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新時代教育改革背景下,將課程思政融入教育心理學具有重要意義。本文分析了當前教育心理學課程教學現狀,探討了課程思政視域下的“學習遷移”教學設計。通過挖掘課程內容的思政元素,制定課程思政目標,實施教學設計過程,并進行教學總結評價,旨在提高教學效果和學生的學習遷移能力。這種融合有助于學生全面發展、提高其思想政治素養,同時也為新時代新征程中的職業教育貢獻力量。
關鍵詞:課程思政;教育心理學;學習遷移
引言
在新時代職業教育的深刻變革背景下,將課程思政理念融入各類課程,已成為一種至關重要的價值導向和內在驅動力。要用好課堂教學這個主渠道,思想政治理論課要堅持在改進中加強,提升其親和力和針對性,滿足學生成長發展需求和期待。各門課都要守好一段渠、種好責任田,使各類課程與思想政治理論課同向同行,形成協同效應[1]。正是在這種指導下,越來越多的教育者巧妙地將課程思政理念融入專業課程教學中,積極探索適宜教育心理學課程的育人路徑。這是因為教育心理學課程在塑造師范生關鍵技能、培養合格教師方面扮演著舉足輕重的角色,對于推動教師專業成長和教育事業發展具有不可替代的影響力。因此,深度挖掘教育心理學課程中的德育內涵,是院校貫徹立德樹人核心任務的關鍵步驟[2]。
一、教育心理學融合課程思政的意義
在新時代教育改革的背景下,課程思政成為提升學生綜合素質和思想政治素養的重要途徑,因此將課程思政融入教育心理學具有重要的意義。教育心理學作為研究教育中心理現象和規律的學科,與學生的認知、情感、行為密切相關。通過融入課程思政,能夠幫助學生形成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教育心理學的理論和實踐,可以為思政教育提供科學依據和方法,使思政教育更加有的放矢,富有實效。例如,通過研究學生的動機、興趣和認知發展規律,可以設計出更加吸引學生、符合其心理發展的思政教育內容和形式。課程思政強調全員、全過程、全方位育人,這與教育心理學的全面發展理念高度契合[3]。教育心理學不僅著眼于知識的傳授,更重視學生心理素質和人格的全面提升。融入思政元素的教學,能夠有效培養學生的社會責任感和公民意識,助力他們在知識技能增長的同時,成為德才兼備的全面發展人才。這種融合不僅提升了教學效果,還增強了學生的學習遷移能力。思政元素的巧妙融入,讓課程更具吸引力與感染力,使學生在專業知識的學習過程中,悄然接受著思想政治教育的熏陶,實現了知識與品德的同步提升。研究表明,這種融合教學有助于學生將課堂上學到的知識和技能,應用到實際生活和工作中去,增強其學習遷移的效果[4]。
二、當前教育心理學課程教學現狀分析
教育心理學在師范院校及教育學和心理學專業中占據舉足輕重的地位,它深入探討了教育環境中學習與教學的心理學原理,涉及認知、技能、情感和價值觀等多個維度。課程的教學目標旨在使學生扎實掌握教育心理學的基礎概念和理論體系,構建完整的知識架構,并學會運用教育理論和策略。同時,學生還需對教育心理學的前沿動態和研究成果有宏觀地認識。教育心理學強調理論與實踐的緊密結合,認為只有將知識應用于實踐,才能真正體現學科的價值。因此,課程的目標是培養學生運用心理學原理分析教學和學習的心理過程,以指導未來的教學實踐,并在此基礎上推動教育心理學研究的不斷深入,為教育實踐提供科學的理論支撐。總體而言,教育心理學旨在提升學生的教育心理理論素養和實踐應用技能,是一門兼具深度和實用性的學科[5]。
當前,教育心理學課程的教學實踐中,理論與實踐的結合并不充分,學生在應用所學知識時也存在不足。除了職業選擇與專業不對口的情況,主要癥結在于教學活動中的理論與實踐相脫離。教師對課程的教育目標設定模糊,教學規劃側重于知識傳授,對技能培養的精準性和素質提升的關注度不足。學生往往僅停留在理論層面,缺乏將所學應用于實際生活和工作的能力,這與我國職業教育在培養全面發展的人才的目標有所出入。課程思政的引入為此提供了策略指導。通過在專業課程中融入思政教育的要素和觀念,以課程思政為導向開展教育心理學的教學,不僅能使教師清晰定位教學目標,更關鍵的是能提升學生的理論素養和實踐技能,進一步塑造他們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從而確保我國職業教育始終圍繞社會主義辦學宗旨,全面提升教育質量和層次[6]。
