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大學生心理健康節是由北京師范大學心理系團總支與學生會聯合倡議,并得到十多所高校的積極響應,經相關部門批準后,特定于每年5月25日設立,成為一項具有重要意義的節日。該節日的設立旨在通過舉辦一系列活動,引導廣大大學生積極關注自身心理健康,提高心理素質,促進全面發展。作為一項專為大學生量身打造的心理健康主題活動,大學生心理健康節在S高校的實施與推進過程中,對于提升大學生的心理素質、有效預防心理問題的發生以及促進大學生的全面健康發展,均起到了積極的推動作用。通過舉辦這一文化節,不僅增強了大學生對心理健康問題的認知與關注度,更有助于他們構建更為融洽的人際交往關系。同時,活動有效推動了大學生心理健康的積極發展,使他們在參與活動的過程中掌握了應對挑戰、調控情緒的有效方法,從而為培養具備全面心理素質的高素質人才奠定了堅實基石。此舉對于促進大學生的全面發展具有重要意義。
關鍵詞:心理健康文化節;心理健康教育;大學生
引言
中央部和全國學聯在2004年達成共識,決定將每年的5月25日設為全國大學生和中學生心理健康日。這一決策并非偶然,而是基于對當代青少年心理健康狀況的深切關懷和全面考量。心理健康節并非僅是一個簡單的日子,而是一個標志、一個契機、一個推動心理健康知識廣泛傳播與深入普及的重要平臺。在這個特殊的日子里,不僅僅局限于舉辦一場心理講課活動,而是通過多元化的活動形式,讓心理健康的理念深入人心。這些活動包括但不限于心理健康講座、心理咨詢服務、心理健康主題展覽、心理健康知識競賽等,而是旨在通過生動有趣的方式,引導廣大學生關注自身心理健康、提高心理素質、培養健康的心態。事實上,心理健康節的設立,是基于當前深刻的時代背景和社會需求作出的重要決策。在快節奏的現代社會中,青少年面臨著前所未有的壓力和挑戰,如學業壓力、人際關系壓力、就業壓力等。這些壓力如果得不到及時地緩解和疏導,很容易引發各種心理問題,甚至導致心理疾病。因此,加強心理健康教育,提高青少年心理健康水平,已經成為社會關注的焦點和熱點。心理健康節的舉辦,正是對這一焦點的回應和解決。通過廣泛傳播心理健康知識,提高公眾對心理健康問題的關注和重視程度,為大學生營造一個更加健康、積極、向上的成長環境。同時,也希望通過這一節日,引導廣大學生樹立正確的心理健康觀念,學會自我調適,保持積極樂觀的心態,迎接生活中的挑戰和困難。全國大學生和中學生心理健康節的設立,不僅是一個節日的設立,更是一個理念的傳播、一個行動的倡導。
一、5·25大學生心理健康文化節活動簡介
大學生心理健康節是由北京師范大學心理系團總支與學生會發起倡議,并得到十多所高校的積極支持與響應。在相關部門的批準下,特選定每年的5月25日為“大學生心理健康節”。5月25日,因其諧音“我愛我”,被賦予了深刻的寓意,旨在強調“唯有深愛自我,方能真摯關愛他人”的核心觀念。心理健康的首要標準是個體對自身有著清晰且積極的認知,欣然接受并珍視自我價值,同時持有樂觀積極、自信穩健的生活態度。5·25較為順口,諧音又特別,便于大學生們記憶并能增強對自身心理健康的關注度。
當前,5·25大學生心理健康節已在全國范圍內深入展開,成為備受矚目的大學生活動品牌之一,其社會影響力日益凸顯,對大學生的心理健康發展起到了積極的推動作用。
二、大學生心理健康現狀
大學生正處于向成年階段過渡的重要時期,面臨著諸多變化和挑戰。這些變化包括但不限于周圍環境的轉變、生活習慣的調整以及學習方式的更新等,這些因素對大學生心理狀態的影響日益顯現,具體癥狀有:壓抑情緒、失敗感、悲傷和乏力等,引發非理性行為。其表現為:
(一)逆反心理
“逆反心理”是指為了維護自尊,而對對方的要求采取相反的態度和言行的一種心理狀態。在心理學上又叫“控制心理”,它是指行為主體按照特定的標準或社會規范對人們進行引導和控制時,行為客體產生的反向心理活動[1]。逆反心理是認知發展和環境需求不相符引起的。通常表現為主客觀兩個方面,主觀上,隨著成長和心理增長,人們形成獨特見解,不再盲從,并通過多種方式證明自我觀念的正確性,這些不成熟觀念常與外界觀念產生對立;客觀上,教育者的不當教育方法,如粗暴語言或強制灌輸觀點易導致被教育者產生心理不適與逆反心理。
逆反心理除青春期期間,在大學時期,其重要性亦不言而喻。它表現為與家長和教師的決策相反的想法和做法,導致明顯的排斥反應。當前,大學生群體中逆反心理現象屢見不鮮。這種心理問題的產生,主要歸因于家庭教育和學校教育的雙重影響。二者在融合過程中,都會存在一定的失誤,導致學生的抵觸心理和逆反情緒產生。
