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基于2016—2023年CSSCI來源期刊和北大中文核心期刊文獻數據,運用CiteSpace軟件和CNKI可視化功能,對有關鄉村文化振興研究主題的676篇文獻進行可視化分析。研究發現,鄉村文化振興相關研究自2018年呈快速增長態勢,2023年熱度開始有所下降。其中,作者之間和機構之間合作偏少,核心作者和主要源刊的學術影響力較為顯著;鄉村文化振興研究主要分為三大聚類族,即鄉村文化基本內涵研究、鄉村文化振興的價值研究和鄉村文化振興實現路徑研究;鄉村文化振興研究前沿為短視頻、圖書館和鄉村教育。未來相關研究應側重數字新媒介助推鄉村文化振興、圖書館等公共文化空間賦能鄉村文化振興,以及鄉村教育助力鄉村文化振興。
關鍵詞:鄉村文化振興;CiteSpace;知識圖譜可視化
基金項目:湖北省高等學校馬克思主義中青年理論家培育計劃項目“共同富裕背景下新型城鎮化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建設研究”(22ZD225)
中圖分類號:G249.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6-5982(2024)11-0051-09
鄉村振興已經成為我國繼脫貧攻堅全面完成后在農村地區的首要發展戰略,是黨中央化解“三農”問題的重要動力和主要抓手。其中,鄉村文化是鄉村振興的強大支撐力。自2004年,黨中央、國務院每年都會在年初出臺有關“三農”發展的相關文件,其中均包括鄉村文化建設相關內容,且要求越來越具體,內涵越來越深入,涉及領域越來越全面。2017年,黨的十九大報告提出實施鄉村振興戰略;2018年,《中共中央 國務院關于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意見》明確提出:“鄉村振興,鄉風文明是保障。必須堅持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一起抓,提升農民精神風貌,培育文明鄉風、良好家風、淳樸民風,不斷提高鄉村社會文明程度”(1)。由此可見,文化建設是鄉村振興的重要組成部分,鄉村文化是鄉村振興實現的靈魂與價值指引。鄉村振興關乎大局、關乎整體、關乎長遠,既要塑形,也要鑄魂。文化振興是鄉村振興的力量之“根”和發展之“魂”。沒有高度自信、繁榮發展的鄉村文化,缺乏風清氣正、遵德守禮的鄉土文明,鄉村振興難以實現。
目前,學術界對鄉村振興主題已有較為豐富的研究成果,主要集中在鄉村振興與城鎮化、民族地區與鄉村治理、數字鄉村、鄉村公共文化、農業發展等方面,但鄉村文化振興研究仍缺少相關的可視化知識圖譜分析。為了能夠系統把握鄉村文化振興的研究熱點和發展方向,本文借助CiteSpace軟件和CNKI可視化功能對相關核心文獻展開研究,以期于幫助了解和掌握該領域的發展趨勢。
一、鄉村文化振興相關數據來源與研究方法
(一)數據來源
本文分析數據來源于中國知網(CNKI)數據庫,通過中國知網高級檢索功能,設置檢索的關鍵詞為“鄉村文化振興”,期刊選擇主要為CSSCI和北大核心。研究發現,最早的鄉村文化振興的文獻出現在2016年,因此本文的時間線以2016年為起點。同時,通過逐一查看、篩選,除去文獻筆談、綜述、書評、會議、報紙等無關項后,共檢索得到有效文獻676條(檢索時間2023年12月30日)。
(二)研究方法
CiteSpace是由美國德雷塞爾大學陳超美博士與WISE實驗室聯合開發的科學文獻分析工具。該軟件基于共引分析(Co-Ciation)和尋徑網絡算法(Path-Finder)等對數據樣本進行可視化處理,呈現特定知識領域的演化過程,能夠將文獻之間的關系以知識圖譜的方式可視化呈現出來,既能幫助研究人員厘清某一領域的發展脈絡、演化軌跡、現狀熱點,也能預測該領域未來的發展方向。自問世以來,CiteSpace很快成為非常流行的文獻分析工具,對于厘清具體領域的研究前沿、熱點和研究脈絡很有幫助。