三、課程思政視域下的“學習遷移”教學設計
(一)課程思政總體設計思路
遵循體育教育專業人才的培養目標和課程標準,為此提出了一個綜合性的設計思路。首先,深入剖析課程內容的核心知識點,結合課程思政的要求,篩選出能夠融入思政元素的教學素材。這些素材旨在培養學生的愛國主義、集體主義和責任意識,彰顯我國教育強國、體育強國和健康中國的戰略理念。特別關注收集與體育運動中精神力量相關的案例,如中國女排的拼搏精神,將其有機融入課堂教學的每個環節,既傳授知識,又引領思想和情感教育。如此逐步完善的課程思政教學方案,不僅可操作性強,而且針對性強,能有效滿足學生的思想政治教育需求,并在實施中不斷優化,以確保教學效果的實際性和有效性[7]。
(二)制定課程思政目標
學習遷移是教育心理學中的核心理論,它描述了學習者如何將某一情境中的知識、技能或策略有效遷移到另一情境。該過程不僅是衡量教學成效的關鍵指標,更是教育實踐中的核心環節。在課程設計與教學實踐中,教育工作者一直致力于探索促進學習遷移的方法,以使學生能將所學知識廣泛應用于各個領域。在課程思政視角下更需探索如何通過精心的課程設計與教學實踐,既推動學生在知識技能上的進步,又不斷提升其思想政治素養,實現全面發展。
以體育教育專業中的《教育心理學》課程設計為例,在學習過程中,不僅要注重學生對教育心理學理論的理解和掌握,更要關注如何將這些理論運用到體育教學實踐中去,以促進學生的學習遷移。在課程設計中,以培養學生的專業素養和思想政治素養為核心目標。在教學內容方面,除了傳授心理學知識外,還將注重挖掘和引導學生思考體育運動中的價值觀和道德規范。例如,通過討論體育競賽中的公平、團隊合作中的責任與擔當等議題,引導學生思考體育精神在塑造健康人格和培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方面的重要性。在教學方法方面,注重啟發式教學和案例分析法的運用。通過學生參與討論、小組合作等形式,激發學生的思維活躍度,促進他們將理論知識與實際問題相結合,形成自己的見解和觀點。同時,選取一些經典的體育教育案例,讓學生從中感受體育運動中的正能量,激發他們對體育事業的熱愛和責任感。通過以上的教學設計和實踐,期待學生不僅在學術上取得進步,更能在思想政治素養上有所提升,真正將所學知識轉化為行動,為國家的體育事業和社會的進步作出積極貢獻[8]。
(三)教學設計實施過程
在教學設計的實施過程中,應充分利用學習遷移的理論原理和教育心理學的相關知識,以課程思政的視域為指導,設計和實施符合學生思想政治教育需求的教學方案。學習遷移理論強調學習者將在一個情境中學到的知識、技能或策略應用到另一個情境中的能力。這種能力的培養不僅需要教師的引導和激勵,更需要創設恰當的情境和有效的教學方法。在課程設計和實施過程中,需充分考慮學生的學習特點和需求,通過創設情境、激發興趣、引導思考等方式,促進學生將所學知識和技能應用到實際生活和工作中去,達到知行合一、理論聯系實際的教學效果。
以“跨欄跑與連續跳躍動作的遷移”教學為例,可以設計一套系統的教學方案,促進學生將跨欄跑的技能遷移到連續跳躍動作中去。在課程設計階段,通過分析跨欄跑和連續跳躍的共性和差異,確定兩者之間的遷移路徑。選取一些基礎的跨欄跑動作和連續跳躍動作,將它們進行分解和比較,找出它們之間的相似之處和不同之處。通過理論分析和實踐驗證,確定適合遷移的動作要素和訓練方法。在教學實施過程中,采用啟發式教學和示范引導相結合的方式,引導學生將跨欄跑的技能遷移到連續跳躍動作中去。通過示范教學和動作分解,讓學生了解跨欄跑和連續跳躍動作的基本要素和技術要求。然后,設計一系列漸進式的訓練任務,逐步引導學生從跨欄跑的技能中挖掘出適用于連續跳躍的技巧和策略。例如,通過逐步增加連續跳躍的難度和變化,讓學生在不斷地實踐中感受跨欄跑技能的遷移效果,并及時給予指導和反饋。在教學評價階段,通過觀察記錄和實際測試等方式,對學生的學習效果進行評估。應重點關注學生在連續跳躍動作中運用跨欄跑技能的情況,檢查其動作是否規范、技術是否到位,并根據評價結果及時調整教學策略,進一步提高學生的學習遷移能力和運動水平。通過這一系列的教學設計和實施過程,期待學生不僅在技術上取得進步,更能夠將體育運動中的精神力量和道德規范轉化為行動,為社會主義建設作出積極貢獻。
(四)教學總結評價
