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隨著社會經濟的快速發展,高職院校教育作為培養技術技能人才的重要途徑,受到了廣泛而深入地關注。然而,在高職院校學生中,自信心不足和學習能力不足的問題也逐漸凸顯出來,不僅影響了學生個人的發展,亦制約了高職院校教育的質量和效果。本文以自信心提升與學習能力重構為具體探究對象,從學生個體、家庭教育、學校教育、社會環境等層面分析了目前高職院校學生現狀;結合高職院校學生特點分析了目前學生在自信心與學習能力方面存在的問題;融合科學職教和以人為本教育理念,從文化素質培育、職業技能訓練等方面提出了學生自信心提升與學習能力重構思路,可為推動高職學生教育高質量發展提供參考借鑒。
關鍵詞:高職院校;學生自信心提升;學習能力重構;家庭環境
引言
2023年,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的《關于推動現代職業教育高質量發展的意見》(以下簡稱《意見》)在社會上引發熱議[1]。高職教育是我國高等教育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在促進社會公平、實現人與自然和諧發展等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隨著我國不斷重視職業教育發展,技術技能人才社會地位的大幅提升,鞏固職業教育類型定位對于工作院校學生工作質量提升至關重要。根據中國職業教育學會2022年一項關于高職在校生滿意度的1000人問卷數據顯示,超過85.62%的在校生認為自己在學歷方面不如本科生;72.34%的學生認為自己學習能力不足;83.32%的學生認為自己是高考競爭中挫敗的無奈選擇和灰色心理進入了高職院校校園;78.95%的學生指出自己內心迷茫而又困惑[2-3],普遍存在對未來學習生活沒有底氣和自信的現象。
高職學生為何沒有底氣和自信?長期以來,作為專科層次的高職教育一直在高等教育體系的夾縫中生存。大眾受“君子不器”“學歷至上”的傳統觀念影響,各級教育主管部門和辦學者對高考本科升學率的評價導向,新聞媒體對“211”“985”高職院校的竭力宣傳與推崇,考生及家長對“上好大學、找好工作”的價值判斷,導致眾多青年學子普遍將“211”“985”等好大學作為高考奮斗的目標,高職教育總是被認為是低人一等的教育,選擇就讀高職院校的學子總覺得自己臉上無光,因而失去了上大學的底氣和自信。因此,在當下如何提高高職院校學生的自信心和學習能力重構成為當前亟待解決的問題之一。
一、高職院校學生自信心與學習能力現狀
(一)學生個體層面
高職院校學生的個體層面主要指其自身性格特征、學習特點以及心理狀態等方面。在自信心和自我效能感方面,由于受到社會環境因素影響,高職教育階段的學生正面臨一系列挑戰與問題。自信心是學生個體對自己生活狀況的自我認知,它來源于自身在社會交往過程中產生的心理體驗。同時也是個人對自己的一種心理狀態,它反映的是個體在社會中所表現出來的行為和情感。
從心理學角度來看,自信不僅表現為相信別人、勇于嘗試與堅持,更體現在堅信自己能夠成功地完成任務和目標上。而這種信念則來自個人對于他人信任度較高且充滿希望的程度,同時又被稱為“積極”或“樂觀主義”等情緒特征,它體現了一種堅定的態度,即認為自己有能力去實現某一行為時的堅定不移。
(二)家庭教育層面
家庭教育是學生自信心培養的重要內容,良好的家庭氛圍有利于形成健康積極、樂觀向上的生活態度。在對高職院校大學生進行思想品德課學習時,要以身作則為受教人提供一個溫馨和諧、安全有愛和富有責任感等情感體驗,同時還要注重與孩子之間建立起相互信任關系,來促進其身心發展水平提升以及心理素質全面提高等。
家庭作為學生成長的核心環境,家長對其的作用不可忽視。高職院校大學生的自信心受到最為顯著的影響來自父母。同時由于社會就業形勢嚴峻,很多人在面臨找工作難的問題時而產生焦慮心理甚至抑郁情緒,這些導致部分學生無法正常進行自我學習與成長,家庭因素也成為阻礙其發展的重要原因之一,這就要求學校要注重培養大學生良好自理能力。
(三)學校教育層面
高職院校的學生從學校到社會,都需要接受良好的教育,而高職院校是一個培養人才、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等方面發展與成熟系統,因此要對大學生自信心提升過程中存在問題以及原因進行分析。首先應提高教師隊伍素質建設水平及專業技能培訓力度,在教學上注重激發學生學習興趣并引導其積極性;同時還應當建立起完善的評價體系來激勵學生努力進取、奮發向上,使之產生強烈的成就感和責任心等心理品質特征與學校教育相適應。
