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99精品在线视频,手机成人午夜在线视频,久久不卡国产精品无码,中日无码在线观看,成人av手机在线观看,日韩精品亚洲一区中文字幕,亚洲av无码人妻,四虎国产在线观看 ?

西制東輸:清末民初炮兵制度的建立與發展

2024-12-12 00:00:00鄢海亮
社會科學動態 2024年11期

摘要:中國現代炮兵制度的肇建與西方軍制的引進密切相關。清末新政期間,新軍仿德國軍制創建師屬炮兵團,現代炮兵制度初具雛形。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炮兵發展迅速,北京政府循此趨勢對炮兵制度進行了有益探索。但受限于火炮不足,師屬炮兵發育不全。為解決此問題,東北軍、晉綏軍和國民革命軍通過集中火炮、統一分配火力的方式發展出分離于步兵系統的獨立炮兵。師屬炮兵與獨立炮兵自此成為近代中國炮兵的主要類型,并對其后國民黨軍的發展和作戰產生深遠影響。

關鍵詞:新軍;第一次世界大戰;師屬炮兵;獨立炮兵;國民革命軍

基金項目:國家社會科學基金青年項目“抗戰時期國民政府炮兵建設研究”(24CZS102)

中圖分類號:K25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6-5982(2024)11-0093-08

在現代化軍隊的組建中,炮兵是不可或缺的一個兵種。炮兵質量的優劣對軍隊作戰能力的高低和戰場走勢有著不可低估的影響。第一次世界大戰后,西方各國大力發展炮兵,提高其在戰爭中的影響力。此種趨勢,陸軍步兵中校曾廣棻在1935年5月的論述中說得透徹:“現代科學進步,各國軍隊皆有努力于軍事科學化,不遺余力,是故向往軍力集中步兵者,今則大部集中于強大之火力兵種,故炮兵之優劣,一躍而為勝負之交點。”(1)從中不難看出炮兵在軍隊建設和戰爭中的重要性。

目前學界對中國炮兵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武器裝備、作戰訓練和軍事將領的影響上(2),雖有研究討論整編事宜,但時間段集中在南京國民政府時期(3),對炮兵的前史關注不足。本文聚焦清末民初中國炮兵的發展演化,有兩重目的:一是希望以炮兵為點管窺作為面的軍隊,為理解其組織形態提供一種微觀視角;二是為此后崛起的國民黨軍(以下簡稱“國軍”)炮兵提供前史層面的知識,深化對國軍的認知。

一、以德為師:清末炮兵制度的確立

中國傳統軍隊以步兵和騎兵為主。明末清初,隨著火器傳入中國,軍隊開始裝備現代火炮,但并未形成一種固定的制度。清朝前期,無論是八旗兵、綠營還是由此衍生的巡防營,其編制均未觸動步、騎二元兵種的既有模式。(4)及至咸豐朝末期,隨著八旗和綠營兵在太平天國運動中逐漸被淘汰,取而代之的湘軍和淮軍先后裝備現代意義上的槍炮和部分建立炮兵。不過,湘軍的火炮主要裝備于水師,陸軍步兵中僅親兵類才設有炮兵,尚未形成獨立的炮兵制度。(5)相比而言,后來者居上的淮軍則突破了這一局限。1863年,淮軍張遇春春字營炮隊的建立,多被視為中國炮兵制度的發軔。(6)后增加此后李鴻章仿德制組建獨立炮隊,開展有步兵、騎兵和炮兵參與的軍事訓練,推動了炮兵制度和軍隊戰術的發展。

然而,湘、淮軍的實踐并未引起清軍軍制的根本性變革。直到甲午戰爭清軍的接連潰敗,有關軍制改革事宜才逐漸提上日程。受甲午戰敗刺激,朝野要求編練新式軍隊的呼聲不絕如縷。較具代表性的是時任福建鹽法道余聯沅幕僚的洪述祖,他認為必須參酌中西成法編練名為“新兵營”的新軍。新兵營由步隊、炮隊和馬隊組成,每營配備300桿槍、10門大炮和150匹騎馬。新兵三營和工兵一營構成一個軍級單位,共1550人。在洪氏看來,若按照其擬定的方案訓練,每三營合為一軍,每月所需餉銀雖較湘、淮軍舊餉加半,但此“新兵三營足抵舊兵十營之用”,如果每省有此新兵五至六軍,則“可當大敵矣”。(7)

在討論相關方案的同時,清廷內部也從實踐層面就新式軍隊的編練作了有限度的嘗試。1894年,胡燏棻受命按西方軍制擬定包括步隊、馬隊、炮隊和工程隊在內的定武軍編練計劃,拉開了清軍改制的序幕。相較于湘、淮軍的勇營舊制,定武軍的一大改進是明確了各兵種的分工,炮隊和馬隊作為獨立單位不再附屬于步隊;但其練兵方式與勇營習練洋操沒有本質區別,難以做到“層層節制”和“節節策應”,無法解決“平時僅可飾觀,臨陣最易潰亂”的弊端。(8)