在跨欄跑與連續跳躍動作的遷移教學實踐中深入踐行課程思政的理念,靈活運用學習遷移的理論與教育心理學的相關知識,精心設計并實施了一系列契合學生需求的教學方案。通過教學總結評價對教學效果進行了全面而深入地評估。從教學過程的細節到學生學習情況的整體把握,分析了經驗,識別了問題,并據此進一步優化了教學設計和實施策略。
1.對學生的學習成果進行評估
通過觀察記錄和實際測試,發現學生在連續跳躍動作中運用跨欄跑技能的能力有了明顯提升。他們的動作規范度和技術水平明顯提高,許多學生已經能夠熟練地將跨欄跑中的技巧和策略應用到連續跳躍動作中去,完成了一系列高難度的跳躍動作。同時,學生的學習興趣和參與度也有所提高,他們對課程內容的理解和掌握更加深入,深切體會到了學習帶來的成就感與樂趣。
2.對教學過程進行分析和評價
在教學設計環節考慮了學生的學習特質和需求,精心策劃了一系列系統性強、針對性高的教學方案。在教學實施階段巧妙結合了啟發式教學與示范引導,通過遞進式的訓練任務,有效引導學生從跨欄跑技能中提煉出適用于連續跳躍的技巧與策略。這種教學方法不僅能夠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更能夠促進學生的學習遷移能力和運動水平的提高[9]。
3.對教學效果和教學過程中存在的問題進行總結和反思
盡管學生在學習遷移方面取得了顯著的進步,但仍存在一些亟待解決的問題和改進空間。例如,在連續跳躍動作的訓練中,部分學生仍表現出技術動作不夠規范、理解不夠深入的問題。針對這些問題必須進一步強化指導和培訓,以提升學生的專業素養和技術水平。此外,在教學設計環節還需細致入微地優化教學內容,改進教學方法,從而提升教學效果的實際性和有效性。通過對整個教學過程和教學效果的深入總結與反思,將持續完善教學設計和實施策略,致力于提高教學質量,為學生的全面成長和發展提供更為堅實的保障。
結語
教育心理學作為研究學與教心理規律的學科,其在與課程思政的交融中展現出了非凡的潛力。這種融合不僅為其他課程的思政融合提供了寶貴的借鑒,更對課程思政的構建具有深遠的積極影響。課程思政的構建,實際上是我國職業教育中立德樹人核心任務的體現。因此,對于學校的高層管理者而言,應堅定不移地貫徹課程思政的建設要求,積極為教師提供學習和培訓的機會與平臺,從而增強教師在課程思政教育中的意識與能力。對于專門從事教育心理學研究的教師而言,需要從學生的心理需求出發,深入學生的日常學習和生活之中,真正了解并觸及學生的心靈,積極回應他們在成長過程中所遇到的困惑與挑戰。通過這種方式,教育心理學教師能夠充分發揮思政教育的引領作用,為學生的全面發展奠定堅實的基礎。
本文系寧夏回族自治區教育工委、教育廳2023年全區大中小學校思想政治工作質量提升工程項目之“高校課程思政示范項目”示范課程《教育心理學》(項目編號:NXSZ20220230)的研究成果。
參考文獻:
[1]李曉晨.課程思政視域下的教育心理學課程設計——以“學習動機”為例[J].晉中學院學報,2020,37(04):93-96.
[2]張欣.課程思政視域下的教育心理學課程設計——以“情緒”一節為例[J].現代職業教育,2021,(22):30-31.
[3]曾志飛.新文科視域下師范類專業課課程思政建設的實踐探索研究——以“學前兒童教育心理學”課程為例[J].太原城市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21,(05):161-164.
[4]齊沁兒.語文教育心理學視域下的口語交際案例評析——以高三語文“討論”一課為例[J].教育觀察,2019,8(41):91-93.
[5]王晶.學前教育專業課程思政資源挖掘的“五維模式”探究——以《兒童發展心理學》為例[J].南京曉莊學院學報,2021,37(01):59-64.
[6]袁桂平.“課程思政”理念下教育心理學教學實踐與探索[J].品味·經典,2023,(10):149-151.
[7]馬靜.課程思政理念下心理學課程的價值導向[J].紹興文理學院學報(教育版),2018,38(12):36-40.
[8]滕菲菲.“課程思政”視野下對教育心理學課程教學的思考與建議[J].大學,2020,(51):40-41.
[9]王琪.書法教育心理學的發展及在書法教學中的應用——以學齡期兒童為例[J].書法賞評,2023,(02):55-59.
(作者單位:寧夏體育職業學院)
(責任編輯:宋宇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