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99精品在线视频,手机成人午夜在线视频,久久不卡国产精品无码,中日无码在线观看,成人av手机在线观看,日韩精品亚洲一区中文字幕,亚洲av无码人妻,四虎国产在线观看 ?

朱子主敬工夫論下的涵養省察為一

2024-12-12 00:00:00王家明
社會科學動態 2024年11期

摘要:朱子中和新說后的工夫論,以涵養省察為行于不同時、作于不同事的工夫。涵養要求于未發時以無執為執來收放心,省察要求在一次次對內的窮理中實現豁然貫通;“主敬”則作為一種做工夫的狀態而非直接做工夫的方法,與涵養省察為不同層次,二者也正在“主敬”的照管下方能為一。“主敬”之為涵養省察得以進行的保障,既在涵養省察間體現出來、也行于涵養省察之中。在工夫的持續時間上看,涵養不可停息;從工夫的應接對象上看,察識無處不在。通過“主敬”對涵養省察的觀照,而能無時不涵養、無事不省察;涵養即涵養所省察者,省察即省察所涵養者,以使涵養省察亦即為一。

關鍵詞:朱熹;主敬;涵養省察;貫通動靜

基金項目:首都師范大學研究生高水平學術創新項目“陸世儀理學研究”(2024gxc079)

中圖分類號:B224.7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6-5982(2024)11-0079-06

涵養省察是朱子中和新說所成工夫論的基本方法,也是其主敬工夫論的切實表現處。涵養省察不僅分別是未發已發時的著力所在,更是主敬在異時異事處的表現,二者也正通過主敬,才能于工夫實踐中互含互有以至為一。

一、不執涵養即是涵養

第一,作為思慮未萌之時的未發工夫,涵養要求此心知覺在是、能知能覺而未知未覺,在于保持其覺照之能而已。此涵養于未發的工夫,朱子唯下一“敬”字,如主敬涵養、居敬。主敬之于朱子,是貫通動靜的工夫總宰,而此涵養中“主敬以存之”之敬,則是未發時之敬,此二敬不能混為一談又實為一事:就其分言,則涵養時“居敬涵養”的敬,是通過對心識的收攝,以誠敬的無思無慮使心體至于并保持湛然淵靜的狀態;就其統言,則工夫唯在“主敬”,涵養與省察只是不同情況下主敬工夫,即“主敬涵養”是通貫動靜的主敬在未發時的表現。可以看出,心論作為敬論的心性基礎,朱子在這里要求“識得此心”,即是認識到此心的宰制作用,而于未發之時亦能主于敬,便是涵養。

第二,涵養工夫不能有為,可為者唯在提起知覺之能,除此之外不可有纖毫私意,即便以理義來優游涵泳也不可行。“未發時著理義不得。才知有理有義,便是已發。當此時,有理義之原,未有理義條件。只一個主宰嚴肅,便有涵養工夫。”(1)未發之時無有思慮也并未應事接物,即便說此心具眾理,也只是靜態的涵攝而未動態地發出,因此更無以理義涵養之說。若是強用理義涵養,則必萌理義的思慮,便不再為未發而遂入已發之中了。所謂“敬而無失即所以中”,中亦只是指未發時不之東西內外的理想狀態,而非涵養工夫。換言之,涵養即是為了通過主敬而保持中。

第三,此未發時的敬,著重突顯提撕之義。“立個主宰。其實只是一個提撕警策,通貫動靜。但是無事時只是一直如此持養,有事處便有是非取舍。”(2)所謂“立個主宰”即是立敬為主宰,要于未發時立起,以主宰吾心并提撕警醒之。如此存養,則能知覺不昧、收回放心以保持靈明在是。所謂“收放心”,于此也即著重突顯敬之“主一無適”與“其心收斂不容一物”義,要求心不走作無私意,杳然無物又渾然主于敬,保持對于敬的專注狀態。