本文針對選取的文獻樣本,運用CiteSpace和CNKI可視化分析功能,對鄉村文化振興主題的研究文獻進行計量分析,對作者、機構、來源期刊、高被引文獻、關鍵詞共現(聚類、突現)等方面進行可視化計量分析,以此為基礎,分析鄉村文化振興的現狀、熱點和趨勢。
二、鄉村文化振興研究現狀分析
(一)時序分析
通過繪制2016至2023年11月間,鄉村文化振興領域文獻發文量趨勢圖,可以反映出鄉村文化振興領域研究熱度變化趨勢,進而了解鄉村文化振興研究領域的影響力。根據文獻時序圖(見圖1),可以把鄉村文化振興發展分為三個階段。
2016—2017年為空窗期。2016年僅有1篇文獻,2017年沒有文獻。因此,可以認為這兩年是空窗期。在2016年偶發性地出現第一篇相關研究文獻后,鄉村文化振興還沒有正式進入學術研究的視野。
2018—2019年為快速增長期。2017年10月,黨的十九大正式提出鄉村振興戰略;2018年2月4日,黨中央發布《中共中央 國務院關于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意見》,決定開始實施鄉村振興戰略。學者們對鄉村全面振興和文化振興研究的熱情開始逐漸高漲,該階段發文量增幅較大,年均發文量為83篇。
2020—2022年為穩定增長期。自2019年以后,相關發文量開始有所下降,在2020年短暫回落,但幅度較小;2020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目標實現之年,鄉村振興取得重要進展,制度框架和政策體系基本形成,再次引發學界對鄉村振興及文化振興的研究熱潮;2023年中央一號文件《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做好2023年全面推進鄉村振興重點工作的意見》中關于鄉村文化振興明確了多處工作要點,鄉村文化振興被擺到了重要位置。雖然較前幾年相比相關研究總量增速有所下降,但可以預見,有關鄉村文化振興的研究將持續保持一定熱度。
(二)研究作者分析
使用CiteSpace軟件對鄉村文化振興的研究作者進行分析,得到作者共現圖(見圖2)。圖譜顯示在合作程度方面,共有169個節點(研究作者),21條連線(合作關系),網絡密度值為0.0015。依據普萊斯定理,其計算公式為M=0.749(AMAX)?(M是核心作者發表的論文數量;AMAX是最高產作者的發表論文量),代入公式得出M=1.50。因此,發文量在2篇以上的作者屬于鄉村文化振興
研究的核心作者,達到這一要求共10人。可見,該領域學者間的連線整體較簡單,作者合作網絡分散,多為獨立發文,總體缺乏緊密的交流與合作。在研究作者發文量方面,圖中各節點大小相似,并未出現較大圓點,說明該領域學者發文數量大體相同,尚未有大量發文者,專門研究鄉村文化振興的核心學者偏少,從側面反映該領域研究的廣泛性不足,缺乏整體性、系統性的深入研究。
該領域發文量排名前10的核心作者發文量狀況如表1所示。其中,發文量在2篇以上的作者分別為朱德全(4篇)、劉志剛(4篇)、傅才武(3篇);呂賓、周錦、郭智惠、嚴貝妮、任映紅、徐延章、王露雅等為2篇。不同學者對鄉村文化振興研究的切入點不同。在實現鄉村文化振興需要提高教育水平方面,朱德全認為,民族地區鄉村文化振興要以職業教育為紐帶,服務新時代民族地區鄉村文化振興是職業教育助力脫貧攻堅功能的彰顯。(2)鄉村振興視域下城鄉文化存在沖突方面,劉志剛認為,鄉村文化振興是鄉村振興的前提和基礎,但城市化不可避免導致鄉村文化的空心化和鄉村精神的邊緣化,需要探索城鄉文化融合互哺路徑。(3)在鄉村文旅是鄉村產業興旺、鄉風文明的重要工作領域方面,傅才武聚焦于公共文化服務促進鄉村文旅融合內生發展的動力機制研究。(4)在數字新媒介助推鄉村文化振興方面。嚴貝妮等認為,農家書屋數字化轉型是推進鄉村文化振興的重要環節,提出了農家書屋微服務平臺建設和發展策略研究。(5)