(四)社會環境層面
社會環境是指影響高職院校學生自信心提升的外部因素,包括校園文化氛圍、師生關系等。良好的學校風氣有利于提高學生對學習和教師職業認同感。和諧健康、積極向上、充滿正能量與活力大學生能夠形成正確的價值觀,而不良敵對心態則會導致部分優秀人才被埋沒在歪道中無法發現其價值,判斷能力差或缺乏自信,從而造成學生心理壓力大且自信心缺失嚴重影響其學業成績以及未來發展空間小等問題。
隨著目前社會環境的變化,對高職院校學生自信心產生了一定的影響。隨著互聯網技術在高職院校中運用越來越普及。網絡媒體的興起為教育教學提供了更多便利條件和新渠道,但是信息的復雜性和海量性容易讓學生分不清對與錯、是與非。
二、高職院校學生自信心樹立與學習能力培養中存在的問題
(一)對高職院校學生自信心缺乏正確的認識
自信心的概念是在一定范圍內對自己能夠順利完成某一行為進行合理有效地估計,并且能使自身具有較強的適應能力與良好心理素質。高職院校學生由于其年齡階段、學習環境和生活經歷等各方面因素均在不同程度上影響他們自我意識水平,因此,對大學生而言有必要了解到當前社會對于高職院校教育所提出的要求以及期望,同時也要注意到在實際教學過程中教師應注重培養學生獨立思考問題及解決問題能力。
高職院校學生自信心的養成與教師自身素質息息相關,但由于部分高職院校對學生自尊心形成教育缺乏有效指導,導致在教學過程中出現諸多負面事件。首先是教師沒有樹立正確、科學和合理性德育觀。部分高校院校老師認為自己有能力去培養出優秀人才。但是這種思維方式在尋求問題解決方案時顯得不夠全面;其次就是學校缺少完善的心理咨詢系統以及健全而又完整且可操作行的心理機制,這也就造成了學生自信心缺乏問題與不足之處。
(二)學習能力培養的缺失
隨著社會的發展,高職院校學生在學習能力培養方面存在一定缺失。首先由于我國對職業教育沒有進行完善的法律體系和法規來約束;其次是教師教學水平參差不齊、專業技能不過硬導致無法達到理想中老師所要求的目標;再次就是學校對于教學質量考核不夠重視以及評價機制不合理等問題造成了很多教師只追求完成任務量而忽略自身素質的現象普遍出現在高職院校學生身上,這些原因都使當前我國職業教育發展受到限制,難以提高學習能力培養體系。
(三)心理健康問題的影響
自信心是學生對自己的心理狀態做出的自我評價,并積極采取相應措施,從而保持健康穩定發展。但由于高職院校大學生正處于身心發育階段與人格形成期之間,他們往往不善于表達出內心真實想法和情感體驗,也有部分學生會出現情緒低落、意志消沉甚至抑郁等現象,因此導致學習成績下降或產生自卑感等一系列不良反應,同時部分學生的心理健康狀況較差且容易受外界因素影響,這些都會嚴重阻礙到對自己的發展以及未來興趣培養。
高職院校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存在心理健康問題,主要表現在以下幾方面:(1)自信心缺乏。部分同學對自己的能力認知不足或不自信,由于部分家庭條件落后等原因,導致他們無法適應新環境,加之學習壓力大、社會競爭激烈等因素影響,使這些孩子難以提高自身綜合素質和職業素養;(2)意志脆弱性與自制力差造成學生在生活過程中遇到困難時不能及時有效地解決而產生消極情緒,從而形成自卑心理甚至出現逃學現象;(3)情感冷漠型問題嚴重,由于家庭背景原因,使很多同學都會表現出情感冷漠的現象。
(四)家庭環境的影響
家庭環境是影響學生自信心的重要因素,良好、和諧穩定的家風能激發學生學習興趣,也會為其帶來積極向上和樂觀向上心態。如果家長能夠在生活中對子女進行正確引導、教育時給予支持與鼓勵的話,就可以提高其自尊心從而培養自信。反之則可能產生消極情緒導致厭學等情況發生,而對于高職院校大學生而言,家庭環境相對優越一些更容易受到外界事物的影響,因此家庭氛圍作為學生心理健康、學習能力提升的重要因素之一,其具有至關重要的作用。
三、高職院校學生自信心提升與學習能力重構思路
(一)提升綜合學習能力,優化改進學習方法
自信心作為學生在日常生活中的一種積極品質,對其自身發展具有正向影響,同時也能激發其學習興趣,因此高職院校要重視提升學生綜合素質和能力培養。首先,需要教師不斷提高教學質量水平、創新課程體系與方法等方面;其次,通過多種方式進行自我反思與總結等訓練活動來加強學生對于自己所學知識掌握程度以及自身實踐經驗積累;最后,還可以在課堂上開展一些自評課的形式對學生平時成績進行評價,聚焦自信潛能,樹立“四我”價值引領,“我優秀”——鼓勵學生樹立信心主動選擇“優秀”;“我能行”——倡導學生積極作為,以實際行動努力培養“優秀”;“我負責”——學生以責任意識積極踐行“優秀”;“我幫你”,教育學生樂于互助,在團隊成長中攜手成就“優秀”。將培養學生的積極品質作為出發點,逐漸形成以學生學會利用自身固有、潛在、具有建設性的力量去積極面對生活,從而激發其學習興趣。
