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 要】目的:探討知信行-健康信念(KAP-HBM)結合圖文溝通宣教對肺功能檢查依從性及護理安全的影響。方法:選取2022年3月1日~2023年3月31日擬接受肺功能檢查的60例患者作為研究對象,采用隨機數字表法分為對照組和觀察組各30例,對照組給予常規臨床護理,觀察組在對照組基礎上實施給予KAP-HBM結合圖文溝通宣教,比較兩組干預前后心理狀態[采用抑郁自評量表(SDS)和焦慮自評量表(SAS)]的變化情況,記錄兩組檢查依從性、肺功能檢查成功率及檢查所需時間,并統計兩組護理安全質量。結果:干預后,兩組SDS、SAS評分均低于干預前(Plt;0.05),且觀察組低于對照組(Plt;0.05);觀察組檢查依從率高于對照組(Plt;0.05);觀察組檢查成功率高于對照組(Plt;0.05),且檢查時間也短于對照組(Plt;0.05);兩組均出現不同程度的呼吸困難、咽干咽癢、嘔吐等不良反應,且兩組發生率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gt;0.05)。結論:KAP-HBM結合圖文溝通宣教用于肺功能檢查中,不僅能消除患者不良心理狀態,提高檢查依從性及成功率,保證良好的護理安全質量。
【關鍵詞】知信行-健康信念;圖文溝通宣教;肺功能檢查;檢查依從性;護理安全
中圖分類號:R473.56" 文獻標識碼:B" DOI:10.3969/j.issn.1006-7256.2024.21.051" 文章編號:1006-7256(2024)21-0160-04
肺功能檢查是臨床上檢查呼吸系統疾病的常見方法之一,與X線胸片、CT檢查比較具有簡便、快速、靈敏度高、重復性好的優點,能通過肺活量(FVC)、第1秒用力呼氣容積(FEV1)、氣道阻力 、肺順應性、彌散功能、支氣管舒張試驗等項目排查相關呼吸系統疾病,同時也是用于疾病嚴重程度評估及預后隨訪的重要工具,是篩查慢阻肺最簡便、最準確的方法。雖然肺功能檢查在臨床上發揮著重要作用,但在進行檢查期間也會受到患者不配合、對儀器不了解、傳統意識等因素耽擱檢查,進而導致結果出現誤差,同時反復多次的用力呼吸可能會誘發檢查者的不適,尤其是老年患者因耐受性低,且易應激,無法長時間堅持,為保證患者肺功能檢查的安全及有效,需要充分重視患者的檢查依從性及心理狀態,確保其擁有良好的心理情緒及較高的依從性才是保證診治及鑒別的關鍵[1-2]。由此可見,在進行肺功能檢查前,需要針對患者給予充分的健康宣教及心理疏導,除了介紹肺功能儀器設備外,其重點在于建立患者的健康信念,消除其內心困惑,進而提高患者依從性,降低不良情緒,最終達到提高檢查成功率的目的。隨著我國社會的發展及醫學進步,臨床護理在肺功能檢查中也得到了廣泛應用。鑒于此,我院擬將接受肺功能檢查的60例患者作為觀察對象,觀察知信行-健康信念(KAP-HBM)結合圖文溝通宣教對肺功能檢查依從性及護理安全的影響。現將結果報告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臨床資料 選取2022年3月1日~2023年3月31日擬接受肺功能檢查的60例患者作為研究對象。納入標準:①意識清楚,且無視聽障礙者;②能配合完成相關問卷及量表調查者。排除標準:①伴有嚴重的軀體疾病者;②無法坐位檢查者;③合并嚴重心腦血管疾病者;④低氧血癥者;⑤合并精神系統疾病者;⑥癲癇發作需要用藥治療者。采用隨機數字表法將患者分為對照組和觀察組各30例。對照組男19例、女11例,年齡54~80(65.47±7.95)歲;受教育年限(10.33±2.20)年;檢查類型:呼吸系統疾病25例,術前檢查5例。觀察組男20例、女10例,年齡55~82(66.02±8.02)歲;受教育年限(10.36±2.18)年;檢查類型:呼吸系統疾病26例,術前檢查4例。兩組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患者及家屬對研究內容知情,并自愿簽署知情同意書。本研究經醫院醫學倫理委員會批準。
1.2 方法
1.2.1 對照組 給予常規臨床護理,包括檢查前帶領患者了解科室環境及儀器設備,向患者及家屬進行健康宣教,包括檢查目的、檢查過程、如何配合等,核實患者身份信息,檢查過程中主動詢問患者主觀感受,指導患者調整呼吸,及時做呼氣和吸氣動作,并根據指令完成相關檢查,直至檢查結束(一般于15 min內得出檢查結果)。