(三)機構分析
對樣本文獻中的相關機構進行分析,可以得到“鄉村文化振興”研究領域的研究布局。通過運行CiteSpace軟件,選擇Node Types為Institution,繪制出鄉村文化振興領域研究機構的可視化圖譜(見圖3)。圖譜數據顯示,有179個節點(研究機構),38條連線(合作關系),密度為0.0024。根據圖譜分析可知,高校是我國目前研究鄉村文化振興問題的主力軍,特別是高校二級學院中的文化產業研究中心和文化發展研究院在圖譜中出現次數最多,這表明文化產業研究中心和文化發展研究院是高校研究“鄉村文化振興”的中堅力量。從一級機構來看,華中師范大學、西南大學是發文量最多的機構,均為12篇;上海交通大學和中國人民大學均為9篇,排名第二(見表2)。其中,華中師范大學的相關研究主要分布在國家文化產業研究中心、湖北經濟與社會發展研究院等二級機構;西南大學的相關研究主要分布在教育學部、西南民族教育與心理研究中心等二級機構。從二級機構看,華中師范大學國家文化產業研究中心、西南大學教育學部排名第一,均為9篇;武漢大學國家文化發展研究院排名第二,發文6篇。研究結果反映出,華中師
范大學和西南大學在該領域研究的學術影響最大,成果最多;武漢大學的6篇文獻均來自國家文化發展研究院,顯示出該機構在鄉村文化振興領域也有較大的影響。
總的來說,從機構圖譜上看,各機構之間的連線較少,這說明鄉村文化振興研究的機構之間學術交流與合作偏弱,今后應進一步加強機構之間的橫向交流與深度合作,以便在該領域產出更多優秀的研究成果。
(四)源刊分析
對期刊來源進行分析,可以得出鄉村文化振興研究的核心期刊來源情況以及主要研究領域。本文對樣本文獻中排名前十的期刊進行了統計(見表3)?!度嗣裾搲肥恰班l村文化振興”主題發文量最多的期刊,共有18篇,其次是《教育與職業》發文量為8篇,《求實》《科技與出版》《體育文化導刊》《領導科學》等均有4篇發表。由此可知,發文量排名靠前的期刊類別主要為教育類、文化藝術類和管理類。
(五)高被引文獻分析
高被引文獻是指在學術研究中被廣泛引用的文獻,這些文獻通常具有較高的學術價值和影響力,代表在相關領域中被接受和認可程度。本文整理選取了樣本文獻中排名前十的高被引文獻(見表4)??梢钥闯?,吳理財、解勝利2019年發表在《華中農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的《文化治理視角下的鄉村文化振興:價值耦合與體系建構》一文被引次數最多,達458次;其次是呂賓2019年發表于《求實》上的《鄉村振興視閾下鄉村文化重塑的必要性、困境與路徑》一文,被引452次;其他高被引文獻被引次在200次左右。從研究作者來看,排名第4的核心作者呂賓有1篇入選高被引文獻,被引頻次為452次,排第2;排名第5的核心作者周錦有1篇入選高被引文獻,被引頻次排第5,反映了核心作者在這一領域的學術影響力。從來源期刊上看,發文數量最多的期刊《人民論壇》在前十高被引文獻中有1篇,表明該期刊在該研究領域具有顯著的學術影響力;發文量排第二的期刊《求實》有2篇入選高被引文獻,顯示出該期刊在該研究領域中的學術優勢和影響力。
三、鄉村文化振興研究熱點分析
(一)關鍵詞共現分析
關鍵詞共現能夠顯示鄉村文化振興領域的相關研究熱點。運行CiteSpace軟件分析關鍵詞后得到關鍵詞共現圖(見圖4),共有285個節點,606條線,網絡密度值為0.015。以鄉村振興為核心的圓向周圍緊密分布,說明鄉村振興在鄉村文化振興研究中仍是最主要關鍵詞;鄉村文化、文化振興、文化治理、鄉村治理等關鍵詞圓點較大,說明這些關鍵詞已得到學術界的廣泛關注。