為使軍制優化,接替胡燏棻職務的袁世凱主張效法德國。彼時德軍以軍團為最高戰略單位,實行軍團—師團—旅團—聯隊—大隊—中隊的軍制。承平時期,軍團炮兵維持2個聯隊,由軍團部和師團部各控制1個;戰時則增至3個聯隊,軍團部和師團部分別配屬1個和2個。(9)野戰炮兵在戰時分為現役炮兵、補充炮兵和預備炮兵,彼時各自的數量以中隊計分別為364個、74個和54個,火炮配備以88毫米的重炮和78毫米的輕炮為主,總數量達2952門。若以德國13個軍管區的335328名步兵和1530門火炮來計算,步兵每219人約配有火炮1門;如果再考慮補充炮兵和預備炮兵,則這一比例接近114:1。(10)此種配備,在保證作戰時步兵能得到炮兵的強大火力支援。

1895年底,袁世凱仿德國軍制正式擬定新建陸軍營制餉章,規定每軍由步兵、炮兵、騎兵和工兵組成。各兵種分工明確:“步隊為主,炮隊輔之,馬隊巡護,工程隊供雜役。”(11)在編制上,各兵種均實行營、隊、哨、棚(略相當于營、連、排、班)四級戰斗單位。其中炮隊營由左翼重炮隊、右翼快炮隊和接應馬炮隊組成,共配備18門75毫米口徑過山輕炮、24門57毫米口徑過山快炮和18門57毫米陸路快炮。考慮到經費問題,袁世凱原擬在定武軍4750人的基礎上,以德軍一個師團12000人作為編練目標,但最終只發展到7000人。(12)

在袁世凱編練新軍同時,時任兩江總督的張之洞也著手湖北新軍的組建。出于對甲午戰事的反思,張之洞痛定思痛,認為要革除各省勇營習氣甚重的弊病,必須使軍隊改換面目。他注意到德國軍隊中每軍必兼有步兵、炮兵、馬兵和工程兵,“數種合之,始成一軍”,也主張效法德制改革清軍軍制。在計劃編練的自強軍編制中,他的設想是每軍由步隊8營、炮隊2營、馬隊2營和工程隊1營組成,共編組5000人。(13)遺憾的是,自強軍的編組同樣未能達到額定員數。至1899年7月,自強軍人數僅有3000余人。(14)

袁世凱和張之洞的練兵實踐,其意義在于突破傳統的二元兵種模式,強化了包括炮兵等在內的諸兵種合成軍隊編成的觀念。其后關于軍制改革的討論中,提倡諸兵種平衡發展幾乎成為朝野共識。如在1989年的戊戌變法中,刑部主事曾光珉就主張建立步隊、炮隊、槍隊、馬隊、械隊、工程隊和輜重隊等新式軍隊,尤其強調炮兵部隊建設的重要性。(15)而事實也證明,清軍炮兵的建立,在抵御外來侵略時確取得不錯的成效。美籍學者拉爾夫·爾·鮑威爾(Powell Prof.Ralph Lorin)曾對清軍炮兵抵抗八國聯軍的表現有如是評價:“中國人在大沽,特別是天津的炮兵是杰出的。他們射擊準確,陣地選擇恰當,轉移做得很好;還擊的炮火常常證明比聯軍技術高超。攻克天津城區時聯軍大多數的傷亡都是炮火所致。”(16)

1900年庚子事變后,清政府啟動新政。1904年,為整合各地新軍編練,厘定整齊劃一的軍制,清廷再仿德制頒布《陸軍營制餉章》,將軍制分為常備軍、續備軍和后備軍三種。常備軍以“鎮”為最高戰略單位,實行鎮、協、標、營、隊、排、棚建制,平時編制以兩鎮為一軍,每鎮轄步隊2協、馬隊1標、炮隊1標、工程隊1營、輜重隊1營,全鎮人數為12512人,全國共編練36鎮。(17)這份章程不僅規定了新軍的基本結構,也為近代中國師屬炮兵制度的形成奠定了基礎。按照章制,炮兵每標配備36門山炮和野炮,其中在北洋的炮標轄野炮2營、山炮1營,南洋炮標反是。(18) 不過,受火炮、財力和內外環境等因素影響,清政府的編練計劃縮水嚴重。到宣統三年(1911),各地新軍只練成26鎮,各鎮所轄炮兵至多維持在營或隊的建制,闕如者不在少數,較預設的1標相去甚遠。

二、一戰經驗:北京政府重建炮兵制度

1912年清朝覆滅后,其所留下的軍事遺產為民國政府所繼承。同年9月,北京政府陸軍部在軍制上沿用新軍編制,并將各戰斗單位名稱依序按師、旅、團、營、連等建制更改(19),現代意義上的軍制形成。同年頒布的《陸軍平時編制條例》進一步明確軍隊的基本編成,在步炮兵的配置上,規定每師轄步兵2旅、炮兵1團。炮兵團每團3營,每營3連,每連配屬6門火炮,全團共54門火炮。火炮種類由陸軍部參酌各師駐地情形撥配山炮或野炮。(20)然而,當時的火炮生產能力殊難滿足實際需求。具體情況見表1。

由表1內容不難發現,民初中國火炮的生產能力十分有限。在量產的火炮中,絕大多數為山炮,野炮較少,大口徑重炮的產能接近于零。若以每師裝備54門火炮計算,每年生產的火炮只夠裝備6.1個師。即便規模縮小至1個營,也只有18.3個師能達到編制要求。由于火炮供應不足,各地軍隊所轄炮兵或不敷建制,或連建制都未設立,編制縮水嚴重。