1.2.2 觀察組 在對照組基礎上給予KAP-HBM圖文溝通宣教,具體如下。①知識宣教:成立KAP-HBM小組,由2~3名專業且臨床經驗豐富的護理人員成立,將整個肺功能檢查過程及注意事項利用圖文形式將其整合為海報、宣傳手冊、視頻、PPT等材料用于患者及其家屬學習。入院時發放宣傳手冊,于醫院走廊、宣傳欄、肺功能室內等地方張貼海報,也可循環播放相關視頻及PPT,使患者提高對疾病的認知度,并指導患者保持良好的生習慣及規范飲食。宣教結束后對每位患者認知度進行評估,對于存在疑問或困難的患者給予耐心解答,引導其糾正錯誤的認知,對于掌握不佳患者加強薄弱板塊的學習力度,并囑患者做好每日溫故,強化知識。②建立信念:尊重每位患者隱私,通過心理疏導一對一詢問患者內心所需所想,了解其主觀感受,鼓勵患者主動述說對疾病的看法及對自我價值的認知,初步建立患者抗病信心及健康信念,通過鼓勵性語言來培養患者積極樂觀的心態,或通過一些戶外活動引導患者轉移注意力,必要時還可舉例說明肺功能檢查若不得到配合可能造成的負面影響,使患者認識到配合檢查的重要性,喚醒其對診療的重視,進而激發其配合意愿。③良好行為強化:醫護人員指導患者進行呼吸訓練,密切觀察患者呼吸情況,并在訓練期間及時發現患者的不足與錯誤,對于訓練較好的患者給予表揚,不好的患者給予主動關心。在給予支持與鼓勵的同時提高患者的依從性,必要時還可鼓勵患者多與其他病友交流,多參與多種團體活動,增加與外界的接觸機會,還可邀請家屬來協助患者改善問題,強化其適應性行為反應。④心理指導:在干預期間要重視患者的心理狀態,盡快識別患者負性情緒,對于情緒不佳的患者需要以親切和藹的語氣去溝通,耐心的告知其如何配合完成肺功能檢查,講解檢查前后需要做什么,要聽從醫護人員指令,不要有太大的心理負擔,相信自己一定能做好,必要時可開展講座,引導患者自我放松。⑤日常護理:醫護人員主動陪伴并鼓勵患者,引導患者保持良好的生活作息及充足的睡眠,讓患者維持一個正向的身心狀態。
1.3 觀察指標 分別于干預前后由醫護人員發放相關問卷及調查量表,讓患者進行自我評估,并由醫護人員確認后得到最終結果。
1.3.1 心理狀態 采用抑郁自評量表(SDS)與焦慮自評量表(SAS)[3]評估兩組心理狀態,共有20題,分為四級評分,得分相加乘以1.25即為最終標準分,得分越高表明焦慮或抑郁程度越嚴重。
1.3.2 檢查依從性 比較兩組患者檢查依從情況,其標準為完全依從:不用醫護人員督促或提醒就能提前做好準備,并聽從所有指令配合完成檢查;部分依從:需要醫護人員給予督促或提醒才能做好準備,基本能聽從指令完成檢查;不依從:經督促或提醒后患者也未做出任何舉動和準備,且不能主動完成肺功能檢查,配合較差。
1.3.3 肺功能檢查效果 肺功能檢查成功率(能全程配合肺功能檢查,并得到檢查結果)及檢查所需時間。
1.3.4 護理安全質量 記錄兩組檢查期間發生呼吸困難、咽干咽癢、嘔吐等護理安全事件。
1.4 統計學方法 收集數據利用統計學軟件SPSS 20.0處理。服從正態分布的計量資料x±s表示,組間比較用獨立樣本t檢驗,組內比較采用配對樣本t檢驗;計數資料以例數、百分比表示,進行χ2檢驗。以Plt;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 結果
2.1 兩組干預前后SDS、SAS評分比較 見表1。
2.2 兩組檢查依從性比較 見表2。
2.3 兩組肺功能檢查效果比較 見表3。
2.4 兩組護理安全性比較 見表4。
3 討論
肺功能檢查作為臨床上一種無創檢查方法,不僅能早期識別肺部功能狀態及病變,還能評估疾病病情的嚴重程度,目前憑借著敏感度高、檢測方便、無創、患者易于接受等優點被臨床廣泛使用,其中反復上呼吸道感染可使用肺功能檢查觀察肺功能是否損傷,伴有季節性咳喘發作的患者可使用肺功能檢查觀察是否存在哮喘,慢性支氣管炎患者可使用肺功能檢查來監控病程發展,判斷其病情恢復效果及預后,此外對于影像學檢測出胸部異常的患者還能借助肺功能檢查進一步判斷肺功能損害程度,可見肺功能檢查在臨床上也是不可或缺的存在[4~5]。但據相關數據統計我國肺功能檢查的普及率不高,大多數人對肺功能檢查的了解度較少,所以導致部分人群在進行肺功能檢查的時候常忽略醫護人員的相關指示,出現不配合檢查的現象,最終導致檢查結果出現偏差,所以在呼吁和強調重視肺功能檢查的同時,還要著重于提高患者的檢查依從性及對項目的了解度,進而提高檢查成功率[6]。但臨床護理工作僅局限于口述關于肺功能檢查的內容,缺乏健康意識的建立。而KAP-HBM模式其本質就是知信行聯合健康信念形成的一套較為全面的措施,以建立健康信念為基礎,通過知識宣教、行為強化等來提升患者參與護理工作的積極性[7-8]。