第四,因“既思即是已發”(3),所以收放心也并非著意安排去收。“‘求放心’,非以一心求一心,只求底便是已收之心;‘操則存’,非以一心操一心,只操底便是已存之心。”(4)人唯有一心,覺于理者道心、覺于欲者人心。求放心便是收其回此以能知能覺,并非別立一心去強制回收,而是要求不著念頭地收放心。此收放心也絕不是一個漸收漸回的過程,才欲收放心時,此心此念便是覺于天理,則私欲自窒而放心自回,當下即是。故涵養之時,但存主于“敬”而無須念念不斷定要提撕,因為提撕也必是起心動念之已發,唯在能有靈明之知覺,意識到心不在是便能收回放心,繼而任憑它在那里醒著。工夫日久,自能使心不放逸。朱子言:“所喻涵養本原之功誠易間斷。然才覺得間斷,便是相續處。只要常自提撕,分寸積累將去,久之自然接續,打成一片耳。”(5)未發之涵養工夫極難言說,因為不可有私意安排,才欲安排如何便已不是未發,且若如道南指訣,即于靜中體驗未發之中并固守之,朱子也以為不可。“其病根正在欲于未發之前求見夫所謂中者而執之……一有求之之心,則是便為已發。”(6)未發之中的狀態固然無所思慮,但如果執于中,則胸中便有一中字而不能灑然。朱子之意,未發之前不能有著意工夫絲毫,惟主敬以復此心寂然不動之體,則自然如明鏡止水而能知能覺。要之未發工夫,未涵養便是涵養。

二、省察格物以至豁然貫通焉

省察所以喻心之靈明能覺,重在察識中此心之主宰過程;致知所以喻性理之果,重在工夫所達到的效驗。此二者乃一體之兩名,而工夫實下手處即是格物。另,朱子之格物,絕非向外求理或者但求物理,而是向內致至于心,以期內外相合、性理朗現。

第一,朱子認為格物之時更要理會里面。“要知學者用功,六分內面,四分外面便好,一半已難,若六分外面,則尤不可。”(7)也就是說,不僅格物的目的是要主于內,以物之則明吾心之理、使內心所具含的性理能夠彰顯,在格物的方法亦即實際操作上面,也是要在內工夫多。格物之時,考其所以然而推其所當然,并且深刻自省應事接物時自己所生之念是否純乎天理并依之而行,繼而使內外相合。這一過程的重點不在于外物的文理特征,而是由彼文理特征所決定應當生發的念識以及無過無不及的合宜之舉。至于實現這一過程的重點則在于保持此心常惺惺、即敬之狀態,以有判斷及命令。

第二,“學者且要去萬理中千頭萬緒都理會,四面湊合來,自見得是一理”(8)。格物要求漸進頓悟,要在長久以來的日積月累工夫中證顯性理,其重點在于由萬殊進至理一,決不能執守理一便以為眾理皆明。儒家之自萬至一,“須是內外本末,隱顯精粗,一一周遍”(9)。如陳來先生所言,“只有通過反復的格窮,才能從個別上升到一般,逐步認識一切事物之間共同的普遍之理”(10),“不似今人動便說一貫也。所謂一者,對萬而言。今卻不可去一上尋,須是去萬上理會”(11)。在朱子,雖然所求在內,但下學格物始終被作為最主要的為學方式,要求學者從一事一物中求其至理,而非言好高曠、心鶩達遠,正因為“內心理則恰恰要通過一點一滴具體的格物工夫來顯明”(12),所以才要在人倫日用中逐漸積累。

