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崗課賽證”融合的教學模式,正逐漸成為高職院校中提升學生職業技能與素養的重要途徑。本文深入探討了“崗課賽證”融合背景下高職院校課程過程化評價中存在的問題,通過評價內容、評價方式和評價數據分析方面提出了高職課程過程化評價體系改革思路,給出了課程過程化考核評價平臺搭建的目標、原則和內容。本文旨在使課程的過程化評價更加全面、透明、公正,為課程評價提供有力的依據。
關鍵詞:高職院校;“崗課賽證”融合;課程過程化評價;多元化評價
引言
2020年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深化新時代教育評價改革總體方案》,提出了教育評價改革的總體要求:改進結果評價,強化過程評價,探索增值評價[1]。“崗課賽證”融合是高職院校新的培養模式,通過以崗定標、資源融入、課證融合、賽教結合的方法培養高素質技能人才。課程評價是檢測培養效果的重要環節,改革課程評價方法、健全課程評價體系、對課程進行多維度的綜合評價是提高高職課程教學質量的關鍵。本文主要剖析目前課程過程化評價體系中存在的問題,探討改革思路,構建評價體系,通過評價平臺實現課程的多維度綜合評價。
一、高職課程過程化評價體系中存在的問題
(一)過程化評價指標量化缺乏智能化展示平臺
由于缺乏智能化的展示平臺或智能化的評價工具,學生未能及時看到評價結果,無法及時改進和提升自己的能力,這樣也會導致學生參與評價活動的積極性下降,對課程和學習失去興趣。
(二)評價指標缺乏多元性和合理的權重分配
傳統的評價指標主要體現在知識上,通過對知識的測試,以量化的方式評價學生的學習效果。這種方式存在很大的局限性,首先,考試的內容具有片面性,無法完全反映一個學生對知識的掌握程度;其次,俗話說,考試無常。考試的成績與學生的身體、精神狀態等因素也存在極大的關系,所以通過一次的成績來判斷學生課程學習的好壞具有片面性;再次,課程的目標不僅有知識目標,還有素質目標和能力目標,傳統的評價指標只體現了知識目標,缺乏對素質目標和能力目標的評價;另外,課程的過程化評價體系中各個評價指標的權重分配不均勻,會偏重知識掌握,而忽略了學生的實踐能力和職業素養的培養。
(三)評價指標缺乏崗位評價
由于大多教師未接觸過企業崗位,缺少崗位經驗,導致評價指標中缺乏與崗位相關的評價,從而導致學校教學目標與實際需求脫節,課程的實用性和針對性降低,學生就業能力降低。
(四)評價體系缺乏學生參與和反饋機制
過程性評價中除了有教師對學生的評價,還要有學生自評、學生互評等評價機制,讓學生參與到評價中,成為評價的主體,這樣的評價結果才會對課程教學起到促進作用。
二、崗課賽證融合背景下高職課程過程化評價體系改革思路
(一)深入分析“崗課賽證”的含義
“崗課賽證”是將崗位需求、課堂教學、師生競賽和資格證書相結合,旨在培養學生的綜合素質,提高就業能力[2]。因此,課程的過程化評價體系也應該以崗課賽證為基礎評價指標,實現對課程理論知識、崗位實踐能力、競賽及證書獲取情況的全方位評估。
(二)形成多元化的評價內容
評價內容除了包含理論知識外,最重要的是體現學生的學習過程,進行過程性評價,另外還要關注到學生的實踐能力、團隊協作、創新思維等方面的評價。
1.項目中引入崗位技能評價。將行業崗位需求和評價要求融入項目管理中,設立與崗位要求相關的評價指標,在職業技能、職業素養、創新能力等方面進行綜合評價,并把企業評價作為課程評價的其中一個指標。
2.引入與課程相關的競賽證書評價。鼓勵學生參加與課程相關的競賽、考取行業證書,將學生獲得的競賽獎項和證書作為課程評價的依據之一,借助專業的競賽成績和獲獎情況,評估學生的專業水平和創新能力。
3.注重課堂評價。課堂是學生學習的主陣地,課堂上學生的學習效率直接決定課程的教學質量,為了使學生能夠更好地融入課堂,提高課堂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課堂互動和及時的課堂檢測是極為有效的方法。課堂評價包括學生出勤、課堂提問、課堂測試、課堂討論等。
4.完善課后評價。課后通過教師推送的習題或者實操作業對課堂學習內容進行鞏固和深化,便于加深對知識的理解和記憶,以便形成完整的知識體系[3]。另外,課后作業也是老師和學生之間溝通的橋梁,老師可以通過查看學生的作業了解學生對知識的掌握情況,及時調整教學策略。
(三)實行多樣化的評價方式