按頻次自高到低排序,排名前20的關鍵詞如表5所示。其中,高頻次和高中心度的關鍵詞為“鄉村振興”,頻次為405,中心性為1.32,說明現有研究緊扣研究主題;“鄉村文化”(0.23)、“文化振興”(0.12)、“鄉村治理”(0.05)等關鍵詞出現頻次較多,中心性較高,共現關系明顯,說明“鄉村文化建設與發展”是該領域的重要主題,且影響面較廣。
(二)關鍵詞聚類分析
關鍵詞聚類分析可大致看出鄉村振興戰略下鄉村文化振興研究主題的分布狀況。如聚類分析圖譜所示(見圖5),Q值=0.6611(gt;0.5),表明聚類結構顯著,S=0.9345(gt;0.7),表明聚類合理且可信度較高。選取關鍵詞聚類容量(Size)排名前9的聚類詞(見表6)。通過分析關鍵詞聚類知識圖譜和選取樣本文獻的內容,可以得出我國鄉村文化振興的熱點研究主要分為三類聚類族。
1.鄉村文化基本內涵研究聚類族
聚類#1“鄉村文化”和聚類#5“文化振興”,此聚類族的研究內容主要為鄉村文化基本內涵研究。有學者分別從不同視角對其基本內涵進行了剖析和研究。其中,費孝通指出:“中國的文化是從土地里生長出來的,并以土地和血緣為中心,形成了獨特的家族和村落文化,且逐漸形成了適合本族社會發展的傳統禮俗和傳統節日”(6)。李娟則對此有更為全面的概述,她認為鄉村文化是具有鄉土意識和鄉土情結的、呈現形式為文字典籍和日常生活,是由鄉村居民與自然相互作用過程中創造的事物與現象的總和。(7)周軍認為,鄉村文化是農民在鄉村社會所創造的包括思想觀念、價值理念、思維方式、風俗習慣等為內容的文化形式。(8)王華斌指出,鄉土文化作為鄉村特定區域環境下所釀生的共性文化積淀,反映了特定時代的民族傳統文化,具有認同價值、美學價值、人文價值和商業價值。(9)呂賓從物質與精神兩個層面出發,認為鄉村文化是農民在農業生產中所形成的,在物質與精神兩個層面上的總和。(10)周錦認為鄉村文化指的是生活在農村的人們長期以來形成的特有的、相對穩定的生產生活方式和觀念體系,是鄉村地區自然、歷史的積淀及農耕文明的傳承與發展。鄉村文化植根于鄉村、源自農耕文明、孕育于鄉土環境、生發于農業社會。(11)
2.鄉村文化振興的價值研究聚類族
聚類#0“鄉村振興”和聚類#7“習近平”,此聚類族的研究內容主要為鄉村文化振興的價值研究。吳理財認為,鄉村文化振興是推進鄉村文化產業發展、鄉風文明建設、鄉村治理現代化的新舉措,能為推進全體人民共同富裕提供精神動力。(12)門獻敏從鄉村文化振興需要重點處理的關系著手,提出鄉村文化振興是處理好文化資源保護與文化資源開發、文化繼承與文化創新、文化事業進步與文化產業發展等關系的方向導航,為鄉村文化振興提供精神力量。(13)范建華認為,鄉村文化振興能夠推進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統鄉土文化與社會主義先進文化在新時代的融合與發展,為鄉村產業振興、鄉村人才振興、生態振興、鄉村組織振興提供內在動力。(14)高瑞琴認為,鄉村文化振興有利于夯實民眾對鄉村文化的自信,將人與自然和諧共處的理念發揚光大,推進鄉村文化與鄉村經濟的協同發展,為鄉村全面振興提供智慧源泉。(15)
3.鄉村文化振興的實現路徑研究聚類族
聚類#2“農家書屋”、聚類#3“鄉賢文化”、聚類#4“鄉村治理”、聚類#6“路徑”和聚類#8“人工智能”,此聚類族的研究內容主要為鄉村文化振興的實現路徑。對于如何解決鄉村文化振興的問題,學者們進行了有益的探索,主要分為以下幾個方面。
第一,健全鄉村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徐延章提出從智慧驅動、優化交互和效能提升三個方面進行農家書屋智慧服務策劃??梢酝ㄟ^智慧服務支持、智慧服務觸點和智慧服務表現優化農家書屋智慧服務體驗,結合人工智能技術應用驅動農家書屋 智慧服務升級,從而促進鄉村公共文化服務效能提升,服務于鄉村文化振興發展進程。(16)郭智惠認為,現階段我國農民缺乏圖書館需求意識,公共圖書館自身建設不足,導致公共圖書館助力鄉村文化振興過程中重重困難。而公共圖書館助力鄉村文化振興,必須加大宣傳,強化基層及農民思想意識;從人員素質、館藏資源、基礎設施等方面加強公共圖書館自身建設;圍繞農民需求提供精準服務,創新農村公共圖書館的服務方式。(17)此外,想要不斷提升鄉村公共文化服務供給質量,不僅要優化供給體系,還要不斷強化城鄉公共文化服務融合發展。