第三,如果工夫唯有格一物通一理,那么人永遠無法真正顯證此心之全部性理。朱子同樣認識到這一點,他說:“物有多少,亦如何窮得盡?但到那貫通處,則才拈來便曉得,實為盡也”(13),乃以貫通為的。所以朱子之格物,“并非在數量上盡窮天下之物,而是積累多后自能豁然貫通”(14)。即朱子并非是要求天下之事事無巨細一一格來,而是通過漸進積累以期能有豁然頓悟,從萬殊躍升至理一。“所謂‘不必盡窮天下之物’者,如十事已窮得八九,則其一二雖未窮得,將來湊合,都自見得。”(15)人在有限的生命內必不能格盡天下的無限物,況且凡起心動念所對照的一切都是物,那這更是不可能完成的事情。所以朱子之格物,乃是要人通過長久以來的積累,以期觸類旁通而終于一日能夠豁然貫通焉。萬殊之理的逐個格盡不是目的而是手段,理一的最終貫通不是方法而是結果,故格物致知便是要止于貫通處。“積習既多,自當脫然有貫通處。”(16)因為格物是要格之致之至于內外相合,并且在格物的過程中要保證重于內、而非外逐物理,如此格物于彼才能盡知于此心,而此心既本是天然的含具眾理,所以格物之時,能夠推物之理以至于吾心之知。今日格一物畢,則吾心之知明多一處;如此既久,在日日格物的漸進工夫下,能夠使此性理逐漸彰顯以至豁然間光明朗現而無絲毫遮蔽,即如朱子言,“至于用力之久,而一旦豁然貫通焉,則眾物之表里精粗無不到,而吾心之全體大用無不明矣”(17)。既能如此后,則再應事接物能自然觸類旁通,所發純是天理。這個過程不僅是對內心理則的朗現以至豁然,同時也是儒者自修至平開物成務的完成。

三、主敬工夫是涵養省察之底色

正如舍去未發已發外此心別無其他,除去涵養省察則“主敬”也無從下手。“主敬”工夫貫通涵養省察,也即在涵養省察中體現出來。首先,未發之時心主乎性,敬以提撕來保證涵養工夫落于實處。朱子在確立了以思慮萌否為標準判定的未發已發之后,又以心為“心之全體”貫穿于未發已發之中。與之一一對應的,則是未發涵養、已發省察,與主敬工夫。心貫通未發已發全時,則敬也行于涵養省察之中。心主乎身,于動靜語默中扮演宰制角色;敬主乎心,于涵養省察中提起知覺作用。那么主敬于未發之時的首要作用,則是“情感念慮未發時,以敬提撕,使心有所知覺而不昏聵,這就是心主乎性”(18),起主宰之用。其次,朱子主敬工夫行于省察中時,則是教人在這種誠敬心態之下,于應事接物中能夠以道心為主而人心聽命。同時,格物的目標也于主敬統攝之下絕不再是事物之規律屬性其所以然之故,而是“從認識一切當然之則根源于天命的高度來提高主體的道德自覺”(19)。主敬之下的省察格物工夫指向以窮理見心為標的而非汲汲于物理,要在特殊的情境中以普遍之天理與之對應而有分殊下的合宜,也就是達到內在性理與實然之境的一致性。最后,朱子之主敬可總結為提撕。“只是常要提撕,令胸次湛然分明。”(20)這里的主敬提撕,以敬以直內、義以方外為綱領,要于不睹不聞、未有私欲之際戒懼,也就是于未發涵養時敬以存心、心以主性,不使走作,即為敬以直內;要于私意發動時敬以謹獨,也就是于已發省察時曉然判別并為公去私,即為義以方外,這就是主敬分別于涵養省察中的實際下手處。主敬工夫離不開涵養省察的具體實施,也只能在涵養省察中體現出來,如此便是貫通其中。