不過,這種現狀很快因第一次世界大戰的爆發而有所改觀。一戰期間,由于塹壕戰的發展,步兵需要炮兵配合摧毀堅固工事的需求增加,參戰各國不斷改進火炮的口徑和射程,增強破壞力,火炮的使用率空前提高。有論者注意到,在1904—1905年日俄戰爭以前,步兵每1000人約配有火炮4門,一戰期間這一比例增至12門以上。(21)火炮大規模使用促使炮兵戰術地位的上升,由此催生軍隊編制的革新。戰后各國多建立起總預備炮兵、軍團炮兵和師屬炮兵三級制度,并大力發展較為基礎的師屬炮兵。各層級炮兵的功用分明,根據作戰任務的區分配備不同口徑的火炮,確保步兵作戰能得到最充分的火力支援。

對于一戰期間炮兵的發展狀況,中國軍界也持續關注。時任陸軍大學教官的譚家駿對戰爭期間中、大口徑重炮的密集使用大為驚嘆,認為火力熾盛“前所未聞”。(22)作為歐戰觀察團成員的何遂同樣驚嘆火炮所顯現出的巨大威力,在重點介紹法、德兩軍所配野炮、重炮和塹壕炮等火炮后,他接著反思中國炮兵的建設:“我國炮數太少,一旦戰事發生,必立于非常困難之地位。”鑒于此,何遂建議通過建立新兵工廠、改良舊兵工廠、利用庫存野炮和向美國訂購火炮等途徑大力發展炮兵。(23)

從事后結果來看,時人的關注和建議對中國炮兵的發展的確起到推動作用,一個重要表現是政府加大了火炮生產的投入。以上海兵工廠為例,1912年該廠每年能生產的75毫米山炮只有50門,炮彈能滿足裝備條件的只有20—30門;但在1917至1919年不到兩年的時間里,該廠生產完成的火炮竟提升至136門。(24)火炮產量的提高,自然能助益炮兵的發展。據美國情報調查統計,截至1922年2月,除云南省外,全國各地駐軍所轄炮兵以營為單位計算共有184.5營,火炮2608門。(25)

在充實炮兵數量的同時,北京政府還極力探索制度層面的改革路徑。一戰結束后不久,陸軍部就成立國軍起草委員會,專責軍制改革事宜。在1922年草擬的《建設國軍草案》中,委員會參酌一戰經驗和中國地形,規定北方軍隊以師作為平時最高戰略單位,南方軍隊則采用旅制。(26)每師所轄炮兵仍維持1個團,以步兵旅作為戰略單位的部隊每旅設1個炮兵指揮官,下轄2個山炮營或1個山炮營、1個野炮營,外加1個高射炮連,每營三連,每連4門火炮,共配備28門火炮。(27)

除擬定編制外,草案還將全國劃分為12個軍區。各自配備的兵力為:北京軍區配備2個步兵師、1個野炮旅、1個重炮旅、1個交通兵旅和1個航空兵團;黃河以北及其流域的軍區配備20個步兵師、4個騎兵旅和1個野炮旅;揚子江流域軍區配備4個步兵師和12個步兵旅;西江流域軍區配備2個步兵師和17個步兵旅。(28)其中,野炮旅每旅由2個三營制的野炮團和1個高射炮兵營組成(29);重炮旅每旅轄2個三營制的重炮團和1個迫擊炮營,每團包含2個加農炮營和1個榴彈炮營(30)。

從委員會的整體構思中不難發現,相較于1912年編制,新方案一個大的變化是旅戰略單位內增添了防空的高射炮兵,此外新增了具有總預備炮兵性質的野炮旅和重炮旅。無論在編制還是火力配備上,均較此前有所提高。遺憾的是,這份草案僅僅停留在預設層面,未能在全國得到有力推行。至1925年,段祺瑞政府在北京召開討論軍制改革的軍事會議時,滇軍將領馬驄、周鐘岳等公開批評師戰略單位的建制多有名無實,建議全國軍隊采用混成旅戰略單位,每旅轄步兵3團,附以炮兵1團及其他特種兵各1營。(31)此種建議為不少地方軍隊所實踐,但配屬1個炮兵團的構想仍因火炮的匱乏而成泡影。

三、東北軍、晉綏軍和國民革命軍炮兵的發展

北京政府重建炮兵制度的努力雖無法從整體上達到效果,其重視發展炮兵的理念卻對地方軍隊產生重要影響。由于火炮生產能力低下,不敷部隊整建制裝備,為集中和統一分配火力,地方軍隊逐漸發展出分離于步兵系統的獨立炮兵。其中頗具實力的有東北軍、晉綏軍和國民革命軍所轄炮兵。

(一)東北軍炮兵

東北軍炮兵是民初實力最強、組織最完備的炮兵,源頭可追溯至1912年,最早為奉軍馮德麟第二十八師和張作霖第二十七師的炮兵團。按其時的編制,兩團應各配備36門山炮或野炮。但實際情形卻是,僅前者裝備有從日本購買的2營野炮,后者空有炮兵建制的殼子,此后才陸續由日本購進三八式野炮。(32)1915年,東北軍成立中央炮兵第三十團,1919—1920年又相繼編成衛隊旅野炮營和重炮營(33),由此奠定東北軍炮兵的基礎。