第二,傳承和發揚鄉村優秀傳統文化。沈費偉對中國傳統鄉村文化進行了深入研究,認為在鄉村振興進程中,重構傳統鄉村文化的路徑需要秉承消除傳統與現代二元對立觀念的總體原則,以先進文化引領、鄉土文化人才培育、鄉村文化產業發展、鄉村文化制度體系完善等為抓手,真正保護和傳承傳統鄉村優秀文化,從而實現鄉村文化的振興。(18)宋小霞等認為,鄉村優秀傳統文化中蘊含著很多處理人與人之間關系的哲理智慧,可為重塑鄉村治理秩序提供有益幫助,而且鄉村優秀傳統文化中的古人優良品德的塑造也可為移風易俗活動提供經驗借鑒。(19)任映紅認為傳統村落文化是中華民族的“根文化”,鄉村振興離不開傳統村落文化的深厚積淀和活化發展。傳統村落文化的活化發展,要對村落類型進行全面審視權衡,切忌生搬硬套,搞“一刀切”。(20)
第三,重視鄉村教育。陳鵬等指出我國鄉村基礎教育仍存在很多短板,全面提升鄉村基礎教育可以助力全面鄉村振興戰略的實現。(21)
第四,發揮鄉村文化產業對鄉村文化振興的重要作用。陸梓欣等認為,通過藝術賦能文化振興的方式,將鄉村文化產品、鄉村文化事件等元素有機融合,以更具美感的方式呈現出來,能增強鄉村文化產業的藝術性。(22)
(三)關鍵詞時間線和突變分析
“鄉村振興”歸類為#0“鄉村振興”類,該類的關鍵詞“保護傳承”首次出現在2020年以前,但從2020年隨著鄉村文化振興研究的深入,在本類逐漸演化為“協同發展”;“鄉村文化”歸類于#1“鄉村文化”類,該類的關鍵詞“主體”出現在2018年之前,后來逐漸演變為“政策工具”;關鍵詞“文化振興”歸類于#5“文化振興”類,該類的關鍵詞“鄉土文化“和“鄉村”出現在2020年之前,后來演變為“扎根理論”。
關鍵詞時間線是指聚類關鍵詞的時間演變(見圖6)。圖中最上方是按照檢索時間順序從2016-2023年,右邊縱列代表9個聚類,每一聚類的橫線上顯示出本聚類的高頻關鍵詞,從關鍵詞節點在橫線上的位置可以看出,該節點首次出現在該聚類的年份和演進路徑,并且同一個關鍵詞通過不同的路徑可以跨類。下文主要選取頻次最高的三個關鍵詞“鄉村振興”“鄉村文化”“文化振興”進行分析。
“鄉村振興”歸類為#0“鄉村振興”類,該類的關鍵詞“鄉村建設”“鄉風文明”首次出現在2020年以前,但從2020年隨著鄉村文化振興研究的深入,逐漸演變為“鄉村精英”;“鄉村文化”歸類于#1“鄉村文化”類,該類的關鍵詞“主體”出現在2018年之前,后來逐漸演變為“鄉村生態”;“文化振興”歸類于“文化振興”類,該類的關鍵詞“鄉風文明”和“鄉村治理”出現在2020年之前,后來逐漸演變為“新鄉賢”。
關鍵詞突變是指在某段時間內研究次數急劇增加。通過關鍵詞突現可以分析鄉村振興戰略下鄉村文化振興領域的研究前沿,圖7是鄉村文化振興研究排名前10的突現關鍵詞。在CNKI庫中,關鍵詞突現強度最大的是脫貧攻堅(2.26),美麗鄉村(2.24)、文化建設(2.2)、傳統文化(1.95)、職業教育(1.57)也有較高的突現強度。其中,美麗鄉村、文化建設、鄉風文明在2018—2019年前后有較高的研究熱度,之后研究熱度稍有降低,但仍有穩定的關注度,該階段鄉村文化振興研究聚焦于鄉村振興和文化建設。傳統文化、傳統村落、創新是2019—2020年的研究前沿,表明實現鄉村傳統文化傳承創新是鄉村文化振興的重要路徑。城鎮化進程正沖擊和消解著鄉村傳統文化,必須樹立鄉村傳統文化的文化自信和獨有品格,實現城市現代文化和鄉村傳統文化的良性互哺。脫貧攻堅、內生動力是2020—2021年的研究前沿,說明脫貧攻堅、激發內生動力是鄉村文化振興重要依托。職業教育、短視頻、圖書館在2021—2023年持續在鄉村文化振興研究領域具有吸引力,未來可能迎來鄉村文化振興數字化轉型研究熱潮。
