,就是要求思政課教師將思政小課堂同社會大課堂結合起來,在注重理論講授的同時也重視思政課的實踐性。因此,將“心社”精神融入思政課教學的路徑主要包括融入課堂教學和課外實踐。同時,還要重視發揮校園紅色文化建設和互聯網新媒體的作用。
1.筑牢紅色課堂“主渠道”,讓“心社”精神入腦入心
課堂教學能夠提升學生的理論知識水平,培養學生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是思政課教學的主渠道。“心社”精神作為衡陽本土的紅色文化,記錄了“五四”時期湘南學生運動的發展歷史,記載了湘南大地的革命足跡,承載了早期共產黨人為了中國人民的解放事業追求真理、不屈不撓、英勇犧牲的精神。首先,在教學內容上,思政課教師要深挖“心社”人物故事,深剖“心社”精神的內涵和時代價值,找準切入點和結合點,使“心社”精神與思政課有機結合。教師在課程教學中融入“心社”人物事跡、歷史故事,能夠增強學生對思政課理論的理解和認同。例如在“毛澤東思想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概論”的導論部分,教師可以結合“心社”的發展歷程、“心社”成員開展的革命活動等內容,讓學生了解馬克思主義在衡陽的傳播及衡陽的革命活動,從而更加理解“中國為什么選擇了馬克思主義,馬克思主義是如何傳入中國的”等理論問題。又如,講授“毛澤東思想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概論”的第一章時,教師可以介紹毛澤東同志與衡陽的故事,如毛主席曾先后多次來衡陽宣傳馬列主義,親自發展了“心社”骨干成員蔣先云、黃靜源、唐朝英、蔣嘯青加入中國共產黨,并創建了衡陽第一個黨小組——中共湖南省立三師小組,衡陽第一個團支部——社會主義青年團湖南省立第三師范支部[7]。教師要用“心社”人物激勵學生,用“心社”故事感染學生,用“心社”精神涵養學生。其次,在教學方式上,思政課教師要不斷創新教學方法,講好講活“心社”人物故事,采用情景式、體驗式等教學方法增強學生的體驗感,引發學生的情感共鳴。例如針對師范專業的學生,可以舉辦“心社”故事演講、烈士書信誦讀等活動;針對藝術專業的學生,可以用歌曲、舞蹈、話劇小品、情景劇、漫畫手繪、微視頻拍攝等方式,生動形象地展現“心社”人物故事及其精神品質,以弘揚“心社”精神,賡續紅色血脈。
2.搭建紅色實YCgW+p3AJJ81gnzKIQbps5rWRRsX8qKwLtmPlytLKUI=踐“大平臺”,讓“心社”精神落地生根
實踐是認識的唯一來源。實踐教學是思政課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教師要把理論教學和實踐教學相結合,把思政小課堂與社會大課堂相結合。首先,學校可以開展實踐教學,讓學生主動探究衡陽紅色文化,鼓勵學生走出課堂、走出校園,走入思政教育基地,開展社會實踐活動,引導學生從學研體驗轉變為內化踐行。為更好地探究“心社”精神,教師可以讓學生前往湘南第一黨支部——中共湖南省立三師支部歷史陳列館參觀,現場聽取講解員的講解,了解“心社”成員在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艱辛奮斗的革命歷史。其次,學校可以開展校地合作,在紀念場館、革命舊址等地建立實踐教學基地,還可以打造“移動思政課堂”,讓學生更真實地感受和理解“心社”革命前輩對革命信仰的堅定追求、為國為民的情懷和擔當、不畏強敵不怕犧牲的革命精神,從而增強學生對“心社”精神的感知力、理解力和行動力。以衡陽幼兒師范高等專科學校為例,學校已與衡陽黨史館、湘南學聯紀念館、水口山工人運動紀念館等共建思政課實踐教學基地,充分發揮第二課堂實踐育人作用,在實踐活動中激發學生愛黨愛國愛社會主義的熱情。最后,學校可以利用寒暑假時間組織學生開展實踐調研,讓學生通過收集家鄉“心社”人物故事、參觀人物故居等方式了解家鄉革命前輩的感人故事,讓學生近距離感受紅色文化,從“心社”精神中汲取奮進力量,為強國建設、民族復興貢獻自己的青春力量。
3.打造紅色校園“特色品牌”,讓“心社”精神啟智潤心
衡陽幼兒師范高等專科學校積極探索思政教育創新模式,運用學生喜愛的方式傳播“心社”精神,把“心社”精神有機融入思政教育,如推出“心社故事會”“心社劇場”。在賀恕誕辰124周年之際,學校精心推出“心社故事會”系列故事之《賀恕——革命信念如天,鋼鐵意志如“樹”》,讓師生在故事聆聽中傳承紅色基因、增強使命擔當。為了用青年學生喜聞樂見的方式傳播紅色文化,學校創新“藝術+思政”教育模式,精心打造原創歌舞劇——《有種信念叫賀恕》,將賀恕與張瓊這對革命伉儷的感人故事再現于舞臺。學生通過聽故事、欣賞歌舞劇等形式能夠充分感受革命前輩忠于信仰、為民犧牲的高尚品格,進而深化家國情懷、增強文化自信。學校還建設“心社”文化廣場、文化長廊,展播“心社”人物圖片及事跡,實現紅色文化資源有機融入校園文化活動,達到“潤物細無聲”的育人效果。另外,還打造一支青年大學生志愿宣講“心社”精神的團隊,面向校內外宣講“心社”精神,做“心社”精神的傳承者。
4.構筑紅色網絡“新陣地”,讓“心社”精神得以傳承弘揚
處在信息化數字化時代,首先,教師要運用VR、AR等現代信息技術,不斷豐富“心社”精神的傳播載體,充分發揮其育人作用。例如,可以借助微信、微博、快手、抖音等平臺,推出傳播“心社”精神的網絡藝術作品,拓展弘揚“心社”精神的時空,讓“心社”精神得以傳承弘揚。可以結合實踐教學的主題,對學生研究“心社”精神的優秀作品進行展示。其次,教師要建設“心社”網絡資源庫,引導學生把線上學習作為線下課堂學習的有益補充,如湖南省“網紅金課”之“我是接班人”網絡大課堂就是一個很好的案例。將“心社”精神融入課堂教學,有時會因課程內容而受到一定限制,因此為拓寬傳播的空間和渠道,教師可以通過資源庫建設來實現。例如,可以收集整理與“心社”精神相關的文字、圖片、視頻等素材,借助學習通、智慧樹等網絡教學平臺,按照“心社”人物篇、“心社”精神研究成果篇、“心社”精神微課等進行資源分類建設。通過“線上+線下”相結合的方式,可以使“心社”精神的傳播覆蓋面更廣、影響力更大。