1922年直奉大戰后,張作霖重用郭松齡等人改革軍隊,使東北軍炮兵得到發展。彼時東北軍以旅為戰略單位,每旅以步兵3團為標準,附加其他兵種。其中張學良的第二旅配有1個炮兵團,是為數不多的配有炮兵的部隊。在炮兵建制的整理上,郭松齡將原屬第二十七師的炮兵團和衛隊旅的野炮營分別整編為炮兵第四團和第三團。經過此次整頓,東北軍炮兵共有4個團。除張學良炮兵團所配火炮不明外,第二十七、二十八和二十九三個師的炮兵團均配有75毫米口徑的克式野炮,分別為36門、26門和6門,75毫米口徑的山炮則分別裝備有6門、8門和18門。(34)

1924年第二次直奉大戰后,東北軍炮兵實力進一步得到增強。此期張作霖將原有的炮兵整合為2個旅,每旅三團,每團三營,共36門火炮。(35)此外,張作霖還積極擴充兵工廠,增大火炮和炮彈的產量。同年東北軍所建兵工廠每年可產制200門75毫米口徑的野炮、100門120毫米口徑和150毫米口徑的重炮;新設的迫擊炮廠每月更可生產輕重迫擊炮200門。(36)這為東北軍炮兵的發展提供了堅實基礎。1926年初,張作霖成立陸軍炮兵司令部,下轄3個炮兵旅、2個炮兵團和1個重炮兵團,總兵力達到9個團,由鄒作華出任炮兵司令。(37)炮兵司令部的組建,便利炮兵指揮的統一,東北軍炮兵的獨立性亦因此得到增強。

1927年在對蔣介石、馮玉祥和閻錫山的作戰中,考慮到以團為單位在統帥上具有“甚為分割,與集團編制之原則上,頗多不合”的弊病,張作霖又仿德制將炮兵團重新整編。(38)隨后東北軍成立陸軍整理處,將各師所屬炮兵統一整編為2個山、野炮兵旅和1個重炮兵旅,東北軍炮兵遂成為獨立的建制。(39)此次整頓后,東北軍3個炮兵旅合成1個軍,仍由鄒作華出任軍長。炮兵旅每旅轄2個山、野炮兵團,軍部另掌控2個重炮兵團。在教育訓練和作戰上,各炮兵單位遵循“平時統一訓練,戰時則分割使用”的原則。(40)

張作霖去世后,掌權的張學良繼續擴展炮兵。經過1928年的再整編,東北軍炮兵增至10個團,番號分別為第一至第十團。其中第一、二團均裝備三八式野炮,第三團裝備德造克虜伯野炮,第四團裝備日本大正六年式山炮,第七、八團裝備150毫米榴彈炮。除這10個團外,東北軍炮兵另有1個教導團,由山炮隊、野炮隊、重炮隊和1個120毫米加農炮營組成。(41)

(二)晉綏軍炮兵

晉綏軍炮兵的規模在民初僅次于東北軍炮兵,其歷史可追溯至清末新軍改革。在晚清制定編練三十六鎮計劃時,山西成立了第四十三混成協。到1910年底,該協共轄步兵2標,騎兵、炮兵各1營,工程兵、輜重兵各1隊。(42)辛亥革命爆發后,山西新軍發動起義。后經山西督都閻錫山整頓,到1912年6月,晉軍炮兵仍維持1營。(43)此后經過發展,至1913年6月,77毫米、37毫米和62毫米口徑的火炮分別有16門、15門和6門。(44)1917年閻錫山通過裁汰老弱、整編軍隊,同時利用段祺瑞給予的參戰借款向日本購買大正六年式山炮和三八式野炮各12門(45),并擴充修械局作為兵工廠,掀起第一次擴軍高潮,使晉軍實力得到增強。此次擴軍后,晉軍由之前的2個旅擴為4個旅,炮兵則由民元的1個營發展為4個營。(46)

第二次直奉大戰后,閻錫山為保存自身力量和地盤,于1925年進行第二次擴軍。擴軍后晉軍的實力發展為2師12個旅,外加2個騎兵團和2個混成團,炮兵則由4個營擴至2個團又10余營。(47)為應對北方軍閥的威脅,閻錫山隨后又大力擴充炮兵,飭令太原兵工廠加緊制造一三式山炮。除兵工廠的支援和向國外購買外,晉綏軍發展炮兵的另一個途徑是在戰爭中繳獲敵方火炮。如1926年晉軍聯合直系、奉系組成“討赤聯軍”,在對馮玉祥西北軍的作戰中,晉系商震部隊在今內蒙古豐鎮一帶斬獲6門克式炮、10門迫擊炮和2門狙擊炮,此外還有7輛炮車。(48)

1927年,國民革命軍從廣東北伐,閻錫山與國民黨合作并接受國民革命軍第三集團軍的稱號。利用時機和太原兵工廠的支撐,晉軍在以周玳的第二十一團作為骨干的基礎上,將炮兵擴充為8個團。閻錫山并新設炮兵司令部,由周玳出任炮兵司令,副司令和參謀長由辜仁發、任青云擔任,炮兵第一至第八團的團長分別是辜仁發、楊耀芳、溫玉如、曾延毅、盧光、周俊杰、馮鵬翥、王錫符(49),各炮團所轄火炮種類包括72毫米重炮、70毫米和50毫米的山野炮。(50)