至于主敬工夫何以完成,朱子從六個方面展開。第一,“內外相交”。“或問:‘敬何以用工?’朱子答曰:‘只是內無妄思,外無妄動。’”(21)“主敬”之功用力處,自其內向言,則要求提撕其精神、“持敬以存其體”(22);自其外向言,則應為整肅其容貌、“窮理以致其用”(23)。同時,既然《周易》“敬以直內,義以方外”為“主敬”理論之大本根據,則此內外之說亦必不能是截然二分者,而要內外共許、互進互發,即“所謂莊整齊肅者,正所以存其心也”(24),存其心,則四體自入規矩;整其容,則此心自不放逸。第二,“整齊嚴肅”是“主敬”最得力處。伊川氣象迥異明道,以“整齊嚴肅”為論“敬”重心。朱子繼承這點,不僅把“整齊嚴肅”看作對工夫所至“敬”之境界的語摹,更直以之為“主敬”工夫實下手處。朱子曰:“若顏曾以下,尤須就視聽言動、容貌辭氣上做工夫。”(25)由于朱子謹防異端,中和新說后視夫湖湘“覺處體仁”與“作用是性”無異,對象山發明本心之學也多有批評,憚于意好曠達、言鶩高遠,認為“顏曾以下”之人既非上根器者,則必于格物中窮理,以衣冠容貌之整進于臨淵履薄之態。“整齊嚴肅”在是,既為內外俱警之畏慎,亦是對朱子所諭“主敬”的高度概括。第三,雖涵養省察工夫并行,但“主敬”必要貫于其中并統攝觀照之。涵養工夫,前文已明,要在此心收斂無物,下字強解便似不夠灑落,近于未涵養即是涵養。在此工夫中,唯有居敬為“可為之‘不可為’者”;省察工夫,則既要明彼物理又須保證不汲汲于物理,而是致吾心之知并裁處合宜應接之,就物之所以然之則行己所當然之事,以使物在外能符其分位,心在內能明理一分。此一過程得以完成的根本保障便是“敬”之觀照。第四,“整齊嚴肅”之于“主敬”,雖其內外相交也依然更傾偏于外,而“提撕此心”才更是“主敬”之在內用力處:

但此事甚易,只如此提醒,莫令昏昧,一二日便可見效,且易而省力。(26)

此只是略省一省,不是恁驚惶震懼。(27)

但今人無事時,又卻恁昏昏地……這須是常加省察,真如見一個物事在里,不要昏濁了他。(28)

所謂“提撕此心”,便是提起此心之覺照,使其常醒常覺不昏不昧、能知能覺又隨感隨應。不與物接時,則主于天理,收拾主人翁在此醒著;方有事來際,則無住生心,隨理處事,如鏡照物,雖無一物又物物無遺,此能知能覺之心,于涵養中未知未覺,于省察中知之覺之又明彼善惡,達彼法度而有道德命令之發出,依之而行則裁處合宜。這種“提撕此心”而起覺照的“主敬”工夫并非意必杜撰所有,亦非小乘有部其“以心觀心”說,而與陸九淵所謂為學大頭腦與王陽明致良知法頗為相近,是訴諸光明本心其天然直覺,是“主敬”工夫最具深度之內核。第五,“主敬”非但要求此心醒覺,更要如此不間斷。心性論為工夫論所以能成之根據,在朱子,“此心之全體皆貫乎動靜語默之間,而無一息之間斷”(29), 與之相應作用于此心的“主敬”工夫自然也就不可間斷而是時時存續。語默動靜莫不屬于未發已發間,而“敬”既然作為未發涵養、已發省察之底色,統攝照管之,則無時不在、無事不在。朱子曰:“一念不存,也是間斷;一事有差,也是間斷。”(30)念念相續間不離乎“敬”,則不離孟子“勿忘”之意,此心亦真正時時醒覺在是而能物來則照,順其分應其位以期裁處合宜。第六,孟子所謂無“意必固我”,為諸家所共許直承,“主敬”之為工夫,必不能“把捉”;而此“不把捉”亦有兩層含義。其一是不能在工夫過程中刻意安排杜撰、別立一心去起覺照:“不要苦著力,著力則反不是。”(31)應事接物時若著力思索、分析對錯與所當為者,則是以理性思維另立一心起觀照之用;但此私意所立之心亦為經驗心,并無本體性的保障,仍有昏聵之險。若要保證此觀照之心合乎天理,則又須一心來觀照此心,如此則生無限循環。真正的觀照只能訴諸直覺,通過“主敬”喚起此心之本體,使之處于無所思慮卻神乎光明的狀態,以其粲然天理之知善知惡,或者說通過“主敬”本身來格致是非。其二,以“主敬”觀照,也不能把“主敬”本身視為一事并苦苦著力:“今所謂持敬,不是將個‘敬’字做個好物事樣塞放懷里。”(32)“主敬”并非將“敬”放在心上,如常守“中”字為念般,這都是郁結于胸而非灑落。“主敬”以至不知“敬”,不把捉物、不把捉心、不把捉“敬”乃至不把捉“不把捉”,只略略提撕其在是,方為心無掛礙亦無一物之究竟法。