綜上所述,在衡陽這片紅色熱土上,“心社”革命前輩為新民主主義革命所作出的巨大貢獻在衡陽黨史中留下了濃墨重彩的一筆,“心社”精神蘊含著豐富的育人價值,是幫助大學生樹立崇高理想信念和培育高尚道德品質的寶貴紅色資源,有助于高職院校思政課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心社”精神有機融入思政課教學,能夠助力高職院校大學生傳承紅色基因,汲取精神力量,建功新時代。
參考文獻:
[1]習近平:用好紅色資源賡續紅色血脈努力創造無愧于歷史和人民的新業績[EB/OL].(2021-09-30)[2024-04-10].https://www.1237 1.cn/2021/09/30/ARTI1632987860297917.shtml.
[2]賀興武,鄧松濤.星火起湘南:湘南學聯成員研究[M].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2011.
[3]中共湖南省委黨史研究院.中國共產黨衡陽歷史:1921—1949[M].長沙:湖南人民出版社,2021.
[4730f619a3747b712c080722b8b40e8ff89c70b899aed6dc1fe86774d21207b98]譚明楚.心社:犧牲個人樂利謀求社會改造[J].湘潮,2022(08):48-49.
[5]習近平.高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為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而團結奮斗——在中國共產黨第二十次全國代表大會上的報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22.
[6]習近平主持召開學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座談會強調:用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鑄魂育人貫徹黨的教育方針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N].人民日報,2019-03-19(01).
[7]肖潤波.衡陽地方黨史概述[J].湖南黨史通訊,1987(04):21-23.
Research on the Organic Integration of the Spirit of"Xinshe" into the Teaching Path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Courses in Higher Vocational Education
Peng Yunying
(Hengyang Preschool Education College, Hengyang 421000, China)
Abstract: The "Xinshe" is the product of the combination of the student movement and the spread of Marxism in Hengyang. Its spirit is the concrete presentation of the great spirit of party building in southern Hunan, which contains the lofty ideals and heroic sacrifice spirit of the CPC people, and has a very important educational value. The article summarizes the value of integrating the spirit of "Xinshe" into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from four aspects: college students’ ideal beliefs, patriotism, struggle spirit, and the teaching effectiveness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courses. It explores the path of organically integrating the spirit of "Xinshe" into vocational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from four levels: the "main channel" of the red classroom, the "big platform" of the red practice, the "special brand" of the red campus, and the "main battlefield" of the red network.
Key words: "Xinshe" spirit;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courses; integration;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 route; foster character and civicvirtu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