1928年第二次北伐戰爭期間,晉軍通過對西北軍的作戰提升了自身實力,如在河南東部和河北各大戰場中“獲得槍炮子彈甚多,故其主力部隊八成有槍”。(51)戰爭結束后,晉軍炮兵由北伐前的8團又2營擴展為7旅又2營(52),實力再次得到提升,各旅旅長分別是辜仁發、楊耀芳、溫如玉、曾延毅、盧珖、周俊杰和馮鵬翥(53)。1929年旅部始取消,恢復團制。(54)至1930年,晉軍經過縮編后有10個炮兵團,番號自炮兵第一至第十團,編制為每團三營,每營三連,每連有4門火炮,十個炮兵團共有山炮364門、野炮12門。更關鍵的是,依托太原兵工廠晉軍尚具備每月制造十數門火炮的能力。(55)

透過晉綏軍炮兵的發展歷程可以看到,其性質與東北軍炮兵相似,均具有較強的獨立性。與東北軍炮兵的訓練和使用方法相同,晉綏軍炮兵亦是平時集中訓練,戰時分散各軍使用。一般情況下每個步兵軍可以配屬1個炮兵團,由團長在戰時充任炮兵指揮官,保證步兵作戰時能得到一定數量的炮火支援。這種火力配置對軍隊戰斗力的提高毫無疑問具有助力作用。

(三)國民革命軍炮兵

與東北軍、晉綏軍炮兵相比,國民革命軍炮兵的發展相對滯后。國民革命軍的前身是黃埔軍,其炮兵編制的出現最早可追溯至1905年同盟會組建之際,彼時在革命黨人草擬的革命軍編制中,規定每標由步兵4營、炮工輜醫各1隊組成。1924年黃埔軍創建之初,雖組建了以教官和學生為骨干的教導團,但編制餉章皆系臨時制度,且含有學兵性質,因而未能視為革命軍的定制。(56)由于缺乏自建兵工廠的支持,黃埔軍炮兵的發展多依靠外援及戰爭中的俘獲。1924年10月前后,黃埔軍利用蘇俄援助的山炮及野炮組建了教導團炮兵營,營長先后由陳隱冀和蔡忠笏擔任。(57)不過,炮兵的建制雖為營,火炮卻“少得可憐”,除2門日產三一式野炮外(58),口徑最大的75毫米山炮全軍亦不過4門(59)。

由于組建了炮兵隊,軍校于第二期開設炮兵科。其中學科教育除典范令外,還包括野戰炮兵操典、野戰炮兵射擊教范和陣中勤務等;術科教育為徒步教練、馬術馭法和野外演習等。(60)黃埔軍校十分重視炮兵科的教學,在基本的學術科知識外,步炮協同等較為先進的戰術亦進入學生的日常科目中。蘇聯軍事顧問(C. H. HaymoB)曾回憶道:“軍校很重視炮兵科和工兵科這樣的一些專業科,每種專業科都有各自專門的教學大綱。如炮兵科要學習炮兵器械、炮兵學概論、炮擊、炮兵與步兵的協同作戰的戰術,還有列隊、實彈射擊、聯絡和地形學。”(61)

事實證明,炮兵部隊的組建,對提升黃埔軍的作戰能力大有裨益。蘇聯軍事顧問別夏斯特諾夫記載了1925年黃埔軍攻打惠州時炮兵的使用效果:“中國人從未見過這樣集中的火力。他們非常天真地為每一發炮彈的爆炸而歡呼,而每當炮彈準確地命中了,就爆發出一陣整齊響亮的喊‘殺’聲。有坂炮連在規定的進攻時間以前一直在對要塞進行炮擊,只因炮筒太燙才中斷了半小時。這一天大概打了五百發炮彈。”(62)軍校教授的步炮協同戰術也在戰爭中發揮功效,如陳誠的炮兵連在1925年的棉湖戰役中即展現出了威力,“卒摧強敵”。在隨后的惠州戰役中,炮兵集中火力轟炸城門、支援步兵的作戰更加深軍隊對炮兵的認知。(63)陳誠在此后的講話中多提及于此:

我也是炮兵出身的,在東征時候的炮兵,起初是不為人所重視。因為以往的作戰,步兵鏖戰在前線,炮兵在后不動,步兵打勝了,炮兵還跟不上去,原因是過去的炮過于笨重,每當運動即須抬炮,又要挑炮彈,所以處處落后。可是當時國軍的炮兵經過幾次戰役以后,觀感大變。……我從前當炮兵連長的時候,參加東征,后在棉湖戰役我們的炮初次圍攻淡水縣城的時候,我們的炮兵,著實摧毀了不少的城墻,予步兵以莫大的爬城便利。……因我們那一次作戰的結果發揮很大的炮火威力,援助步兵的成功。還有大家知道東江很險要的惠州城,歷史上從來沒有攻破過的,我們鼓起革命精神,發揚炮火威力,三十六個鐘頭內也把他打破了。所以那時候我們自己的步兵和友軍一聽我們的炮兵到了,就馬上精神抖擻,目無全敵了,所以在當時革命軍的聲譽,賴炮兵樹立了很多。(64)