四、涵養省察一于主敬

涵養省察之于朱子,如車雙輪、如鳥雙翼,雖分別作用于未發已發,保持能知能覺至于中、格物裁處合宜達于和,但實為交相發用并無本末先后之可言者,而且在“主敬”的統攝之下,能夠達到無時不涵養、無事不省察之狀態,不僅一本,更直接為一。

自鵝湖之后,多有學者批評朱子學支離,心理為二并以求取物理為的,陽明亦以格竹為朱子法。關于這個問題,在學問之始,即工夫入處,朱子的確以格物為學者所當身體力行者,認為“須先致知而后涵養”(33),致知為格物之目的,亦即省察工夫之所在。在涵養省察之間,朱子多次強調應該以格物致知之省察為主:

萬事皆在窮理后。(34)

不先致知,則正心誠意之功何所施……今人但守一個“敬”字,全不去擇義。(35)

未能識得,涵養個甚!(36)

若無省察工夫在先,未及明理便去涵養持守,則不知何以持守,不知如何涵養,空持“敬”字在胸中亦是強行把捉,已非“涵養”本意。先明正經、理事理,才能了然義之所在,再行涵養之功,則不至陷溺。故朱子強調把格物作為為學基礎,在實踐中順序為先,先察識后涵養。在朱陸之爭尤其以“尊德性”與“道問學”何者為先的問題上,后儒多以朱子為“道問學”為主,再加之朱子本人亦曾說“省察”為先,故其學似僅為尋章摘句之第二義學問。面對這種批評,清代學者朱澤紜就力證朱子之學是“此所以動靜周流,皆貫通于涵養未發之中者也”(37)。在朱子,“涵養省察”也分明是并行者,而且也曾說“涵養本原之功,所以為格物致知之本者也”(38), 在多次肯認涵養之優先性的同時,不僅“強調居敬涵養與格物窮理的相互貫通不可分離,并且認為居敬涵養為格物窮理之本”(39):

當未發見時,便合涵養。(40)

然須是平日有涵養之功,臨事方能識得。(41)

此“涵養之功”便在見這主宰之“敬”。先識得大本在是,涵養純熟又以之應事接物,則能有以應接者;并且因心有所貞定,則省察之格物亦不以外為向,而是指內心理則為的。故朱子之論涵養時,也認為涵養在邏輯上是省察之本,也于時間上為省察之先。朱子雖然在涵養省察何者為先上的答案似乎相悖,但這也是先正隨處指點之意。錢穆先生對此問題說道:“如扶醉人,倒向東則東扶,倒向西則西扶。”(42)有似截斷眾流只求于靜中見體而全不接物者,則語其致知為先;有似作用是性執著于覺處體仁而獨守察識者,則告之涵養為本。但朱子實是始終以為涵養省察“二者之功蓋未嘗不交相發也”(43),絕無本末先后可言:“問:‘且涵養去,久之自明。’曰:‘亦須窮理。涵養、窮索,二者不可廢一,如車兩輪,如鳥兩翼。’”(44)未發之時須有涵養所以養乎中,已發之際須有省察所以至于義。從某種角度上來看,二者分屬于不同時節,其工夫之入路做法亦不同;但它們又如雙輪兩翼,缺一不可:不涵養則省察時無本以應事;不省察則涵養時無理以持守。故朱子曰:“有涵養者固要省察,不曾涵養者亦當省察……可以交相助,不可交相待。”(45)如果一定要在二者之間分出先后上下,則非但不能以其一為主以使工夫有所進步,反而互相耽擱為阻礙,故朱子始終認為二者交相助。既然涵養省察并無先后可言,那么于分殊處見得理一,朱子便在此基礎上認為二者實則為一:

