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關于進一步做好高校畢業生等青年就業創業工作的通知》要求高等院校應通過強化教育,鼓勵大學生應立足于堅定信仰,樹立鄉村振興的責任意識和使命擔當,到廣闊的新天地中建功立業。在此背景下,高職院校通過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砥礪大學生到基層就業,即是對大學生的政治歷練,同時能夠為鄉村振興輸送源源不斷的新生力量。本文基于高職院校思政教育工作推動大學生基層就業價值意蘊分析,洞察幽微目前大學生基層就業出現的頑瘴痼疾,以期在優化思政教育機制,筑牢日常教育,創新育人方法等提出實踐策略,從而實現教以興村,全面助力鄉村振興和基層治理高質量發展。
關鍵詞:高職思政教育;大學生基層就業;實踐路徑
引言
新時期高等教育應實施就業優先戰略,強化多方聯動機制建設,促進大學生高質量、充分就業。高職院校思政教育工作具有德育與智育并重、價值培塑與理論傳授并行的特點[1],能夠通過豐富多樣、靈活變通的教育方式為大學生展示基層就業的美好前景以及廣闊的發展空間,從而改變其對鄉村基層就業的認知偏差,引導大學生在鄉村振興的大背景下樹立正確的就業觀,最終走向鄉村基層舞臺中施展才干,擦亮人生底色。
一、應然邏輯:高職思政教育工作推動大學生基層就業的價值意蘊
(一)提升高職專業人才輸送能力
高職院校思政教育從育人根本而言,必須關照學生實際訴求、服務社會現實需求,不斷圍繞提高大學生政治覺悟、職業素養,從而促使其成為德技雙修的全面發展的人才。故此思政教育工作開展過程中,充分結合目前“大國興農”的優勢政策、“三農”核心問題等現實情況,全面系統地分析基層就業對個人職業發展、鄉村振興的價值,能夠強化大學生形成正確擇業觀、提升對基層就業的科學認知,從而消除傳統基層就業偏見,樹立投身鄉村建設的遠大志向,最終彰顯高等教育服務鄉村發展的社會責任,為鄉村建設打造強有力的人才輸送鏈。
(二)激活大學生基層擇業情感
情系“鄉村”的擇業情感是高職院校大學生基層就業時的催化劑,故此思政教育工作在結合本校人才培養特色和發展定位,統籌安排“大思政”育人的協同效應[2],從而不斷厚植大學生“鄉村振興”情懷;通過人文關懷、情感浸潤引導大學生形成“知農愛農”強烈情感,從而堅定“為農”理想信念,增強服務農村現代化的時代使命感與責任感;通過實踐活動的組織,組織大學生開展“田間地頭”思政課,踐行思政實踐育人,能夠促使大學生在實踐活動中升華“田園情懷”,最終順應國家“鄉村振興”發展大勢,成為鄉村建設的中堅力量。
(三)有利于實現鄉村治理格局的縱深發展
一方面高職院校思政教育工作不斷優化,能夠促使學生養成正確的理論素養和現代化的可持續發展職業觀,助力其在鄉村基層就業的過程中運用創新型鄉村治理理念開展工作,以此推動鄉村長遠發展;另一方面高職思政教育工作重視理論與實踐相結合,通過常態化組織學生開展社會實踐,不斷優化其職業能力結構、積淀職業經驗,在其走向基層工作崗位時能夠迅速高質量完成工作任務。同時大學生對新興技術掌握相對系統,在走向基層崗位時能夠利用新興技術創新完成相關工作,從而提高鄉村治理現代化[3]。
二、現實審視:高職思政教育工作推動大學生基層就業中存在的頑瘴痼疾
在教育部印發的《關于做好2024屆全國普通高校畢業生就業創業工作的通知》中強調高等院校應積極推動思政教育工作與就業教育深度融合,以促使大學生形成正確就業觀。這一文件的頒布從政策高度彰顯了思政教育推動大學生就業的重要性、必要性以及緊迫性。目前大學生就業總量壓力依舊存在,高職院校應基于鄉村振興的大背景,發揮服務鄉村可持續發展的重要力量,從思政教育工作出發,不斷強化大學生積極面向基層就業的信心。但是高職院校思政教育在推動大學生基層就業過程中仍然存在機制不夠健全、育人深度不夠以及大學生的基層就業理念不夠與時俱進等頑瘴痼疾,只有理性審視、追本溯源,才能真正突破大學生基層就業的圍困之局,破解當前鄉村振興急需高質量人才的難題[4]。
(一)思政教育推動大學生基層就業的機制不夠健全
當前高職院校思政教育工作推動大學生基層就業的機制建立不夠健全。首先從育人主體而言,單一化現狀較為顯著,主要以思政部和就業辦為主,缺少與學生處等職能部門形成鏈條式育人機制,導致未能將基層就業作為全方位、全員育人的重要內容,極大降低了育人實效性;其次從育人職責劃分而言,各自為政現狀較為顯著。由于缺少一體化頂層設計,高職院校思政教育工作推動大學生基層就業的職責劃分不明晰,不同部門各自為政,均是按照“自我理解”開展育人工作,導致育人協力無法形成[5]。