四、研究結論與未來展望
(一)研究結論
本文利用CiteSpace文獻計量方法對2016—2023年11月“鄉村文化振興”研究主題的核心文獻進行了可視化分析,具體結論如下:從研究現狀來看,鄉村文化振興研究擁有穩定的發文量,并呈現穩步增長的趨勢;研究者更傾向于獨立研究或固定團隊研究,作者之間以及機構之間交流合作偏弱;從研究熱點來看,鄉村文化振興研究主要分為三類聚類族:鄉村文化基本內涵研究、鄉村文化振興的價值研究和鄉村文化振興的實現路徑研究;從發展趨勢來看,各時段的研究前沿分別為:美麗鄉村、文化建設、鄉風文明(2018—2019年),傳統、創新(2018—2020年),脫貧攻堅、內生動力(2020—2021年)、職業教育、短視頻、圖書館(2021—2023年)。
隨著鄉村振興戰略和數字鄉村的持續推進,以及習近平文化思想的提出和數字文化產業發展,將對鄉村文化振興領域產生持續性影響。因此,未來研究可能會更加重視數字技術在鄉村文化振興中的具體實踐和創新應用、圖書館等公共文化服務以及鄉村教育賦能鄉村文化振興方面的研究。同時,鄉村振興戰略下鄉村文化振興的研究框架尚待完善。從研究現狀可以發現,鄉村文化振興相關專題性研究不充分且學者間缺乏交流與合作。因此,學術界可以進行多學科交流與合作,不同專業領域的學者合作研究,充分挖掘專業間的內在聯系,分類和歸納專題內容,進而提升研究的全面性和層次性。此外,2023年中央一號文件提出深入實施數字鄉村發展行動,數字化技術在鄉村文化振興中扮演著越來越重要的角色。而在本文所選樣本中,多的是從理論上分析鄉村文化振興的現狀、困境、發展方向以及簡單應用,未來可以考慮重點結合數字技術相關特征,從實踐和操作的角度增加應用型、科技型文獻和發明專利的研究。
(二)未來展望
鄉村文化振興在鄉村振興戰略中占據著重要地位,它是推動鄉村振興的重要手段和動力,同時也是實現鄉村全面振興的重要內容和有力支撐。學術界已有研究成果為未來研究鋪墊了堅實的理論基礎。通過梳理近年來鄉村振興戰略下鄉村文化振興的相關研究,綜合關鍵詞共現、關鍵詞聚類和關鍵詞突現分析,發現短視頻、圖書館、鄉村教育已成為最新的研究熱點,據此可預測鄉村文化振興未來的發展方向。
1.數字新媒介助推鄉村文化振興
隨著我國社會信息化、網絡化發展進程的不斷加快,以新媒體和數字技術推動鄉村文化建設,促進鄉風文明進步,已經成為助力鄉村文化振興的有力抓手和必要任務。數字新媒介的興起為鄉村文化傳播在渠道拓展和效能提升方面開辟了廣闊空間,既可以對傳統文化產品和公共文化產品的傳播進行數字化改造,也可以增加全新的傳播渠道,還可以通過多媒介融合傳播、多主體融合交流、多產業融合發展,推動鄉村文化傳播效能的提升。
2.圖書館等公共文化空間賦能鄉村文化振興
公共圖書館作為我國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在宗旨、功能、基本理念等方面與鄉村振興戰略具有高度的內在契合性,利用公共圖書館的文化資源優勢,發揮其價值與功能,能夠為鄉村文化振興提供強大的精神動力?,F階段,我國農村居民缺乏對圖書館的需求意識,公共圖書館自身建設不足,服務方式單一,導致在公共圖書館助力鄉村文化振興過程中重重困難,必須加大公共圖書館助力鄉村文化振興宣傳。目前,學者對圖書館服務鄉村振興的研究主題聚焦于圖書館服務的新要求、新模式、新技術三個方面,未來圖書館服務鄉村文化振興的研究可以從鄉村數字化建設入手,開展圖書館服務鄉村數字產業發展、數字文化建設、數字鄉村治理等方面的研究。
3.優化鄉村教育助力鄉村文化振興
在鄉村振興戰略視域下,鄉村教育在助力鄉村振興中具有建設美麗鄉村、實現共同富裕、浸潤鄉土文化的價值意蘊。鄉村教育助力鄉村振興的目標指向以實現在美麗鄉村大地上書寫鄉村教育的中國故事,在鄉村教育土壤上振興鄉村文化,在鄉土鄉情的課堂上發揮鄉土教育價值?;诖?,鄉村教育助力鄉村振興應采取以鄉村教育現代化建設與鄉村教育本土化彰顯的雙軌道行進,以鄉土文化傳承與民族傳統文化價值觀彰顯的雙引領映照,以鄉村教育革新與鄉村教育優勢彰顯的雙理之路推進的實踐路徑。