(二)樹立正確健康思想,培育正確自信理念
自信心的樹立需要個體具有積極的情緒,能主動克服困難,并努力戰勝困難,使自己獲得成功。高職院校學生由于其自身個性特點以及受教育階段不同而導致自信心存在差異性較大,因此要重視引導他們樹立健康積極向上的心態,幫助他們在學校學習生活中有所收獲。
要讓學生樹立正確健康理念,首先,要學會自我評價與客觀認識相結合、多角度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其次,通過自己不斷地反省自身不足之處來培養良好職業道德品質;最后,還要積極主動地參與社會活動鍛煉自己的意志力以及對國家政策及學校制度的了解能力等,這些均可增強自信心。
(三)突出職業教育特色,深化人才培養模式
高職院校應根據自身的辦學特色,形成獨特的職業教育培養模式。在人才培養上,要堅持以人為本、立德樹人的原則。教師是學生學習過程中最重要、最有效和最直接接觸到知識技能和專業素養等方面能力與素質提升者,而學校作為社會實踐活動場所之一對學生進行思想道德教育及文化熏陶則可有效提高其綜合能力水平。
同時,高職院校應根據自身辦學特色形成獨特的自信心職業教育課程體系,通過校企合作模式實現人才培養目標,強化學生的學習能力思維。首先,教師可以根據學生的實際情況,制定符合其特點和需求的課程內容;其次,針對專業進行調整改革與完善課程體系結構;再次就是對教師隊伍進行人才培養方案設計及培訓計劃編制等工作;最后,要加強校企合作、企業實習基地建設以及職業教育信息化網絡化平臺構建等方面,來提升高職院校學生自信心和教學質量水平的構建。
(四)立足學生家庭本位,提升自信學習能力
高職院校學生自信心的提升需要家庭、學校和社會三位一體的共同努力。讓學生對職業教育發展事業充分了解,提高對職業教育認同度,可從成才觀、勞動精神、工匠精神中汲取優秀元素對其進行思想指導。
首先,從家庭層面出發,家長應樹立正確觀念,要注重自身修養。在生活中多與家人溝通交流,學習上父母也可以經常向孩子宣傳優秀品德培養目標以及如何幫助子女養成良好習慣等方面進行教育引導;其次,從學校層面出發,高職院校應定期組織開展各種形式多樣、豐富有趣且具有挑戰性和趣味化課程教學活動,引導學生參與其中,使其內化為自信心與精神,以知識型、技能型、創新型、現代型工匠為培育目標,努力為學生營造一個好的學校校園氛圍;最后,從社會層面出發,國家應不斷完善支持職業教育發展的社會政策和法律體系,促進技能培養與提升的體系機制,加快暢通技術工人成長成才通道,建立完善職業教育培養、提升和激勵體系,拓寬晉升通道,營造尊重勞動、崇尚技能的社會氛圍,引導職業院校學生成長成才,更好發揮技能型人才隊伍的主力軍作用。
結語
自信心作為個體在社會上生存并取得成功的核心要素之一,對個體生活和事業發展具有極其深遠影響。是個體在社會上能夠取得成功的一種心理品質,對個體生活和事業發展具有重要意義。高職院校學生絕大多數正處在身心發育的變化階段,其生理、心理等方面都處于不斷變化中,因此,需要具備較強的學習能力來提高自身素質,亦需要有良好的人際交往能力與組織管理水平以此來適應來自社會環境的壓力,更好地勝任工作崗位要求。現階段,隨著國家對職業教育的不斷重視、高職院校辦學質量的不斷提高和經濟社會對高職教育的不斷認可,高職學生應該有來自自身的底氣和自信。
本文系湄洲灣職業技術學院2023年度職業教育研究專項課題《職業院校學生自信心提升與學習能力重構》(課題編號:ZJYJ051)的研究成果。
參考文獻:
[1]周克娜.“三全育人”視角下高職學生自信心培養策略研究[J].科教導刊,2023,(22):141-143.
[2]李奕.增強高職學生自信心實現職業生涯新發展(上)——運用敘事療法提高職業院校學生自信心的實踐研究[J].中國培訓,2019,(09):36-38.
[3]張丹丹.以“提升學生自信心”為目標的高職人文基礎課程教學研究——以運城職業技術學院為例[J].西部學刊,2019,(20):95-98.
(作者單位:湄洲灣職業技術學院)
(責任編輯:豆瑞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