第一次東征結束后,國民黨人推動黃埔軍軍制的改革。1925年7月,廣州國民政府將原先的黨軍加以擴充改編為國民革命軍,該軍初轄兩師,后又增設第三師,由蔣介石出任軍長。除步兵師外,國民革命軍還轄有炮兵及憲兵各1營。(65)第二次東征期間,利用從陳炯明、滇軍、桂軍和川軍處繳獲的58門火炮,國民革命軍又成立炮兵第二營,由陳誠任營長。(66)不久又收編湘軍、滇軍和粵軍等部。至1926年8月北伐戰爭前夕,國民革命軍已發展為8個軍。各軍編制雖不劃一,但除第二軍和第五軍外,其余各軍均建立了直屬炮兵部隊。其中第一軍有1個炮兵團,第三、五、七軍各有1個炮兵營,第四軍有2個炮兵團,第六軍有2個炮兵營,炮兵累計有3團又5營。(67)不過,在火炮數量和質量上,國民革命軍炮兵為當時各大軍閥派系中最弱,由黃埔系控制得更少。據蘇聯軍事顧問亞·伊·趙列潘諾夫的調查顯示,彼時張作霖的奉軍有226個炮兵連,390門火炮;吳佩孚的皖軍和孫傳芳的部隊則各有火炮280門和384門;此外馮玉祥的國民軍亦有34個炮兵連,204門火炮;而廣州政府軍只有13個炮兵連,66門火炮。(68)

1927年第一期北伐戰爭結束后,國民革命軍在與吳佩孚、孫傳芳的戰斗中,通過沿途繳獲擴大了炮兵實力。在總司令部炮兵團團長蔡忠笏的整頓下,屬于國民黨嫡系的炮兵部隊被擴充成2個山炮團、2個野炮營、1個迫擊炮營和1個狙擊炮隊,并在同年6月設立炮兵指揮部。每個山炮團有三營,每營三連,每連有山炮4門;野炮營每營三連,每連火炮2門;新式迫擊炮營有三連,每連火炮6門;狙擊炮隊有火炮6門。火炮實力為72門山炮、12門野炮、18門新式迫擊炮和6門狙擊炮。(69)在1928年第二期北伐中,國民革命軍炮兵進一步得到增強,同時隨著作戰和訓練需要,其性質亦逐漸從軍或師屬炮兵中衍生出直轄于最高指揮部的獨立炮兵。到1928年9月國民革命軍將所轄炮兵第一、二兩團縮編為獨立炮兵第一團(70);第十軍炮兵團和第十一師炮兵營則在11月被整編為兩營制的獨立炮兵第二團(71)。這兩個獨立炮兵團成為此后國民黨中央軍炮兵發展的基礎。

四、結語

審視晚清以來中國現代炮兵的發展歷程可以看到,借鑒域外軍制是中國政府推動炮兵發展的關鍵動力,其中德國和一戰經驗扮演重要角色。無論是袁世凱、張之洞等人的練兵實踐,還是清末新軍改制,其功效之一是強化了炮兵發展的理念,使炮兵成為軍隊組建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從而為軍隊的現代化奠定了思想觀念上的基礎。相較而言,北京政府在參酌一戰經驗基礎上所進行的探索,則豐富了師屬炮兵、總預備炮兵等現代兵種究該如何組建這一宏大命題。

頗為遺憾的是,雖然晚清和民國政府力圖在制度上追趕西方國家,但受火炮生產能力和財政制約,局部改善并未能扭轉炮兵整體上的發展困局。以當時產量最高的上海制造局為例,該局1914年的各項產出本需費用193萬余元,政府財政卻只能撥付60萬元,使得原本能量產的50門75毫米山炮最終只能完成12門的制造,炮彈產量也大打折扣。(72)

火炮不足與步兵數額龐大所形成的強烈反差,極大影響著炮兵的發展走向。一方面,因缺乏火炮,師屬炮兵或編制不全,或建制闕如;另一方面,為集中火炮、統一分配火力,部分師屬炮兵逐漸從步兵系統中分離出來,獨立性大大增強,并成為主要類型,東北軍、晉綏軍和國民革命軍炮兵的發展即是如此。更為重要的是,炮兵的這兩種類型為此后的國民黨軍所承續,并對其發展、訓練和作戰均產生深遠影響。

注釋:

(1) 曾廣棻:《建設炮兵即是充實國防》,《炮兵雜志》1935年第1期。

(2) 如霍治安、馮杰:《鋼鐵抗戰:中國野戰炮兵史(1895—1900)》,中國長安出版社2015年版;滕昕云:《抗戰時期陸軍武器裝備—步兵炮/防空炮篇》,臺灣高手專業出版社2003年版;高翔:《全面抗戰時期國民黨軍的火炮生產》,《抗日戰爭研究》2022年第3期;何薇:《段祺瑞與清末北洋新軍炮兵制度研究(1895—1900)》,上海大學2015年碩士學位論文;鄢海亮:《全面抗戰時期國民黨軍步炮協同作戰問題》,《抗日戰爭研究》2021年第3期。

(3) 鄢海亮:《全面抗戰前南京國民政府炮兵建設研究》,《抗日戰爭研究》2023年第4期。

(4)(56) 文公直:《最近三十年中國軍事史》上冊,太平洋書店1932年版,第13、77頁。

(5) 參見何薇:《段祺瑞與清末北洋新軍炮兵制度研究(1895—1900)》,上海大學2015年碩士學位論文。

(6) 王爾敏:《淮軍志》,中華書局1987年版,第97頁。

(7) 甘韓編:《皇朝經世文新編續集》第14卷,商絳雪無書局1902年版,第32—34頁。

(8)(11)(12) 駱寶善、劉路生主編:《袁世凱全集》第4卷,河南大學出版社2013年版,第77、77、63頁。

(9) [法]ピエロン:《二十世紀ノ初期ニ於ル獨逸ノ戦略及戦術》,奧村元佶訳,八木角太郎1903年版,第41頁。

(10) [日]野島丹蔵訳編:《歐洲六大國軍制現況·獨逸國之部》卷1,參謀本部1890年版,第163—173頁。

(13) 趙德馨主編:《張之洞全集》第3冊,武漢出版社2008年版,第298頁。

(14) 張旭彬:《論清末新軍的營制》,華中師范大學2011年碩士學位論文。

(15) 沈云龍主編:《近代中國史料叢刊續編》第32輯,文海出版社1976年版,第350頁。

(16) [美]拉爾夫·爾·鮑威爾:《中國軍事力量的興起(1895-1912)》,陳澤憲、陳霞飛譯,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79年版,第104頁。