大抵未發已發,只是一項工夫……無時不存養,無事不省察。(46)

主敬、窮理雖二端,其實一本。(47)

未發已發雖分屬心體流行的不同階段,與之對應的涵養省察卻并非完全無關的兩段工夫。對于心之知覺,要求它常在長明“常惺惺”,故曰“無時不涵養”;對此知覺之效驗,要求它統管有事無事、察識道心人心,故曰“無事不省察”。在工夫的持續時間上看,涵養不可停息;從工夫的應接對象上看,察識無處不在。“朱子實主張主敬涵養與格物窮理無先后之分……實為一本,為學時要把兩工夫融合貫通起來。”(48)不僅此二者全無先后,并且于究竟義上直接為一,而使之可以成立的關鍵所在,則是“敬”。

在朱子中和新說中,把心體流行的不同階段分為未發已發,而“心主性情”貫通其中,與之對應的“主敬”工夫自然也只能如此見行于未發已發的涵養省察中,因為“心體通有無,該動靜,故工夫亦通有無、該動靜,方無滲漏”(49)。若無“主敬”工夫對“涵養省察”之該載統攝作用,使心于涵養中長覺不昧、于省察時求取合宜,則心不能真正起到主宰之用。“只有把‘敬’當作心的制約,才能體認、體得、實踐理;只有把‘敬’當作心之主宰,才能存養、保存心的本然之性。”(50)無論“涵養省察”,都離不開“主敬”工夫為之底色。于涵養時提起“主敬”,便能以之“對治氣稟物欲之雜以及恒保持‘吾心湛然,而天理粲然’”(51)。如此敬以存之,則能收回放心使在腔子里而既不放逸又不有覺于人之私意,溫存性體有所粲然;于省察時“主敬”不輟,則能使格物之功期于有朝一日“豁然貫通焉”。第一,人之生也不能無蔽,當應事接物時,所當為之意指不僅覺于理亦覺于欲。“其覺于理者,道心也;其覺于欲者,人心也。”(52)若循形氣之私而為則流入人心,唯“敬”以貞定在是,方能有夫溫清定省之舉,而語默動靜無不符節,故“必使道心常為一身之主,而人心每聽命焉”(53)。第二,省察格物之功,于異中見同、于物上求理,但并非直求物理于外,而是要在對物一一格致中把“敬”看作“是一切格物窮理之功的心靈底色”(54),根據靈明不昧者其所覺,并就當下境遇之所以然而推有其所當然之舉,以使裁處合宜并成開物成務之功。在這樣反復的格致中,外在的理則亦能合于吾心之理并應用于是,故能有朝一日積漸成頓“豁然貫通焉”。而“敬”則是這種省察工夫之內向導向,使其不以物理為的,所以只有“‘敬’成為心之主宰時才有可能窮理致知、反躬實踐”(55)。

“主敬”之下工夫如此,成格物之功于致知,明吾心性理于物并內外相合以期貫通,識得是理又能有所涵養于心,則涵養省察二者決然只是一種工夫,不能看作兩處:“窮理便是窮那存得處,存養便是養那窮得底。”(56)在朱子,第一,無時不涵養,無事不省察。涵養省察雖分別作為未發已發之工夫,但在實踐中并沒有涇渭分明的時間和對象之別。若涵養時有思慮見萌,則當下裁制之以成省察之功;若省察時覺此心放逸,則當下收斂之以為涵養之事。第二,以格物窮理為下手處之省察工夫所窮之理、所致之知,便是所當涵養者;以涵養工夫所溫存之性體,便是省察窮理之源頭,用以發用流行于應接事物時。第三,“主敬”之貫通于涵養省察,實為一種工夫之狀態,為工夫所能進行之保障。涵養于未發時之“敬”,保證此心之能知能覺;省察于已發時之“敬”,判斷并命令善惡之念。如是時時“主敬”,則涵養此寂然不動者之目的,就在于使其能在應事接物時感而遂通,而這寂然不動又是需要通過窮理省察之工夫方能致來,所以說“存其所窮”;應接際省察之以感而遂通的目的,是為了能夠不汲汲于物理并反求諸己,致其于本心所含具之性理并使之愈致愈明,而這感而遂通又是需要通過涵養工夫方能實現,所以說“窮其所存”。如此,則涵養省察在發動時間和作用對象上都不再二分,并且都是“主敬”工夫之注腳,是“所以敬”之方,故終于為一。