(二)網絡影響
在時代發展下,網絡已經漸漸融入人們的日常生活中,成為不可或缺的重要組成部分。各種網絡游戲、網絡社交平臺、網絡信息等給大學生心理健康帶來了更加嚴峻的挑戰。大學生是最熟悉網絡技術的群體,網絡雖然可以對教師的教學方案以及學生的學習產生廣泛助益,但也帶來一定的干擾。大學生喜歡接觸新鮮的事物,對外界充滿好奇心,喜歡生活在自己的空間里,活在虛擬的網絡中,網絡的出現致使他們鮮少與外人溝通,出現溝通障礙。此外,大學生正處于思想觀念逐漸成熟、三觀塑造的關鍵時期,對于事物的判斷能力未能達到準確客觀的水平。網絡的匿名性使得消極、陰暗、不負責任的言論行為滋生,學生在接收不良信息蠱惑時,由于缺乏足夠的辨識能力和抵抗性,往往難以抵御其負面影響,從而可能導致其心理健康受到損害,價值觀發生偏移,產生消極影響。
(三)自卑不足
在成長的過程中,大學生由于學習成績、家庭背景以及地域差異等因素,往往會產生一定的自卑心理。在不良風氣的熏染下,會衍生出眾多不良思想,由這些不良心理所引發的自卑心理嚴重影響了學生的心理健康狀態。一旦陷入自卑狀態,學生更容易受到消極思想的蠱惑,從而引發一系列不良行為。自卑如同一種隱秘的心靈毒素,不斷侵蝕著個體的精神世界,長期受自卑情緒困擾的學生往往難以有效融入正常的團體合作中,甚至出現社交障礙。
(四)社交障礙
社交障礙是指當代青年生活在一個日趨個體化的時代,與周遭建立聯結的動力逐步下降,其交往形態呈現出一種禮貌的疏遠以及刻意的控制[2]。大學校園的生活方式是集體性的,這與學生之前的生活方式不同。群居式的生活,迫使他們需要與他人產生聯結。在我國的基礎教育階段,學生普遍更側重于基礎文化知識的學習,社交能力培養不足。進入大學后,面對文化豐富、社交頻繁的新環境,存在社交障礙的學生面臨融入集體生活的挑戰,缺乏自我調整和有效外部引導,難以融入集體。正如約翰·多恩所言,“沒有誰是一座孤島,在大海里獨踞;每個人都像一塊小小的泥土,連接成整個陸地”。群體是個體的集結,步入大學后學生們必須適應集體性的生活方式。
三、5·25大學生心理健康文化節視角下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路徑
每年的5月25日,被設為大學生心理健康節,以“5·25”諧音“我愛我”為標識,旨在倡導大學生關愛、了解、接納自我。鑒于心理健康問題的廣泛存在以及其背后原因的復雜性,S學院高度重視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并致力于持續加強其深度和廣度。為全面推廣心理健康知識,促進學生形成積極向上的心理狀態,并提升其應對挑戰的能力,S學院結合本校特色,策劃了一系列心理健康教育活動:
(一)“倚筆畫心,漫繪青春”
圍繞學習、生活;化解焦慮調整心態的方法與途徑;積極陽光、樂觀向上的心態;合理友善的溝通技巧;樹立明確的價值觀念,打破迷茫困惑;合理安排時間、規劃學習生活節奏等內容進行心理四格漫畫大賽。
(二)“和諧心靈,健康相伴”
圍繞大學生的情感生活、學習生活、社會現實、心理動態變化的內容進行情景劇設定,主題緊扣校園生活,真實反映心理特點的情景劇比賽。
(三)“青春似錦,我心猶清”
圍繞夢想、學會適應、管理情緒、完善自我、人際和諧、珍愛生命等內容進行微視頻創作。
(四)“與心靈對話”
圍繞心理健康教育,呈現積極向上的大學生精神風貌的內容進行手抄報大賽。
(五)“解開心鈴,共聽心語”
圍繞笑臉照片,將青春笑臉定格,讓最美的微笑成為永恒的照片等內容進行笑臉照片征集賽。
除以上活動外,還有“心靈茶湯”破冰茶會、“群英薈萃,健心如行”心理知識競賽、“心旅之路,由你發聲”美文征集賽等多項團體心理輔導活動。
大學生作為青年力量的核心,其身心健康與綜合能力的增強對國家和民族發展至關重要。在學業精進的同時,應當積極錘煉自身的心理素質,努力塑造健全的人格特質。5·25心理健康節通過舉辦多種形式且內涵深刻的活動,積極倡導并鼓勵大學生廣泛參與,從而釋放內心壓力,敞開心靈之窗,拓寬知識視野,培養自尊自信、自強自立、樂觀向上的健康心態。
四、5·25大學生心理健康文化節對大學生心理健康的促進作用
(一)促進大學生的穩定情緒