本研究結果顯示,干預后觀察組SDS評分、SAS評分均低于對照組(Plt;0.05),檢查依從率及成功率高于對照組(Plt;0.05),且檢查時間短于對照組(Plt;0.05),說明KAP-HBM結合圖文溝通宣教用于肺功能檢查中,可緩解患者不良情緒,提高患者檢查依從性,促使患者配合臨床工作,在一定程度上縮短檢查時間,提升成功率,分析其原因可能是KAP-HBM結合圖文溝通宣教,一方面KAP-HBM模式是改變患者健康相關行為的重要方法,將患者的行為改變劃分為獲取知識、產生信念、形成行為三個過程,能為患者提供連續且完整的護理方案,將其用于肺功能檢查中,通過知識宣教來將肺功能檢查目的及注意事項傳遞給患者及其家屬,初步建立正確、積極的信念和態度;借助信念讓患者認識到配合檢查的重要性及負性情緒對檢查的影響,從而加強自我的管理能力;行為強化則是患者在健康信念的支配下通過與外界接觸、同伴交流、家屬陪同等形式來強化其適應性行為反應;心理疏導能針對不良情緒的患者,提供一對一的指導與干預,培養患者自我認知能力,逐漸使患者自覺地重視并遵守護理流程,對于提高檢查成功率有著重要意義。另一方面,健康信念的形成是接受勸導、改變不良行為、建立健康行為的關鍵,在健康信念建立的基礎下對患者,實施有針對性的指導,可大大提高護理效果[9]。另外配合圖文宣教這種通俗易懂的溝通技巧,能涵蓋更多的護理內容,對于過于緊張的患者或沒有仔細傾聽宣教內容的患者而言,通過手冊、視頻、PPT等形式更能調動患者學習興趣,比簡單的書面表達及口述更能引起患者的注意,而且豐富的圖彩內容,圖文結合,簡潔明了,讓患者更加深入地了解在院相關宣教知識,解決了常規宣教的繁瑣及枯燥,更能提高宣教效率及質量,也可提高患者的重視程度;而且對于記憶力不佳或年齡較大的患者,需要護士每日提醒,但由于工作繁忙,還有許多治療工作需要完成,若此時利用圖文宣教就可大大提高時間利用率,通過色彩豐富的圖畫配上簡潔明了的語言文字,更方便于不同年齡層次得到患者閱覽,使患者獲得信息兼具有效性及實用性[10-11]。此外,本研究還顯示,兩組均出現不同程度的呼吸困難、咽干咽癢、嘔吐等不良反應,且兩組發生率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gt;0.05),說明KAP-HBM結合圖文溝通宣教在保證良好護理效果的同時,還能維持護理安全性,是一種值得推薦的護理模式。
綜上所述,肺功能檢查前對患者進行KAP-HBM結合圖文溝通宣教,可消除不良心理狀態,提高檢查依從性及成功率,且護理安全性也較高,值得推廣。
參 考 文 獻
[1] 高偉良,戴娘湖,彭琴,等.便攜式肺功能檢查在社區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早期診斷和隨訪中的應用[J].臨床肺科雜志,2021,26(6):945-949.
[2]張叢溪,陳亞紅.肺功能檢查在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合并心血管疾病中的應用[J].中國醫學前沿雜志(電子版),2024,16(6):13-17.
[3]趙眾,周剛,黃耀明,等.利用機器學習算法精簡焦慮和抑郁自評量表[J].精神醫學雜志,2023,36(5):466-471.
[4]孟燊,葉盛,楊晉,等.肺功能檢查在慢性阻塞性肺疾病診斷中的應用進展[J].山東醫藥,2023,63(34):111-115.
[5]官飛鳳,李坤,喻蘭.健康宣教在接觸性粉塵患者職業健康體檢肺功能檢查中的應用效果[J].護理實踐與研究,2018,15(14):53-54.
[6]胡奕卿,方繼偉,劉煥兵.肺功能檢查技術如何在基層醫療衛生服務中更好地應用——附重點問題專家解答[J].中國全科醫學,2023,26(5):532-536.
[7]葉曉莉,郭鳳蘭,方無杰.KAP-HBM模式下康復訓練干預對腦卒中后偏癱患者神經和運動功能的影響[J].貴州醫科大學學報,2023,48(4):491-496.
[8]李巍,張新紅,王珂.KAP-HBM聯合干預模式在高血壓合并冠心病患者中的應用[J].齊魯護理雜志,2023,29(21):96-99.
[9]邴雪,楊馳.信息-知識-信念-行為護理模式在急性胰腺炎健康教育中的應用價值[J].河北醫藥,2021,43(17):2716-2720.
[10]蔣桂香,李立平,馮程程.圖文溝通宣教模式對內鏡檢查患者腸道準備依從性及清潔度的影響[J].護理實踐與研究,2021,18(13):2014-2016.
[11]溫小燕,張舒,端莉梅.童趣化圖文宣教配合互動式護理在兒童唇腭裂整形術中的應用[J].中國美容醫學,2022,31(12):171-1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