(二)思政教育推動大學生基層就業的深度不夠
高職院校思政教育工作推動大學生基層就業主要通過“創業教育”“大學生創新創業”等課程來實現,工具化、同質化、程序化理論內容較多,導致教師主要以課堂講授為主,難以實現思政育人的親和力,導致大學生對鄉村基層就業認知淺表化,無法提高其主觀能動力。同時在課程實施中雖然有部分實踐環節,但是教師往往以簡歷設計、求職技巧模擬等為主,缺少多樣化的實踐載體,導致大學生不能在實踐中淬煉鄉村基層就業技能,無法提高基層就業內驅力[6]。
(三)大學生的基層就業理念不夠與時俱進
目前思政教育工作推動大學生基層就業方法單一,對學生的指導較為淺表化,所以出現大學生基層就業理念不夠與時俱進。一方面高職院校思政教育對大學生基層就業的個體發展價值的挖掘不夠,未能將鄉村建設與個體發展充分結合,故此導致大學生就業觀念保守,服務鄉村的理想信念基石沒有筑牢;另一方高職院校思政教育工作中對大學生基層就業指導針對性不強,沒有運用大數據等精準分析其就業觀念,導致大學生認知寬度不夠,降低了其走向鄉村基層就業的內驅力。
三、守正創新:高職思政教育工作推動大學生基層就業的實踐路徑
鄉村振興背景下,高職院校培養高素質職業人才服務現代化農村建設至關重要。受傳統就業觀念影響,大學生走向基層就業的占比不高。如何端正大學生基層就業認知、提高其基層就業的意愿,讓高素質人才投身于鄉村建設,成為一個重要課題。高職院校思政教育通過優化思政教育機制、筑牢日常教育、創新育人方法等能夠促使大學生對基層就業生成價值認同,產生強烈積極的“愛農、為農、助農”情懷,成為祖國鄉村建設的“新農人”[7]。
(一)優化思政教育機制,形成“大格局”
高職院校思政教育工作中推動大學生基層就業要求統籌規劃、建立協調統一的工作機制,從而將大學生基層就業觀念形成作為思政教育總目標之一,繼而形成基層就業、教以興村的“大格局”。
1.統籌安排、頂層設計
高職院校思政教育工作應聯合思政部、就業辦、學生處等部門,構建全鏈條、一體化思政工作推動大學生基層就業機制,明確不同職能部門工作職責以及工作指標,從而實現協同育人。思政部主要在于承擔大學生基層就業意識形成、價值觀念塑造;就業辦主要承擔大學生基層就業信息整理、分析研判就業趨勢,從而為大學生基層就業給予指導意見;學生處重點發揮學生基層就業情況管理、心理疏導,及時優化學生鄉村就業的心態,從而助力其積極投身鄉村建設之中。
2.營造全息式基層就業文化氛圍
高職院校思政教育工作推動大學生基層就業需要有全息式文化氛圍,從而引導學生養成良好的基層就業心態和心理趨勢。一方面高職院校思政教育工作應重視學風建設,常態化組織開展“勞動最光榮”“建設大美鄉村”等校園比賽競賽,激勵學生在活動中養成正確就業觀;另一方面高職院校應重視制度文化的建設,將制度制定形成“教以興村”的文化導向,從評優、獎勵、助學金等方面發揮制度導向作用,持續引導大學生端正基層就業觀念[8]。
(二)筑牢日常教育,促使大學生就業觀轉變
1.端正大學生就業認知
在多元文化碰撞、融合的新時期,大學生思想容易受到西方享樂主義、利己主義等影響,滋生安逸享樂的價值觀念,嚴重影響其正確的就業認知。故此高職院校思政教育工作應優化整合線上線下優質教育資源,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為引導,貫通課內外、校內外,強化宣傳教育,切實弘揚民族精神以及時代精神,厚植其家國情懷,砥礪其自覺將個人發展與國家發展休戚相關、扛起時代使命的大旗。如高職院校可在“一站式”學生社區建立鄉村教育學習陣地,將鄉村建設的重要性、必要性以及大學生基層就業的可持續發展性通過影視頻資料、文本等宣傳,為大學生營造沉浸式鄉村基層就業的正確認知。
2.開展“定制式”常態化思想教育
高職院校應基于本校大學生認知特點,開展“一把手工程”,從大一到大三“定制”常態思想教育內容,從而有針對性地促使大學生基層就業認知的轉變。在大一期間,高職院校思政教育可結合生涯發展教育,以專項講座等通識教育為主要方式滲透基層就業、服務鄉村的情懷;在大二期間,高職院校可個別咨詢和團體輔導結合的方式,有針對性地開展專項教育,重點在于引導學生關注個體價值,引導其將個體價值與鄉村振興相結合;在大三期間,高職院校思政教育結合就業辦,組織優秀鄉村振興建設者等進校宣講,以榜樣示范帶領大學生堅定基層就業意愿。