(17) 《練兵處奏定陸軍營制餉章》,《東方雜志》1905年第2期。

(18) 《陸軍沿革史草案》(1939),中國第二歷史檔案館:國防部史政局及戰史編纂委員會檔案,檔號:787-575。

(19) 《陸軍部通行更改軍隊名稱文》,《政府公報》1912年9月16日。

(20)(43)(44) 張狹等編:《北洋陸軍史料(1912-1916)》,天津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第26—27、49、50頁。

(21) 王光:《炮兵進步之一覽》,《軍事雜志》1929年第17期。

(22) 譚家駿編:《歐戰經驗——新戰略及新戰術》上冊,武學書局1920年版,第78頁。

(23) 何遂:《歐洲觀戰記》,武學書局1919年版,第28—29頁。

(24)(72) 《中國近代兵器工業》編審委員會編:《中國近代兵器工業檔案史料》第2冊,國防工業出版社1998年版,第162、157—158頁。

(25) Station Lists of Chinese Forces as of Feb. 15, 1922, Chinese Military Data, U. S. Military Intelligence Reports: China, 1911-1941, FO 002825/005/0192, p.2.

(26)(28) 《陸軍部建設國軍案》(草案),軍事善后委員會1925年編印,第6、7—8頁。

(27)(29)(30) 中國第二歷史檔案館編:《中華民國史檔案史料匯編》第3輯,江蘇古籍出版社1990年版,第160—161、168—169、170—173頁。

(31) 《關于改革軍制事項案件匯編》第1卷,善后會議委員會1925年編印,第120—121頁。

(32) 梁任宏:《東北炮兵概述及鄒作華軼聞》,載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遼寧省委員會文史資料研究委員會編:《遼寧文史資料》第25輯,遼寧人民出版社1988年版,第133頁。

(33)(37) 《東北炮兵發展之順序 民元僅一團已擴充至三旅 器械精良為全國炮兵冠》,《益世報》(天津)1927年10月8日。

(34) Troops of the China, Chinese Military Data, U. S. Military Intelligence Reports: China, 1911-1941, FO 002825/005/0192, pp.2-10.

(35) 文公直:《最近三十年中國軍事史》中冊,太平洋書店1932年版,第64—66頁。

(36) 王鐵漢:《東北軍事史略》,《傳記文學》(臺北) 1971年第6期。

(38) 《張作霖命令改編東北炮兵 鄒作華仍充炮兵總司令》,《益世報》(天津)1927年6月14日。

(39) 《炮六旅及十二、十七團沿革歷史》(1939.05),中國第二歷史檔案館:軍政部檔案,檔號:773-1352。

(40) 黃永安:《岳公一生事業為建設中國炮兵為職志紀實》,《鄒岳樓將軍八十回顧》,炮兵學校尉官總隊1973年編印,第14頁。

(41) 高存信:《東北軍炮兵點滴》,載《沈陽文史資料》第15輯,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沈陽市委員會文史資料研究委員會1988年編印,第26頁。

(42) 辜達岸:《晉綏軍的變遷》,全國政協文史資料委員會編:《文史資料存稿選編·軍事派系》(上),中國文史出版社2002年版,第550頁。

(45) 黃潤生等:《抗戰前后國軍炮兵之變革及對作戰之影響》,《中華軍史學會會刊》2005年第10期。

(46) 歐滄:《山西陸軍之內幕觀》,《申報》1922年10月2日。

(47) 閻伯川先生紀念會編:《民國閻伯川先生錫山年譜長編初稿》第2卷,商務印書館1988年版,第599頁。

(48) 《商震電閻錫山本日清查豐鎮各處計獲克式炮六門炮車七輛等》(1926.08.22),臺北“國史館”:閻錫山史料,檔號:116-010101-0029-282。

(49) 《易幟后之山西騎炮兵調遣情形》,《益世報》(天津)1927年6月11日。

(50) 《山西現有軍隊之實力》,《申報》1927年6月23日。

(51) 《豫東河北各役獲得槍炮子彈甚多故其主力隊八成有槍》(1928.01.20),臺北“國史館”:閻錫山史料,檔號:116-010101-0039-328。

(52) 《國民革命軍東征和北伐史稿》(1924-1928),中國第二歷史檔案館:國防部史政局及戰史編纂委員會檔案,檔號:787-1039。

(53) 團長分別是張映啟、李柏慶、李錫九、薛浚、劉映湘、郝慶隆、趙中保、王錫符、劉振華、周渤、童樹勛、張大華、劉彭祖、張甲第。參見《太原要訊:炮兵隊大加擴充》,《申報》1928年6月14日。