五、結語

朱子中和新說所有之“三段”工夫:涵養省察與主敬,分別作用于未發已發與心之全體。其中,涵養難言,惟未涵養便是涵養,其方法在于虛心實理,保持專注于“敬”的狀態,以使此心能夠于未接物時能知能覺又未知未覺,立其寂然不動之體以備感而遂通之用;省察則是要以格物為方,于格物時以內外相合明此心原有之理為目的,通過心之“常惺惺”,即涵養時所養之寂然不動之體以發感而遂通之用,進而語默動靜無不裁處合宜;又通過如此一次次的格物以至于一日豁然貫通心體朗現焉;至于“主敬”,則是行于涵養省察之中,又只能從涵養省察中體現出來。對于“主敬”工夫的持守,更多的是在于保持它的觀照力,即于涵養時能保證此心不走作,于省察時保證不外求物理,而是將無關于成德的格物翻轉上去,全部用以呈現心體之明。至于持敬本身,則既要內外并進地整齊嚴肅以提撕此心明朗,又不能苦著力如此,而是要以優游涵泳之態保持“敬”體對身心的宰制。在此基礎上,“主敬”貫通未發已發,實是作為一種做工夫的狀態,雖其與涵養省察并為朱子之工夫論內容,但卻不在同一層次,“主敬”乃是涵養省察得以進行的前提,是涵養時不走作此心、省察時不汲汲外物的保障。在“主敬”狀態的貫通之下,涵養省察不再截然二分,而是時時涵養、事事省察,“窮其所存”并“存其所窮”,互為工夫所以能成之前提與根底,如車雙輪、如鳥雙翼,二者交相互進并融攝為一。

注釋:

(1)(4)(13)(27)(45)(46)(52)(56) [宋]黎靖德編:《朱子語類》(四),王星賢點校,中華書局1986年版,第1515、1408、1425、1503、1515、1511、1487、1539頁。

(2) [清]黃宗羲著, [清]全祖望補修,陳金生、梁運華點校:《宋元學案》(卷四十九),中華書局1986年版,第1560頁。

(3) [宋]程顥、程頤:《二程集》,王孝魚點校,中華書局2004年版,第200頁。

(5)(22)(23)(43) 曾棗莊、劉琳:《全宋文》(二四八),上海辭書出版社、安徽教育出版社2006年版,第194、357、357、195頁。

(6) [宋]朱熹:《四書或問》,上海古籍出版社、安徽教育出版社2001年版,第59頁。

(7)(9)(11)(15)(16)(28)(35) [宋]黎靖德編:《朱子語類》(二),王星賢點校,中華書局1986年版,第421、415、680、396、394、316、545頁。

(8)(20) [宋]黎靖德編:《朱子語類》(七),王星賢點校,中華書局1986年版,第2820、2768頁。

(10)(18)(19) 陳來:《朱熹哲學研究》,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3年版,第230、120、224頁。

(12)(14)(54) 張衛紅:《朱子的心性論與工夫進路之關系》,《哲學研究》2020年第7期。

(17)(53) [宋]朱熹:《四書章句集注》,中華書局1983年版,第7、14頁。

(21)(26)(29)(30)(31)(32)(33)(34)(36)(44)(47) [宋]黎靖德編:《朱子語類》(一),王星賢點校,中華書局1986年版,第211、209、213、211、201、212、152、152、152、150、150頁。