(三)創新手段,增強實效性
1.大數據賦能思政教育工作
大數據賦能思政教育工作能夠增強工作的時代感以及吸引力,為開展工作提供精準化數據,最終提高工作的實效性。故此高職院校思政教育工作推動大學生基層就業過程中,應利用大數據對大學生基層就業意愿、就業觀念以及趨向等海量信息進行整理、分析,從而描繪大學生基層就業“數字畫像”,精準定位基層就業存在的瓶頸問題,為思政教育調整工作內容提供數據服務,從而增強工作的針對性與實效性;另一方面,高職思政教育應通過就業主題網絡平臺,集中鄉村振興、基層就業等關鍵詞整合信息,采取高頻度傳播、大面積推送、全方位覆蓋的形式,對大學生開展針對性就業教育,從而增強鄉村基層就業的吸引力。
2.運用隱形思政教育工作方法,增強工作的親和力
隱形思政教育工作在方法上具有隱蔽性較強的特點,能夠以“潤物細無聲”的方式被大學生所接受,育人效果顯著。因此高職思政教育工作應善用隱形教育方法,營造陶冶式校園環境,在校史館、圖書館、學生社區、教學樓等重要場所展示鄉村基層就業導向內容,促使大學生“無感”習得基層教育內容,真正發揮校園環境滋養大學生就業情感、涵育職業德行、引領基層就業風氣的重要作用。另一方面,高職院校思政教育教師隊伍建設應持續強化,實現全方位“無言而教”,從而吸引大學生主動靠近、積極聯結。教師作為大學生基層就業的重要引路人,應通過教學共同體等方式提高個體對鄉村建設的深度理解,從而才能夠在課內外的言行舉止中向大學生滲透服務鄉村、基層就業的教育,真正做到大學生建設鄉村、奉獻基層的引路人。
結語
《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全面推進鄉村振興加快農業農村現代化的意見》中強調“全面推進鄉村振興”是實現偉大中國夢的“重大任務”,是推動農村現代化的助推器。而實現這一目標的關鍵在于人才,人才培養的高地在于高等院校。故此高職院校作為人才培養的陣地,在助力鄉村振興方面至關重要,其思政教育工作應以立德樹人為根本任務,以“教以興農”為立足點,重視對大學生“三農”情懷的持續培育,不斷增強其服務農業農村、積極到基層就業的信心。故此高職思政教育工作守正創新、頂層設計,能夠深化大學生擇業認知,提升高職專業人才輸送能力、激活大學生基層擇業情感以及有利于實現鄉村治理格局的縱深發展。
本文系江西省高校人文科學研究項目《鄉村振興指引下思政教育賦能高職大學生基層就業觀成效研究》(課題編號:SZZX23161)的研究成果。
參考文獻:
[1]劉淑艷,魏曉文.馬克思擇業觀對當代大學生選擇職業的現實啟示——研讀馬克思《青年在選擇職業時的考慮》[J].思想理論教育導刊,2017,(07):29-32.
[2]蔣承,周京博,羅堯.如何才能“用得上、留得住”——對基層就業大學生工作狀態的定量研究[J].北京大學教育評論,2017,15(03):154-168+192.
[3]張廷君.“95后”大學生能否成為基層建設的生力軍?——基于就業意愿與發展意愿的雙重考察[J].高教探索,2019,(10):120-128.
[4]張秀杰.大學生就業指導中思想政治教育存在的問題及對策應用[J].創新創業理論研究與實踐,2019,2(02):139-140+186.
[5]聶妍.精準思政視域下高職院校就業育人工作研究[J].科教文匯,2024,(10):152-155.
[6]馬彥彥,陳淑麗,謝佳迪.鄉村振興戰略下大學生報考基層就業項目意愿的現狀、影響因素和對策——以平頂山市大中專學生為例[J].農村經濟與科技,2023,34(23):252-257.
[7]張紅霞.高校促進大學生基層就業現狀及對策研究——基于天津市39 所高校2021 年《畢業生就業質量年度報告》[J].中國大學生就業,2023,(02):23-30.
[8]鐘云華,劉姍.新中國成立以來高校畢業生基層就業政策變遷邏輯與發展理路——基于1949—2020年政策文本的分析[J].高校教育管理,2021,14(02):114-124.
(作者單位:共青科技職業學院)
(責任編輯:豆瑞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