(54) 《山西取消炮兵旅》,《大公報》(天津)1929年9月24日。

(55) 《晉軍內容概要》(1930),中國第二歷史檔案館:國防部史政局及戰史編纂委員會檔案,檔號:787-1216。

(57) 中國第二歷史檔案館編:《黃埔軍校史稿》第6冊,檔案出版社1989年版,第118頁。

(58) 孫志平:《黃埔軍炮兵隊擊斃滇軍師長趙成梁》,全國政協文史資料委員會編:《文史資料存稿選編·軍事機構》(2),中國文史出版社2002年版,第405頁。

(59) 孫元良:《億萬光年中的一瞬:孫元良回憶錄》,臺灣景昌文具印刷公司1974年版,第105頁。

(60) 《中央陸軍軍官學校史稿》第2冊,國民黨中央陸軍軍官學校1936年編印,第7頁。

(61) 中國社會科學院近代史研究所翻譯室譯編:《蘇聯顧問在中國(1923-1927)》,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80年版,第115頁。

(62)(68) 亞·伊·切列潘諾夫:《中國國民革命軍的北伐——一個駐華軍事顧問的札記》,中國社會科學院近代史研究所翻譯室譯,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81年版,第279—280、406頁。

(63) 吳相湘:《陳辭修先生生平大事紀要》,《傳記文學》(臺北)1965年第4期。

(64) 《陳誠對陸軍高射炮兵團全團官兵訓詞》(1937.05.11),臺北“國史館”:陳誠副總統文物檔案,檔號:008-010301-00012-012。

(65) 《國民革命軍戰史》(修正稿,時間不詳),中國第二歷史檔案館:國防部史政局及戰史編纂委員會檔案,檔號:787—586。

(66) 《國民革命軍第一軍司令部委令陳誠為炮兵第二營營長部令》(1925.10.15),臺北“國史館”:陳誠副總統文物檔案,檔號:008-030800-00021-002。

(67) 參見曹劍浪:《國民黨軍簡史》,解放軍出版社2010年版,第23—24頁。

(69) 《炮兵指揮部實力調查》,《民國日報》1927年7月27日。

(70) 《獨立炮兵第一團戰史續編》(1931),中國第二歷史檔案館:國防部史政局及戰史編纂委員會檔案,檔號:787-16763。

(71) 《何應欽電蔣中正查前第十軍炮兵團及第十一師炮兵營已飭編兩營制之獨立炮兵第二團并委樊煦為團長》(1928.11.27),臺北“國史館”:蔣中正總統文物檔案,檔號:002-080200-00039-056。

作者簡介:鄢海亮,華南師范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講師,廣東廣州,510631。

(責任編輯 劉曉慧)

主站蜘蛛池模板: 永久成人无码激情视频免费| 天堂成人av| 国产亚洲精| 一区二区三区成人| 欧美激情福利| 成人午夜视频在线| 亚洲黄网在线| 国产精品亚洲专区一区| 亚洲中文无码av永久伊人| 亚洲v日韩v欧美在线观看| 伊人久久大香线蕉aⅴ色| 亚洲国产日韩欧美在线| 国产一区二区三区精品欧美日韩| 夜色爽爽影院18禁妓女影院| 久久综合亚洲鲁鲁九月天| 亚洲天堂视频网站| 四虎精品国产AV二区| 99人体免费视频| 国产精品七七在线播放| 国产呦视频免费视频在线观看| 久久久精品无码一二三区| 26uuu国产精品视频| 国产精品三区四区| 好紧太爽了视频免费无码| 国产精品所毛片视频| 欧美性久久久久| 日韩欧美国产中文| 在线欧美a| 香蕉色综合| 亚洲色图综合在线| 中文字幕无码av专区久久| 亚洲精品无码AⅤ片青青在线观看| 久久永久精品免费视频| 欧美a级完整在线观看| 亚洲成年人网| 欧美一区二区三区国产精品| 国产日韩欧美黄色片免费观看| 六月婷婷综合| 99在线免费播放| 激情无码视频在线看| 色婷婷亚洲综合五月| 香蕉久人久人青草青草| 亚洲第一黄色网| 精品福利一区二区免费视频| 国产精品自在自线免费观看| 久久精品国产91久久综合麻豆自制| 伊人色天堂| 欧美www在线观看| 538国产视频| 精品国产成人三级在线观看| 69视频国产| 玩两个丰满老熟女久久网| 国产成人综合日韩精品无码首页| 污网站免费在线观看| 手机精品视频在线观看免费| 国产精品视频公开费视频| 久久亚洲国产视频| 性69交片免费看| 精品欧美一区二区三区在线| 亚洲第一成年网| 99手机在线视频| 国产精品女在线观看| 特级做a爰片毛片免费69| 国产一区二区三区在线精品专区| 国产第八页| 国产精品极品美女自在线网站| 91在线一9|永久视频在线| 欧美人与牲动交a欧美精品 | 欧洲av毛片| 狠狠躁天天躁夜夜躁婷婷| 久久综合丝袜日本网| 成人福利在线免费观看| 国产精品久久久免费视频| 久久99国产精品成人欧美| 麻豆精品在线播放| 91国内外精品自在线播放| 久久久亚洲国产美女国产盗摄| 亚洲精品国产精品乱码不卞| 日本国产精品一区久久久| 美臀人妻中出中文字幕在线| 国产精品亚洲日韩AⅤ在线观看| 91精品在线视频观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