注釋:
(1) 《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意見》,《人民日報》2018年2月5日。
(2) 朱德全、曾歡:《民族地區職業教育服務鄉村文化振興的空間向度》,《教育研究與實驗》2019年第6期。
(3) 劉志剛、陳安國:《鄉村振興視域下城鄉文化的沖突、融合與互哺》,《行政管理改革》2019年第12期。
(4) 傅才武、李俊辰:《鄉村文化空間營造:中國鄉村文化治理的空間轉向》,《深圳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22年第5期。
(5) 嚴貝妮、王露雅:《鄉村振興戰略下農家書屋微服務平臺建設和發展策略研究》,《圖書館理論與實踐》,2023 年第5期。
(6) 費孝通:《鄉土中國》,北京出版社2009年版,第5頁。
(7) 李娟:《新型城鎮化視閾下的中國鄉村文化及其產業化問題研究》,《學術交流》2014年第11期。
(8) 周軍:《中國現代化與鄉村文化建構》,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12版,第6頁。
(9) 王華斌:《鄉土文化傳承:價值、約束因素及提升思路》,《理論探索》2013年第2期。
(10) 呂賓:《鄉村振興視域下文化重塑的必要性、困境與路徑》,《求實》2019年第2期。
(11) 周錦、趙正玉:《鄉村振興戰略背景下的文化建設路徑研究》,《農村經濟》2018年第9期。
(12) 吳理財、解勝利:《文化治理視角下的鄉村文化振興:價值耦合與體系建構》,《華中農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9年第1期。
(13) 門獻敏:《關于推進鄉村文化振興的若干關系研究》,《理論探討》2020年第2期。
(14) 范建華、秦會朵:《關于鄉村文化振興的若干思考》,《思想戰線》2019年第4期。
(15) 高瑞琴、朱啟臻:《何以為根:鄉村文化的價值意蘊與振興路徑——基于〈把根留住〉一書的思考》,《中國農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9年第3期。
(16) 徐延章:《鄉村振興背景下農家書屋智慧服務設計策略》,《出版發行研究》2022年第1期。
(17) 郭智惠:《公共圖書館助力鄉村文化振興的路徑研究》,《農業經濟》2022年第2期。
(18) 沈費偉:《傳統鄉村文化重構:實現鄉村化振興的路徑選擇》,《人文雜志》2020年第4期。
(19) 宋小霞、王婷婷:《文化振興是鄉村振興的“根”與“魂”——鄉村文化振興的重要性分析及現狀和對策研究》,《山東社會科學》2019年第4期。
(20) 任映紅:《鄉村振興戰略中傳統村落文化活化發展的幾點思考》,《毛澤東鄧小平理論研究》 2019年第3期。
(21) 陳鵬、李瑩:《全面鄉村振興視域下鄉村基礎教育的新認識與新定位》,《陜西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21年第5期。
(22) 陸梓欣、齊驥:《藝術鄉建與鄉村文化產業高質量發展》,《理論月刊》2022年第6期。
作者簡介:張健,武漢輕工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副教授,湖北武漢,430023;張慧敏,武漢輕工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湖北武漢,430023。
(責任編輯 趙 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