大學生正處于人生的關鍵轉折期,其生理與心理尚未臻于成熟,故易受到外界因素的干擾,導致情緒波動過大、情緒穩定性欠佳等現象的發生,特別是當他們面對生活中的各種矛盾無處宣泄時,情緒的波動起伏,容易引發嚴重后果。5·25手抄報活動、漫畫活動能夠有效地讓大學生靜下心思考、創作,改變他們焦慮、急躁的性格,在繪畫的過程中,學生們不僅能夠提升藝術技能,更能培養反思的能力,深入感受內心世界,從而深刻認識到心理健康的重要性。這一過程有助于學生們增強心理素質,使他們能夠更加敏銳地關注并維護自身的心理健康狀態。
(二)促進人際關系和諧發展
在大學的學習生涯中,人際溝通與相處是不可或缺的一環。大學校園匯聚了各地學子,他們各自擁有獨特的性格、愛好、生活習慣以及待人接物的方式,交往中難免有摩擦和矛盾。倘若不理解他人,個人主義濃郁就容易激起矛盾,個別不善于調整自己情緒的學生可能會出現心理異常狀態。5·25心理情景劇大賽,既傳達了情景劇的優秀文化,也表露出大學生在社會中存在的普遍問題。針對此類現象所導致的心理問題具有較強的疏導作用,同時也能促進心理健康教育。另外,5·25微視頻大賽,旨在為大學生營造良好的身心發展環境,使他們面對困難有著良好心態。微視頻的制作不僅能夠有效激發學生的想象力,還有助于培養他們的創新精神,從而深刻體現心理育人的價值內涵。上述兩項活動均強調團隊協作的重要性,通過團隊協作,學生能夠與周圍人建立友好關系,增進彼此間的友誼,進而實現心理育人的目標。
(三)減少焦慮情緒
大學生面臨的心理壓力主要源于就業、人際關系和自卑感。這些壓力易導致焦慮情緒,進而可能引發心理疾病,影響生活質量。因此,減輕壓力和緩解焦慮至關重要。5·25大學生健康文化節中的心理健康知識大賽,在豐富大學生課余生活的同時,也顯著減少了學生的心理困擾。通過心理健康知識大賽的舉辦,能夠從側面反映了同學們的人生觀、世界觀和價值觀,進而及時發現并上報解決同學們所面臨的問題,確保學生身心健康發展。
此外,同學們參與了解角色性格和心理特點有助于自我發現和反思改正。美文征集活動對大學生焦慮情緒有正面影響,能激發心靈剖析與思考,增強抗壓能力,保障心理健康。通過引導學習心理知識,鼓勵學生以文章形式表達所感所悟,將心理健康知識以生動具象的方式展現,有效提升了大學生在應對心理健康問題時的技巧與能力,從而切實提高了他們的心理健康水平。
結語
隨著社會的發展,人們所承受的壓力日益加劇,特別是在大學生群體中,這種壓力體現得尤為顯著。他們在面對學習、生活、情感以及就業等多重壓力時,所面臨的挑戰和壓力不斷增大,導致焦慮、逆反、自卑等負面情緒逐漸加劇,故而,造成了心理問題不斷涌現。這些問題不僅嚴重影響了大學生的身心健康,還導致了諸如休學、退學、自殺、兇殺等反常或惡性事件的發生。心理健康是他們適應學校和社會生活、學業事業成功的基礎和條件,是他們綜合素質發展的中介和載體[3]。然而社會上各種不良風氣不斷侵蝕著校園這片凈土,這些觸目驚心的事實不斷提醒我們,大學生的心理健康問題不容忽視,必須將其置于重要位置,積極采取有效的措施加以應對和干預。基于心理健康的標準下,S學院通過舉辦5·25大學生心理健康文化節活動,包括漫畫大賽、情景劇比賽、微視頻創作、手抄報大賽、笑臉照片征集賽等,以及多項團體心理輔導活動,加強了心理健康教育的深度和廣度,促進了大學生積極向上的心理狀態的形成,提升了他們應對挑戰的能力。這些活動引導學生形成正確的自我認知,掌握揚長避短的方法,增強應對挫折的能力,有助于增強大學生對心理健康問題的認知與關注度,營造健康、積極、向上的成長環境,培養具備全面心理素質的高素質人才。綜上所述,應構建具有中國特色的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模式,融合德育教育、傳統文化教育和成材教育。通過舉辦心理健康文化節活動,能夠提供豐富的心理健康教育資源和實踐平臺,促進大學生心理健康水平的提升,為培養高素質人才、推動國家和社會進步奠定堅實基礎。
參考文獻:
[1]楊冉.新經濟環境下當代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中逆反心理的類型及其成因[J].財富時代,2021,(08):138-139.
[2]安東尼·吉登斯.現代性的后果[M].田禾,譯.南京:譯林出版社,2000.
[3]季紅娟.大學生心理健康管理研究[D].蘇州大學,2024.
(作者單位:武夷學院)
(責任編輯:豆瑞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