為了彰顯評價的公平性和有效性,對學生評價的主體不僅有主講教師,還有學生自評、學生互評、小組互評、企業評價;評價的過程包括課前、課中和課后;評價的內容包括課前的預習、課堂的學習、項目的實戰和課后的鞏固,盡量全面地反映學生的學習情況和綜合素質。
1.重視課堂表現評價。將學生課堂上參與的討論、提問、回答問題、課堂測試等加入評價指標中,評價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思維的活躍度,將課堂中學生的表現作為重要的評價依據。
2.加入企業評價。“崗課賽證”融合背景下,學生的實踐能力極為重要。課程評價體系中會更注重對學生動手能力的評價,如項目實踐、技能競賽等方式,讓學生在真實的工作環境中應用所學知識。在檢驗學生學習成果的同時,幫助其更好地了解崗位需求和行業標準。
3.鼓勵學生參與評價。鼓勵學生參與自我評價和互相評價,通過學生自我反思、小組互評等方式,激發學生的主體性和批判性思維,從而能更全面和客觀地了解自己的學習水平和發展方向[4]。鼓勵學生參與到課程過程化評價體系的建設和實施中,可以通過學生反饋問卷、小組討論、學生代表參與評審等方式,增加學生的主體性和積極性,提升評價的公正性和準確性。
4.體現增值評價。在整個課程的過程性評價中,關注學生自身的成長和變化,并把學生的進步融入總評成績中,增值分包括:每次課的進步、參與的課堂活動、上傳的與課程相關的圖片或視頻、參與的競賽、考取的證書等。增值評價的目的是增加學生學習的積極性、主動性和參與性。
5.實時評價結果反饋。每次課程結束后,學生均可在評價系統中看到自己本次課程的評價得分和名次,將評價結果反饋給學生,有助于他們及時了解自己的學習狀況[5]。同時,根據評價結果,教師也可以及時改進教學方法和內容,從而提升教學質量。
(四)分析課程的過程化評價數據
通過對過程化評價數據的分析,挖掘出學生學習的特點和需要改進的地方,為后續課程或其他課程提供參考數據。
1.精確設置各項分值。為了精確統計學生的各項表現,為每個評分維度設定一個合理的分值范圍,并設定具體的評分標準,使學生對自己的整個學習過程中需要完成的各項工作有清晰地認識[6]。
2.合理劃分分值比例。對于課前、課中、課后以及各種評價方式的分值比例和權重,由主講老師根據課程的需要進行靈活劃分,這樣更能體現出課程的特點。
3.分析各項數據特征。利用數據分析工具對各項評價數據進行統計和分析,使教師能夠更深入地了解學生的學習情況以及存在的問題,為改進教學質量提供數據支持[7]。另外,還可以實現每次課之間數據的對比,甚至各課程之間的數據對比,進行數據的縱向或橫向比較,對學生的學習狀況進行深入的剖析和研究,發現學生的進步軌跡和潛在的優勢。
三、高職課程過程化考核評價平臺的搭建
(一)評價平臺搭建的目標
在構建課程的過程化評價系統時,要確保評價系統的易用性、公正性和可操作性,既能全面、準確地評估學生的學習成果,又能方便教師進行課程的過程化考核。
(二)評價平臺搭建的原則
1.制定合理的評價指標和評價標準
評價指標的制訂要圍繞課程的核心內容和教學目標,重點包括對知識的掌握程度、對技能應用的能力、學習創新能力和學習態度等方面。評價的標準制訂應具體、明確,便于教師操作和量化。在制訂評價指標和評價標準時考慮到以下幾方面問題:(1)建立評價指標與教學內容的聯動機制,評價指標與教學內容相輔相成,它們之間應建立聯動機制。教師可以根據教學內容調整評價指標,確保教學指標與教學內容保持高度一致;(2)評價標準要便于量化,該評價系統的創建旨在于提高教師過程化教學的效率,輔助教師對學生學習過程進行考核評價,因此,各個指標的評價標準一定要便于量化和操作,便于學生及時查看自己過程化考核的成績。
2.建立評價平臺的反饋機制
評價系統的反饋機制可以讓學生及時看到各個維度的評價結果,這樣可以促進學生及時了解自己的學習狀況和改進方向,同時,也可以為教師教學改進提供依據。另外,評價系統中設有排行榜,表彰和獎勵優秀的學生,為其他同學樹立榜樣。
3.加強過程化評價平臺的透明度和公正性
(1)公開評價標準,將評價指標和標準向全體學生公開,讓學生明確了解評價的依據和要求,避免產生不必要的誤解和爭議;(2)讓學生參與評價過程,評價系統中增加自我評價、學生互評和小組互評,增強學生的參與感。
(三)評價平臺搭建的內容
1.用戶權限管理模塊