(24)(25) 曾棗莊、劉琳:《全宋文》(二五〇),上海辭書出版社、安徽教育出版社2006年版,第152、152頁。

(37) [清]徐世昌:《清儒學案》(卷五十二),中華書局2008年版,第2083頁。

(38) [宋]朱熹撰,朱杰人、嚴佐之、劉永翔主編:《朱子全書》(六),上海古籍出版社、安徽教育出版社2010年版,第526頁。

(39) 樂愛國:《朱止泉論朱熹“以主敬涵養為先”及其與陸王的異同——基于現代朱子學研究的視角》,《江蘇行政學院學報》2017年第2期。

(40)(41)(49) 曾棗莊、劉琳:《全宋文》(二四六),上海辭書出版社、安徽教育出版社2006年版,第332、211、299頁。

(42) 錢穆:《朱子新學案》(二),九州出版社2011年版,第282頁。

(48) 陳林:《主敬涵養與格物窮理何者為先?——關于朱子工夫論的一個問題》,《南昌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19年第1期。

(50)(55) [韓]張潤洙:《退溪的“敬”論與朱熹的主敬思想》,《中國哲學史》1998年第1期。

(51) 曾春海:《唐君毅論朱熹主敬窮理的工夫涵義》,《朱子學刊》2013年第1期。

作者簡介:王家明,首都師范大學政法學院博士研究生,北京,100089。

(責任編輯 木 易)

主站蜘蛛池模板: 亚洲系列无码专区偷窥无码| 亚洲精品欧美日本中文字幕 | 99伊人精品| 久久这里只有精品23| 国产精品三级专区| 日本草草视频在线观看| 国产9191精品免费观看| 国产永久无码观看在线| 青青青国产在线播放| 国产在线一区视频| 欧美成人午夜影院| 囯产av无码片毛片一级| 亚洲品质国产精品无码| 亚洲视频色图| 97视频免费在线观看| 国产毛片网站| 直接黄91麻豆网站| 在线精品亚洲一区二区古装| 国产色网站| 精品久久国产综合精麻豆| 午夜国产大片免费观看| 国产精品短篇二区| 亚洲中文字幕国产av| 欧美成人午夜在线全部免费| 国产精品护士| 亚洲日韩在线满18点击进入| 日本成人精品视频| 亚洲视频一区在线| 日本黄网在线观看| 日韩av无码DVD| 国产成a人片在线播放| 欧美在线视频a| 9啪在线视频| 国模私拍一区二区| 精品无码一区二区三区电影| 亚洲欧美日韩中文字幕一区二区三区 | 亚洲三级影院| 天天躁日日躁狠狠躁中文字幕| 亚洲精品国产首次亮相| www.国产福利| 91探花在线观看国产最新| 国产欧美一区二区三区视频在线观看| 久热99这里只有精品视频6| 亚洲成人免费看| 2021无码专区人妻系列日韩| 久久精品人人做人人爽电影蜜月| 国产成人综合日韩精品无码首页| 久草中文网| 欧美不卡在线视频| 她的性爱视频| 亚洲国产精品无码久久一线| 青青草a国产免费观看| 国产在线高清一级毛片| 国产福利微拍精品一区二区| 超碰91免费人妻| 久久婷婷六月| 午夜视频在线观看区二区| 亚洲伊人天堂| 国产国拍精品视频免费看| 国产男人的天堂| 国产欧美日韩在线在线不卡视频| 日本高清有码人妻| 91热爆在线| 久久这里只有精品国产99| 亚洲色欲色欲www在线观看| 999福利激情视频| 亚洲三级片在线看| 国产国产人在线成免费视频狼人色| 亚洲啪啪网| 国产一区二区人大臿蕉香蕉| 国产免费看久久久| 麻豆精品在线视频| 国产精品成人一区二区| 久久夜色精品| 欧美成人区| 国产超碰在线观看| 精品无码一区二区在线观看| 在线观看视频99| 69国产精品视频免费| 波多野结衣一区二区三区88| 91无码视频在线观看| 亚洲成a人片77777在线播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