用戶權限管理包含學生權限、教師權限、企業權限和管理員權限。學生權限包括普通權限和組長權限,普通權限享有平臺中所有教學資料的瀏覽、作業的上傳、項目作業的上傳、評價反饋、討論問題的發表和回復、課程素材的上傳和查看、賽證資源的上傳和查看;組長有小組互評權限。教師權限包括課程管理、項目管理、賽證管理、課程素材的管理、討論區管理。管理員權限除了有教師權限以外,還可以創建課程、刪除討論區中無效的帖子。企業權限僅可以看到項目管理模塊中學生上交的項目內容,并對學生的作品進行評價。
2.課程管理模塊
課程管理模塊中包含如下內容:(1)課件管理。教師上傳課件,學生打開課件預習或鞏固,平臺統計打開的次數、打開的時長,并把數據記錄下來供教師端瀏覽;(2)課堂管理。主要記錄課堂中學生的表現,包括考勤、課堂互動加分、課堂案例或課堂測試完成情況,課堂管理中教師可以根據自己的活動任務靈活加入評分項目;(3)課程習題推送。教師可以通過題庫導入、文檔導入、直接出題等方式給學生推送習題。其中,客觀題平臺能夠自動評分并立即出示正確答案,主觀題由教師單獨評分,平臺可以記錄學生的錯題,并形成錯題本,學生可以反復練習;(4)課后作業。學生可以以文件、圖片等方式上傳作業內容,教師可以查看并評分。
3.項目管理模塊
該模塊中項目內容、項目要求由教師添加并發布,學生根據教師的要求在本機完成項目操作,并把項目完成的效果圖、項目結果瀏覽、項目代碼等提交到平臺,教師對學生的項目進行評判并評分。
4.賽證管理模塊
學生可以在該模塊上傳與該課程相關的競賽獲獎證書或者考取的職業證書,教師根據與課程的相關性給予增值分。另外,教師在該模塊還可以推送賽證相關的消息,學生不僅可以在該平臺看到老師推送的消息,還可以看到其他同學賽證展示資料,以便讓學生能夠互相學習、相互促進。
5.課程素材模塊
該模塊中主要存放課程相關的素材,包括圖片、視頻等。在平臺中,教師可以發布與課程相關的活動,讓學生搜集相關的資料上傳,也可以讓學生記錄生活中參與的課程相關的活動,并把資料上傳到該平臺。為了激勵學生搜集相關素材,教師可以根據學生上傳的素材數量和質量給學生加增值分。
6.師生互評和評價分析模塊
該模塊中包括學生自評、學生互評、學生評教、教師評學、小組互評、總評。還包括學生的成績排行榜、企業評價和教師評價。該模塊也是學生接受學習反饋的模塊,學生可以根據反饋情況及時調整學習狀態。
7.互動討論區模塊
該模塊是師生互動模塊,教師和學生都可以發起問題、參與討論,從而使教學和學習時間延長。另外,學生也可以分享自己的學習經驗,交流對知識的理解和認識,營造一個積極的學習氛圍。為了使討論區里的內容健康、積極、向上,管理員可以對討論區里的內容進行刪除。
通過以上模塊不僅可以構建一個功能完善、易于使用的課程過程化評價平臺,還可以確保平臺的有效運行和持續優化,為教學質量的提升和持續改進提供有力保障。同時,這也將促進學生、教師和管理層之間的有效互動和溝通,共同推動教學質量的提升。
結語
隨著技術的不斷進步,我們還將不斷探索和創新評價體系的構建方式和方法。進一步引入大數據、人工智能等先進技術來優化評價過程和提高評價準確性,借鑒別人的成功經驗,持續改進評價平臺,爭取為高職課程構建一個更加完善、更加科學的學生評價體系,未來,在構建學生的課程評價體系時,考慮如何將評價結果與學生的職業發展相結合。通過評價平臺,為學生提供針對性的職業規劃和指導,幫助他們更好地適應未來職場的需求。
本文系鄭州地方高校教學改革研究與實踐項目《基于崗課賽證融合的一體化人才培養模式研究與實踐》(項目編號:ZZJG-B1047)的研究成果。
參考文獻:
[1]王清.產教融合背景下基于實踐項目環節的課程評價體系改革——以“景觀設計”課程為例[J].現代園藝,2024,47(04):195-197.
[2]段治如,張昊,于文強.高職工科專業課程評價體系的研究[J].知識窗(教師版),2023,(12):105-107.
[3]鐘麗,田莉.基于ECD理論的課程學習過程性評價:基本內涵、實然困境與實現路徑[J].上海教育評估研究,2024,13(01):30-35.
[4]張春玲,王學偉,王曉艷,等.課程評價在高校數據結構課程改革中的實施探討[J].成才之路,2024,(02):121-124.
[5]喬雨,楊玉環.面向成果轉化的軟件工程課程評價改革與實踐研究[J].電腦知識與技術,2024,20(03):148-150.
[6]楊帆.數字化背景下基于全過程控制的課程評價體系研究——以“logo設計”為例[J].大眾文藝,2024,(01):131-133.
[7]侯國強.新時代教育評價改革背景下高職院校課程評價改革研究[J].鹿城學刊,2023,35(04):44-47+58.
(作者單位:鄭州澍青醫學高等專科學校)
(責任編輯:豆瑞超)